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王为横、混后继。

    议定后,众流寇杀牛马祭天誓师,开桌大宴,已毕,便分头开始军事行动。

    其中,势力最大的两股流贼,高迎详与张献忠,合兵一处,浩浩荡荡地从豫西之地,由西往东杀来。

    流冦们猖狂的行动,让得知消息的鲁王朱寿鋐等人,惊恐颤栗不已。

    朱寿鋐不顾先前刘泽清的冷遇,又厚着脸皮写信,求其派兵驻守兖州,以防流寇从豫东入寇兖州。

    结果不出他意外,刘泽清再次以手下军兵缺少粮饷无法调动为由,拒绝了他。

    碰了一鼻子灰的鲁王朱寿鋐,每日间听得流寇日益东来的消息,有如热锅上的蚂蚁,焦燥不安。

    最终,在世子朱以派的提示下,朱寿鋐想到了正在单县铁龙城的李啸。

    对啊,为什么不找李啸呢?

    上次正是此人的及时出兵,才消灭了入侵鲁南单县的黑蝎子部流寇啊。

    现在李啸已升为赤凤卫指挥使,听闻兵马亦已扩招,若得此人来守卫兖州,守住兖州的希望,必定大增。

    朱寿鋐想定主意,这才紧急派人前往铁龙城邀请李啸来鲁王府一述。

    “李指挥,现在流寇肆虐,数万精锐流贼日夜东来,孤王心下,着实不安,恳请李指挥使这段时间,长驻我兖州,以保我兖州数十万军民百姓之安全。“朱寿鋐用一种焦虑而诚恳的语气向李啸说道。

    当然,说什么保护兖州军民百姓之类,不过是虚言美辞,朱寿鋐的真实想法,自然还是要保全鲁王府的全族家人。

    李啸心下自然洞若观火。

    其实,朱寿鋐这般想法,实是多虑了。

    因为按正常历史走向,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流寇,自豫西出发后,到了开封府地界,便会折向东南,一路向南直隶的颖州而去,并未打去山东的主意。

    只不过,朱寿鋐有这般想法也很正常,毕竟在现在的人们看来,一路东去的流寇,很难说没有入侵山东的打算。自已做为后世穿越之人,倒有点事后诸葛亮之嫌了。

    “请鲁王殿下放心,卑职身为大明官军,守土卫民乃是本份,定会尽已所能,守护兖州。”李啸的回答铿锵有力。

    “好,甚好,有李指挥使这番话,孤王便放心了,孤王代兖州军民百姓,谢过李指挥。”朱寿鋐一有如释重负的表情。

    李啸嘴中客气了几句,心下却暗笑,这样的一个空口人情,不做白不做。

    有了李啸的这番承诺,会谈气氛顿是大好,众人又闲聊了几句,泰兴王朱寿镛插话过来“不知李指挥使贵庚,可曾娶妻?”

    李啸未曾多想,便回道“李某虚长22岁,因基业未定,尚未娶妻。”

    他一说完,朱寿鋐与朱寿镛二人,不觉相视一笑。

    “没有便好,没有便好。”朱寿镛连说数语,一脸笑意盈盈。

    李啸不明其意,正欲发问,却被朱寿鋐以他话摭过。

    众人又闲聊了一阵,朱以派从一旁笑吟吟地插话过来“李指挥,府上正在准备筵席,眼下闲来无事,却不知李指挥可愿随小王,去一睹王府风光?”

    李啸点头笑道“甚好,在下久闻鲁王府华丽卓凡,此番前来贵府,正欲一览贵府美景华色。”

    随后,李啸离开存心殿,在朱以派的引领下,四处闲逛了一番,心下愈发对这气派富贵的鲁王府,赞叹不已。

    在行过中殿后侧的大花园时,李啸忽听得一阵宛如仙乐般的琴声,从嶙峋假山之后,如丝如缕般拂面而来,让他不觉停住了前行的脚步。

    琴声琅琮悠扬,有种极其缥缈旷然的意境,李啸不禁沉醉。

    见得李啸这般痴态,朱以派一脸得意的微笑,他向李啸介绍道“李指挥使,弹琴者,正是乃妹,待我唤其出来与指挥使相见。”

    李啸尚未回答,朱以派已绕行去了假山之后。

    很快,琴声中断,随即一阵细微的脚步声传来。

    李啸瞥见,在笑意盈盈的郡王朱以派后面,缓步跟着一名身穿红纱广袖留仙裙,外罩金绣牡丹花纹帔的年轻女子。

    待两人渐行渐近,李啸看到,这名衣饰华贵的女子,梳着扁圆状的桃心髻,上着珠翠穰花青玉钿,乌黑如墨的发髻上,插着镂空金凤钗一支,凤口衔两串长两璎珞珠结。一张秀丽的瓜子脸,淡妆轻描,肤色白腻,尤其是一双眼睛灿然晶亮,虽然不过及笄,却是容色清丽,气度高雅。

    李啸不觉看得痴了。

    他能感觉自已那颗强健的心脏,跳得十分剧烈,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

    那名女子见李啸这般直直地望着自已看,忙低下头去,双颊之上,红晕飞起。

    见那名子这般羞涩之状,李啸方回过神来,连忙掩饰地扭过头去。

    听到这名公子说到李啸,后面的年轻女子那长长的睫毛明显地跳动了一下。

    朱以派笑着向李啸介绍“李指挥使,这位便是乃妹朱徽姵。”

    李啸忙道“原来是郡主,李某鲁莽,惊扰仙乐,不胜惶然。”

    李啸欲下跪行礼,被朱以派急忙扶住,随后他扭头对朱媺姵说道“姵妹,还不快来见过李指挥使。”

    朱徽姵一脸飞红,缓步上前,微笑着向李啸道了个万福。

    “本郡没想到是李指挥前来,只恐本郡琴艺粗浅,不堪听闻,有污指挥使贵耳矣。”朱徽姵启朱唇,开玉齿,微笑着说道。她的声音,有如玉珠落银盘般好听。

    李啸连忙摇头道“郡主折煞李某了,你之琴艺,真如流水行云,实是令李某陶醉不已。李某久闻郡主清丽脱俗,气质清华,今天得见,更是远卓人言矣。”

    “姵妹,李指挥使已答应驻守兖州,以防流寇,现在我鲁王府,却可安心了。”朱以派笑着对朱媺姵说道。

    “请郡王与郡主放心,李啸放话在此,有在下在,这兖州,绝不会落入流寇之手。”

    朱媺姵尚未说话,李啸便抢先答道。他的话语,铿锵有力。

    朱徽姵脸上,顿时布满欣喜之色,她微微欠身道“那本郡就恭祝李大人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李某谨谢郡主良言。”

    三人又随意闲聊了一番,李啸便向朱媺姵告辞而去。

    此时,两人都从对方眼中,发现一种让人心跳的依依不舍之情。

    相比朱媺姵,李啸还多了一种负罪感。

    因为他想起了正在赤凤卫的祖婉儿。

    自已这样做,对得起那个正痴痴等待自已的姑娘么?

    李啸永远也说不清,此时自已是何心情。

    两人道别后,朱徽姵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珍重,便没有再说话,她凝视着李啸离去的背影,明丽的双眸中,向往与担心混杂在一处,让人望之生怜。

    随后,鲁王府大摆筵席,朱寿鋐、朱寿镛、朱以派等鲁王府宗室人员,轮番向李啸敬酒,李啸来者不拒,畅怀痛饮,不觉大醉。

    当夜李啸因大醉,故留宿鲁王府中。

    深夜的客厅中,郡王朱以派,向朱寿鋐与朱寿镛二人,小声地报告了下午李啸与朱媺姵见面的情况。

    “呵呵,本王就知道,小女姵儿这般姿色非凡,又兼琴艺超卓,那李啸,如何会不动心。”朱寿镛捋须而笑,一脸得意的神情。

    鲁王朱寿鋐亦是一脸笑容,膝下无子女的他,早已把弟弟朱寿镛的这些子女视如已出,现在听朱以派汇报说,那李啸对朱媺姵这般喜爱,心下亦是极为欢喜。

    “那李指挥使,少年英雄,一表人材,又处世练达,人情通透,日后前程却是不可限量,吾妹若嫁此人,却亦是幸事。”朱以派见二人皆是欣喜,连忙插话进来。

    “世子说得对,且待李啸打败入犯之流寇,吾便奏请皇上赐婚。若结了这门姻亲,吾鲁王府,自此以后,总算有了个坚实的依靠了。”朱寿鋐点头同意,随后一语定音。

    多谢白色宇宙风17兄弟打赏,感谢支持。。

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征南下() 
崇祯八年农历一月十一,刚刚过完年不久,高迎祥、张献忠两名巨贼,纠合扫地王、太平王等部流寇,约近十万部众,经河南汝宁府进入南直隶后,于当日攻克颖州。

    由于贼势浩大,颖州守城明军大部闻风逃散,在这极端恶劣的境况下,原南京兵部尚书张鹤鸣率其弟张鹤腾,张鹤龄二人,自募乡勇,与尚未逃散的残余官军一同奋力守城。当然,这样草创之兵,如何是久经战阵的流寇精锐之对手。颖州城被迅速攻破,流贼大肆掳掠屠杀,颖州几成人间地狱。

    这时,张氏三兄弟亦皆成俘虏,高迎祥迫其投降,张鹤鸣不从,部将李自成恼怒不已,把他倒悬于树上,令军士用皮鞭抽打,不料张鹤鸣却端得有骨气,竟这样骂贼至死,时年84岁。随后,两个弟弟皆被杀,举族皆灭。

    颖州既下,流寇兵锋所向,便是大明龙兴之地,中都凤阳。

    京师,乾清宫。

    寒风呼啸,寒冷入骨,虽然春节方过,皇宫之中,过年的喜庆气氛,已是半点皆无,又恢复了以往那种压抑灰沉的气氛。

    正在乾清宫中批阅奏折的崇祯皇帝,收到了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的杨一鹏紧急奏报。

    杨一鹏这封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中,报告了现在流寇已下了颖州,正直扑凤阳而去的可怕消息。崇祯大叫一声,险从龙椅上摔了下来。

    “九苞误朕,九苞误朕啊!”

    崇祯被太监紧急扶起,嘴里犹在对兵部尚书张凤翼痛骂不已。

    前些时日,他收到给事中孙晋的奏报,说流寇入犯东南,极可能会侵掠皇陵,当日,崇祯就此事咨询过兵部尚书张凤翼,张凤翼却安慰他说“贼起西北,不食稻米,贼马不食江南米,当会折返而去,无忧矣。”

    这番奇谈怪论,崇祯竟信以为真。

    如果不是张凤翼现在去了陕西监督剿匪进度,暂时动不得,崇祯真想立刻杀了他。

    只是残酷的现实,却不允许他做一只把头埋入沙中的鸵鸟。

    “速传首辅入觐!”崇祯对一旁的太监大吼道。

    传令的太监,有如一只受惊的兔子一般,迅速窜出乾清宫,消失在殿外的丹墀尽头。

    很快,一脸惶恐的首辅温体仁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乾清宫中。

    他方跪下行礼,崇祯便急急问道“长卿,朕且问你,现在流贼直侵凤阳而去,如之奈何,可有御敌之法?!”

    伏跪于地的首辅温体仁,在这大冷的天气里,背上却是冷汗涔涔。

    “禀皇上,凤阳乃我皇家龙兴之地,为保万年龙脉风水,故未设城墙。只是这般无防之城,敌寇若至,何以挡之!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在颖州到凤阳的路上,拦住流寇,阻止他们进犯凤阳。”

    崇祯焦躁地一摆手,大喝道“这番道理,朕自知之。现在如何阻敌,却是要紧!”

    崇祯的问话,击中了温体仁的软肋。

    这个工于心计,善于内斗的著名奸相,对外及用兵方面,却是一蹋糊涂。现在要他来处理如何对付流寇,确是难为他了。

    不过,圣问在前,温体仁不敢不答,他迅速地思索了一番,咬了咬牙说道“臣以为,当速令漕运总督杨一鹏从驻地淮安,领兵赶往凤阳,以挡流寇攻势。睢州总兵骆举率需率本部兵马,赶往凤阳,支援杨一鹏。再令总兵邓玘率川兵,从河南信阳急趋南直隶,以堵流寇之后路。最后令应天巡抚张国维,调派南京军兵往援凤阳,与上述三部兵马一起,形成四面围杀之势,方可彻解凤阳之危局。”

    崇祯听了温体仁的回答,脸上的忧色却是更深,他能明显感觉出温体仁的计策,似乎多有漏洞,只不过,皇帝对于军事亦不在行,一时也无法说出具体原因。

    如果以后世之人看来,温体仁的计策,其实是相当华而不实的。

    首先,现在各地的明军,除了洪承畴部等少数明军敢与流寇交战外,其余的明军,皆是畏寇如虎,明哲保身,避寇不战。指望这样消极心态的明军,去击败锐气正盛的流寇,本身便是一种奢求。

    其次,各部明军之间,组织配合程度极差,各种观望不进,坐视友军败亡,甚至暗中拆台之事,皆是常见。现仅凭朝廷一纸谕令,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

    最后,时间不等人,流寇日行百里有余,速度极快,官军步多骑少,更兼缺乏粮饷士气消沉,一日所行不过二三十里,两相对比,那些追击的官军,除了只能在流寇屁股后面吃灰外,还真没办法赶上流寇的侵掠速度。

    在真实的历史上,在流寇攻城时,这四部兵马,没有一部能顺利赶到凤阳,至流寇攻下凤阳大肆掳掠时,这四路兵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