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在之前的清军进剿台湾的海战之中,对方表现出来的海上战斗力是的清廷对于中华军的海军实力大为忌惮,他们对于击败这样的一支海军没有太大的信心,加上这个时候清廷在水师建设上面也实在是没有太合适的人手使用,虽然吴英和汪明两个之前施琅的部将这个时候分别但任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水师提督,但是这两个人的能力显然是不能跟施琅相提并论的。

    其实清军在这之前是有两个比较合适的人选的,一个就是郑成功麾下的降将——刘国轩,刘国轩是郑家水军之中的一员悍将,以能打仗,打硬仗著称,但是因为施琅忌惮他的能力,于是以借刀杀人之手段,将他交给了福建的执政官耿继茂,耿继茂跟郑家军队可谓是仇人相见分为眼红,之前郑家盘踞在金门和厦门一带的时候,耿继茂的军队曾在郑家军队上面吃了大亏,加上这个时候耿继茂手中也没有水军力量,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水师将领是毫不怜惜的,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将刘国轩处死了。

    这一结果倒也没什么,处死降将在清军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情,那简直就是悲剧。

    随着施琅的阵亡,清军这个时候找不出来合适的替代人选,没有合适的水军将领。想要建立一支强大的能够和中华军海军相抗衡的水师力量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不过随着清军对中华军的了解的深入,他们终于不那么担心了,因为根据他们的估计。台湾岛上的人口数量还不足十万人,就算是这几个月的时间中华军从东南沿海一带吸收了很多的渔民走了,但是总人口估计也不超过七十万人,按照最严苛的征兵条件,七十万人口最多能够支撑十万人的军队。而且这也已经是最大的极限了,不可能比这还要多,因为七十万人之中征兵十万几乎就已经将能够拿得动武器的青壮年全部掏空了,这样的事情在满清后金刚刚起步的时候曾经施行过,也就是全名皆兵,以百余万的人口支撑了十数万的军队,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华军的情况跟当时满清人又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首先双方这个时候面对的对手是不同的,满清自从在天命年间的萨尔许战役之后,就已经取得了对明军的军事优势,因此虽然民少兵寡。但是却能够实施以战养战,依靠着不停的劫掠和四处出击,不断的从明朝边境甚至是内部掳掠人口和财富,这才最终强大起来。

    在这一过程之中,明朝内部刚刚经历了万历朝鲜战争,国库空虚,军队疲惫,而且在这之后国家内部还有多股农民起义的反抗力量的流窜,也大大的牵制住了明军的经历,更为不巧的是就在后金崛起的这个时候。朝廷内部出现了一个魏忠贤,这一下子明朝不亡也得亡了。

    所以最终满清能够入住中原可谓是机缘巧合天时地利占尽了,但是在反过头来看看中华帝国这边,他们缺少一个很大的条件。那就是地利。

    大陆和台湾岛之间隔着一条海峡,虽然这条海峡并不能阻挡住中华军强大的海军,甚至可谓是对中华军的一种保护,使其免受清军强大的陆军的直接威胁,但是这条海峡的存在同样对中华军产生了不利的困境,那就是他们也就是只能派遣小规模的海军在沿海一带袭扰一下子。不能够深入到内地去,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面对强大的清军。

    只是一些小打小闹,并不会对清廷的统制造成根本上的动摇,甚至是威胁都算不上,这种程度也就跟嘉靖年间的倭寇之患差不多,再加上清廷目前在沿海一带大力推行的禁海令,也将大大的压缩中华军通过海上行动所获得的收益,使其难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不足以用战争所得来维系其庞大的军事消耗。

    满清朝廷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崛起的,所以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这种方式的弊病所在,那就是少量的人口根本经受不起战争之中的损耗,所以在松锦大战之中清军损失了三万余人都已经是动摇了国本了,甚至让皇太极对入住中原变得悲观起来,要不是后来吴三桂降清,加上李自成的麻痹大意,清军根本就没有在1644年入主中原的打算,等到最后出兵一打了之后,这才知道这个中原王朝已经从骨子里腐朽至极了,所以这才终于下定决心取而代之。

    在满清人看来,只要他们守住东南沿海一带的防线,不让中华军的小股部队有机可趁,这样的话兵微将寡的中华帝国最终将难成大器,等到清军的水师强兵一成,就能够挥师东进直捣黄龙轻而易举的消灭这个小国。

    所以清廷的高层认为目前重中之重就是将将禁海令严格的推行下去,使得沿海一带向内陆五十里一内都要坚壁清野,不给中华军丝毫的机会,这样一来他们如果想要扩大战果,那就是必须冒险派遣军队进入更深的内陆,而清军正可以利用这样的计划对这些上岸的部队逐个歼灭,彻底的掐死中华军的这种想法。

    不得不说,清廷的战略布局是不错的,这个禁海令本来也不是为对付中华军而实施的,本是针对实力强大的郑家军队而制定的,但是这个时候使用起来对付中华军也是十分合适。

    不过他们却根本就不知道中华军目前的真正势力,也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对手是拥有了多出几百年的智慧的穿越人士。(。)

第两百五十六章 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一)() 
其实项玉当然也会考虑到清军会采取这样的行动,实际上台湾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太丰富,要是放在后世的话,一旦被大陆封锁起来,那还真是难以生存下去,但是这个时候的资源的要求十分的简单,仅仅是一些必备的军用物资,就算是不能从大陆得到,也可以通过洋人或者日本和吕宋岛得到,比如说各种台湾比较稀缺的矿产,这些东西在东南亚也是有很丰富的储备的,而且这个时候台湾根本就没有从大陆进口这些东西,所以就算是清军采取封锁措施,实际上对中华军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但是清军的封锁对中华帝国造成的最大的影响还是人口方面,自从清军开始在内陆一带施行保甲制度以后,中华军能够转移过来的人口数量显著下降了,从高峰时期一个月上十万人口,下降到目前的一个月不到三万人口,而且项玉估计这个趋势将越来越严重,随着清军将保甲制度的全面推行开去,不仅中华帝国所需的人口难以得到,而且潜伏在内地的情报人员的情报信息也难以向外传达出来,清军这个时候显然已经开始怀疑沿海一带有中华军的探子了,目前正在进行排查和清理,所以这些人员的活动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目前台湾岛上的生产建设已经日趋稳定了,经历了之前的一大波移民潮之后,岛上的局势日渐平稳下来,之前忙的手脚不停的市政署的官员这个时候也可以稍稍的松下一口气来了,甚至有人感叹这个时候就像是在放假一般。

    不过实际上岛上的建设这个时候是一片忙碌的,基隆城的规模有限,因为受制于城墙的阻隔,所以城市的规模也不太可能再行扩建,所以这个时候新安置的移民几乎全都是在外面安家落户,而且随着吕宋岛被中华军统制,所以南洋一带的航线也被彻底的打通了,因此之前商人们可以更加便利的利用马尼拉这个节点和洋人做生意。一时间基隆城外的各家工厂纷纷破土动工,而且随着蒸汽机的逐渐推行,在见证了政府主导的几个工厂的这种先进的机械之后,商人们也终于开始大规模的采购这种东西了。

    所以虽然新建的工厂很多。但是占用的农业人口却并不是很多,这也让项玉稍稍松下了一口气,他一直就比较担心因为资本经济的发展对台湾脆弱的农业生产产生冲击,不过目前显然是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了。

    基隆在这一次的移民潮之中所受到的冲击并不是很大,只有不到十万人被安置在基隆。其中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外。

    基隆的位置不如台南,因此农业的前景也不如台南,随着城市的规模主要是人口的规模的扩大,基隆开始出现粮食方面的危机了,所以市政府又征集了大批的劳动力,主要是新来的移民,对周围的一些比较平整的地段、山林进行砍伐,开垦出了不少的土地,然后政府又出资组织修建水利工程,这一点上面后世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农业合作社可以提供给中华帝国一些借鉴。

    当然了。项玉并不是要在台湾施行那种集体农庄的制度,这种制度已经被证明了会极大的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却是很有参考价值,这边中华帝国将他稍稍改动一些,施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农业合作模式,合作的对象就是政府。

    虽然不建立集体农庄,但是在一些农户没有力量解决的事情上面,就由政府出面解决,比如兴修水利工程,台湾并不缺水。因此只需要建立一些引水渠将附近的溪流里面的水源引入到农田就行了,但是项玉趁着这个时候有大量的闲散劳动力,于是将这个工程扩大了,不止是新建水渠这么简单。而且还在田地之间挖掘了大量的水库蓄水,相信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知道农村里由很多水塘,但是你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些水塘是从何而来的,它们当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经过人工开挖的,而它们就是在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由农业合作是集中力量挖掘的,旧时候有农闲的时候兴修水利设施挣工分的情况,就是做这样的事情。

    这个时候将这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之后,将形成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有利条件,对于农业这样的立国之本来说,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于是项玉又借鉴日本人占领台湾期间的做法,在山体上的梯田之间的田埂中使用了一种材料——水泥,梯田相对于平地上面的田地来说,面临最严重的的问题就是缺水,所以除了那些降水很丰富的地区以外,其他地方的山地上面都是不种植水稻的,主要就是因为山地上面水田如果降雨不足的话地面上的水源也难以引流灌溉,因此在缺乏降雨的年份这种梯田就会减产。早几年云南出现的大规模干旱对当地的梯田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台湾并不缺少降雨,不仅台南附近不缺乏降雨,连带着基隆或者说整个台湾都不缺乏降水,但是降水这种事情总归是靠天吃饭,什么时候有,有多少也不好说,所以台湾也会面临缺水的问题,这个缺水并不是真的缺水,而是在某些月份里面出现降水比较少的情况。

    所以项玉提出来的这个利用水泥修建梯田的田埂的计划自然是有所根据的,不过这个时候的农民们当然不知道水泥是什么东西了,有些参与了基隆城墙和工厂的建设施工的农民可能见过这东西,但是要叫他们说出这东西的一二三来,还是不太容易的,只知道这种东西的作用就是像以前砌墙的时候使用的米粥做粘合剂一样的,不过效果要好很多。

    基隆目前已经拥有了制造水泥的能力,早在建造基隆城墙和城外的几处炮台的时候就大量的使用了这种东西,它的效能比起传统的粘合剂来说要高出很多被,而且制造起来也不算是太复杂,所以知道满足原材料的供应,这东西要多少就能造多少。(。)

第两百五十七章 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二)() 
基隆目前的梯田并不是很多,差不多只有五六千亩左右,这也是靠近基隆一带的山体被开发出来之后所诞生的第一批梯田,这个时候被当做是第一批的试验田来施行项玉的计划了。

    水泥田埂相对于传统的田埂来说,它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抵挡住一些水生动物的侵蚀,比如水中的龙虾、泥鳅、鳝鱼这类生物,它们一般喜欢在这种浅水区生存繁衍,而且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在夏季时候活动十分频繁,对水田的田埂能够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喜欢在这里面打洞。

    但是如果将梯田的田埂换上水泥堆砌的之后,这些动物就很难在坚固的水泥上面钻洞,因此避免了水田之中的水土流失,这项工作解释起来也十分的方便,广大的农民们都是祖祖辈辈种田为生的,自然知道这些东西的危害,以往只有黄鳝和泥鳅这类的生物,后来从南美洲引进了龙虾之后这种东西的危害程度更加严重,不只是梯田会遭殃,就连平地上面的水田也会被它们搞的乱七八糟,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

    在水泥厂的技术工人们细致的教导和演示一遍之后,水泥的用法就被传授了下去,其中有些老工匠他们之前就使用过,因此也被提拔为技术骨干,负责帮助其他农民们使用水泥,其实这种大型工事都是整体进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