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单兵准备来看,巴军绝对算得上是强大。
其实,巴军的单兵装备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比如,巴军是全球第一个统一了步枪口径,而且以7。62毫米NATO枪弹为主的国家。
严格说来还不是,因为美军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采用这种口径的枪弹了,而且做为制式枪弹使用了20多年。
当然,这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DF762步枪的全面装备,把巴军步兵的战斗力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让巴军步兵班的火力达到了全球顶级行列。
这里面,不止有枪的功劳,还有光学瞄准镜。
事实上,如果不是光学瞄准镜的全面普及,DF762也很难成为步兵手里的武器。
为啥?
只是靠士兵的眼睛,不管枪弹的有效射程有多远,实际交战距离都很难超过400米,有的时候甚至不到00米。
在阵地防御作战中,一般也就200米。
很简单,人的眼睛也就看得了那么远。
不可否认,一些神枪手的视力非常好,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是大部分的士兵,根本就没有那么好的视力。
光学瞄准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点。
其实,当时由D&F公司提供给巴基斯坦的光学瞄准镜都很简单,大部分的放大倍率都是4倍,其中一些还只有2倍,只有少数配发给精确射手的达到了8倍,但是对前线的步兵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即便只是放大2倍的光学瞄准镜,也能够让士兵把交战距离扩大到600米。
如果有放大4倍的光学瞄准镜,那么把交火距离延伸到800米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显然,对DF762来说,800米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射程。
也正是如此,在很多时候,巴军步兵都能够在很远的距离上压制印军步兵,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受到的威胁。
要知道,印军步兵使用的步枪,有效射程几乎都在400米以内。
如果交火距离达到600米,甚至800米,印军步兵几乎没办法进行还击。
其实,这也是在拉合尔战役期间,巴军很少在城区内跟印军战斗,而是把兵力集中在郊外的关键所在。
为啥?
城市里的环境太过复杂,交火距离往往都不到200米,很难把DF762的射程优势发挥出来。
在郊外,那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拉合尔本来就在平原上,郊外就是印度河平原。
依托提前构筑好的防御工事,加上步枪在射程上的优势,巴军步兵能够打得印军步兵根本找不着北。
除了步枪,巴军步兵还有一件印军步兵没有的装备。
对步兵的士气,特别是斗志来说,这件装备比先进步枪还要重要。
什么装备?
防弹衣。
战争爆发前,沙特等阿盟国家就通过处理过剩物资的方式,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几万件防弹衣。
当时,这些防弹衣全都提供给了巴军的精锐部队。
其实,沙特等阿盟国家当初采购这些防弹衣,是打算用来武装伊拉克政府军,结果还没有等到D&F公司交货,伊拉克内战就结束了,而沙特等阿盟国家也就没有理由继续为伊拉克政府军提供援助。
随着印巴爆发战争的风险出现,沙特就把这些库存物资援助给了巴基斯坦。
等到战争爆发,D&F公司还把库存的近十万件防弹衣全都运到了巴基斯坦,交付给了巴基斯坦陆军。
哪来的这么多库存?
要知道,在国际市场上,D&F公司最受欢迎的产品不是DF系列步枪,而是与华夏企业联合生产的防弹衣。
关键就是,防弹衣已经逐渐成为步兵的标准配备。
别说是正规军,即便是一些非政府武装力量,甚至是极端组织,都开始为自己的人员配备防弹衣。
当然,主要还是防弹衣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
为了争夺市场,D&F公司推出了好几种价格极为低廉的防弹衣,其中一些的售价已经降到了500美元以内。
500美元能做什么?
要知道,即便是相对廉价的M4A1卡宾枪,售价也在2000美元左右,而AK系列步枪都接近1000美元。
当然,稍微好一点的防弹衣仍然不会太便宜。
比如,当时D&F公司主推的几种能够抵抗5。56毫米NATO弹,与M4枪弹的B级防弹衣,市场售价都在1500到2000美元之间。
只是,相对于西方企业的产品,依然是非常的便宜。
更重要的是,防弹衣对步兵士气提供的帮助,绝对不是任何一种枪械能够取代的。
简单的说,穿上了防弹衣的步兵,在战场上会表现得更加勇敢,毕竟防弹衣为步兵提供了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保护手段。
当然,对绝大部分国家的军队来说,防弹衣依然是奢侈品。
这里面,自然包括印度。
在战争爆发前,印度只为特种部队,以及极少数精锐部队提供了防弹衣,普通部队的官兵根本不可能拿到防弹衣。
其实,在巴基斯坦也一样。
只是,由D&F公司提前提供的10多万件防弹衣,改变了这种局面。
这些防弹衣中,至少有一半被送到了拉合尔前线,而且就地分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为士兵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护。
当时,因为防弹衣不够分配,还闹出了很多事情。
后来,还是巴军总参谋部出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即防弹衣属于军队财产,而不是属于某个步兵。
作战部队在完成任务,从战线上撤下来的时候,必须上交防弹衣,或者直接提供给轮换的部队。
简单的说,只有在前线作战的部队才能使用防弹衣。
其实,当时D&F公司提供给巴基斯坦的都是B级防弹衣,也就只能挡住200米外射来的M4型枪弹。
只是,对巴军的前线将士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一句话,穿了防弹衣与没穿防弹衣,感受完全不一样,而步兵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就完全不一样。
第614章 全面崩溃()
拉合尔郊外的战斗,持续了天。
战斗进行到开战的地16日傍晚,在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并且被巴军无情的粉碎之后,印军彻底的放弃了。
其实,在第一个白天的突围战斗遭受挫败之后,印军就基本上放弃了突围的念头。
根据后来做的粗略统计,只是在第一个白天,印军就伤亡了近万名官兵,还有数千名官兵在前线投降。
打了天,印军的伤亡总数超过了5万。
在第三个晚上,巴军也失去了耐心。
只是,巴军没有发动地面进攻,而是动用了各种火炮,开始催促印军投降,或者说是逼迫印军投降。
到当天半夜,印军前线指挥官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突围无望,还有什么好指望的呢?
其实,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
在决定投降之前,印军前线指挥官联系了总参谋部,再次询问了接应部队的事情,而印军总参谋部给出的答复是让前线部队再坚持几天,说接应部队已经在赶来的路上,这几天就能赶到。
那么,印军的接应部队到底在哪?
刚刚离开大新德里地区,离前线还有大约00千米。
当然,那还是直线距离。
在得到总参谋部的答复之后,印军前线指挥官就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与斯利那加的守军一样,印军前线指挥官在决定投降之后,也向巴军提出,在战后遣返的时候,得让投降官兵自行选择是否接受遣返,如果不愿意接受遣返,巴基斯坦得安顿这些投降官兵。
这个要求,从一个侧面表明,印军前线官兵对印军高层,乃至印度高层极度不满。
战后,一名在拉合尔投降的印军上校写了一本回忆录,其中详细介绍了在投降前后发生的事情。
按照这名上校的说法,其实印军有很大的把握打下拉合尔。
为啥?
因为印军有足够明显的兵力优势,欠缺的只是正确的战术,而前线指挥官多次做出了正确判断,都被后方的高级将领否决,让印军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取胜的机会,最终遭受了惨败。
此外,即便在最后关头,印军依然有突围的希望。
这就是,在巴军发起反击的时候,印军就选择突围,那么18万印军官兵中的绝大部分都能杀出重围。
关键是,印军前线指挥官依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提出了突围的想法,却再次遭到印军高层否决,甚至连印度总理都不答应让部队突围,结果让18万印军将士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按照这名上校的话来说,不是印军打得不够英勇,而是印军的统帅太过愚蠢。
不可否认,印军上校的某些观点比较偏颇。
比如,他认为印军有能力打下拉合尔,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巴军同样有能力加强在拉合尔地区的兵力投入,因此就算印军前期没犯错误,也肯定无法按照计划打下拉合尔。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印军在拉合尔陷入城市战,结局会更加糟糕。
只是,印军上校在总体上没有错。
印军确实打得非常英勇,前线将士可以说是尽职尽责,真正的问题出在后方,即遥控指挥的印军高层根本就不知道前线的情况,却一定要前线部队按照其指挥行动,结果错过了太多的机会。
最关键的,其实就是突围时机。
如果早几天突围,那么18万印军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能杀出去,而不是说18万印军被全歼。
在拉合尔被围的印军缴械投降,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要知道,那可是10多万官兵。
首先受到影响的,还不是印军的高级将领,而是印度总理。
为啥?
就在当天晚上,印度总理遭到了众多在野党的抨击。
不是说不应该发动这场战争,而是印度总理似乎没有统帅军队的能力,也就没有资格统帅整个印度。
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印度总理为了平息国内的愤怒情绪,在次日就公开宣布,拉合尔印军前线总指挥叛国。
随后,印度当局罗列了一份名单,上面包括前线部队的所有高级军官。
这些人,全都被视为叛国者。
可笑的是,在这份名单上的一些军官,其实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为国殉难,战死在突围的沙场上!
其实,由此事也能看出,为什么那么多投降的印军官兵不愿意在战后被遣返回国。
他们已经在战场上拼尽全力,他们不应该为失败承担责任,更不应该成为印度当局推卸责任的替罪羊。
其实,应该承担责任的就是发动战争的印度总理。
此外,还有胡乱指挥的印军高层。
有趣的是,这些人,非但没有承担责任,还都成了民族英雄,成了十几亿印度人顶礼膜拜的领袖。
当然,巴基斯坦不会因此停止战斗。
开战的第17天,巴军在查谟发动总攻。
这次,不是仓促发起进攻。
其实,按照巴军的作战计划,不管拉合尔那边的印军有没有投降,都会在这天上午发动攻打查谟的作战行动。
当然,查谟也是巴军作战计划中,最后一座需要攻占的大城市。
按照巴军的战略计划,在打下查谟之后,就可以考虑跟印度进行停火谈判了。
如果印度仍然不肯谈判,那就对兵力部署做出调整,从查谟与拉合尔出发,攻入印度本土。
简单的说,之前的战斗,都是在实现战略目的。
接下来嘛,就是以战促和。
只是,查谟不是拉合尔,更不是斯利那加。
虽然守卫查谟的印军还不到10万,也没有多少重型装备,但是攻打查谟的难度远在斯利那加之上。
为啥?
查谟就挨着印度本土。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非常艰难。
用了一个白天,巴军才撕开印军设在郊外的防线,推进到城区里面。
在进入到城市战阶段之后,进攻变得更加困难。
当然,对巴军来说,需要的其实只是时间。
至于守卫查谟的印军,除了士气与斗志,也没有别的可以依靠的了,因此说是负隅顽抗也没有错。
第615章 谈不谈()
查谟确实是一块硬骨头,巴军强攻了3天,不但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反而遭受了较为惨重的损失。
虽然巴军没有承认,但是在查谟的城市战期间,至少损失了三十辆“哈立德2”。
因为城市的环境太过复杂,所以很多在前线被摧毁的坦克都被直接抛弃了,只有少数抢了回来。
其实,这也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