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8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战争发生的快,进行的也快,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情势危急之下,夜间战斗那是必然发生的情况。

    但传统的军事练兵中,对夜战的练习却是十分缺乏的,这导致真正上了战场之后,遇上夜战的情况就容易溃不成军。

    这里边因素有很多,人的生物钟是有习惯性的,白天做活夜间休息,这是正常的生活习惯。

    所以反生活习惯的夜间偷袭,往往可以获得比白天的袭击更大的作战成果。

    还有一个因素,是大宋的军队,禁军或许还好一些,但很多地方厢军,因为军饷有限,导致将士们伙食不好。

    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将士们的伙食中油水不多,基本没有多少肉食,动物蛋白摄入量低,对人的影响有很多,最常见的便是夜盲症。

    很多人到了夜里视觉会大幅下滑,在这个年代是个广泛的现象,这就是和饮食习惯和饮食水平息息相关的。

    至于高士迁为何带领龙蹊卫夜间练兵,杨怀仁忽然有了很多想法。

    或许高士迁是个有见识的主将,他家里就是将门,很多经验性的东西,可以从他父亲和其他祖辈中获得。

    所以高士迁很注重龙蹊卫的将士们夜间的军事素质和能力,刻意地组织夜间的练兵,也不算出奇。

    但另一方面,如果高士迁这种夜间练兵,是他故意安排的呢?这方面可以联想到更多的可能。

    比如赵佖知道白天起事对他有很多不利因素,所以早就和高家商量好了,夜间起事的可能性?

    这一点杨怀仁不得不去防备,但现在不能这么说,也不能细问,而且高士迁做这件事也是正大光明,你根本抓不到他什么马脚。

    而故意的或者无意的给杨怀仁下了一个套,也许是高家不畏权势,而表现出来的恶趣味。

    杨怀仁问道,“高将军的意思,是你们龙蹊卫昨夜进行了夜间练习?”

    高士迁忽然收起了傲气,竟用一种佩服的眼神望着杨怀仁道,“多谢大帅明察秋毫,还末将一个清白!”

    天霸弟弟也反应过来了,有些不好意思的挠着头问,“大帅是说龙蹊卫昨夜进行了练兵,所以今天早上将士们都在酣睡?”

    杨怀仁笑着点点头,也示意天霸弟弟不用觉得难堪。

    不管高士迁是无意的还是有心的,这都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在于他这么做的目的。

    杨怀仁从有限的和高士迁的接触里,察觉到高士迁此人,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虽然他还是掩饰不住自己真实的心情,但他确实是个有心之人。

    照此判断的话,那么他的父亲长平侯高启勋,就更是聪明之人了。

    杨怀仁现在再去看高家父子,便有了不同的定位,他脑子里忽然闪现出一个奇特的想法。

    他们高家在朝中的地位,或许不算特别高,但影响力却也是不能忽视的。

    勋戚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的祖上是生死相顾的战友而结拜兄弟的,有的还建立了姻亲关系,这种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的小集团,平时或许显现不出什么特别来。

    可到了某种特殊时期或者特别的时刻,或许影响力就能大到影响一件历史事件的结局。

    武人、武将在这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里,或许没有文人那么意气风发,可手上有兵这种事,却是绝不能轻视的。

    即便文人想出来各种奇特的方式来限制武将带兵和统兵,但在军营里,和将士们朝夕相处的还是他们,并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文官。

    这也就导致了军中的将士,更愿意去相信他们的将军,而不是嘴上口谈的忠于朝廷或者皇帝。

    多年前的高太后那件事里,如果当时杨怀仁没有守住城门,哪怕只是几百上千的禁军进城了,结果都是难以想象的。

    历史上那些兵变或者政变,很多时候并不是动用了几十万军队什么的,就是几千几百,甚至只有几十个人,控制了最重要最关键的人或者资源,便取得了成功,改变了历史进程。

第1767章:忠臣(中)() 
皇帝也好,宰相也好,他们权力或许很大,但某些时候,这种权力是脆弱的,因为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很脆弱的。

    杨怀仁再回头看高家父子的这些行动,也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高家父子,难道是真的支持赵佖的?

    这很有疑问。

    高家向来都是忠臣,这不是一辈人的事情,而是几辈人传承下来的家族传统。

    当年高太后掌权,高家没有刻意去攀附,这边说明他们高家一直是忠于皇帝的。

    皇帝当时没有权力这一点,他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没去对高太后可以逢迎,便已经说明了高家的态度。

    高太后虽然和他们有血缘上的天然亲近,可在大义面前,他们还是选择走了正确的道路。

    那么现在,他们还会保持忠诚的家族本色吗?

    之前杨怀仁没想到这一点,可现在他似乎看透了高家的做法是为了什么了。

    高太后过世后,赵煦重掌皇权,那时候朝中还是有不少声音,觉得长平侯高启勋和高太后同宗同源,凭借这样的联系,他们也是曾经上书皇帝,要求打压或者贬谪高启勋的。

    赵煦也不是没考虑过朝臣的建议,但他还算是心中有数的。

    一来因为高启勋确实没有攀附高太后,要硬说他们之间的联系,貌似也只停留在沾亲带故的阶段而已。

    二来是因为高启勋本人在勋戚将门这派人中属于中坚力量,而且高家不少子侄都在禁军出任将校,若是贸然打压高家,怕是会引起勋戚的反对,也对禁军的稳定非常不利。

    所以当时赵煦权衡之后,觉得还是把高家放到中间派,并没有打压,也没有进行提拔,后来高士迁成为龙蹊卫大将军,也是凭借自身本事赢得的。

    高家当时应该是体会到了赵煦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没有什么反应,可不代表他们心里没有想法。

    高启勋也许觉得,他们高家祖先在本朝开国之初,虽然没法和曹家、杨家、折家等几个大将门相提并论,但也是以满门忠烈自居。

    时至今日,高家的地位也许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但高家忠君爱国的家族传统是不会变的。

    皇帝对他们不排挤不提拔,从侧面反映出来,还是皇帝缺少对他们高家的信任。

    高启勋内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也只有他自己能清楚体会。

    为了重新赢回皇帝的信任和垂青,也为了高家能继续繁荣昌盛下去,高启勋能想到的办法,还是通过建立功勋的方式。

    主动去找陛下说什么话,立下什么忠君爱国的誓言,这是不可能的,恐怕皇帝也绝不会因为他几句信誓旦旦的誓言就轻易信任了他的忠诚。

    但高启勋能从杨怀仁或者章惇等人的身上,看到获得陛下青睐的原理。

    不论杨怀仁还是章惇,他们也都是通过一直以来的忠诚,毫无保留的效忠皇帝,然后建立功勋,才得到了浩荡皇恩的。

    高启勋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于是也想到了一个办法。

    高启勋通过接触赵佖,早就发现了赵佖内心里对皇位的渴望,而赵佖要想坐上皇位,办法实在是不多,加上赵佖的样貌和身体残疾,便更少了许多机会。

    所以高启勋觉得,赵佖此人的野心,只能是越来越膨胀,当野心膨胀到一定程度,自然会爆发出来,表现出来就是起兵造反。

    而赵佖这些年不断结交军中将领,勋戚将门等等,便印证了高启勋对他的判断。

    于是高启勋主动向赵佖靠拢,暗中建立了某种联系,而赵佖一边,既然有人主动投靠,它自然求之不得,哪来会去考虑别的可能?

    何况赵佖这些年一种明着表现出对武将地位低下的不满,以此来笼络大量军中将校的心。

    赵佖这么做自然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高启勋主动靠拢赵佖,也是在下一盘大棋。

    当赵佖有一天真的要起事的时候,高家这样的势力,自然会是他起事的主力。

    而到时候高家突然和赵佖反目,并把赵佖的阴谋算盘彻底击溃,这样的惊天大功劳,怕是能让高家再赢得百年的崇高地位和皇恩眷顾了。

    杨怀仁想到这些,虽然不能肯定这就是真实的情况,但他觉得这种可能八、九不离十,要不然,也无法解释高家的种种行为中说不通的地方了。

    杨怀仁不得不佩服高启勋的算计,也必须承认高家是一门忠烈,只不过高启勋的这种忠诚方式,也太冒险了。

    或者用另一种方式来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愚忠,放在现代人眼里,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皇帝不待见你,你还用这种危险的方式去实现和表达你的忠诚,这值不值得,显然是一个不好说的命题。

    不过眼下的局势,高家这么做还是真是做对了,起码杨怀仁觉得赵佖最大的助力都在算计他的话,他也根本没了登基九五的可能。

    高家在赵佖眼里或许是左膀右臂,可事实上这只手臂手里拿着的刀子,却时刻准备着在他背后捅上一刀。

    再去看高士迁,杨怀仁便轻松了不少,他下马亲自去把高士迁扶了起来,“高将军辛苦了!”

    高士迁见杨怀仁一脸钦佩的表情,还是有点发懵,不过很快也从杨怀仁手上的力道,感受到了某种东西。

    高士迁忽然苦笑,道,“大将军聪明绝顶,末将佩服!方才末将对大将军略有不敬,还望大将军见谅!”

    “高将军何出此言?”

    杨怀仁的判断得到了验证,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高将军深夜练兵,是本帅误会你了。”

    二人就深夜练兵的事情谈论起来,其中高士迁很多带兵的理念,让杨怀仁大吃一惊。

    虽然和后世的军事理念还是有些差距,但在这个时代,能有这样的观点,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杨怀仁道,“高家确实不负名门之后的名声,高将军如此军略,想来应该和令尊长平侯高侯爷的教导不无关系。”

    正说着,忽然一个洪亮的声音笑道,“老夫得杨大帅如此称赞,真是愧不敢当啊。”

    

第1768章:忠臣(下)() 
杨怀仁回头看去,三四十步外来了几骑,话正是从领头的老头嘴里说出来的。

    杨怀仁打量老头,从他银色的头发和胡须来看,明显已经上了年纪,可老头依旧身姿挺拔,倒是像个只有三四十岁的壮年之人。

    而且他面色红彤彤的,显得非常有活力,更不用说刚才那一嗓子,更是中气十足的表现了。

    单是看老头的面容,杨怀仁便看出来他是长平侯高启勋了,一看便是一个年长的高士迁,而高士迁便是个年轻版的高启勋。

    杨怀仁笑着迎上去道,“小子早就听说高侯爷老当益壮,今日得见老侯爷真容,才知别人说的不对。”

    “哦?”

    高启勋听杨怀仁在他面前自称小子,已是受宠若惊,也下马抱拳道,“大帅的意思,是觉得老夫算不得老当益壮?”

    杨怀仁笑笑,“那倒不是,小子是觉得用老当益壮一词,不足以形容老侯爷的身姿挺拔,若是换了返老还童,那到还差不多。”

    高启勋大喜,不过还是谦虚道,“大帅谬赞了,大帅自称小子,老夫可担当不起。”

    杨怀仁道,“老侯爷乃卫王之后,卫王子孙,多是国之栋梁也,老侯爷早年也是横刀立马,为国立下过不世功勋。

    不论从功绩还是年纪上,我在老侯爷面前自称一声小子,那都是无可厚非的。”

    高启勋方头大脸,确实有股子大将之风,林冲早先在禁军中任职枪棒教头,自然认得高启勋,他对高启勋的态度,自然是崇敬多一些。

    天霸弟弟可不认得长平侯,听杨怀仁在高启勋面前自称小子,自然是有些心中不爽。

    又联想到高启勋忽然出现在龙蹊卫大营,怕是帮他儿子来给杨怀仁一个下马威的,便板着脸跟别人欠了他二百两银子似的难看。

    高启勋也注意到了天霸弟弟,惊讶于如此身材魁梧之人,却调侃道,“大帅这可是折煞老夫了,看大帅手下大将的脸色,怕是要揍老夫一顿呢。”

    杨怀仁扭头看看天霸弟弟一脸不服的样子,心中想笑,他心中想到的对高家的判断,也不能明着说出来,便赶紧给天霸弟弟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放松下来。

    杨怀仁解释道,“老侯爷别见怪,我兄弟平时就是这么个样子。”

    高启勋走到近前,仔细打量了一下天霸弟弟和林冲,赞道,“果然世之猛将也。”

    杨怀仁抱拳表示谢意,高启勋又瞅了瞅杨怀仁带来的几百骑兵,又赞道,“果然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