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7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赵祯知道,火器的可怕不仅在于这里,还在于最为致命的地方,操作简单。

    只需要一根拇指便能完成上膛动作,只需要一根食指就能击发火枪,如此简单的操作即便是傻子都能学会,训练成本降低很多。

    即便是近距离作战,这武器也能成为很好的杀敌利器,一米二的枪身装上刺刀后连上枪托达到了近一米六,虽然和两米有余的长矛相媲美,但却比短矛更加致命。

    长度适中的火枪加上刺刀冲锋起来非常称手,所以张舟麾下的火枪兵在战场上逆转局势。

    赵祯端着乾宇二年造简单的做了几个突刺动作,喃喃自语:“这是在告诉朕火枪的优势啊!这个张舟还真是胆大包天!”

    

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 
辽阳之战的战果很明显,大宋击溃十万契丹援军,拿下了契丹的东京辽阳府,整个东京道除辽州外全部收归大宋版图,至此大宋版图再次扩展,连通了黑水军囊括了整个辽东之地。

    但赵祯所获得的东西更多,契丹的东京道本就是大宋的囊中之物,只不过这次“探囊取物”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些,三万多名将士的战死就是东京道的“成本”。

    在收到前线奏疏的第二天朝会上,赵祯向天下宣布:“自大宋开国至今,疆土之日丰亘古未有!契丹之东京道已尽入朕之彀中矣!

    大宋疆东至海东州,西至恒逻斯城,南至三佛齐,北至白山黑水之地!舆图之广阔历代未有!此乃上苍庇佑,华夏先祖之庇佑也!朕令将作监制碑,置于神都四门,以此碑为点,测距而立之!”

    朝臣们在上朝之前都看见了乾宇殿前的广场上放了四块巨大的石碑,清一色的都用红绸盖住,现在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

    当初的盛唐也做过同样的事情,现如今大宋已经超越盛唐,自然也该宣扬国威!

    每块石碑之高大足有三丈,需要八匹马才能勉强拉动,在朝会之后,赵祯亲自带着文武百官揭开了石碑上的红绸,这是一块放在西门的石碑。

    其实这石碑也就是“里程碑”而已,然而,这块碑上的文字,却低调奢华的令人发指,或者说是“装叉”的有些过分。

    里程碑碑文由赵祯亲自手书,用的正是他最为拿手的“飞白体”上书九个字,即:“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但这并不是大宋距离神都城最远疆土的距离,只不过这一块意义非常重大,盛唐时便有了这块石碑,而大宋算是某种意义上对盛唐的继承和发扬。

    接下来便是其余的三块石碑,皆是出自赵祯亲笔手书,巨大的飞白让每个字都出神入化,仿佛展翅高飞,飞向遥远的边疆。

    在朝臣们的赞叹声中,其余的三块石碑被拉开红绸,上面分别写着“东去海东四千八百里”“北去北海四千九百里”“南去三佛一万八千里”。

    没错,大宋距离三佛齐才是最远的,南方的三佛齐距离大宋的神都城已经有了一万里的距离,当然这些数字都是概数,即便如此也使得朝臣不断的赞叹。

    当然,赵祯还没算上赵昀所在的方丈洲,事实上那里才是大宋最远的疆土,大概距离大宋真的有万里之遥了。

    在教坊司的奏乐下,这石块是被从乾宇殿被运存,缓缓的向四座城门而去,他们将会被放到神都城的四座外城城门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各一块。

    即便是朝臣都吃惊的巨大石碑在一出宫门后便引起了整个神都城的轰动,百姓争相围观,一睹这盛世王朝的强大与威严。

    每块石碑都是九个字,简简单单的九个字,却是嚣张至极的九个字,低调奢华有内涵,九乃是极数,也是至尊,至大之数。

    这是大宋国力强大的象征,也是大宋征伐四方的成果,这石块石碑不光是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更是提升了整个大宋,乃至整个华夏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

    当石碑耸立,如同长剑直指苍穹的时候,百姓围之而歌,奋力呐喊,高声而贺,为大宋贺,为帝王贺,为华夏贺!

    东京城中所有的外族无不颤颤巍巍,无论女真人,契丹人,还是吐蕃人,倭人,亦或是党项人,西域人,塞尔柱人,欧罗巴人,心中的震惊与恐惧如同石碑就压在他们的身上,令他们颤抖不已。

    女真人,倭人和党项人还好一点,他们觉得自己归附大宋是明智的选择,自己也许和汉人还有些区别,但再过上个两三代,他们的子孙后辈就是彻彻底底的汉人了,至少自己现在除了长相基本和汉人无异。

    但剩下的外族就好不到哪去,契丹人看之又惊又怒,吐蕃人看之心惊胆战,塞尔柱人看之长舒一口气,欧罗巴人看之羡慕无比。

    神都城早已是天下万族混杂之地,甚至还有大量的黑人昆仑奴。

    所谓的“昆仑”不是指昆仑山,而是泛指南洋地区,昆仑奴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也有一部分是塞尔柱商人带来的。

    神都城中流行一句唐时长安城的谚语,“昆仑奴,新罗婢”。

    新罗的婢女等同于后世的菲佣,他们在牙行之中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大宋的贵族豪门自然都抢着要。

    地势较高的皇宫是神都城的中心,从神都四门都可以看到乾宇殿高高的飞檐,以及两座高高竖起护佑它的阙楼,这两座阙楼经过改造,已经由匠人把原本的石砖换成了巨大的浮雕。

    任何抵达乾宇殿前的人都将感受到巨大的威胁,那一左一右站着的两位宋军武士,身着全身步人甲,手持横刀而立,虽刀未出鞘但能看到一股寒芒出现。

    这是匠人们在刀鞘与刀柄处用上了真正的镔铁,在阳光的照射下栩栩如生,仿佛随时抽刀出鞘护佑大宋的帝王!

    相对于威严无限的皇宫,神都城的规模也一再扩展,以至于朝廷不打算再在外城修建城墙了。

    现如今的神都城城墙已经有了三道之多,这还是不算上宫墙的结果,城外不断聚集的百姓居所和市场被称之为“市城”。

    虽然没有城墙护卫,但也受到衙门的管辖,赵祯是打算当市城到达极限的时候再建造城墙作为防御手段。

    神都城是唐时长安城的两倍,是汉长安城的五倍,明清北京城的三倍,同时期相比,是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的十四倍,比历史上的巴格达城大十二倍。

    连神圣罗马帝国的罗马城也只是她的十分之一而已,赵祯相信,此后几千年间,她将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

    这座城池的庞大不是他亲手缔造的,他只是做了一个基础的北京城,在此之后,官员,百姓,商贾等等一起不断的开脱,不断的创造了这座神都城!

    

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东京路拾遗() 
自从在神都城的四门放置石碑之后,大宋的盛世再次被向上一提,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才最为可怕,人们的心态变了,同时大宋的心态也跟着改变。

    契丹东京道归入大宋治下,赵祯改道为路,保留东京辽阳府作为陪都的规格,改原本的东京汴梁城为汴京城,辽阳府依旧作为东京陪都而设。

    保留规格的同时,派遣驻军前往,抽调黑水军以及部份边军驻守东京路,巩固地方统治。

    在这个人口被契丹大量迁徙的东京路,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但契丹人只能迁走百姓,带走财物,却无法破坏整个东京路的基础设施和早已在这里酝酿出来的商业环境。

    当然赵祯也会在这里培养更多的人才,派遣朝中的能成治理地方,对于这种苦活累,有的是人抢着干,原因就在于朝堂虽好,可却没有治理地方来的权力大。

    如今大宋的知州,知县虽然和原先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却却是把权知,同知这两顶帽子给摘了。

    他们是确确实实的一方大员,管理治下百姓,缉捕盗贼,规划未来等等,这些权利都是以往地方官员所没有的,但也仅限于此,赵祯一府分三衙的机制已经把地方上的司法权和监察权分出在外。

    这一举动有效限制地方官权利的同时,也给了他们以放手大干的机会,毕竟再怎么“作”也不会出格。

    赵祯下达旨意,命令从大宋全境开始移民东京路,这其实是地方官员最希望看到的一幕,随大宋多年的内部稳定,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也给地方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极为严格的勘磨制度,细微入理的监察制度,使得地方官员无法在政绩上作假,人口多了必然带来就业率的问题,也带来人均土地耕种面积缩小的风险。

    大宋的农税逐年减少,地方上的税收也减少,关键是这税收也在勘磨之内啊!

    官员都巴不得自己治下的百姓迁徙,自然也响应赵祯的旨意,组织富余的劳动力迁徙东京路。

    从县治,到州治,府治,再到路治,整个大宋都在积极的准备迁徙百姓的准备,无论远近,只要是在内陆就都准备着,即便是最远的福建路也不例外。

    原因无他,大宋的交通运输已经相对成熟,在资本的运作下,公路已经联通了整个大宋境内,而大型马车更是数不胜数,他们是公路交通的自然衍生物。

    公路和运输工具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为妙,有了好路之后,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开发更为实用的交通工具,铁路已经从杭州铺设到了广州,这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谁都知道铁路带来的利益有多大,而不能触及铁路的州府也以最快的速度把水泥公路铺设的又宽又长,方便车马运输。

    如此良好的路况下自然而然的也就催生出了大行马车和在铁轨上行驶的多节马车。

    对于迁徙百姓这种事情大宋算得上是轻车熟路,百姓们也知道迁徙所带来的好处,离开家乡并不一定就是悲惨的背井离乡,也许是全新的生活,更好的生活!

    最为显著的便是移民宁夏路的百姓,在河套平原上,他们丰衣足食,农税全免可以用钱财换取更多的生活用品,成衣,成药,瓷器,铁器等等一应俱全。

    大宋的商贾会把生活所需运到每一个城市之中贩卖,不怕地方远,只要能赚到钱就行,虽然没有走一趟丝绸之路要赚钱,可贵在持久和可靠啊!

    朝廷对货物的保护甚至超过了对商贾的保护,山匪流寇之类的隐患虽然没有彻底根除,但围剿却不会停止,大宋正需要这些贼人作为劳动力前往东京道开荒嘞!

    迁徙的开始让赵祯非常满意,不需要他特别关注,甚至不需要朝堂投入太多的精力,地方上的官员只需要把百姓和补给准备好,然后由朝廷派出的官员进行监督,一路前往神都城就行。

    神都城只是一个中转站而已,到了神都城,核算人数,补充所需,沿着北京路的海岸线一路北上便是东京路。

    这一次迁徙人口众多,故范仲淹上疏提出了陆运和海运同时进行的计划,奏疏中阐明利害,同时还也提到了大宋海运的水平完全能承担移民所需。

    赵祯自然下旨同意,毕竟这些海运船只的运载量十分惊人,并且又是走的海岸线,不会出现多大问题,只是需要担心补给就好。

    而如同范仲淹猜想的一样,随着迁徙百姓的问题得以解决,大宋的商业也随之继续繁荣起来,甚至拉起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包拯作为三司使已经是忙的脚不沾地不可开交,商贾们几乎都看到了东京路的巨大市场空缺,谁要是能先一步抵达东京路开设商号,必会最先拿下市场。

    而朝廷对商贾的管束便在于市场,于是宴请之人几乎把三司的门槛踏破,可怜包拯见到这么大岁数还要每日饮宴,这么喝下去非要了他的老命不可。

    每一场饮宴都是在帮朝廷安排商贾,这是一种独特的酒桌文化…………事实上因为蔡伯前往塞尔柱出使,全新的财货司衙门没有主事之人,只好委屈包拯了。

    但完全出乎赵祯意料的是,他包拯居然还趋之若鹜,每一场宴请他必定到场,与大商号的东家详谈。

    这么多的商号必须要安排好才可以,也要实现最大的价值,也一定程度上的公平。

    赵祯不禁感叹,封建时代就是好,一切都是朝廷和皇帝说的算,连商贾和资本也不能例外,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市场环境的公平和利用。

    合上奏疏赵祯瞥了一眼木雕似得三才,午膳过后这货话突然少了起来,作为贴身内侍,赵祯对三才的了解比蔡伯的还要多。

    “呜呼!你今天怎生如此怪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