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交流了几句,21世纪的朝鲜语和17世纪的济州方言显然有很大差别,冯宗泽和南宫无敌的朝鲜话也就是初级水平,交流起来有些困难。双方连比划带说,幸好朝鲜语和日语一样,属于语言孤岛,封闭性又强,几百年来的变化不算很大。一番肢体加表情和“思密达”之后,冯宗泽终于能够顺利的和海女们沟通了。
从海女们口中他们知道这些海女的确是来自附近的渔村的。渔村里男人很少,大多数是女人。因为男人出海打渔经常会遇到风暴丧命于大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女性为主的海女村落。女人主要以当海女维生,捞取各种海货制成干货,再卖给商人。
生活自然极其困苦,晾晒的鲍鱼、海参等海味卖得的钱换取一点粮食加上渔获,勉强维生而已。和元老们设想的不同,济州岛的粮食不能自给,要靠从朝鲜半岛运入。海女们尽管谈不上有多少大局观点,但是年龄较长的海女都说最近十来年人口是在变少――许多人迁到了半岛上去。
前几年济州岛又连续遭遇自然灾害,朝廷的粮食救济即少又慢,饿死逃走了许多人。附近不少村子都荒废了。
至于岛上的具体状况,海女们所知不多――她们很少外出,收购海产,贩卖粮食的商人每个月都会到村里来。村里有人去过济州。旌义县因为距离近,去过得人倒是很多。
冯宗泽正襟危坐,问道:“旌义县人口多少,有多少士兵?城市方圆几何?”
“老爷,奴婢们都是无知下贱的白丁女子,老爷们问得事情不甚明白,答得不好的,请老爷们宽恕则个……”答话的海女大约二十五六岁年纪,模样比较伶俐,冯宗泽问话,都是她回答。她垂着头,恭恭敬敬的说道,“旌义县有多少人口奴婢不知道,只知道城里住户稀少,城外有二处村落。合计也不过二三千人。”
至于士兵,大约有二百名。城市方圆多少,海女没有尺寸概念,也说不清楚。不过她说城内有很大的官仓,储有许多粮食。
这倒是个重要的消息,冯宗泽和南宫无敌的眼睛都亮了――粮食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听说济州岛的“听闻这里牛马很多,都在哪里。”
“牛马都在汉拿山那边的山里,漫山遍野都是。只是此处不多――”海女回答道。之所以不多,是因为海边缺少足够的水源。牛马需要大量饮水,而这一带只有泉眼而已。
冯宗泽满意的点点头,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海女迟疑了下,说道:“回禀老爷:贱婢潘氏。”
这不算什么名字――不过中国女人一直到30年代也有很多偏远农村的妇女一辈子都是x氏而已。海女是白丁,只比公私贱人(奴婢)好一点而已。没有名字也很正常。
“你是上军么?”他忽然问道。
海女瞪大了眼睛看了他一眼,赶紧又低下头去:
“贱婢年轻,只是中军。”
所谓中军上军,是济州岛海女群落中的一种等级,从“儿童上军”开始,经过下军、中军、上军,最后才能做到大上军。
但是这种称呼只在济州岛的海女中流传,即使是李朝的官吏、士大夫们也未必知道,这样一个外来的海寇居然会知道,令海女们颇为吃惊。
南宫无敌和薛子良又问了些当地的情况,海女们有知道的又不知道的,显然已经没什么询问的价值了。
冯宗泽关照把她们都带下去:“每人发一块救济饼干,再给碗热汤喝。让她们把衣服和捕鱼工具都找回来。”
“怎么,还留着她们?”南宫无敌对海女的热情已经降低了不少――尽管海女们身材还不错,有二个还算年轻,但是长相让他不甚喜欢。
“暂时留着,一会审完了士兵再一起发落。”冯宗泽说,他倒不是对海女们有什么绮念,而是打算利用她们开展民政工作。要按照杜雯撰写的《民事工作中如何使用阶级论》一文的看法:被压迫的阶级是天然反抗者加带路党。海女地位低下,生活困苦,有翻身的**和动力。
接着又审问了士兵,按照特侦队的报告,烽火台上只有五名屯戍兵而已。特侦队突然出现的时候,他们连反抗的企图都没有做,只是试图逃跑而已。看起来根本没有战斗意志。
看士兵们的模样,也知道他们的战斗意志不会高到哪里去。士兵们一个个形容枯噶,一副长期吃不饱饭的模样。身穿穿得战袄破破烂烂,已经褪了色。他们没有盔甲,带得不过是一顶斗笠,所用的武器也粗劣不堪,元老们见过澄迈之战中缴获的明军武器,也看过过海盗抛弃的各种杂式装备。但是眼前的李朝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准,连大股的海盗都比不上。没有明朝军队中已经很常见的火器,装备的长枪的柄极短,充其量只有1。70米。除了充作仪仗之外,基本没什么用处。刀也很粗劣。稍微好些的倒是他们的弓箭,看上去制作精良。
李朝统治下的朝鲜号称“小中华”,在对军队的无视上不但向大明看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明好歹还有少量的精锐家丁作为军队的核心。
南宫无敌看了这士兵和武器心道我要是木下藤吉朗也得来打朝鲜――这军队和稻草人有什么两样?
士兵们很快就供出了他们知道的一切。作为士兵他们在岛上经常会被调动。而且台兵的头目在这里当兵已经二十多年了,全岛各地的防所几乎都待过。知道的要比海女们多得多。
从士兵们的口中,南宫无敌知道岛上一共有三司士兵,每一司是五百人。也就是说全岛的正规军是一千五百人,低于他们原先掌握的二千人的数字。
岛上的牧使一直请求朝廷将济州的驻军扩大到五司,凑齐一营人马。奈何这些年来天灾**不断,朝廷焦头烂额,根本无心也无力来加强济州岛的防御。幸好自从德川锁国之后,倭寇的祸害要比以前少了许多,勉强也就对付下来了。
因为济州岛的敌情主要来自海上,所以这三司士兵分散配置在全岛各地,济州有五百人,大静和旌义两县各有二百多人。此外,还有九个屯戍处――“浦”,类似于大明的卫所。每浦各有屯戍兵三十到五十人。这些屯戍处都设在济州岛出入的港湾上,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充分表现守口岸的海防思维。另外有烽火台十八处,每处台兵五人。
李朝军队有火炮的装备,各处屯戍和城池都有少量的火炮,不过并无明军红夷大炮这样的重型装备。
这样看来,最大的重兵集团不过是济州的五百人而已。一个步兵连就能够轻松将其歼灭。
至于水军,李朝在岛上基本没有水军。只有少量小船沿岸巡逻而已。
“岛上的官长都有哪些人,一一供述上来!”冯宗泽喝道。
“是。济州观察是李真卿大人,判官是李大厦大人,大静县监是李球大人,旌义县监是崔仁健大人。”
济州观察使是李朝在岛上的最高长官,三品文官,判官则是岛上的最高武官。
“岛上的官奴婢有多少人,都在何处?”
官奴婢是元老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他们是带路党的绝佳人选。退一步说,即使官奴婢们觉悟不高,也是使用起来最方便的劳动力。
“济州、大静、旌义三城的监营都有官奴婢,总数小的们不知道,总有几万人。前几年闹饥荒,饿死逃走了不少……”
前指对士兵的供述相当满意,掌握了不少详细情报。
吩咐将俘虏押下去之后,前指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决定事不宜迟,立刻出动部队控制济州三城,将各城内储存的粮食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解除各屯戍地的武装。同时控制出入济州岛的主要港口。
南宫无敌提出派出一支步兵和炮兵混合的特遣部队,步兵沿着岛上的官道徒步行军,炮兵和补给使用舰队携来得大发艇和划艇沿着海岸线机动。济州三邑中除了旌义县之外,济州和大静都在海边。可以很便利的使用船只进行补给支援。
出于谨慎,决定先攻下距离城山基地最近的旌义县,对李朝军队的战斗力和城市防御体系有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视情况展开下一步作战。
旌义县就是旧时空韩国的城邑里,韩国开发旅游业时就将该县旧址复原修建成民俗村,虽然不在海边,实际距离城山很近。亦有一条道路可通行。薛子良和南宫无底都曾经去过这个民俗村。不过,民俗村毕竟是后世建造的,虽然有复原有所谓的历史考据,到底和现实有多大区别,谁也无法保证。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节 士大夫和官奴婢()
济州监营的射箭场上射箭比赛正在进行。济州牧大人对于比赛的兴致很高,亲自召集岛上的主要官吏们来参加比赛。
李朝的统治阶层对弓射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大王到两班贵族都以此作为消遣娱乐。宫中和官衙常有射箭比赛,给予优胜者以奖励。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即使文官的箭术也颇为可观。
脱弦之箭御风疾飞,发出破空的嗖嗖声。利箭插进距离靶心一指偏的位置,一阵激颤,便凝固不动了。
射箭之人正是济州牧李真卿。见此情景,他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不等收拾起失望的表情,他匆忙看了看排列在校场旁的士兵和自己的僚属们。他们一个个都摆出必恭必敬的表情,但是脸上还是掩饰不住惊讶的表情。
李真卿虽然是文官,但是他的弓术并不逊色于判官李大厦,两人在弓术上面可谓不分伯仲。
今天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风也小了很多,正是弓手发挥出最大本领的地方。没想到李大人的第一箭就没中靶心。
周围的气氛有些凝滞,众人的脸色都有些不好看。毕竟这位观察使大人素来以自己的弓术自诩,这样的场面不用说会让他心情恶劣。
上官心情不好,下属的日子自然好过不了。众人的目光都落到了随后要出射的李大厦身上。
如果这位李判官能够也射偏一点――不管是真得射偏还是故意的,起码会让气氛松快一些。但是这是很难说得事情。
李大厦是济州判官――全岛的最高武官,也是实际上的济州二把手。很多时候具体的事务是由这位判官来担当的――因而判官和牧使之间的关系是颇为微妙的。李朝因为其两班贵族的关系,贵文贱武的风气不浓。更何况判官的顶头上司全罗道兵使申景裕是八年前拥戴大王推翻前任光海君的主要支持者。有这样一位本朝新贵撑腰,李判官还真未必愿意来凑个趣。
李大厦一身戎装,腰间插着小牛皮的弓袋,插着十三支鹰羽箭,手中挎着朱漆藤绕的弓。一出场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他深吸一口气,从容引弓。拉满弓弦的时候岿然不动,宛如山峦般巍然不动。众人目不睛地盯着他。
然而他的这一箭也射偏了。李大厦微微摇了摇头。一阵不安的波澜掠过众人的心头。忽然,一个士兵急匆匆的跑来禀告:烽火台的烽火点着了――有倭寇大规模入侵了!
众人大吃一惊。德川锁国之后,倭寇对济州的骚扰已经大幅下降。1605年,朝鲜和德川幕府重建外交关系以后,济州这一带已经保持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平静,尽管每年都有小股的倭寇登陆袭扰,但是从无大规模的入寇。
烽火台传来的消息极简单,只能看出有大股倭寇从城山方向入侵本岛。具体的状况如何,要等当地的士兵和属吏来报告。
“倭寇闯进来了?”
判官大吃一惊,虽然措手不及,但是应对的方案却是有得::李大厦当即下令点起烽火,吹响号角,召集各镇的戍兵。
济州岛地区自高丽时代以后,倭寇就不断入侵。杀人、放火、抢劫已是家常便饭,为了抵御倭寇的侵袭,世宗19年设立了三城、九镇、十水战所、二十五烽火台及三十八烟台等防御设施。时任安抚使的韩承舜创立了烽火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警备和保护体系。海岸线一带构筑沿边烽火,山峰上面也配置烽火,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通知济州城以及其他各镇和各防御所。
按照作战预案,一旦倭寇登陆,各处就点燃烽火,各屯所、城驿通过吹号角和点烽火相互传递信息。屯所的防兵紧守城寨,控制港口。防止倭寇利用岛上港口增援,各城的驻军则按照倭寇登陆地区出动主力,在水战所的战船配合下水陆两路夹攻倭寇,将其消灭。
问题是这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方案,仰赖于一支基本保持战斗力军队。同时登陆的倭寇人数不能太多。因为岛上总管只有一千五百人,扣除各处必要的防御部队,从济州岛一次能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