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需要更多的素材进行报道,而赵祯需要他们在大宋宣扬尚武精神,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各取所需,当然这算是一种私下交易,但舆论有的时候确实很重要。
所以给保守文臣施压的不是赵祯,而是这些从事报道的文人,而且他们大多是年轻文人,年轻这两个字很可怕,年轻人一般没有那么多的向权贵和世俗妥协的苟且,年轻人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经历和朝气。
大宋的官员也逐渐的走向年轻化,参加秋狝的文武官员之中就有着大量的年轻官员,他们成为年轻报员的采访对象,当然实力摆在哪里,这个被赵祯创造出来年轻一代有着相当不错的才能。
大宋的教育变得更加智慧,从四书五经之中吸纳知识的同时,也从格物之中吸取了更多智慧。
才不断的采访之中,这些来自报馆的报员开始把矛头指向了保守派的文臣,这些报员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四品以上的官员都不犯怵。
提出的问题也是相当刁钻,让一旁的年轻文官都大为惊叹。
“自官家亲政以来便不断革新我大宋官制,若是不好,可是官家错了?”就这一个问题就让许多保守文臣说不出话来,官家错了吗?
回看大宋如今的局面,若是官家是错的就没人是对的了!
“您自己看待自己所在的衙门,是否觉得有人浮于事之像?您觉得官家革新可有好处?”
这同样是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当然保守文官也会出言反击,否认这个问题,但很可惜他们中了圈套,提问者已经准备了一堆实例,只要他否认,便会不断抛出,直至你无话可说。
“事实善于雄辩!”这是大宋每个报馆之中必须悬挂的一副牌匾,任何报员都要把这句话刻进心里。
这就是好赵祯要的结果,让保守派的臣子在这些“局外人”的眼中变成固步自封的人,让他们成为百姓所唾弃的对象,让他们不得不改变。
赵祯不是全盘否定保守的臣子,但要想革新就必须有所舍弃,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一些传统的价值观依旧存在,这些保守的臣子中也有不少是彬彬有礼前谦谦君子。
但在年轻文人的围攻之下,他们的陈旧思想就显得那么的面目可憎。
赵祯相信,不用秋狝队伍回朝,这报纸就能把消息在神都城中铺天盖地的宣传开,谁说了什么话,谁是顽固不化之人,都会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神都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中。
若不是只有一年的时间,赵祯不会用上这种极端的手段,用时间不断的一点一滴的改革才是最好的方法,但他等不了。
一年之后便要对辽朝进行最后一次北伐,这是彻底攻陷草原的灭国之战,赵祯不会留手,再次之前完成大宋朝堂的改革势在必行。
同时还要有大量的基础建设开始准备,物资要开始囤积,民夫劳役要招募,国内的安定也要维护,方方面面都要考虑。
大国用兵,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慎。
秋狝就是一次契机,赵祯在这次秋狝之中提出了尚武之风,结果相当不错,虽不是人人尚武,但最少朝臣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改变就是好事。
而皇位的继承上也产生了最终结果,最少把俩个儿子都安排好了,幸好自己只有俩个儿子,若是萧挞里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儿,赵祯还要考虑如何安置他。
至于朝中官制的改革,在回朝的路上就已经开始悄然改变。
寄禄官,差遣官,两者将要合并的消息在队伍之中传开,回朝的路上就没消停过,很快形成一场辩论,但赵祯却没有那么多的话,而是静观其变。
但他相信,当秋狝的队伍回朝之后,一切都会尘埃落定。
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在回朝之前表态,战队,给出自己的立场,才不会再以后被动,站队有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和皇帝站在一队,从一开始你就赢了。
。顶点
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处处万岁声()
神都城中早已是热闹的像在过年,皇帝不在的这段时间,神都城已经压抑的太久太久,即便是心中有底,即便是嘴上说的满不在乎,即便是一切都循规蹈矩,但总有一种凝重在其中,仿佛挥之不去的梦魇。
当秋狝队伍的唱和官出现在北京城的时候,整个城市瞬间躁动起来。
这是一场最为浓重的迎接,也是一场欢庆,赵祯在神都城的时候百姓已经习以为常,不觉有什么特别,只觉得官家就该高高在上的待在宫中。
可一旦失去才知道他的重要,整个神都城已经在一种看不见的高压状态下持续了太长的时间,谁都知道,只有真正见到大宋天子的仪仗,见到官家的御容,大家心中悬着的石头才能放下去。
人们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前往神都城外的十里亭附近等待,但很快他们便发现即便是到了十里亭的距离也根本就容纳不下神都城不断出来的人。
十里亭事实上并没有十里,具体大概在两三里地左右,只不过感觉距离神都城已经远了便取名十里亭,这里是送别友迎亲的最佳场地。
神都府衙门为了方便百姓,在这里修建了廊腰缦回蜿蜒曲折的歇脚亭子。因为是在十里亭的原址上修建,于是百姓们还称呼这里为十里亭。
神都城的规模远超东京城,北京城的名号早已给大定府,能配得上神都的称号自然不是一般的都城,这么多年的改造和建设下,神都城日益完善,规模也逐渐宏大起来,甚至到现在也没有彻底停下城池的建设。
它仿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细胞,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要发生改变,都在不断的向外扩展一点。
巨大高耸的城墙是神都的城池,而在城池之外同样热闹,但朝廷已经无法在把这些城外之地划归神都之中了,因为这已经不是神都城的第二次扩展,甚至不是第三次。
不知神都对大宋百姓有什么吸引力,只要城外规模浩大之后,神都城便要进行一次扩建,接着便是城外再次繁盛,再次扩建,原本第一次修建的外城现在早已成为内城。
神都城的百姓们争相出城,虽然没有达到万人空巷,但却也是十室九空,人们走在街上讨论最多的话题便是官家的车驾仪仗到哪了。
可往往还没到城门口就发现挤不动了。
神都城的百姓已有三百万之众,很难想象这是一城一池的人口,三百万!什么概念?辽朝现在的人口怕是也只有这么多了。
这么多的人口怎么能在小小的十里亭挤得下?
这可让神都府的衙役上了天,现在神都府的知府事乃是与赵祯同岁的唐介唐子方,他的事迹在上任之前几乎是传遍了整个神都城。
人人夸赞他唐介从小深明大义,德行高尚,幼时父亲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他谢绝不取,这有几人能做到?何况还是个孩子?
后应试,中进士,因品行高尚,自此深得朝廷器重,一路平步青云,最重要的是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世人称赞有嘉。
而前有包拯,后有唐介,中间还有一个韩琦,神都城百姓感叹自己的命好,遇到的都是清官,好官。
可即便如此,唐介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近百万人涌向神都最新修建的天安门,这还了得?城外的十里亭早已是人满为患,城中的人又向外挤,别说是看官家御容,就是车驾仪仗也没路行进!
神都府所有可以调用的人手都被用上了,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今之计只有不断向前,唐介把十里亭汇聚的百姓向前驱赶,后面的人已经容纳不下,只有前进。
人流不断的向前涌动,唐介带着衙役骑马在中间移动,把人流左右分开,连神都城的守军也跟着帮忙,一旦出事可不是神都府一家倒霉,巡城御史,巡城虞侯,都点检,都指挥使都要跟着倒霉。
再说帝王仪仗岂能没有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的事?
现在大宋的路全是水泥路,黄土垫道就免了,可净水泼街必须要有,城中的潜火铺子带着水龙不断的在路上来回游走,把这条直通神都城的水泥路冲的干干净净。
而四周的百姓绝不会踏上公路一步,这公路已经成为大宋天子的御道,无论这路是否在神都城中,只要天子归朝,这就是御道!
百姓们其实很自觉,唐介并没费多少功夫,只不过安排一些人在城中的时候产生了一点矛盾,那些百姓想出城看望官家,希望早一点看见天子仪仗。
神都现在已经传遍了赵祯的奇人异事,什么赤脚大仙下凡之类的早已过气,有人说赵祯就是紫薇帝君转世,来大宋就是为了让大宋成为盛世王朝,繁荣昌盛之国。
百姓们哪能屈居人后?
神都府的衙役却把城中的人按住,死活不让他们出城了,原因很简单,城外的队伍已经排出百里之地,都快到北面的顺州地界了!
此时此刻唐介和神都府衙役,以及神都城的守军只希望官家早点来,他们知道,只要官家出现,这些躁动的百姓就能立刻被安抚下来。
唐介安排好了城中之事,便立刻带领所有能用得上的人手前往城外安排,御道两边要站上禁军,五步一扫十步一岗,禁军的人数远没有百姓来的多。
神都城的城墙上,旌旗,仪仗也全部竖起,朱红叉子也尽量摆出来,百姓齐齐的翘首以待,当赵祯的车驾出现时,熙熙攘攘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原本的杂乱无章像是被突然整顿,所有人自觉的站好,一句话不说,紧紧的盯着那高高竖起的红色大旗,旗帜上的宋字迎风飞舞…………
赵祯瞧见前面黑压压的人群猛然一惊,看着四周的环境在看了看背后不远的顺州城一时说不出话来。
三才上前在车驾边上一阵低语,王语嫣转头对赵祯道:“官家,您也该出去抖抖威风嘞!神都城的百姓为了迎接您可是足足列队百里,所以才到了这。”
赵祯刚刚走出车驾跨上战马,“万岁”之声便响起,开始不太整齐,毕竟人数太多有先有后,待到了三声过后,数百万人的声音便如同天地间最大的音响,不断的回荡在神都城的上空,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
赵祯骑在战马之上,前面是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神都城的禁军单膝跪地,百姓们自发的以大礼拜下,这是对皇权,对最高统治者的敬畏。
在大宋,即便是见到皇帝也不用伏地参拜,只需拱手施礼便好,跪拜之礼只用于祭祀和朝拜,在大宋百姓见君不跪也是常有之事,在这个风气开放,天家宽容的朝代实属正常。
但在这一次却不同,大驾卤薄沿着公路向前驶去,四周皆是拜下的百姓,无一人立于道侧,无一人开口喧哗,只有静静的等待,等待车驾路过的一瞬间,小心的探头看上一眼赵祯的模样。
这是大宋百姓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一种敬畏,当他们看到大驾卤薄以及骑着战马一身戎装归来的帝王,心中充满了踏实。
万人低头,一人独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赵祯体会到了,这还是他在亲政一来第一次遇到这种震撼人心的场面,他现在忽然明白,君王不单单是一国之主,更是精神上的领袖,是一个国家的胆气,脊梁,道德,气质的体现。
一路进入神都城的天安门,迎祥门后,便是大宋皇宫的宫门宣德门,城中百姓几乎都走上街头,迎接他们的君王回朝,鸿胪寺官员在门口大声唱和:“天子回朝,守牧四方!”
“恭迎陛下回朝!”……………………
无数的声音汇聚成一句温暖的话,赵祯终于感觉回家了!
这还只是开始,到了宫门之前,赵祯就不能寸进了,前面是一个庞大的礼台,上面全是神情严肃的礼官,赵祯知道自己要想进入这近在眼前的宫门怕是会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没有跨火盆之类的仪式,但拜祭先祖,天地却少不得,而教坊司已经准备好了所有曲目,乐奏“始平之章“是开始,赵祯对着天地一顿祭拜。
接着到高大的祭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乐奏“景平之章“,赵祯回拜位,然后还要再次起身到主位、配位前进俎,乐奏“咸平之章“,回拜位,接着是再次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教坊司的人开始了“干戚之舞“。
赵祯便瞧见一个上了岁数,满头华发,连胡子都白的没有一根杂毛的老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赵祯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这还不完毕,赵祯继续起身,为诸神位献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