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说的很,一旦脱离了集体,人的很多丑陋本性都会暴露出来。”
“我冤枉啊――”常师德指天画地,又是赌咒又是解释的,才算让文同勉强相信了是文秀骚扰他。这时侯廖大化来了,常师德正郁闷白白背了次黑锅,不由得把廖大化也埋怨了一番。连带着把郭逸也骂了一通――怎么闹了个兔子来伺候他们。
廖大化笑道:“常师爷不必动怒。这是小子们会错了意。他们这种专门服侍大爷的孩子,白天伺候茶水起居晚上充任婢妾侍寝本是常事。昨个文掌柜说了不要买婢女,旅途上用僮仆方便,大约是这上面起了误会。既然师爷没这个意思,我好好的训斥他们一番就是。”
“啥?还有这种事情?”常师德顿时对古人的性观念有了震撼性的颠覆。
“平常的很。酸子秀才们每每背个书剑琴箱的在外游学,身边都带个小僮儿,一是出门在外使唤着方便,二来晚间耐不住了就用来泻火。朝廷里的大官们也有专门蓄养的,有那亲昵的,宠爱还胜过婢妾呢。”
“我靠,这是什么社会!”常师德忍不住骂了一句。
廖大化只在一旁赔笑,知道文秀这孩子媚上邀宠的心太盛,来个了“自荐枕席”,这下算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脚上。两位看来都不好男风。心中盘算着赶快寻几个丫鬟过来才行。
当夜的一场风波也就过去了。原本常师德还有些疑神疑鬼,深怕自己伟岸的形象被人取笑。后来才发觉土著们对此事根本没有八卦的兴趣,连文秀第二天也照旧若无其事的来给他送洗脸水。大概正如廖大化说得:这种事根本不算一回事。
第二天,两人继续坐轿子,由起威镖局的一干人保护着,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陆续巡视了名下的各个甘蔗庄和糖寮。初步把情况都了解了一番。期间旅途劳顿,风尘仆仆也不必细说,还遭遇了几次强盗的拦路抢劫,好在有起威的镖师护卫,有惊无险的都过去了。
各个庄子和糖寮的情况大同小异,有的还留下几个长工,有的干脆人去楼空。文同现在已经知道了雷州的糖业生产情况:这里是典型的庄寮结合型的。没有单纯以以加工为业的土塘寮。都是某个甘蔗田较多的蔗农或者地主开办的依附于甘蔗庄,也有蔗农们合股开办的。土糖寮以加工自己地里出产的甘蔗为主。兼顾对外加工。设备的使用率很低,所以无一不是规模小,设备简陋。
甘蔗田种植不是农村常见的租佃制,小块的土地由蔗农自种自收,农忙的时侯请几个短工;大块的完全是由地主雇用长工种植管理,已经有了农业雇用劳动的雏形。
所以土地一旦易手,土地上的劳动力就全部都消失了,和一般租佃制下换地主不换佃户完全是两回事。这就对补充劳动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这天一行人回到了徐闻的庄子上。正好张信作为广州站的联络员也来到了徐闻。作为雷州白糖的未来主要销售商,广州站对此也是极其重视的。
根据广州站的提议和执委会的批准,文同和常师德正式在徐闻建立了雷州糖业公司。开办糖业公司的资本由广州站调拨。徐闻城外的甘蔗庄将作为公司的总部。文同计划在徐闻进行糖业改进试点。
“能出白糖吗?”张信对这个问题十分在意,再三的询问。
“没问题,能出比广东任何一家都好的白糖。”文同对此极有信心,“不过在价格上要有优势,就得看机械部门有没有办法帮我们造设备了。”
“有英国人最近到广州了。”张信告诉他一个讯息,“他们很小心,正在寻求购买商品,白糖也是一个大宗。如果能赶在四月之前出糖,卖掉二三十吨不成问题。”
“可以,不过我要广州站给我足够的人力。”文同说,“在本地补充劳动力很困难。”
“要多少人?”
“至少得三百人。”文同的计划书里,这一批人将作为甘蔗农场和糖厂的第一批工人。每个庄子至少要补充二十名左右劳力,有糖寮的庄子还得更多一些。
“都要壮劳动力?”
“妇女和孩子也要。这样能够拘绊青壮年。再说广东福建的农家妇女都很能干,体力也好,我看不比男人差。对了,再找十名左右有养牛经验的人。”
“行。给你五百人都可以。”张信一口答应。因为移民工作的不断进行,临高的接收能力已经出现缺口。一个净化周期是40天,而临高的检疫营地总共也只能同时入住四百人左右。不少已经招募来的移民就只能被安置在广州,等候发运。广州站为此在郊外设立了一个类似隔离检疫区的村子,在那里进行一些初步的“净化”工作。营地里现在已经滞留了一千多人,为了防止当地官府起疑,郭逸已经在设法尽快把他们送走一些。
“五百人我怕接收不了。”文同说,“先三百人吧。这里千头万绪的事情太多,我还想再从临高要些干部来呢。”
“干部很难。”张信说,“起威的人很可靠,你可以从里面选些骨干出来当军事干部。”看到文同愕然的神情,张信补充道:“雷州这地方很乱,你这么个大糖厂主,到时侯自然会有各路好汉眼红,土匪不用说了,本地的土豪起了意恐怕也是件麻烦事。要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就得有武装。先拉个民兵队起来吧。武器会从临高给你补充些过来。”
“好吧。”文同想这事情就交给常师德好了――反正他会耍鬼头刀。
“我打算先在徐闻这里搞一个甘蔗组合,然后再拓展到海康、遂溪这些地方。”
“继续收买甘蔗地扩建种植园吗?”
“我是希望搞种植园的,”文同说,“现在这里的经营模式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种植和管理水平都太落后了。”
在半个月的旅行途中,文同对这里的甘蔗种植情况已经摸了个七七八八。小农经济下的经济作物栽培随意性很大:品种有种果蔗的,有种糖蔗的,至于田间管理,有的看得出很用心,有的则马马虎虎,完全是看天吃饭的。甚至并不适合种甘蔗的地方也有人在种甘蔗……以甘蔗这样的经济作物来说,最好的经营模式自然是大规模种植园:把这些小片的土地合并起来,成了一个大型的甘蔗种植园。不管是采用雇工制还是奴隶制,生产效率都比现在这样的小农种植高得多。
但是收购蔗农的土地并不容易。蔗农很少有破产或者经营困难的,就算是支付那高得可怕的利息,种植蔗田依然是有利可图。没有天灾**的情况下想要成片兼并土地很难做到。除非穿越者操纵糖价,逼迫这些小农全部破产,再逐一收购。文同并不认同这种方案,倒不是他有多少善心,而是觉得穿越集团还没这个本事。
“我的想法是搞甘蔗组合。”文同拿出了他的方案:把生产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户都组织起来,在他们的主持下统一进行技术指导使用良种,统一购买肥料,甘蔗统一制糖、统一销售。压低成本,增加收益。文同估计,这个方案会吸引不少小种植户参加。
“这个方案,第一年肯定不会有多少结果,但是时间长了,效益一出来,农民就自然愿意参加了。没办法,我们不是政府不能硬性推行,只能靠口口相传的口碑效益才能达到目的。”
“那你得扎根雷州了。”张信看了他庞大的计划,“这计划没三年五载不会出效益的,光说服这一家家的农户,还有收成之后的分红……得好一批人协助你。”
“扎根也可以么。享受下大地主的日子。”文同对自己的这个事业很有兴趣,“这边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人,我向教育委员会申请了些,能配几个配几个。不够的我还准备自己搞培训。至于说服小农加入么,能说服多少说服多少。等三五年一过,一切顺利的话我就是雷州最大的糖业供货商了,糖即多又好,到时侯来个压价倾销,把市场上的收购价打得稀巴烂,不肯加入农合的全部让他们破产,我再连人带土地都收买下来好了。”
张信连连点头,想不到文同这样一个技术人员,也能使出如此毒辣的手段来。
“需要什么只管开口,广州站一定配合好。”
“我们这里只是个制糖基地,没有情报人员之类的编制,但是我很想知道海安街的具体情况,这地方被当地人叫做‘甜港’,糖都是从此地出口,街上还有不少糖行。这些潮、汕地方的商人,迟早都是我们的对手――”
“这个好说,我们会安排人在当地卧底。到时侯真要正常手段搞不下来,来点不正常的就是。特侦队的人正手痒呢。”
“呵呵,最好是不要了。不过我们时间有限,不能起腻打什么商业战,快刀乱麻比较好。”
双方商定了一系列的联系方法,因为雷州不算正式的派遣站,只是个二级据点,目前没有电台配发,与临高的联系主要使用信鸽作为工具。与广州之间的联系除了使用信鸽,还可以利用起威镖局的镖路传递信件。根据执委会的指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直接派人渡海会临高来联系――双方的直接联系要越少越好。
执委会在雷州还有盐商刘纲这条线,此人就住在海康县境内,但是执委会经过考虑还是决定双方各自单线联系,避免接触。刘纲是他们向大陆走私私盐的重要渠道,要重点保护。
(未完待续)
第四十七节 契约奴()
在起威镖局诸人的努力奔走下,各个糖寮的煮糖师傅之类的制糖工人招募齐了,虽然现在再招人有些晚,最好的师傅都被请走了,剩下的老得老,少得少,技术也不怎么样,好歹各个糖寮都赶上了榨季。文同通知名下的五所糖寮,凡是愿意来代加工的外庄甘蔗,一律只收取出糖的三成作为加工费,以此来吸引没有糖寮的小户蔗农来加工,赚取到更多的赤砂糖。同时他让各家糖寮敞开收购各种糖产品,包括赤砂糖、糖砖,包括加工余下来的糖蜜也欢迎,一并收购。
“告诉他们,甘蔗渣也要!”文同亢奋的对充当使者的文秀、文清喊道,这哥俩因为粗通文墨,又懂普通话,就成了文同的秘书兼使者,三天两头在雷州境内奔波传达各种命令,脸都晒黑了不少。文同每天写信给他刚刚招募来的糖寮的管事、庄子上的管事们下达各种指示,同时也要求这些人定时向他汇报。为了方便传达信息方便起见,廖大化专门买了几顶轿子,养了一批轿夫随时待命接送。
至于甘蔗田里的短工,文同很快就发觉自己无法从当地招募到足够的人。甘蔗收割季节的短工价格暴涨,而且因为他们下手晚了,农村的闲散劳动力差不多都被其他蔗农蔗庄招去了。文同无法,只好等待广州方面送来劳动力。
广州准备第一批送来二百人,原本他还想要得更多。但是各个庄子、糖寮上的破烂的房子里根本住不了这么多的人,仅有的房屋也大多需要修缮,还要建造配套的伙房、厕所。粮食、饮水都需要准备,甚至为这些人做饭的锅子也得买起来。在17世纪要安排这么多人的食宿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样样都得亲力亲为。
幸亏有起威镖局在此的分号照应,包括采办食物、请工匠修缮房屋、与官府交涉之类的事情都是由廖大化出面办理安排,帮了很大的忙。
广州这边,张信让孙常来负责组织第一批往徐州去的移民。因为从徐闻来的札子上知道雷州条件简陋,人去了之后不但要收割甘蔗,还有不少杂活要干,所以孙常挑选的出来的第一批移民都是青壮年,没有疾病的。而且他专挑有家有口的,单身的一律不选。张信不解,问他缘由。
“小人听说雷州那边环境艰苦挺艰苦,若是无牵无挂的人去了,一个不对就都逃散了。到时侯岂不是白费了这些日子来的辛苦和银钱?有家有口的就稳妥些。”孙常回禀道。
“你想得真是周全。”张信对这个家奴出身的大管家能想得如此周到感到佩服。
“非小人想得周到,小的过去在高老爷府中,虽然是个小小的家丁,高家用人、募人的事情小人也见多了,其中的种种弊端也都熟悉。”
孙常有请郭逸出马,到总督衙门去拜会了赞画吕易忠,出一百两银子买了他的一张名帖。几百青壮年移民虽然可以坐船去雷州,但是登陆之后不免穿城过乡,所经各地的官府都会查问。手里有张片子就好对付多了。这边把第一批移民都按班-排-连的军事化形式组织起来,各级设置头目。每个人都自带卧具、餐具和五天份的备用干粮。
路线是从广州坐船启程,到雷州的海安下船,再徒步抵达徐闻。到了徐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