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年被文官压制的他们本打算看一出文官逼迫官家后,双方互撕的好戏,可谁知居然有这样的转折,别说是他们,就是连赵祯自己也没想到!

    远处茶楼的姑姑给了他最好的解释,外戚终究还是要依附皇帝而存在的,自己给了李遵勖车骑将军的职衔也算是表达了这一立场。

    王随等人现在是麻烦缠身,哪有功夫对赵祯重用外戚的事情扯皮?

    现在的他们是想方设法的把韩纲身的罪责推卸掉,又或者是把韩纲和别的世家之间的关系撇干净,这时候的韩亿已经面无人色,他知道自己的长子是保不住了。

    “畜生!你居然背着我干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你这是要生生把咱们韩家脱得家破人亡啊!”韩亿疯狂的冲前来对着韩纲就是一顿暴打,拳拳到肉的暴打。

    韩纲从小到大养尊处优的,怎么能经得住老爹的这样打骂,双手护在生前不断的躲避道:“此事又不是我韩家一家的事情……”

    韩纲的话刚刚说出口便被韩亿打断:“住口!这时候了还想攀咬别人,你还是我韩亿的儿子不是,你的骨气呢?爹爹从小就教你大丈夫敢作敢当!”

    赵祯眉头一皱,这韩亿是话里有话啊?!

    难道是向让他的儿子一人把罪责全部扛下来?

    也对!

    都这个时候了,如果继续把王家扯进来,呵呵乐子就大了……

    赵祯摆了摆手道:“韩学士不必如此,令郎之过朕不会算到整个韩家头的,可你多少要担待一个管家不严之罪!”

    韩亿整了整

    衣袍面对赵祯跪下道:“臣谢陛下!所有罪责臣愿意一力承担!”

    赵祯摇了摇头道:“谁的错就该罚谁,令郎已经成年,成年之人便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欺君罔散播大逆之言,理应判处极刑,可念你韩亿身为两朝老臣鞠躬尽瘁,朕深感舔犊之情,特此判绞与其室,留家中厚葬之!韩亿治家不严,有此逆子,罢大理寺判事,出外邓州知府事!”

    韩纲一下子瘫软,没想到官家是真的打算要他的命!

    这下百姓是解气了,可文官们炸开了锅,自太祖太宗朝就没杀过多少士人,到了真宗朝就只有一例,其他的多是流放便算了的。

    流放的话托人打点好关系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只相当于出了趟远门而已,对年纪大的人来说也许不易,可对年轻人来说就没什么了。

    可现在官家直接判了绞刑,这是要至韩纲于死地啊!

    文官身的特权一下子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事实……

第二百三十六章节丁谓与寇准() 
文官集团对韩纲的判决是不能接受的,寇准带着一帮文臣苦苦哀求年轻的官家,在他们眼中还是十五岁少年的皇帝应该不会铁石心肠。

    可惜,在和大宋的改革比起来韩纲的死在赵祯眼中是必须的,只有他的死才能震慑住世家的反抗,或是逼得他们反抗。

    看似俩个极端却对赵祯都有利。

    相较于文官的开脱,百姓们的态度则是截然不同的。

    “让这韩纲在家中受绞刑太便宜他了,居然连弃市都免了,官家真是仁慈的紧!”朱叉之后的人群众发出不满的声音。

    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文臣的行为:“可诸位相公怎么还替韩纲求情?要判流放是什么意思?”

    “这还看不明白?相公们是要保下他的狗命,毕竟是官场同僚,此时求情也是在为自己找条后路不是?”

    一身油渍的厨子开口立刻引来了其他人的附和,仿佛他一下子变成了官场万事通似得,滔滔不绝的开始讲述。

    只有一些曾经见识过官场的人才能了解其中的政治意义,但是这时候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谁知道这人群中没有没有世家的人在一旁?

    御道的韩纲已经面无人色,此时的他已经难逃一死,再加被父亲警告,他知道大势已去谁也救不了自己……

    瘫软在地的韩纲被御前班直拖往家中,一路在百姓的指指点点中他两眼一黑晕了过去,御前班直可不在乎,晕了正好反而省事了。

    韩亿失魂落魄的跟在后面,自己的儿子终究还是成为了世家的牺牲品,当初王随就不应该找纲儿做这事,更不该瞒着自己!

    赵祯望着离去的韩家父子心中升起一丝怜悯,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是韩纲自己的愚蠢才造成如今的局面,谁也怪不得。

    面对拜倒在地的大臣赵祯挥了挥手道:“诸卿平身!此案已经了结,有过必罚,有功必赏是朕的原则,希望诸位臣公谨记!都回潮办公去吧。”

    见大势已去韩家人是保不住了,文臣们也不得已的接受这个事实,武将们更是乐的看文臣中有人倒霉,高声附和:“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文臣无奈也是跟着喊了两句口号,但百姓们不干了,一帮宿老带着在东京城稍有威望的人跪地喊道:“草民少得面见陛下天颜,如今有幸,求陛下留下训诫之言造福百姓!”

    人群呼啦啦的跪倒起身呼喝:“求陛下留下训诫之言造福百姓!”

    赵祯从台下来,此时和文臣置气不如和百姓互动,如果刚刚但凡有百姓的帮助,文官就不会如此被动,赵祯能和文官对着干但却不能无视百姓的存在,正是得了百姓的支持,所以赵祯才如此强势的判处韩纲。

    御前班直的禁军当然是见不得官家靠近百姓的,但赵祯怒斥道:“百姓乃是我大宋的基石,没有亿万百姓的支持,朕这大宋官家什么都不是!老人家快些起来,训诫的话朕不便多说,因为我大宋的百姓解释是非分明的良善之辈!”

    “官家!!”被赵祯扶起的老人险些又跪下,四周的百姓见到如此一番景象激动的说不出话,有些甚至感动的隐隐哭泣,自己是有多大的幸运,居然能生在官家这个贤明英主的治下?

    赵祯面对四周百姓朗声道:“其实大家想要过好日子方法倒是很简单,无非四句话: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业道酬精,商道酬信如此而已!”

    四句话简单明了的阐述出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围观的百姓瞬间醍醐灌顶,做人做事总离不开这四句话。

    不少文人也被官家这四句话打动,天道酬勤出自论语这是大家都知晓的,而接下来三句显然是官家自己的理解。

    这就不简单了,能把人生万事总结成这四句话,可见官家的才学已经到了止于至善的地步。

    爱屋及乌的道理,赵祯的话自然被百姓当成醒世恒言,或是用来教导子孙,或是用来反省自身。

    文臣中也有不少人被官家的话打动,甚至连丁谓和寇准都在默默念叨这四句真言。

    两人相互想望了望,丁谓笑道:“世家是斗不过官家的,今日之事你也看得出来,官家是众望所归,连李遵勖这样忠于世家的外戚都倒向了官家,你们还有胜算吗?即使到了最后,别忘了兵权依然是掌握在官家手中的,要我说你们这些世家还不如也临阵倒戈,抛弃原有的坚持,跟随官家的脚步,官家要你们干什么,你们就干什么如此一来……”

    “如此一来我们就成为官家手中的工具了!”寇准喘着粗气的打断丁谓的话。

    丁谓无所谓的笑了笑:“你们现在就不是吗?官家是为了大宋,你们也是为了大宋,可惜你们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诶!还是官家说的好,大宋都没了你们世家还有什么用?千年不坠就是个笑话,在真正的皇权面前没有什么是摧毁不了的,大宋的世家和历朝历代的都不同,因为在大宋皇权已经到了至高无的地位!

    你以为现在的世家还能想隋唐一样放肆?不行啦!你们手中还有什么能和官家抗衡的筹码?要兵没兵,要人没人,现在的朝堂已经不似开国之时,贫家子弟太多,你们根本就操控不过来了!

    其实从太祖到太宗,再到先帝,无论哪一位都在限制你们这些世家的权利,如果官家不出手也会有子孙后辈给你们最致命的打击,不如直接倒戈向官家是不是?”

    如果搁在以前,寇准绝对不会考虑丁谓的话,可现在……他真的觉得世家在官家面前只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甚至官家是有意的在和他们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寇准起身看了一眼和百姓热情互动的官家长叹一声道:“谓之觉得现在的世家该如何是好?”

    丁谓一喜道:“当然是接受官家的命令,官家要你世家如何就如何,其他的都好说不是?反正我觉得官家这么仁慈的性子是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是不是?”

    寇准微微点头道:“我回去找各家的族长好好商议一番……”

    丁谓连连点头:“是极!是极!官家要的可是所有世家的归附,而不是你寇家一家!”

    寇准豁然回首:“老夫倒是小看了你,没想到当年给老夫溜须之人现在已然是官家的能臣了!”

    丁谓并不生气:“用官家的话说我是一个有用的人,而现在的大宋最需要的便是有用的人,所以王钦若还在出外,而我留

    在了东京城。”

    “好!很好!”寇准甩开衣袖便跟随文官大步离去,只留下丁谓在原地笑眯眯的望着远处的赵祯喃喃自语:“官家啊!您到底能走多远呢?”

第二百三十七章天下英才汇集东京() 
自从处理掉韩纲之后,赵祯就愈发的喜欢站在宣德楼俯瞰东京城的芸芸众生,他那日的煌煌之言让百姓们变得更加积极起来。

    三才小心的端着手中的茶壶,温热的壶身和滑腻的手感让他觉得这茶壶随时能从手中飞了去。

    “官家,您已经在这里站了一个时辰了,咱回吧?”

    赵祯撇了他一眼:“回去干嘛?朕这是在稳坐钓鱼台,自有鱼儿会钩的。”

    三才摸了摸脑袋,他现在是越来越摸不清官家在想什么了,一旁的彭七不屑的撇了撇嘴,这时候还敢多嘴,真是没事找抽,自己就不说话站在这里陪着官家看风景多好?

    可惜赵祯并没有打算放过他:“彭七你在这傻站着干嘛?三才是专门伺候朕的,你一个殿前司的指挥站在这里难道就不用处理衙中的公务吗?”

    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彭七笑道:“官家您就放俺的吧!俺在这里是保护官家您安危的……”

    赵祯指了指一旁狰狞的八牛弩和甲胄齐全精神饱满的禁军:“你觉得这样严密的保护下,还需要你站在这里给朕站岗?”

    在三才的嘲笑下,彭七黯然的走了,临走之前也不忘报复性的拍了拍三才:“俺不在的时候保护好官家!”

    熊掌一般的巴掌拍的三才差点背过气去,从牙缝中挤出一句:“彭指挥放心,老奴即使舍去性命也会保护好官家的!”

    俩个活宝的表演并没有让赵祯开心,此时的他表面稳坐钓鱼台,可心中却焦急的很,丁谓传来的消息也不知世家是真的打算俯首帖耳还是酝酿着更麻烦的变数。

    陈彤匆匆走来看了一眼三才,在得到放心的眼神后才前道:“启禀陛下,尚书省礼部和司天监发来文书!”

    赵祯点头接过,能让尚书省礼部和司天监一起疏的事情只有科举,今年的科举和往年不同,不光有进士科,诸科等等,还增加了专业科和武举。

    这相当于是全国性的大型公务员考试,后世的高考在它面前根本就不能比,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为过。

    专业科是赵祯在两年前就下达的旨意,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便能参加,主要是为国家招收技术人才,而武举也是如此,不光是扳倒将门的利器,更是提高武将在朝中地位的手段。

    今年的科举是在为以后打下的基础,不能有失。

    翻开奏折看了看,司天监定下了省试的黄道吉日九月十五,而尚书省礼部则是请自己确定考官人选。

    大宋的科举分为三类:一为制举,由天子直接考选。二为常贡,由州县贡人礼部考选。三为学选,由三舍选充。

    今年的科举赵祯只留下了制举和常贡,三舍选充则被废除,虽然引起了国子监三舍学子的不满,但赵祯亲自去了一趟国子监劝勉三舍学生。

    如果学业精湛,自然不怕参加科举,如果学业不精……你还好意思腆着脸向朕要官?!

    同时向那些死缠烂打的学子委婉的表述自己的旨意:凭什么人家寒窗苦读数十年还要参加科举考试,而你们不参加科举还能做官?你爹厉害是你爹,你自己有什么本事?朝廷可不要没用的人

    想荫恩?你爹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吗?

    从此以后国子监的招生工作就变得十分艰难……

    大宋的常贡科举是三级制度,州试,省试,和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