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强军火之王-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巴基斯坦当局也没有想明白,或者说一时还没有找到可行的办法。

    在当时,巴基斯坦当局唯一能够做的,其实就是尽快扫荡印控克什米尔,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为此,在伯坦果德战役期间,巴军一直把重点放在北面的克什米尔地区。

    即便在伯坦果德战役结束之后,巴军也在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部署,动用了足够多的兵力与物资。

    说白了,巴基斯坦加强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就是在为长远考虑。

    为啥?

    如果印度不肯进行停战谈判,巴基斯坦就把占领克什米尔地区变成既成事实,让印度根本没得谈。

    到时候,哪怕拖上几年,对巴基斯坦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别忘了,除了查谟附近是平原之外,整个克什米尔都是山地,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

    只要巴军站稳了脚跟,那么印军想要夺回失地,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无法通过小规模军事行动达到目的。

    发起大规模进攻?

    显然,首先得问印军有没有那个实力。

    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只不过,关键依然是让印度坐下来谈判。

    那么,如何才能让印度坐下来谈判?

    显然,打到这个程度,要进行停战谈判,难度非常大。

    关键就是,印度当局并不愿意承认战败,而且仍然认为有扭转战局的希望,甚至仍然觉得能够反败为胜。

    要不然,印度当局也不会一直拖着不跟巴基斯坦进行停战谈判。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让印度坐下来谈判,唯一的办法,就是打掉印度当局的希望,甚至是让印度当局垮台。

    那么,该怎么打?

    其实,这就是云龙建议巴军在阿姆利则方向发动进攻的关键所在。

    印度当局还在坚持,无非有两个条件。

    一是拥有足够多的兵力,而且在西北方向上的主力部队依然存在,即部署在阿姆利则附近的几十万大军。

    二是对美国与日本抱有幻想,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援助。

    美国与日本是否援助印度,其实是由印军的表现决定。

    如果印度注定会战败,美国与日本凭什么援助印度?

    那么,打掉印军的主力部队,让印度丧失最后的希望,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第629章 静坐战() 
    其实,在伯坦果德战役期间,巴军高层就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开始着手调整兵力部署。

    当然,重点依然是克什米尔。

    不管怎么打,巴基斯坦绝对不会让出已经占领的印控克什米尔,而且会逼迫印度当局接受既成事实。

    只是,守住克什米尔,需要的只是步兵。

    在克什米尔,装甲兵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再说,已经打下查谟,也就没有必要把主力部队放在这里了。

    接下来,就是阿姆利则。

    只是,攻打阿姆利则,显然困难得多。

    为啥?

    阿姆利则在印度河平原上,而且是印军重点守卫的边境军事重镇,不但有数十万印军的主力部队,还有严密的防线。

    其实,这也是巴军之前不愿意打阿姆利则的关键所在。

    关键就是,巴军没有兵力优势。

    在整场战争中,巴军从上到下,对兵力问题都极为敏感,而且一直认为在兵力上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严重后果。

    为此,巴军在作战的时候,都显得小心翼翼。

    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兵力优势,巴军甚至愿意选择防守,也不愿意进攻,哪怕需要在本土打防御战。

    显然,这也正是巴军在拉合尔死守了半个月的原因。

    说得更直接一些,巴军明显有点胆怯。

    当然,也没啥好奇怪的。

    之前的几次印巴战争,巴军全都输了,而且输得非常彻底。

    特别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在主动发起进攻的情况下,巴军依然迅速战败,最终还被印度肢解。

    数十年来,在战略层面上,巴基斯坦一直处于防守的位置。

    在国防建设上,巴基斯坦也始终以战略防御为重点。

    虽然巴军一向强调进攻,特别是巴基斯坦空军,但是归根结底,巴军强调的进攻都只是战术与战役层面上的进攻。

    简单的说,就是以攻代守。

    为啥?

    巴基斯坦的战略纵深太浅了,如果打得不够积极,就有灭国的危险,因此在战术层面上必须积极主动。

    现在,位置调换,巴军反到不太适应了。

    当然,这也跟巴军没有类似的准备有关。

    什么准备?

    巴军高层压根就没有想过能够在印度境内打一场进攻战,更别说是大规模战略进攻,一次围歼数十万印军那样的大会战!

    说得直接一点,巴军连这方面的作战预案都没有!

    过去几十年,巴军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预案,全都是围绕着本土防御展开,即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印军。

    当然,这样的预案,决定了巴基斯坦的国防建设。

    此外,在日常训练与演习中,巴军也主要是依托本土作战。

    总而言之,在发现需要到印度境内打一场歼灭战的时候,巴军高层才猛然发现,手里没有现成的作战方案。

    怎么办?

    当然是赶紧制订作战方案。

    此外,就是调兵遣将。

    当然,还有前期的侦查工作。

    结果就是,巴军需要足够多的时间为攻打阿姆利则做准备。

    在此期间,主动权落到了印军手上。

    只是,这么说不够准确。

    当时,印军的麻烦更大。

    什么麻烦?

    回到伯坦果德,并且恢复这座城市的秩序,为100多万平民提供生活物资,并且清理战争废墟。

    从某种意义上讲,伯坦果德的100多万战争难民才是天大的问题。

    当然,印军没有放弃反攻克什米尔的念头。

    在重回伯坦果德之后,印军就发起了反击。

    什么反击?

    针对查谟的反击。

    可惜,在连着发动了几次进攻之后,印军高层才意识到,只靠步兵,根本不可能突破巴军的防线。

    很简单,在平原地区作战,步兵几乎就是去送死。

    那么,在山地呢?

    同样是送死。

    印军在积极反击,巴军也在积极加强防御部署。

    跟过去几十年的情况一样,巴军所做的,其实就是通过设置据点等方式,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主要道路与山谷。

    虽然巴军的防线不够严密,无法阻止印军的渗透作战,但是足够让印军的反击行动化为泡影。

    其实,这些零散的据点,足以让印军的大规模反击行泡汤。

    为啥?

    巴军掌握着制空权,还有足够多的远程炮兵。

    如果只是菱形的渗透作战,问题还不大,印军也不可能靠渗透到巴军防线后方的小股部队夺回失地。

    大规模进攻,就得考虑巴军的远程打击了。

    显然,在山地作战,最多也就只是给巴军制造一些麻烦。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军的边防部队与山地部队给巴军制造的麻烦还少吗?

    要说应付小规模交战的经验,恐怕还没有哪支部队比得上巴基斯坦陆军的山地部队。

    此外,随着战线稳定下来,巴基斯坦的边防军被派了上去,做为主力的山地部队被陆续撤了下来。

    其实,印军在反击行动中的伤亡更加惨重。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反击的最初阶段,印军每天伤亡官兵数百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由远程炮火造成。

    巨大的伤亡,严重的挫败了印军的士气。

    虽然印度当局,以及印军高层不愿意承认战败,更不愿意接受既成事实,但是前线的印军将士却不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去送死。

    结果就是,在经过了最初半个多月的反击之后,印军前线部队普遍开始后撤,准确的说是开小差。

    啥意思?

    印军高层下达了反击命令,前线部队却不会执行,或者说执行不到位。

    打到后期,印军前线部队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隔着战线朝巴军哨所放冷枪。

    如果上面的压力太大,就把迫击炮送上来开几炮。

    总而言之,不止是士兵,连基层军官都心灰意冷。

    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

    当然,在经过了最初半个月的反击之后,印军高层也认识到,继续反击就是让官兵去送死。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稳住战线就不错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新形成的战线上,也就是克什米尔与印度的边境线上,双方进入了静坐战阶段,都没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多只是偶尔放冷枪,提醒对方,自己还在防线上。

第630章 外援到达() 
    克什米尔边境线上的战斗还在进行,双方也在调兵遣将,只是在联合国总部,停火磋商也没终止。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局面。

    虽然双方都在积极发起进攻,或者为进攻做准备,但是在是否停战谈判,以及是否通过谈判解决纷争的问题上,双方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似乎双方都觉得,会在某个时候开始谈判。

    什么时候?

    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

    当然,至少巴基斯坦当局是这么认为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巴基斯坦当局一直认为,只要能够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印度就会坐下来谈判。

    印度当局呢?

    以当时的情况,印度确实需要一次胜利。

    为啥?

    只有证明还有继续打下去的能力,也只有证明还有取胜的能力,印度才有可能获得美国与日本的援助。

    关键是,这两事的因果关系显然搞反了。

    印军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主战装备,拿什么去取得胜利?

    打一场防御战?

    不是不可以,但是取胜的概率实在渺茫。

    可见,印度要想取得胜利,首先就要获得外界的援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当局或许不是在为取胜做准备,而是在等待。

    等什么?

    当然是援助。

    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哪怕没有任何情报支持,也能推断出,印度已经在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或者说,印度已经获得了某个大国的承诺,即将获得援助。

    为啥?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哪怕只是外来援助还不够明朗,印度当局都不可能在谈判的事情上拖下去。

    拖下去,就只会遭受更为严重的失败。

    显然,早点进行谈判,肯定要比遭受了惨败之后进行谈判好得多。

    特别是伯坦果德战役之后,印度当局更加没有理由拖下去。

    说白了,丢掉克什米尔已成定局。

    如果再次遭受惨败,印度总理必然会下台。

    到时候,不管是谁上台执政,首先要做的都是跟巴基斯坦进行停战谈判,然后吞下战败的苦果。

    既然结果不可改变,那么由谁来承担,又有什么区别?

    综合这些,就不难推断,印度当局肯定得到了承诺,而且由某个大国提供的援助很快就会到达。

    问题是,什么性质的援助?

    开战的第55天,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到达了孟买。

    这支船队里的船只,全都来自美国与日本,不过有一些悬挂的是第三国的国旗。

    不过,送来的不是美国与日本的装备,而是清一色的俄制装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数百辆…90主战坦克。

    这些坦克,有很多甚至还没有抹掉俄军的标志!

    显然,这是俄军的二手货。

    当然,在交付给印军之前,这些坦克都做了必要的改造,比如拆掉了一些关系到俄罗斯军事机密的敏感设备。

    这些坦克是怎么来的?

    显然不是俄罗斯提供的援助。

    要知道,在俄军,…90依然是主力。

    就算俄罗斯打算援助印度,也会提供…72,而不是更好的…90,何况还是来自俄军的现役装备。

    其实,就在这支船队到达孟买之后,俄罗斯当局就发表声明,宣称没有向印度提供任何军事援助。

    那是什么?

    军火贸易。

    关键就是,购买这些坦克的不是印度,而是南非。

    只是,出钱的是日本。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日本当时通过南非,用大约20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了500辆主战坦克。

    南非什么都没做,就拿了百分之十的手续费。

    随后,这些坦克就被装上了美日提供的滚装货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