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7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这次超会上就以江州漕运使为例,牵扯出整个大宋官职的不合理,并且要改制!

    因为赵祯的种种手段,文臣已经被太子在朝会之前的“朗读”给惊过一次,现在看着官家提出改制之事,大多习以为常,而接下来便是朝臣们的附议。

    最先站出来的便是三朝老臣李若谷,他是经历太宗,真宗,以及当朝的老臣,最有发言权,谁也抵不上他对大宋官制的了解。

    保守派在这个时候拭目以待,希望李若谷能让官家“回心转意”。

    但他们很快林略到什么叫“开口跪”,

    “陛下圣明!历朝历代之国力,国情如云之动,万象之变!昔太祖太宗之法适与开国之初,却不适与今日,陛下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实乃圣君之举也!”

    这下朝中反对的保守派坐不住了,一开始他们看到李若谷受了官家封赏以为他说服官家了,那些封赏都是用来安慰老臣的,但谁想到居然是这种结果?

    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聪明人早已看出了端疑,太子太傅岂是轻易赐予的?没有实打实的好处绝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

    由此可见他李子渊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那些和李若谷交好的文官立刻出班附议,称赞赵祯一番后,又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都是支持改制的观点,一时间让原本坚持的保守派动摇起来。

    这个时候,保守派中的聪明人迅速做出应对,他们也出班支持改制,因为他们知道再往后就没有机会了…………

    从李若谷这棵大树的倒下,再到与他交好的文官倒戈,保守派文官全面崩溃,根本就不用赵祯费劲,也不用支持改革的文官声讨,很快朝堂之上便出现了一致的声音。

    最后谁也没想到居然是王安石这个后起之秀出来石破惊天。

    “陛下,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殚改之,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

    赵祯的眼睛发出一阵亮光,没想到居然在这个时候听到了王安石的“三不足”算不算是歪打正着?

    但面子还是要讲的,轻咳一声道:“祖宗之法非不尽善,而在于时机,用在立国之初便是善法,妙法,用在当下便不妥矣!

    朕之改制用在当下善也,可往后不知可否矣!朕不求最好最善,但求顺应当下国情!”

    王安石拜下:“陛下圣明!”

第一千五百零一章乾宇改制() 
变之一字说来简单,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人们习惯定式思维,习惯已经存在的东西,习惯安于现状,改变一个人尚且困难,何况是改变一个国家持续近百年的官制?

    还好这次改变是朝堂,是官制,却不是整个国家。

    在赵祯空前强大的威信与皇权面前,改变所遇到的阻力还不是很大,尤其是顽固的保守派被成功颠覆后,官制改革的阻力便也随之烟消云散。

    至于税收之类的却是不用改变,个税这东西在大宋并不是不存在,只不过存在的形势不一样而已,上到王侯将相,下到市井小民,人人都要交税。

    只不过宗室,贵族的税收存在于他们所经营的产业中,而朝臣官员的收税存在于他们的俸禄之中。

    原本会引起他们不满的东西却并未有什么波澜,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大宋三司的税收谁也不能违反,如若不然原本手中应有的权利便得不到保障,随之消失。

    宗室这种特权阶级也不能例外,若不交税则有革除头衔之危!

    若是宗室偷税漏税,第一个找上门的不是三司的财计官员,毕竟他们的品级往往还没有宗室高,找上门的是大宗正司的人。

    大宗正司是赵祯在景佑三年便设立的衙门,掌纠合宗室外族属而训之以德行、道艺接受其词论而纠正其违失,有罪即先劾奏皇帝,法例不能决断者,即共同上殿取裁。总管宗室服属远近之数及其赏罚规式。

    大宗正司的长官是知大宗正事,虽然是宗室之中德高望重者充任,但一般没有实权,只是挂名而已,主要的职责便是和提醒宗室安于法度。

    而正真执掌大宗正司的却是两位监丞,文臣京朝官以上者充任,这个范围就打了,基本上都是御史台的御史,这些人恰巧也是宗室最不愿得罪的人。

    连宗室都要老老实实的交税,何况他人?

    官员的税收从俸禄中扣除,这俸禄是有定数的,所以官员每年交税的数额也是有定数,想要偷税漏税更是不易,在大宋只有四种人不用交税。

    皇帝,士子,军士以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除了皇帝以外,这些人的家庭都是同样要交税的,没有例外的存在。

    不过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不用交税,比如灾民,受灾的州,府,县赵祯自然会下旨免去他们的税收。

    当然社会上的无业游民自然也不用交税,可事实上这些人的税收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到了大宋的国库之中,商业税…………

    买卖商品都是要交税的,只不过都是在商品的价格之中,买的人看不见,卖的人却很清楚,因为朝廷要向商家收税,于是商贾就把税收也加入了商品的价格。

    在下层稳定的情况下,改制比没有赵祯和朝臣们想象的那么大影响,最困难的“税改”阶段大宋已经度过,剩下的一小撮利益既得者也被瓦解,于是赵祯的改制自然而然的被接受。

    超会上同时还决定了明年的年号,乾宇…………

    这是以大宋最大的宫殿所命名的,象征大宋天朝上国的地位,以及强大的国力,赵祯对此非常满意,并且也预示着大宋开始疯狂扩张的开始,如天之高,如苍穹之浩瀚。

    而这次改制也就被命名为乾宇改制。

    最忙碌的算是中书省了,这是大宋文官的最高领导层,以宰相范仲淹为首,参知政事欧阳修,苏洵,欧阳修,富弼,韩琦,王安石为辅,领导整个朝堂的文官机构进行改制。

    最主要的便是恢复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制度,同时还保留了秘书省和内侍省,这就是说一共有五个省。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但赵祯并不是傻子,皇权的集中还是必须的,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集中皇权就是最好的。

    三省的出现进一步的削弱了相权,赵祯在这里埋了个坑,把已经所剩不多的相权再次划分到了三省之中,门下省依旧是文官的最高权利机构,但宰相不叫宰相了,赵祯赐名宰执政事。

    只不过说是宰执政事,事实上还是那点权利,低价官员的任用,公文的发布,参政议政等等。

    宰相的政务之权被平分至三省之中,自然不利于办公,但政事堂的出现却是一个极大的改良,门下省的宰执,尚书省的副相,中书省的副相同在政事堂办公。

    政事堂是一座建在三省之间的院落,只有俩个小殿,一个作为相公们的办公之地,一个作为会议之地。

    可以说大宋的三省是在一个院子里办公,而宰执和两位副相则是在院子中的院子办公。

    六部依旧是六部,他们的职权没有多大改变。但在寄禄官消失后,这权利就又回到了他们的手中。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管天下户籍,人口。但多了一个医疗体系在内,全国的医院也归其考核管辖。

    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同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鸿胪寺归其管辖。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旗号等,但兵部特殊,归由参谋院管辖,办公之所也在参谋院之中,同时赵祯下旨扩大参谋院的公衙。

    刑部掌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大理寺归其管辖。

    最后的工部便简单的多,掌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营造,以及朝廷营造,虽然简单,但范围甚广,琐事颇多,小到公路修补,大到治河救灾都属于工部的范畴之内。

    所以在皇宫中工部的衙门也是最大,所用官员也是最多。当然外差也是最多的,工部官员不可能在工部之中治河,自然都要下到地方上去,每年勘磨的都是他们的业绩。

    六部的最高长官都以部名归属尚书,也就是六部尚书,而他们还有一项权利,参知政事,六部的长官在遇到国家大事的时候参政议政,也可在三省的政事堂中进行相商。

    所以大宋的参知政事名头属于特殊职衔的拥有者,即宰执,两位副相以及六部尚书总共九人,刚好应对九九归一之数。

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赵祯的百分之九十() 
在这次的乾宇改制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

    赵祯改御史台为台谏院同时合并登闻鼓院,以监察大宋百官以及三省六部之事。

    上至宰执,下至功曹无所不包,无事不监,同时也接受天下百姓上访申冤。

    并且台谏院的所有人选都必须由皇帝亲自任用。

    不过官品依旧保持原样,以低价官充任,为的是让他们对被监察的臣子有着敬畏之心,以免乱了监察之权。

    同时还在台谏院中设立独立的诬告司,凡是有诬告,诋毁,伪造证据的,一经发现立刻查处,押解至皇宫禁卫司,由皇帝亲自发落,同时昭告天下。

    这对于文臣来说是最狠的一招了,文臣不怕“辜负皇恩”,但是却怕名声扫地,尤其是台谏院的官员,都是身负清名之人,一旦被送去禁中,必会成为世人眼中的伪君子,人人唾骂,生不如死!

    赵祯准确的抓住了文人的这一致命弱点,只要你敢伸手,必让你身败名裂,钉在大宋甚至是华夏史书的耻辱柱上,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的子孙后代都要跟着遭殃。

    犯官之后三代之内不许科举,不许入仕,这就是极大的惩罚,即便是如日中天的家族都可能在这条禁令之下永世不得翻身。

    这就让犯罪成本极具增加,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不能入仕,自己的家族走上毁灭。

    可以说赵祯是用上了所有官员的家族未来作为筹码,用台谏的手时刻拎着他们,提醒他们,当然,赵祯知道官员的腐败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只有多少而已。

    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同样不会要求大宋的朝堂和他想象中的一样完美。

    只要能达到预期的百分之九十就够了,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比例和定律。

    即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达到百分之百所付出的努力一定比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数倍还要多,可百分之九十相对于百分之百也差不了多少。

    存有一点缺陷和不妥也会有一定的好处,就像绷紧的弹簧,随时有可能受不了压力而崩溃。

    赵祯所需要的大宋朝堂只要高效就行,能帮助自己管理国家,能帮助百姓获得更好的生活,能有效的分割相权,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台谏系统正是出现在大宋的官僚体系之中,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事情,但对官员来说却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让他们随时小心。

    官员之中有不少人意外收获了相当不错的官职,那些本就是虚衔的东西到他们手中居然能成为实权的差遣,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情。

    寄禄官被取消,所有的差遣官都以职衔出任,同样的他们定品寓禄的也是用现在的官职。

    当然荣誉称号也是要保留的,赵祯给大宋的文臣留下了依旧有散官价的存在,只不过这东西不再是作为俸禄高低的印证,而纯粹是一个好听的名头而已。

    其实这也是赵祯的无奈之举,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现在他们的子孙出来,赵祯若是不继续给他们名号,必然会被人说是薄情寡恩。

    但取消俸禄……说实话人家都不稀罕朝廷的钱财,为何?这些人家早已转型从商了!

    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这些人是什么人?都是老赵家的自己人,该给的东西还是不能少,至于有出息的不要那就是另一回事,当然总有几个没出息的不是?于是赵祯就给他们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与五代旧臣之后一般。

    散官价成为官员的名头,同样也是称呼,以散官价相称能避免很多麻烦,赵祯觉得这是一种相当不错的事情,但有一个问题,名字难记了一点。

    而三馆,昭文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