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的皇驾就在这里,呼伦贝尔这片土地也安定许多,毕竟皇帝的圣驾在哪,哪里就是一国之重点。
在驻守之军没有抵达前,由出征的禁军负责皇帝的安危,也负责呼伦贝尔的稳定,让塔塔尔部的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大宋最强大的战力就在呼伦贝尔,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部族中的青壮被利用起来,投入到了家乡的建设之中,而另一边,大宋也在这里展开了征兵。
这是早就定下的事情,没有什么好意外的,塔塔尔部自治的条件便有驻军和征兵两样,这是从一开始就规定好的,他们并非为塔塔尔部而战,而是为了大宋而战。
将军的人选早早就定下,便是呼伦贝尔都护之子捺哲尔,由可汗的儿子亲自统帅,减少了塔塔尔部百姓心中的后顾之忧,但却让捺哲尔心中紧张。
他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足以担当贝尔将军一职,但没想到,军中不光有他一个主将,还有大宋的行军司马以及宋军骑兵虞侯和一部分宋军骑兵。
贝尔骑军虽然名义上是由他统帅,可事实上行军安排,作息训练,包括后勤补给都是由军中的行军司马说的算。
开始的时候捺哲尔并没有把行军司马当回事,毕竟他自己才是贝尔军的将军,但当独臂的王鹤出现在军中的时候,宋军的将士便单膝跪地,口中大喝:“参见王司马!”
自此他才知道王司马的厉害,他的一条胳膊便是在东京道和契丹人作战的时候丢掉的,可见此人的骁勇不弱于勇士悍卒。
看似是汉家文臣的模样,可一行一动之间却有武将的神采,尤其是那双招子,亮的吓人,仿佛什么都躲不过他的眼睛,捺哲尔明白,自己在贝尔军中的威信不如他。
即便是塔塔尔部的勇士在他面前也不敢长久对视,在这里王鹤算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接下来还有更让捺哲尔惊讶的,这个大宋的文臣,声给行军司马却制定每日操练,并且身先士卒和所有人一起操练,捺哲尔开始是不屑的。
站在原地和木桩一样有什么用,有什么难的?走的一样整齐又有什么用?但很快他便发现,塔塔尔部的勇士在这些看似简单的训练下“溃不成军”。
当他自己站在队列之中,并且一站就是俩个时辰的时候,浑身上下的酸痛让他难以忍受。
王鹤嗤笑的看着他们:“某听说草原上的勇士能征善战,也身强力壮,现在看来还不如某这个文弱书生!瞧我大宋的将士,哪个不能站上俩个时辰纹丝不动?!”
“这站着有何作用?又不能杀敌,又不能强身!”
作为塔塔尔部的都护之子,又是贝尔军的将军,捺哲尔不服气的辩论,但他的话却让王鹤更加不屑:“这叫站军姿!是我大宋兵卒必须经历的头等之事,便是各军的将军也不能例外,这是官家制定的条例,连官家都曾在烈日之下与将士一同训练,练的就是你们的耐力,纪律,和协同!若是连这些都做不好,如何能做到数万人如臂挥指?!”
王鹤说完便转身向宋军士卒道:“甲子营……正步行进!”
哗……哒……哗……哒…………
宋军数百人的甲子营便如一人,整齐划一的向前行进,气势恢宏,震颤着塔塔尔部的新兵,让他们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他们从未想过百人的兵卒居然有千人的威势,这是在太过惊人,也太过彪悍,每个人的手臂和抬腿都在同一个高度,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王鹤转身道:“若是你们塔塔尔部的新兵做不到这一点,便回去吧!别以为贝尔军会什么人都要!也别以为到了这里就是贝尔军的一员!
官家有言:贝尔军乃是大宋第一支外族与汉族的混军!朕要让他们成为草原上最彪悍的骑兵!一切阻挡皆成瓦砾!军中若有不合格者,一律退回,无论种族!!”
这话让塔塔尔部的士兵惊讶对视,没想到宋军的要求如此苛刻,也如此不讲情面,居然还要退兵?这可是从未听说的事情,哪个军队不是嫌人不够多,不是担心缺员,到了宋军这里居然恰恰相反。
一天的训练结束之后,所有人包括王鹤都累的说不出话来,事实上在这里的训练强度要比大宋军中的高出一倍,为的就是震慑住草原上的士兵。
而在晚上还不能停下,宣讲军中条例,军法,这些都是宋军老兵担当的,甚至要抽查。
熄灯的号声终于响起,累了一天的捺哲尔在帅帐之中躺下,只觉得这床榻从未有过的舒服,王鹤无声无息的走进军帐之中,笑眯眯的望着他道:“将军这就休息了?”
“吓!你这人走路怎么无声?还有何事?”
捺哲尔只觉得眼前王鹤的笑容如同草原上的狡狐,不怀好意。
拿出一个长长的铜哨,王鹤道:“晚上有紧急集合,若是不能在十息之类集结,便要跑上十里地才能睡觉!”
“啥?!腾格里!这是要人的性命!”
王鹤突然蹲下,看着刚刚坐起的捺哲尔把他吓了一跳:“你知不知道为何要如此?并非是排挤你塔塔尔部的勇士,而是要把他们训练成一支铁军!陛下对塔塔尔部寄予厚望,要让你们成为草原上的雄鹰!再说你知不知道朝廷给了贝尔军多大的补给?!”
这话让捺哲尔一愣,开始的时候他确实这样认为,觉得这是在排挤塔塔尔部的士兵,现在看着王鹤的眼神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猜测完全错了。
不自觉的问了一句:“什么补给?”
王鹤敲了敲床边兴奋的说道:“大宋最新的板甲,胸甲,按人头算每人一套,骑枪三千柄,马槊万支,横刀五万,另有棘轮弩三万,箭矢无数,成套的马铠,堆积如山的军粮,咱们的贝尔军兵精粮足,披坚执锐,可堪与背嵬军相比!”
“背嵬军你知道吧?”
“知道,大宋第一铁骑军,屠灭整个敌烈部…………”
“想不想建功立业?受到朝廷的重视和嘉奖?”
“想!”
“那还不快快随我走!”
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儒学的作用()
大宋这么多年来出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人们对此已经习惯,很快便能接受,仿佛接受新鲜事物已经是大宋习以为常的事情。
所有人都明白,原本的大宋变化没有这么快,直到官家亲政五年之后,直到收复了燕云之后,整个大宋便开始焕然一新,一天比一天更繁荣,一天比一天出现更多的新鲜事。
当改变成为常例,人们自然也就习以为常,何况改变之中虽有不如意,但至少大部分是好事。
可对于塔塔尔部来说,却是什么都新鲜,出现在呼伦贝尔城中的新鲜事越来越多,大宋官家的皇驾就在这里没有离开,从大宋源源不断而来的商贾已经快要把城池填满。
衣食住行,无论需要什么都能在集市上买到,而这一切都要多亏了呼伦贝尔都护哲尔克,他屡次上疏官家,才在这呼伦贝尔城中设立了榷场。
也正是因为有了榷场,各种大宗买卖才开始逐渐增加,呼伦贝尔别的不多,就是牛羊马匹多,而这些东西都是中原说需的,尤其是在冬天之前,秋膘贴上的牛羊最好卖。
在大宋已经不再限制吃牛了,大宋的牛羊数量急剧增多,来自草原的牛羊基本上吃不完谁还会杀自家的耕牛来吃肉?
还有一点,天竺的牛实在太多了,他们不吃牛,而是把牛当作神明供奉,可终究是神明输给了钱财,大量的天竺牛被运送到了大宋。
南面有草原北面有天竺,源源不断的向大宋供应着牛羊,可以说现在的大宋早已不缺这些东西。
疆土的扩大就这个好处,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在向大宋汇聚,对外的通商使得大宋获得了令人不敢信心的财富,国库再次充盈起来,有人说堪比文景,有人说超越了盛唐。
而只有赵祯自己清楚,大宋的财富已经多到三司无法统计的程度,粮食的储备已经到了每年都要大批向外低价出售存粮的地步,而新粮还在源源不断的运来。
至于钱财,大宋的官钞储备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用纸张换取金银,世界上的大多数金银都在向大宋的国库中涌入,每个月最少三车,年节好的时候十车也不是问题。
所以赵祯有钱扶持呼伦贝尔的发展,国库中的钱财自然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上,而不是存在国库之中等着它们被虫吃鼠咬。
大宋的官员对钱财的看重真的是相当的厉害,比自己还要铁公鸡,包拯的三司几乎没过一段时间就三一份奏疏,把账目之类的禀报清楚,并且把下个季度的预算列举出来。
钱多的花不掉怎么办?自然不能让钱烂在手中,要让多余的钱流动起来,如此才能刺激大宋的经济,而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在草原上。
大宋中原地区的州府已经完成了基建,但草原才刚刚开始,为了草原的稳定和发展,赵祯决定开始进行草原基建。
当然其中也包括宁夏路和新疆,这三个地方一直都是中原的祸患,现在彻底归宋之后,需要通过大量的基建把这些地方和中原连接起来。
如此才能保证边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而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会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朝廷出钱啊!绝不会出现拖欠和少付的情况,毕竟有检察院的人亲自参与审核。
柳永对呼伦贝尔城的管理与建设不是简单的修建城池就算了的,还有文教。
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对呼伦贝尔城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深蒂固的种子就是通过文教才种下的,没有人比汉家文明更清楚这一点。
赵祯清楚,柳永同样清楚,这么多年来他深刻的学习赵祯的思维方式,并非是一个古板的,为了施展胸中抱负的士大夫了,也就是因为他的改变,赵祯才把他从真定府调到这呼伦贝尔。
文教的最好方式便是通过孩子,看似荒唐的但在这里却很成功。
草原人根深蒂固的认为,他们是吃了不读书,不识字的亏,所以契丹人在建立辽朝后便开始学习汉家文化了,而这也是草原民族的本能。
总认为汉家王朝能长久和持续的道理是因为儒家的文化传承,而事实上,这东西有时候却是一个巨大的枷锁,一个禁锢人的东西,当然这一点也只有统治者明白。
赵祯发现,现在自己情愿去读孟子也不愿去读论语,即便是没有被改的面目全非,可依旧是礼大于天。
而孟子这东西对皇权的尊重完全不能与论语相比,统治者当然会选择论语了。
不过孟子同样也存在另一个极端,包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他眼中国家比皇帝重要,为了江山社稷,怒怼皇帝这种事情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即便是被帝王斥责,也是一种荣耀。
柳永自然不会在呼伦贝尔城中推行孟子这种儒学,现在的呼伦贝尔城需要的是礼法,秩序,上下尊卑,俯首称臣才是这里所需要的。
那儒家的礼法自然是最好的东西,宣扬礼法的最好工具也就是书院。
在北面的城墙拔地而起的时候,柳永就在城中最好的位置上画出一大片的地区,这里要作为书院,并且是草原上最大的书院,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归贤书院,归自然是归附之意,而贤乃是圣贤学问。
对于盖书院这种事情最热衷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大宋的商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宋的商贾就喜欢捐建书院,恨不得天下的书院都是商贾修建的。
很快,归贤书院的钱财就足够了,剩下的材料也被商贾捐赠了七七八八,只缺少劳力和,匠人可都是现成的。
不用说这种能福泽后世的机会,塔塔尔部的百姓岂能放过?
他们从家中赶来,简单的跟着匠人们学习一番便知道该怎么做,再由专人派遣活计,只用了短短十来天的时间一座庞大的书院就出现了。
之所以庞大是因为这里不光有最基础的蒙学,小学,还有更为高深的官学,在官学之中的人可以直接参加科举。
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长()
商贾的叫卖声,伙计的揽客声,孩子的读书声,这一切在呼伦贝尔城中出现显得那么的和谐与相得益彰。
赵祯背着一只手站在帐篷前,另一只手端着茶杯喝了一口奶茶,草原的变化他很满意,这段时间柳永基本达到了他的预期。
呼伦贝尔城的修建速度很快,随着书院的出现,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了基本的归属。
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塔塔尔部的百姓在书院落成之后便争抢着把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