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7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随着冯京观点的提出,赵祯犹如醍醐灌顶,仿佛一下明白了一切,冯京不仅仅是要分割皇权,更是三权分立的开始。

    也许他心中没有这个想法,但对御史台以及整个台谏系统的建议却和三权分立和核心内容相通。

    归根结底,就是需要给监察机构以相对独立的权利,也就是说台谏应该是独立运行的,不受皇权的制约,不受相权的干扰,实行一种本质上的独立。

    历代帝王已经和独立的相权斗智斗勇这么多年了,怎么可能再去分权让监察系统独立?

    到了大宋,皇权的集中更是前所未有,这看似分权的行为本质上是老赵家玩弄的一个文字游戏,为的是做给天下人看而已。

    但到了赵祯这里却是要进行改变,想要改变朝堂之中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的官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台谏对官员进行监督。

    一个完整的台谏制度是文官滥用职权的克星。

    事实上台谏是用来监督文武百官的,并没有和皇权直接造成冲突,而文官却会把台谏视作“同类”事实上却是台谏和朝中的文武百官都不是一类。

    台谏靠什么存活?靠的就是和对文武百官的挑刺,靠的就是对帝王诏令的严格执行,没有这些他们的存在还有何意义?

    而冯京却很清楚这一点,并且把它当作革除朝中弊政的主要手段,其实就是在叠床架屋制度失效的情况下,利用台谏对文官进行监督。

    富弼早已被这个大胆的理论惊呆了,给予监察御史定罪,治罪的权利,这是在从皇帝的手中要权!

    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的胆量和魄力不可谓不大!

    但赵祯却并没有惊讶,大宋的年轻人最善于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无论是格物,还是制度,亦或是思想。

    分割皇权也许对于其他帝王来说完全不能接受,但对于赵祯来说却并没有那么困难,再说这皇权既能放出去,便有把法收回来,只放不收的就不是帝王,而是蠢猪!

    而眼下,赵祯看着年轻的冯京,同时也让他想起一个相差无几之人,他的刚正不阿可以与包拯相提并论,并且有着丰富的朝堂经验,以及对制度的了解。

    赵祯看着西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而他和富弼两人在这小小的学园凉亭之中已然是坐了一下午。

    望着对面依旧侃侃而谈的冯京,赵祯笑道:“你说的东西我算是明白了!不过你只是在这里说有用吗?难道就不打算参与其中?”

    冯京笑了笑,笑容中充满自信:“晚生后学今年便打算考取功名,参加今年的恩科!”

    赵祯笑着拍了拍手:“那便祝你金榜题名,时间也不早了,彦国咱们也该回了吧?”

    富弼心中明白,赵祯定然是不生气的,并且起了惜才之心,否则也不会开口询问,连连点头:“该回去了,今日见到这位针砭时弊的才子,也算是不虚此行嘞!”

    冯京起身相送,赵祯拐出小院门的时候便瞧了一眼远处立于台阶上拱手施礼的冯京,小声对富弼道:“这可是乘龙快婿,你便可以准备了,若是能榜下捉婿,那可是极好的!”

    这话有些突然,富弼微微一愣,看着赵祯大步上了马车,心中却在盘算,这算不算是皇帝赐婚?

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老而不死为贼!() 
虽然这次大宋在西域师不功,但帝王完全回来了,也就自然是大宋的喜事,再加上大宋第一次在木兰围场秋狝,于是便有了恩科一说。

    恩科这东西其实就是一种赏赐,开宝三年,太平兴国二年,太祖、太宗分别赐参加省试、殿试落第十五次、十次以上者“出身”。

    事实上恩科成为定制的主要时间是在咸平三年,也就是赵祯的老爹真宗皇帝赵恒当政的时候,他为了鼓励读书人,允许举人年高而屡经省试或殿试落第者,在遇殿试皇帝亲策士时,由礼部另立名册奏上,参加附试,称“特奏名”,这就是相当于便向的“内定”人选。

    当然这些人的名次是和普通的制科无关,只是给予年老者以官身,算是给他们这么多年幸苦读书的一丝安慰,于是这是为恩科之嚆矢。

    所谓的恩科其实并不在于这“特奏名”而是在于缩短年轻人等待科举的时间,只是把三年一次的科举缩短了,毕竟科举是为国选材马虎不得,并不是说恩科就意味着今年的恩科简单。

    富弼不出意外的成为了今年礼部贡举的主考,同时赵祯在今日的正朔朝会上向所有朝臣,文武百官宣布,大宋即将取消叠床架屋的官制。

    而在此之前是一个过度阶段,一切俸禄贴补都按照原有不变发放,不会在物资上有任何影响,现在要改变的只是这个纷乱的官制而已。

    赵祯实在是对大宋的官制忍无可忍了,这是大宋朝堂高效工作的巨大障碍,并且也是混乱的,甚至连大宋自己的朝臣都不是全部明白其中的区别。

    赵祯相信,即便是辽朝的密谍进入皇宫,也难以在众多的衙门之中找到自己说需要的东西!

    大宋的官员品级十分之复杂,分别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组成,这差遣实际上做事的岗位,多数为临时工,因为这是最为实权的东西,当然不能放权,而临时工就要简单的多,只要时间一到,或是事情处理完,那你的差遣就自动解除,相应的权利也会再次过度到帝王的手中。

    所以这差遣才是大宋真正办事的官职,而本官阶又称寄禄官,即享受怎么样的待遇,名称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职,这些官职在前代也就是唐代的时候是实打实的官员,但在大宋却成为了区别官员之间俸禄标准的东西。

    散官阶是官员实际的上的等级,又以文资和武阶对应文武大臣,这是一种行政上的高低。

    这还不算完,当到达高级官员的时候往往会有贴职,这是专为文人而设的荣誉称号,如某馆某阁大学士、学士等。

    还有俩个不得不说一下,勋官与爵位,这两样东西听名字便知道没有实际作用,这是专门留给开国功臣之后的官职,或是大功者爵位之类的东西,勋官共十二转,荣誉头衔,并无实际作用。

    爵位荣誉头衔加额外补贴,封邑与实封往往不一样。

    如此这些杂七杂八的算下来,各种官称,官衔,官品,大概有数百种之多,极大的阻碍了朝堂的办事效率,虽然叠床架屋的制度有利于权利的集中,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朝堂的运行效率。

    赵祯对此深恶痛绝,这也是他回朝之后烧的第一把火,大宋的官制必须做出改变,即便朝中百官反对,赵祯也有足够的理由。

    当三才吊着嗓子宣布散朝的时候,一大堆官员选择留身奏事,赵祯瞧了一下,其中大多是保守的老臣,其中最为德高望重的便是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李若谷。

    李若谷出身于书香名门,官宦世家。其祖父李光义,字匡正,五代时进士。早以博士受经,历任陕西扶沟县主薄、颍上县令、太子右赞善,后汉时还是朝议大夫。

    其父李良弼,字梦得,五代时进士,历任济州防御巡管、宿州团练推官、庐州府录事、观察节度使等职。

    而到了李若谷便更是中兴,虽然不是身居要职,但历任宋太宗、宋真宗、以及现在三朝,德高望重,名声甚嘉,乃三朝元老!

    他的出现也给了许多人定下心来,这时候就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为反对派出头,对于赵祯的这次改革来说,朝臣当中不开口的大多便是支持的,他们虽然支持,却没办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非是不情愿,而是有着自己的考量,若是成功最好,但若是不成,以后还如何与同僚相处下去?朝中的人都是聪明到家的,当李若谷站出来之后,便没人再开口了。

    他不仅是领头者,更使得所有朝臣都有了一块挡风墙………………

    三朝老臣出来,赵祯自然要召见,李若谷为人如何赵祯心中有数,但他不明白,这个老臣向来是最会站队的,并且把朝堂看的清清楚楚,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犯糊涂,成为别人手中的“马前卒”?

    李若谷进入后殿等待的时候,大殿之中的官员便也不再坚持,陆续的离开,他们知道只要李若谷上前,皇帝便不会召见自己。

    一群臣子三三两两的走出殿门,而走在最前面的范仲淹却被苏洵拉住:“范相公,这李子渊是怎么了?居然挺身而出,都如此年纪了,不该明哲保身吗?以他之资历,少说也能得一个太子三师之类的致仕。”

    欧阳修就在边上,望着苏洵道:“这谁家的东西被动了,谁家人不心疼?”

    但欧阳修却默默不语,望着乾宇殿高高翘起的飞檐忽然转头道:“他是三朝老臣,这三朝之中有多少的风浪尔等可知道?”

    见两人摇头,范仲淹冷笑道:“太多太多,但他李子渊能历三朝而青云直上,说明此人极为精通官场之道,怕是这次并非是反对官家!”

    范仲淹的话让欧阳修和苏洵两人猛然一惊,对啊!所有人都以为留身奏事的人是在反对官家,可若是他李若谷并非是反对,而是支持呢?!

    如此一来便可给予所有反对的人一个大大的措手不及,也能使得官家的改革得到鼎力相助,显然这个时候李若谷的所作数为乃真算是“雪中送炭”。

    三人不禁相视苦笑,苏洵无奈的挤出一句:“老而不死为贼!”

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 
帝王的威严有的时候就是体现在繁琐的礼节上,即便是平庸之君通过一系列的礼节操作也会让一般人觉得他极为高大与威严,但赵祯不需要这些却也要遵守这些礼节。

    本打算在乾宇殿后殿之中接见李若谷的,但别说是三才不答应,就是李若谷本人也不同意,必须要在垂拱殿中觐见,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自己的体面…………

    精美的垂拱殿之中,李若谷束手而立,声音苍老中带着恳切:“官家,我大宋叠床架屋之官制实属弊政矣!虽国朝之初大有裨益,可到了如今却今非昔比,早已不适朝堂之制也!实乃弊政!臣万望官家革故鼎新!”

    赵祯看着眼前垂手而立的李若谷,从他严肃的表情知道自己没有听错,这个三朝老臣,大宋朝堂顽固的保守派居然是在自己提出改革官制后第一个支持自己的。

    这让赵祯准备一肚子的话生生的憋了回去,就像是受了内伤一样难受,一时间有些尴尬,伸手摸了摸嘴唇上的胡子,赵祯颇为感慨的说道:“朕没想到你居然能说出这番话来!”

    李若谷温和的笑了笑:“官家!谁不知这叠床架屋的不好?实在是没有办法,若是太祖太宗能想出其他制衡之策,早已把这法子丢到九霄云外去了!非心中所愿,实无奈尔!”

    赵祯好奇的望着李若谷:“你怎么知道朕就一定有办法?”

    面对赵祯的问题,李若谷的表情颇为严肃:“说句狂妄的话,官家和我大宋的历代帝王都不相同,不,甚至是和汉家的皇帝都不一样,拥有超脱“棋局”之眼光,无论什么事,到了陛下手中总有奇异之法破之!臣相信陛下这次也一样,您能如此果断的废除弊政,自然有高明的手段!”

    赵祯这回是真的惊讶了,他忽然明白为何李若谷能做到三朝常青,这货绝对是这个时代的心理学大师,并且是政治心理学的大师!

    能从帝王的一个决定,一道旨意中猜出其中的道理,他李若谷也是没谁了。

    到达赵祯这个程度已经可以说是通过表象见本质,看似是他李若谷在赌,但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是他从多方面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相当于后世的心理侧写。

    赵祯觉得李若谷就是心理学大师,最少也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把人心和人性揣摩的非常清楚,朝堂上的事情他看的一清二楚,朝堂上的人他也看的一清二楚,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这一点。

    看来李若谷这是第一个站队的人,而且从他之后,将会有更多的人跟随他站队,可以说李若谷的倒戈使得保守官员的一座大山崩塌了。

    想想也是,能在三朝常青的他怎么会随便成为别人手中的试金石?

    瞧着李若谷离开时候的潇洒,赵祯无奈的摇了摇头,他李若谷是来将了自己一军,自己怕是要考虑一下如何给他一个体面的官职了。

    李若谷在朝中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多少人以他马首是瞻,一旦他支持改革官制,赵祯便可一举把朝堂之中的反对声音拿下,任何反对改制的官员都将无话可说。

    赵祯想了想,看来只有太子三师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