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1之大变革-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一天后,谭良栋和卢象升抵达宁武关。宁武关守备查看了谭良栋和卢象升共同持有的过关文书,便给吕梁营放行。

    此时吕梁营已经算是到了边地,吕梁营里有很多人长这么大是第一次出远门,对沿途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宁武关虽然比不上同在代北之地的雁门关,但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很是雄伟。即使是谭良栋也被宁武关的雄壮震惊了一下,明代果真不愧其修城墙的名声。

    一路行来,谭良栋对统率行军越发的熟练,一千五百人包括辎重过宁武关,整个过程利索干净,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更没有人违反军纪。

    宁武关守备目送吕梁营过关后,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写下来,呈送给大同镇总兵。辽东的惨败让蓟辽镇损失惨重,从宣大二地调兵过多,大同镇和山西镇本身兵员也不足,此时急需内地补充,大同镇总兵对刘策给的援兵还是很重视的。

    (本章完)

第48章 48。边镇,下马威() 
进入山西行都司,沿着专用来行军的驿道,谭良栋和吕梁营用了五天时间赶到大同城,此时的大同镇、大同府和山西行都司都在大同城,大同城是山西境内仅次于太原的大城,吕梁营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城市,很有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在大同城门外,不时的传出一阵阵惊叹声。

    谭良栋和卢象升在外城城门外,见到了前来接待自己的人。大同镇总兵为表示自己的重视,把自己的亲兵营把总派了出来。谭良栋也是把总,从职别上讲二人同级,谭良栋见了总兵亲兵营的把总,倒也没有太过于拘谨,把自己麾下部队的数目、装备和前来协防的事情说了一遍后,便完成了入城手续。

    随后,卢象升去了行都司,前去报备,谭良栋则带着人进入外城,驻扎在专门的校场,等候行都司的命令。

    一进大同城,谭良栋立刻就感受到一股边塞城市的气息,各种各样的人穿梭在大街上,既有明人,也有草原上的蒙古人,各种口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而人们对于谭良栋这一支部队熟视无睹,显然是这样的情景见多了。

    不同于太原府,大同府靠近草原,谭良栋一路上看到很多售卖草原上特产的小商贩,比如奶皮子、马奶酒、烤羊肉串之类的,一些大的酒楼,则是摆出烤全羊的架子来吸引顾客,充斥着羊肉特有的香味。

    大同镇给吕梁营安排的校场位于外城西角,比较偏僻,但地势很开阔,正适合扎营,谭良栋安排吕梁营驻扎下来后,卢象升也报备回来,只不过卢象升脸色很不好看。

    谭良栋把卢象升迎回屋子,给他倒了一杯水,问道:“建斗,这是出了什么事?”

    卢象升哼了一声,语气有些无奈道:“良栋,这行都司真不是玩意,说什么是大同镇要咱来的,粮饷武器要咱跟大同镇要,你说这是什么事?”

    在边镇,一般外来客军协助作战,都要归属于当地行都司管理,粮饷武器也都从行都司支取。此次吕梁营赴大同协防,虽说是来自大同镇的命令,但归属上还是要走行都司的,这是朝廷制度。

    谭良栋很好奇行都司的人怎么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这样说,便道:“建斗,客军归属于行都司,此乃朝廷制度,行都司的人胆子有这么大?”

    “要是那样就好了,行都司敢这么干,我立马在刘大人那里参他们一本,他们只是让咱们走大同镇那里要粮饷武器,挂名还是挂在他们那。”卢象升对行都司很不满,这明显是不想出血。

    谭良栋皱起了眉头,自己在柳林得罪的那些人在大同这也有那么大的能量,给自己使绊子。如果真是这样,谭良栋握紧自己的拳头,此次任务完成,自己回去一定要找那些人算账。

    “唏律律……”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马叫声,谭良栋立刻站起身来,马队的马已经全部安置好,这是哪来的马叫声。

    门外传来一声报告,紧接着亲兵走进来,报道:“把总,卢县尊,营外出现一支马队!”

    谭良栋和卢象升听后立刻出门,来到营外,只见一支十余骑的马队,最前面的是一个络腮胡大汉,看到谭良栋出来,扬了扬马鞭,眯着眼道:“你,就是谭良栋?”

    来人语气极为傲慢,很明显是来找事的,不过本着能不惹事还是不要惹事的态度,谭良栋抱了抱拳,回道:“正是在下,不知尊下是何人?”

    络腮胡大汉听后,哈哈大笑道:“找的就是你,谭良栋,某家是张总兵麾下镇川堡守备,贺方!”说完猛盯着谭良栋,嘴角一丝笑意若有若无。

    姓贺,谭良栋第一时间想起柳林的老贺家,贺家老二在被自己抓起来后一直吹嘘自己的背景怎么怎么深厚,难道自己眼前的这人,也是老贺家的人?

    贺方端坐在马上,继续道:“谭良栋,张总兵很看得起你这吕梁营,说是你们有什么事可以直接去找他。这让某家心里很不爽,张总兵何等人物,也是你们能随便打扰的,今天就让某家来领教领教你这吕梁营的本事。”

    军中的汉子说话直来直去,不管是因为什么,贺方直接表达了对吕梁营的不满。随后便让自己身后的人下马,排成两个纵列,人手一根木棍。

    谭良栋见状,明白了贺方的意思,吴敏曾给他讲过,边镇各军有了矛盾,内部解决就是拿着木棍打一场。也不用叫其他人,谭良栋把自己的亲卫营拉了出来,正好人数相当。卢象升也加入战团,刚受了行都司的气,现在贺方又过来挑衅,正年轻气盛的卢象升如何能忍。

    在谭良栋和贺方一声令下,双方人马立刻陷入混战。贺方带的是跟随自己的老边兵,打起来下手又狠又刁钻,刚开始时谭良栋不适应这样的打法被抽了两棍子。

    亲卫营都参与过对镇西卫和左卫的战斗,打起来一点也不觑贺方的人,在经过一开始的稍许混乱后,便很有默契的三个一组配合,跟贺方手底下的人平分秋色。

    卢象升武艺高强,很快就和贺方对上了。贺方哪是卢象升的对手,三招过后,双臂发麻,两手发颤,贺方也被卢象升的力气吓了一跳,谭良栋瞅准机会,拿棍子抽了贺方大腿一棍,然后迅速把棍子架到贺方的脖子处,大声道:“还不停手?”

    主将被擒,贺方一边的人停手,随即谭良栋这边也停手,贺方被棍子压着双腿弯曲,喘着粗气道:“哼,谭良栋,算你厉害!”

    见贺方服了软,谭良栋抽出棍子,贺方揉了揉自己的肩膀,翻身上马,对着自己手底下的人没好气道:“还看什么,丢人现眼的玩意,还不赶紧走!”

    贺方走后,卢象升走到谭良栋旁边,道:“这是下马威啊!”

    谭良栋点头道:“来到别人的地盘,不可避免的事。”谭良栋不怕边军给自己下马威,他担心的是贺方纯粹是来找自己麻烦的,是来报私怨的,马上就要开赴边地,谭良栋满心思都是怎么和蒙古人打仗,没精力处理这些破事。

    发生在吕梁营营地的事很快便被大同镇总兵张远得知,张远跟新任的山西巡抚刘策同为山东人士,在官场上老乡在很多时候就是天然的一党,张远和刘策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辽东战事吃紧,大同镇面临的局势也越来越险峻,张远迫切希望得到刘策的帮助,刘策为了压制晋商和行都司,很爽快的选择和张远合作。此次行都司刁难卢象升,究其根本就是在这。

    张远对于谭良栋能打过贺方还是有些小惊叹,得知贺方失败后笑道:“看来咱的刘巡抚没有糊弄我,派过来的人还是有些能力的。”

    亲兵营把总听了张远的话,有些吃味道:“总兵,这吕梁营毕竟是外人……”

    “外人?刘憨子,只要进了大同镇,那大家就是一家人,是上了战场可以托付生死的兄弟,以后这话不要再提,还有贺方去找吕梁营麻烦,这事情肯定有曲折,你下去查一查。这是我和刘巡抚的第一次合作,我不希望搞砸了!”

    “是,总兵大人。”把总拜首道。

    亲兵营把总走后,张远又叫来自己的副官,让他从大同镇的辎重中拨一部分物资给吕梁营送去,行都司刁难吕梁营的事也传到张远这,张远明白是行都司的那位指挥使借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大同边镇情况复杂,鱼龙混杂,商人走私的情况十分猖獗,张远在刚来大同镇时曾想着根除这种通敌之事,但后面发现根本办不到。上到行都司指挥使,下到边地各卫所的小旗,几乎所有人都跟边境走私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生意做大了的晋商们影响力遍及整个山西,甚至能影响到朝堂,张远根本无法拿走私开刀。

    此次蓟辽镇从大同镇抽调了八千人,让大同镇一些地方缺少兵力,正需要来自内地的补充。以前传统的做法是报给朝廷兵部,让兵部负责补充,但现在朝堂一团混乱,张远想办法让刘策帮自己的忙。刘策作为一省军政最高长官,有权调军。

    就在张远给吕梁营调拨物资的同时,刘策安排的人也到了大同府,和卢象升接上头。刘策派来的人自称夏先生,年轻的时候做过跑腿掌柜,主要跑边地的生意,对大同府很熟悉。刘策把夏先生派过来,就是让谭良栋和卢象升能对大同府内部的情况有点了解,不至于两眼一抹全是黑。

    夏先生见到谭良栋和卢象升后,便也不客气,直接开讲,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包括一些在大同府人人皆知的而在其他地方几乎无人知晓的事。这些对于初到大同府的人来说,是必须要知道的,也是必须要适应的,不然,很容易被内外的敌人联合起来构陷,最后白白丧了命。

    (本章完)

第49章 49。复杂,玉林卫() 
说起大同边镇的事,就不得不提隆庆年间由高拱、张居正和边臣王崇古一起主导的俺答封贡,俺答封贡重在开边贸,即在长城边界设立贸易口,允许明朝商人和蒙古各部落互市,一改明王朝从朱元璋时代开始对草原部落的一边倒的强硬政策。

    俺答封贡所确立的互市地点主要在大同边镇,借着俺答封贡,许多原先暗地里和草原做生意和想做却做不了的晋商们涌到大同府,促进了大同府的繁荣。

    和草原部落互市这一政策在刚开始时,取得的效果很明显,一是让年年烽火起的边镇享受了几年的和平,二是大规模的商品交易活动让大同府繁荣起来,间接提高了边地军民的生活水平。

    但五十年后,也就是天启年,明朝在辽东的全面溃败让整个北方边境都不安稳起来,在这个时候,和草原部落的互市就相当于是资敌,无论是蒙古人转手卖物资还是辽东的女真人自己过来买都极大的破坏了明朝廷在辽东实行的封锁政策。

    这一情况,大同镇总兵张远已经看了出来,朝堂上也有清醒的人,但大家却无能为力,半个世纪的互市,做边地生意的晋商集团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各边镇也都多多少少和这有牵连,驻守边地的藩王也在其中有份,一下动这么多人的财路,就是皇帝都不敢下手,更何谈张远一个总兵。

    夏先生作为老跑商,对这其中的门道自然很清楚。大同镇有三类人不要轻易惹,一是边军,边军是大同府最大的本土势力,惹了边军,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二是各大商团,谭良栋来大同镇是协防的,大同镇会安排去防守一些关口,到时多半会和商团打交道,对于专做口外生意的商团,夏先生的意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收一份好处即可,不要阻拦。

    夏先生说到这时,谭良栋和卢象升都有些震惊,边军对走私的商人竟然纵容到这种地步,谭良栋急问原因,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肯定有原因,边军的人不是傻子,他们怎能不知道这些走私商人卖出的东西到时候会作用在自己身上。

    谭良栋的猜测没错,其中原因很复杂。能和草原各部落做生意的商团没一个善茬,手底下都养着一支护卫队,这些护卫队里有不少人还是边兵,要是哪个将领惹上商团,对内商团后面的人会出手整治这个将领,对外商团们会把这个将领驻守的关口情报透漏给草原部落,有不少赞同彻底终止走私的边军将领就是这样被弄死的,最终导致走私越来越猖獗。

    三是代王府的人,有明一代,藩王都是地方官头疼的人物,分封在大同府的代王王府所在地在朔州,但代王府的生意已经做出了长城以外,有不少商人就是靠着钱打通代王府的关系,打着代王的名义做口外生意。得罪了代王府的人,各种暗箭、各种中伤,会让你防不胜防。

    夏先生是个实诚人,他把自己能想到的都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