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7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獐便是原麝,头小、眼大,耳长而直立,尾短,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极善跳跃,视、听觉发极为发达。要想在打猎的时候猎取它,可不是一件易事。

    轻轻抚摸皮毛,赵祯感叹道:“没想到,范相公的猎物居然如此丰富,实在是让朕意外啊!”

    范仲淹起身拱手道:“回禀陛下,这些虽说都是老臣打来的,不过也要靠众多军士的帮忙,臣在打猎之前,询问了众多将士,得知这些动物的习性,出没地点。

    官家有所不知,这香獐子虽然难以捕捉猎取,但却有固定的活动地点、以及觅食之所,臣只需周准时机,伺机而动,便可以伏弩毙之!”

    赵祯感慨的望着范仲淹,随即转向群臣道:“瞧见没有,范相公可是知己知彼,做好了充足准备而来,岂能不满载而归?”

    众人附和着点头,只不过表情颇为尴尬。

    赵祯说完便围绕众人的面前转了一圈,还是有不少人打到了猎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身前空空如也,赵祯并没有说什么。

    回到御座上坐下,赵祯感慨道:“今日朕是大开眼界了,没想到朝中的文臣居然也有如此好身手的。也许诸位不明白朕的意思,也有些人或许明白了,但朕还是要和大家伙交交心。”

    赵祯的话让所有人紧张起来,他们之前在路上便感觉到了不对劲,尤其是官家出的考题,现在看来是官家揭晓答案的时候了。

    赵祯很随意的坐下,应是在宫外,又是在草原上,白天狩猎过,晚上难免疲劳,靠在御座上赵祯环顾四周道:“朕之前问了诸位,这繁华盛世的大治,用什么去维护?”

    宫帐之中的气氛变得很诡异,也很安静,这时候谁也不会随意开口,赵祯见他们老实的模样在而开口道:“礼记之中有这么一句: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这只是告诉了诸位和朕,因何而大治。那诸位也要说说如何去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大治盛世!”

    “朕看了许多,说的都很好,可是却总不敢把心中之所想说出来,为何?担心,担心武将权柄过大,担心大宋尚武之后出现种种不测,但朕要说的却是和诸位想的不一样的地方。

    朕要大宋尚武并非是改变现在咱们大宋所有的文武之制,文官依旧如此,武将也是不变,变的是什么?是诸位心中的东西,尚武并非让百姓心中怒气横生,那不是尚武,那是疯子!

    朕希望我大宋的君臣,大宋的百姓,心中都要一颗敢于不忍受压迫的精神,一种敢于反抗的心。一个外无尚武之心的民族势必会被外力所淹没,一个内无尚武之风的民族必将落后于狄夷。”

    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怎么意思,但却有许多人面露不适,他们太清楚大宋为何要重文轻武,也知道大宋之前的朝代有着怎样的尚武风气。

    汉唐雄风岂能轻易忘却?

    有汉一代,灭匈奴、破楼兰、平羌人,威慑四方!自唐以降,灭东、西突厥,平定薛延陀,征高丽而建功于域外,耀中华国威以慑四夷,哪一样不是尚武之风的见证?

    但大宋不同啊!

    他们不敢说,但赵祯知道,说眼下的尴尬局面是老赵家的人一手造成的。

    太祖皇帝倚靠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里窃取了江山,因此他对掌握兵权的将军极其敏感,坐稳江山后还要通过“杯酒释兵权”来解除大将的兵权。

    自此,在有宋一代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同样品级的官职,文官要比武官大一些,待遇优厚一些。这还不算,皇帝还千方百计地控制将军的指挥权,将军临敌作战要按照皇帝事先制定好的阵形去作战。

    这还不算完,派文人做知州掌管地方行政,设立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权,进一步削弱军人的权力。甚至,在大宋还多次出现文人直接掌管军队作战的事情,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个笑话。

    文和武,正如一阴一阳之道。文武结合,方为完人。国家之强盛,也需要文武结合,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赵祯知道原因,宫帐之中的衮衮诸公也知道原因,但要打破这种桎梏,便要把话说开,说透,赵祯望向众人道:“诸位都知道原因,也知道我大宋为何重文轻武,但诸位看看!现在的大宋还是当初的大宋吗?!

    朕南灭大理为的是什么?并非是大理国对大宋有什么威胁!说的难听点,就算是有,也是不疼不痒,当初的岭南之地还是一片瘴气横生之所。

    朕灭大理是因为我大宋已经许久没有一场大胜了,灭了大理才能给天下人鼓足勇气,没大理才是我大宋崛起的开始!有了这场大胜之后,我大宋无论军心民心都得到的极大的震慑,事实告诉天下人,我大宋能赢,能战胜敌寇!这是什么?这就是尚武之心!”

    稍稍顿了下,赵祯颇为感慨的再次开口道:“接下来呢?朕挥兵北进,收复燕云十六州,亲自斩杀了耶律宗真,但朕完全可以不杀他,把他献俘太庙比什么都强,可朕为了咱们大宋的尚武之心,必须亲手砍了他的脑袋!”

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大宋新风() 
随着赵祯的话说完,宫帐之中稍显沉默,这种诡异的场面实在是安静的有些不像话。

    赵祯坐在御座之上,他知道自己的话给了朝臣多大的震撼,也知道朝臣心中的一些想法。所以赵祯特意留下时间给大家消化,也让朝臣们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

    话说到了如此地步,君臣之间都明白对方的意思,只不过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但在大宋,接受最多的事情就是改变。

    自从赵祯亲政以来,多少的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科举到军事,从商贾到税收,所有的原本都有定论的事情瞬间都变得没有定例,只是在往好的地方不断发展,慢慢的朝臣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一点。

    在他们看来这是有一次的改变,但在赵祯看来,这却是一次重生,只要朝臣们心中的想法和风气发生改变,那势必会影响整个大宋。

    华夏的制度就是从上而下的管理制度,从皇帝到士大夫,从士大夫到读书人,从读书人到平民百姓,这是一种舆论的传递,也是一种风气和制度的传递方式。

    赵祯的改变影响了朝臣,朝臣的改变影响了整个大宋,事实就是这样,赵祯是靠士大夫管理天下,无可避免的士大夫就成为大宋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范仲淹,欧阳修,苏洵,包拯以及狄青,等一众相公最先“领会”赵祯的意思,唐朝文臣当然也得到重用,不过人家也尚武啊!

    整个唐代的社会环境重视军功,积极对外扩张,屡战屡胜说造成的,而文人们向往建功立业。当朝的诗人们多多少少都去塞外军中呆过,以了却自己的功名之念。

    这就是唐人的尚武风气,否则一届文人的骆宾王如何写出让人热血沸腾的《讨武檄文》?

    随着时代的改变,随着种种原因的改变,唐人多佩剑到了宋人就开始以折扇为主,这一点是人所共见的,谁也不能否定,尚武之风是从宋开始出现没落的。

    几位相公联名向赵祯表达了“尚武”风气的改变,表达了现在的大宋唯有尚武之精神方能守护来之不易的繁盛,狄青更是说出尚武的提倡使得大宋的边疆安定,使得四夷不敢侵犯。

    说到底,尚武就是大国所拥有的威胁,这是一种烙印在百姓心中的骄傲,这也是一种大国随着逐年征战,逐年崛起所产生的一种自信,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

    现在的大宋已经完全具备了这种自信,上至帝王宰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如今的大宋充满自信,为何自信?因为大宋强大,何人敢犯?必以雷霆灭之!

    尚武不是赵祯说有就有的东西,其实这种东西已经在朝臣,百姓心中聚集许久了,大宋百姓的骄傲,朝臣的骄傲不是外朝能领会的。

    赵祯自己也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时机提出而已。

    随着两府相公的开口,越来越多的臣子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多是支持尚武之风的,当然这种东西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难以用准确的行为去衡量,不过只要有这种想法就好。

    因为尚武之风会随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发生改变,会自己逐渐的进行,当一个王朝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尚武之风即便没有人去提倡,也会逐渐的出现。

    赵祯为何在这个时候提出尚武?

    大宋已经足够强大了,并且民间已经出现了尚武之风,百姓和民族的自信已经到达了定点,否则就不会出现一国之君在敌国之中,满朝文武,朝野上下却并不是非常担心。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一旦自己出现什么问题,整个大宋就会倾举国之力灭掉,甚至是屠杀掉整个契丹和辽朝。

    自从被萧挞里带回辽朝之后,赵祯就想了特别多,尚武这个问题也在他的考虑之内,他发现现在不是他自己提不提倡尚武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提出的问题。

    所有的时机契机都适合了,大宋这个国家就像是一个人一样,从原先的胆小,懦弱一下成长为一个强壮,自信的人,而尚武这种东西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培养,自然而然就出现在了大宋的身上。

    赵祯这位一国之君索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个国家,引导臣子百姓走上这条路而已。

    逐渐的,赵祯发现自己有些多虑了,事实上朝臣们自己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随着两府相公的开口,整个宫帐之中的朝臣也开始激烈的讨论起来。

    在大宋这种情况颇为正常,只要不是朝会以及正式的事情,如眼下的饮宴之类,文臣武将并没不会束手束脚,这是大宋自开国以来就有的定制,当然赵祯亲政之后把这种规矩发扬光大了。

    “官家说的是!就该尚武,别说是朝堂,这风气在民间早已出现,神都城的百姓有多少入了结社?不用我多说了吧?!这是为何?因为百姓早已不喜文绉绉的东西了。”

    “苏子瞻!你休要在此胡言,百姓若是不喜读书,为何学堂兴盛?!读书的孩子每年愈发的多了,而科举者更是数不胜数!”

    “笑话,难道以老兄的意思,读书就不能尚武?读书者乃是为了明白道理,尚武乃是拥有气节,两者以何冲突?再说结社之中的读书人可不在少数,神都城中已经出现佩剑君子了,老兄难道不知?”

    苏轼不待那人回话,继而迅速开口道:“唐人尚武,上下,文武皆不例外,实乃国之强盛!否则你且说说为何有“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抱明君”之句?”

    ……………………

    赵祯坐在上首的御座上,瞧着苏轼的慷慨激昂,瞧着他对尚武的大加赞赏,心中微微一笑,自己果然没有选错人,他苏轼的口才和文采,总能在这种时候发挥出意想不到功效。

    赵祯不是傻子,早在这次秋狝之前他便已经准备了许多东西,提出尚武是必须的,但如何提出却是有相当的技巧,这次宫帐对话是他早已相好的。

    两府相公定然是支持自己的,因为他们没办法反对,朝臣当中自然要选择一些“托”,不过这些“托”本就是支持尚武之风的。

    。顶点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与祖宗之法() 
一场赐宴变成了辩论会,围绕着尚武的问题不断的讨论,赵祯在上面看的精彩,谁能想到对于这个问题会惹得朝中文武百官各种各样的辩论。

    当然这一场辩论还有意外之喜,赵祯决定秋狝的这段时间里,每晚赐宴,不光是培养朝臣们的尚武风气,更是要把一些积压的问题尽量解决。

    既然是秋狝,白天的时间自然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各种各样的狩猎活动,以及祭祀无时无刻的不在进行,而朝会自然是会被耽误的。

    于是晚上的时间就变成了类似于朝会的赐宴,虽然讨论的不是朝政,但却是许多棘手的问题,比如大宋衙门的合并与改革,这就是一个大类。

    年轻的文官最为支持合并,许多本就不合理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就不该存在,明知有些衙门根本就没有作用,或是多余,为什么不去砍掉?

    典型的事情自然会被拉出来作为“靶子”,而这次负责秋狝之事的便是鸿胪寺,礼部的官员早已对此不满,奈何他们多是职衔而非差遣……

    于是矛头便在指向鸿胪寺与礼部的问题时,又指向了差遣官和寄禄官的问题上。

    年轻的官员对大宋的官制有着很大的疑议,并且这些疑议在赵祯看来都属于正确的,年轻人就是该有这样勇于质疑的精神,同时也该有据理力争的精神。

    曾巩便是继苏轼之后再次挑起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