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6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远水解不了近渴,将近半年的成长周期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实在是太长了,即便是现在开始种植也需要等到半年后才能收获,而且再加上晒干脱水等等一些列的处理,这么也需要个月的时间。

    虽然现在吃不上,但只要是有便是极好的,赵祯采纳了贺兰雪的建议,并且命令三才传旨皇庄进行大范围的种植,这些生产出来的地瓜干将会作为大宋明年的军粮使用。

    中京道的推进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可以说这是一场对辽朝发动的全面打击,赵祯已经下定决心若是中京道的推进顺利,完全可以把推进的范围扩大至上京道!

    赵祯的哲学以及大宋天家的哲学与后世一样,最少要知道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运动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包括一个看似庞大又强壮的帝国。

    现在宋辽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完全掉了个个,大宋的经济完全碾压辽朝,在开春的时候,辽人甚至派来遣宋使希望大宋与辽朝之间恢复通商。

    在朝堂之上,这使者完全“忘记”了辽朝和大宋之间正在进行战争,也忘记了双方之间谁也不打算让对方安生的阴谋。

    之前赵祯还犹豫,现在看来却是不用犹豫了,通商便通商,这是大宋早已干过的事情,主要的目的不是封锁辽人的经济,而是摧毁他们的手工业和商业。

    巨大的贸易逆差让大宋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也让辽朝的钱财不断的流失。

    拥有工厂的大宋制造能力惊人,现在已经不单单是满足于一般的手工制品,而是开始向奢侈品和低端物品集中,这是一种必然的驱使,大宋的商品多以工业为主,低端商品虽然价格便宜,但却胜在量大,每个赚三文钱,十个便赚了三十文,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

    奢侈品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百炼剑还是香水,化妆品以及琉璃制品等等,都成为辽朝贵族眼中的抢手货,这些东西对于辽人来说虽然可有可无,但攀比的天性使得辽朝的贵族对此趋之若鹜,尤其是当大宋禁绝了宋辽两国的商贾往来后,更是如此。

    三才再次来到御花园中,小心的地上一本奏疏,然后便在赵祯身边耳语起来,赵祯点了点头“来就来了,既然是打着求学问道的名义来的,那就让他们好好的在北京城中转一转。”

    ……………………

    辽朝是聪明的,张俭以他自己的名义派遣学生跟随遣宋使一起前来大宋,当遣宋使离开后,这些人便留了下来,希望学习大宋的“知识”。

    当然他们表面上是来探讨学问,交流知识,但所有的话题都在往格物上拐弯抹角。

    开始一些负责接待的鸿胪寺官员还很热情骄傲,但在被守卫的禁军驱赶之后便突然神经紧张了起来,他们想起了赵祯的旨意,鸿胪寺特意向赵祯奏请询问此事。

    赵祯吃着地瓜长舒一口气,还好鸿胪寺的人脑子带上了,否则张俭的学生们在瞧见大宋的格物之后,自己便迫不得已的要杀人了…………

    不得不说这些人的刻苦,也可以说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在太学之中听了一节大宋的格物课之后,这些“留学生”便非要继续在大宋的格物院学习格物,并且死活不愿回去,这下让赵祯有些难办了,最后只能让鸿胪寺的官员威胁他们,若是学习大宋的格物之后,便再也没有可能返回辽朝了,这才让那些狂热的学生回过神来。

    大宋的学习环境是完美的,甚至在这些“交流生”的眼中是幸福的,在北京城专门开设了两处学院,一个是国子监的书院,一个是太学,两者都是大宋的学府,但却有着天壤之别。

    太学是大宋的官学,官员的子弟都可以入太学,而国子监虽然也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却也有着管理各地学院的职能,他是一个正经的官衙,属礼部管辖。

    大宋的各个州府必有学院,而且都是朝廷出资修建的学院,读书人只需要缴纳不多的钱财,便能在此上学,当然每年每届都是有规定的,超过了年限便只能来听课,却不能算是这个书院的学生了。

    而大宋对读书人的划分也相当细致。这是教育的一大进步,从小学,中学,大学三类划分,越往上越难,越往上人越少,学习的知识却愈发的宝贵起来。

    天下读书人从大学开始参加科举,每个大学也都是当地州府的最高学府,同样也是政绩招牌,谁都希望自己治下的大学在大宋声名远播,如此一来年底勘磨的时候便多了一个政绩不是?

    张俭的学生们走在大宋的北京城中,听着鸿胪寺的官员详细的介绍大宋的教育体系,并且把其称之为陛下的千古文治,对于这些人眼中流露出的惊叹和羡慕,接待官是相当骄傲的,这算什么,还有更多的东西没说呢!

    参观完学校自然要参观工厂,而街市这东西却没什么好参观的,谁都知道大宋的商业最为繁华,天下商贾货物汇聚于此,只要有时间,自己单独去转转便是,没必要让鸿胪寺的官员特意陪他们去。

    对于工厂的神奇,这些来自辽朝的读书人纷纷被震惊了,他们看着眼前不断从传送的皮革带上出现的商品说不出话来,他们看不见过程,只能看见一柄柄上好的,削铁如泥的宝剑从这些皮带上掉下来,然后便有专人把这些宝剑装入剑鞘中来回摩擦,最后便的完美契合。

    当他们要进入里面的房间时,却被鸿胪寺的官员拉住,提出相当严厉的斥责后这才作罢,但这工厂已经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杨怀玉的桎梏() 
辽朝的中京道迎来了极大的压力,这场战争的轨迹终究是偏离了任何一方的猜想,大宋原本在东线的作战完全被打乱,开始往西推进,对于现在的宋军来说,他们的目标不再是东京辽阳府,而是中京大定府!

    这个突如其来的转变让大宋的将士们一时摸不着头脑,但却同样让辽人也措手不及,宋军对军令的贯彻一项是坚决的,同时军中的主帅也很快明白赵祯的意图。

    彭七作为赵祯的心腹,跟随赵祯多年不说,出生入死便有好几回,作为一个将帅不单单要忠心耿耿,才能出众,更重要的是领会帝王的意图,这也是为何赵祯用彭七领兵最为顺手的原因。

    否则他一个从太子三卫干上来的小人物能在枢密院中待下去?

    而在军中能看清这一点的也只有杨怀玉一人,他现在是背嵬踏白二军的主帅,已经率军穿过了五指山向潭州进发,一路上保持不快也不慢的速度,同时留意四周的战况…………

    攻伐辽朝一个中京道可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东线的战斗之所以推进的这么顺利,实在是因为辽人被大宋蒙蔽了。

    在辽人看来,中京道那么大的动静,宋人定然是要夺取中京道的,而且大宋这么可能就在东路北上,再往上岂不是到了辽阳府?

    于是辽人便主观的认为大宋的目标是大定府,自然对于东线的州府比不是很看重,宋人突进的越多越好嘞!

    突进的越多也就意味着补给线越长,这段时间辽朝可是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政策,虽然宋军一直在动向北进,但最终也是要向中京道进兵的。

    辽军大多数将领都觉得宋人会进攻中京道,眼下宋人开始大兵压境没有什么意外,但他们实在不知为何宋军要先在动向进攻然后再转道向西。

    只有辽朝的高级武将被眼前的一幕说震惊,惊慌失措的同时急忙向上京城奏疏,宋人顺水推舟的进攻中京道了!

    当萧惠和张俭看到奏疏时惊讶的望向萧太后,两人的脸色极其难看,感觉好似被宋人摆了一道,宋军长驱直入的杀向中京道,这和他们之前的计划完全不同,此时大辽的精锐还有一部分在东京辽阳府!

    这是萧挞里针对赵祯北伐所设下的一个圈套,既然大宋希望辽朝以为这次北伐是为了夺取中京道,那就将计就计,萧挞里聪明的把一切都布置好了,积极的解救中京道之围困,让宋人误以为大辽真的就是在中京道和宋人抗衡,但事实证明辽人的演技有些拙劣同时也心急了。

    耶律裴尽出手中的精锐,以二十万对八万人,这样肆无忌惮的对大宋用兵最终让刘振和张凌醒两人发现了破绽。

    二十万人在接连与大宋征战之后只剩下的十万人左右,其中还有不少的伤兵,当宋军的千牛卫抵达后,隆隆的炮火便摧毁了契丹人的战斗意志,耶律裴带着他手中的精锐部队撤回了中京大定府。

    在最后关头,这个犯下愚蠢错误的将军总算是悬崖勒马,为辽朝拯救下了十万精锐战兵,只要稍稍犹豫一下,大宋的三军便会把北安州的兴化城围堵的密不透风,耶律裴除了死战之外别无出路。

    这一战本是要把北安州留存下的精锐全部歼灭的,但耶律裴的“临阵脱逃”使得他们最终得以留存,马翎,刘振二人望着弃城而去的辽兵留下的烟尘相视苦笑。

    千牛卫的将军李顺已经指挥大军收拾行装准备继续向北进发,他是前来支援武烈军和武卫军的但并非要听命于刘振马翎二人,在行军之前他以有了来自枢密院的进攻计划。

    武卫军和武烈军一样,他们的最终目标便是在大定府汇合,相对于东路军,西路军的速度会更快,但在中京道的战场上却要以东路军的主帅彭七的命令为尊。

    现如今大宋的精锐几乎都在中京道之中,强大的力量使得辽军连连撤退,不断的往大定府方向集结,这是辽人惯用的战法,若是不敌便往最大的州府集结,以图防守反击。

    面对大宋的滚滚洪流辽军的小股力量极难抵挡,这就迫使他们向大定府方向转移寻找援军,上四军的速度惊人,他们从接到彭七的军令后便转到向西推进,而东线沿海之地几乎都被宋军占下,最大的永乐城也不能例外。

    王圭和刘平两人几乎是同时进攻永乐城的,最终在炮火和炸药的掩护下,这座东线最大的最坚固的城池被宋军拿下,两人之间的战绩也算是平分秋色,旗鼓相当,彭七在这时候对二人勉励有嘉。

    彭七的手段相当不错,先是让两人两军互相竞争,迁民城和来宾城两处便是两人竞争的开始,然后便是互相合作了,在合作中双方也开始愈发的了解彼此的能力,直至永乐城外,刘平和王圭二人这才最终尽释前嫌。

    彭七作为主帅,难得的发挥了个人能力,并且让率领背嵬踏白二军的杨怀玉刮目相看,原本在他看来彭七不过是靠着官家的圣眷才有了今天的地步,要不是出生官家的太子三卫,他早已是个籍籍无名之辈,早已在诸多的英才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但现在看来,彭七的手段相当了得。

    杨怀玉也愈发觉得自己不能小看官家身边的人了,自己始终没有进入官家嫡系的范围之类,即便是狄青都已经成为官家的心腹,可自己虽然顶着一个殿前司都指挥使的名头,可终究还是隔着一层东西。

    名义上自己是彭七的副手,率领战力出众的背嵬踏白二军,但终究是没有参与到进攻之中,望着南方的云,杨怀玉长叹一声,现在他知道自己的问题了,他一直把自己的归宿划分在将门而不是官家。

    彭七多谋忠心,赵力勇武忠心,就连那籍籍无名的李酒虽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可对官家的忠诚也是没话说的,所以他才能成为亲卫司的长官。

    杨怀玉明白,自己想要在进一步就必须要舍弃一些固有的东西,甚至是血脉之中带来的东西,将门其实早已经消失了,虽然现在还有这说法,但瞧瞧现在的将门,完全是一股脑的扎在了生意经上!

    整天和钱财打交道的将门还算什么将门?

    自己不能把自己绑在这个废物身上跟随他们一起沉入虚无之中,那唯一的办法便是走出去,和那些宗室中心怀抱负的子弟一样走出去才好。

    

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杨怀玉与苏轼() 
有些人天生就带着一些东西,这样的烙印是极难剔除的,就像是黥面的刺青如何能去掉?唯一的办法只能割下皮肉来,完全的把那块带有烙印的肉给挖去!

    杨怀玉发现自己身上的烙印了,杨家的烙印给了他如今的地位,却不能使得他在进一步,官家对将门的厌恶与防范早已开始,对宗室的防范也不小。

    宗室中才学出众之辈早已想到了对策,自立门户与家族切割开,如此他们便受到了官家的青睐,并重用他们以他们为天水赵氏的骄傲,但宗室终究是和官家有着血缘之近,无法彻底割裂,所以他们至多便是能在军中做到一军之逐渐而已,或是成为官家的心腹,作为行军司马监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