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在这一圈保护之中,使得他们能够不受清军的威胁,而负责进攻的士兵在进攻的时候是依托着强大的火力支持的,并不是依靠着人海优势,因此并不会受到清军骑兵的威胁。
八月下旬,海州卫的战事正式打响了,双方超过二十万的军队云集于此,各自都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因此光是炮战都打了整整三天,中华军这边也没有料到守军的炮火会这么猛烈,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两千多名士兵被清军的炮弹炸伤,接近一千人阵亡,而中华军的火炮部队因为射程上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并没有受到损失,不过因此海州卫的城墙比较高,射击的仰角比较大,所以很难迅速的消灭城中的全部火炮,因此双方这才会爆发激烈的炮战。
海州卫的城墙远没有锦州城那样坚固,因此在中华军的炮火的猛烈轰击之下,多出都出现了坍塌,不过城中的守军的抵抗非常顽强,每当新的一处城墙发生坍塌的时候,他们都迅速的抢占各处要地,阻击正要从这里向里面突进的中华军,为其他守军争取时间来修复这些受损的城墙。
不过他们也在中华军的炮击之中损失惨重,猛烈的炮击持续了三天之后,这才渐渐的平息了下来。
中华军出关时候携带的火炮炮弹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告罄了,必须等到后续的补给部队将弹药运送上来之后才能继续开炮。
中华军这边的炮弹暂时用光了,而守军也趁着这一段难得的时间来赶紧加固破破烂烂的城墙,这个时候南城墙和西城墙已经千疮百孔,如果不加固的话,只要中华军的弹药一运到,这些地方将很难抵挡接下来的炮击。
不只是城墙满目疮痍,城内的设施也是一片狼藉,大量的建筑物毁于战火,到处都是死伤的平民和士兵,因为中华军的推进速度过快,导致海州卫城内的两万户平民并没有时间转移,因此大多人都被困在了城中,而中华军的火炮的三天轰击,几乎摧毁了南城和西城周边一大半的房屋和民居,因此使得超过三万人收到了波及。
清军这个时候根本就无暇顾及城内百姓的生死,况且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是汉人,极少数是满族人,因此他们也不是很关心他们的死活。
倒是这个时候城内的清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了一万人了,大量的伤兵和死尸亟待处理,不然的话在这种炎热的天气里面很容易就爆发瘟疫。
(。)
第四百一十六章 驱赶守军()
八月二十一大早,在两万名士兵的护卫之下,从锦州城方向调拨过来的武器弹药以及其他的粮草物资终于运到了前线,而中华军也从军中撤下去了两万人作为轮替。∈↗
这种炎热的天气对于士兵来说是十分严酷的考验,为了应对接下来可能要面对的连场硬战,中华军也开始有意识的将自己的军队进行轮替,使得前线的军队不至于疲劳作战,而在拿下海州卫之后,中华军也还会休整一段时间,八月下旬的这一段时间的天气实在是太过于炎热,进攻一般只能在上午十点之前和下午四点以后发起,其他时间,整个阵地上都是炙热的一片,士兵们站在那里都要受到酷暑的煎熬。
海州城的清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起初中华军只派兵围困了南城和西城,但是这个时候中华军已经将海州卫四面包围,并且切断了城中的水源,没有了淡水,清军将无法继续支撑下去。
海州卫也就是后世的海城,城内的饮水主要是靠着城南的海城河供应的,这个时候海城河的水源被中华军给截断了,城内的供水只能从数量有限的水井里面获取,而城中的水井数量加起来还不到五百口,平时连城中的八万居民都难以满足,更别说这个时候还驻进来了六万军队,还有一部分水井已经在之前的炮击之中被掩埋了,剩下完好的水井数量还不到四百口,而此时包括士兵和居民,城中的总人口接近十二万人。等于一口水井要供应三百口人的生活用水。这样显然是不够用的。
因此。在被中华军切断水源之后的第五天,过度的使用使得城中的各个水井都基本上面临着即将枯竭的局面,清军主将正是年轻的费扬古,尽管他有一肚子的奇谋还未施展,但是在面对着眼下的局面的时候,也只能束手无策,外围的四万骑兵曾经尝试过和城中的军队一起冲击中华军的防线,但是这个时候中华军在补足了武器弹药之后。面对清军的出击根本就不慌不忙,稳扎稳打的坚守住自己的阵地,也不再继续像海州城发动进攻了。
费扬古虽然十分年轻,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他却看出来了中华军的意图,那就是困死海州城的清军,然后大军趁着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好接下来发动对辽阳城的进攻,他们甚至是可以不顾海州城的军队,直接对辽阳发动进攻。毕竟辽阳城内此时只有不到两万人的军队,根本就防守不住中华军的进攻。
费扬古十分着急。清军如果再这样被继续围困下去的话,他手中空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但是却没有丝毫的用武之地,必须要想办法改变这一局面,在他看来,眼下海州城已经万难坚守,城外四周都是中华军的军队,而且还和其他清军部队失去了联系,在三天前跟城外的骑兵发动最后一次联合行动之后,这支距离他们最近的军队也跟他们彻底的失去了联系,这个时候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海州的附近,如果自己不能尽快的带领着部队走出困境的话,自己手下的这支军队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在这里。
海州城的北边就是辽阳城,而两者之间有一条连通着盛京的管道,通过这条管道可以十分迅速的抵达这三个地方,而在辽阳和海州卫的中间,有一个驿站,是连接两个城市消息传递的中转站,这就是鞍山驿,鞍山驿是后世鞍山市的前身。
费扬古最终选择了突围,这个时候北边是距离其他清军部队最近的一个方向,突围过去之后能够迅速的加入到辽阳城的守卫之中,但是这个防线显然也是中华军尽力防范的地方,要想从这个防线突围看上去并不是十分现实,而眼下中华军势力最为薄弱的一个点就是东城,这一点从中华军对东城的进攻就能看得出来,他们已经从西城和南城都发动过进攻,又在北城击退了自己率军的反扑,单单是在东城驻守的军队不多,似乎是有意给自己留下一个口子,让自己向东突围。
八月二十五,费扬古率领着城中的守军向东突围,中华军淬不及防,被清军一举冲破了东面的防线,清军很快就全部从城中撤出,迅速的向析木城的方向撤去,中华军也很快反应过来,派出三万军队在后面紧追不舍,一刻也不给清军停歇的时间,双方很快就接连经过了析木城、绣岩城直到清军一路撤到了定辽右卫之后中华军这才停下来不追,但是却在清军的西北方向设下一道防线,不让清军向西靠近。
费扬古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自己中计了,中华军之所以让出东边的空档,就是要引诱自己率军向东突围,然后他们在派出追兵一路逼迫,将自己驱离辽阳城和盛京的方向,使得自己手中的这五万人的军队不能参与到这两座城市的保卫之中。
想明白此节,费扬古顿时大怒,合同者定辽右卫城内的三千守军,接连向阻挠他们的三万中华军发动猛攻,企图重新打通这一通道,但是这个时候中华军早已组建了完整的防御阵地,他的这五万人虽然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是本身都是一些刚刚参军的新兵,再加上一路上的连续行军,这个时候早已疲惫不堪,虽然挨不过主将的命令勉勉强强的上了战场,却根本就不是中华军的对手,一连好几次冲锋都被占据优势的中华军很快的打退了,而且这些士兵不善于打硬仗的弱点也在这个时候暴露了出来,很多新兵连日来担惊受怕,本来就已经神经紧绷,这个时候在他们看来,主将的命令却要他们去送死,敌军的火力这样凶猛,根本就不可能突破敌军的防线,而且即便是成功的突破了敌军的防线,无论是跑到辽阳还是盛京,都要继续面对敌军的持续进攻,他们不想要再有像海州卫那样的经历,因此清军军中开始出现士兵偷偷的逃亡的情况了。
起初还只是一小部分士兵潜逃,但是随后逃亡的士兵规模越来越大,就算是费扬古派兵抓捕了很大一批人,并且施以严惩,依旧止不住这种趋势,他只能喟然长叹一声,引兵离开了定辽右卫,向东去了。
而这个时候,中华军早已从海州卫出发,大军只用了两日便抵达了辽阳城的城下,只要拿下这座城,中华军就能够直面清军的都城盛京了!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兵临盛京()
此时的盛京城内已是风雨飘摇,整个城市的气氛都弥漫着一种压抑和不安,街上已经看不见什么行人了,偶尔路过一人,远远一看无论是行色匆匆的官员还是步履蹒跚的老弱,或是一队队持枪握戟的士兵,都对眼下的局势感到惶恐不安。
盛京城是清廷的龙兴之地,城中有很多满清贵族的府宅,只不过由于战争的临近,最近的一段时间里面大量的勋贵选择将自己的亲眷转移出去,转移到更远更安全的北方草原。
这种举动自然引起了很多百姓的不安,内务部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康熙皇帝,康熙也只是长叹一声,并没有下令制止这些贵族们的做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们在国家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选择明哲保身那也是无可厚非的,况且也只是将家眷送走,自己并未随之离开,要是他们也走了的话,那整个朝廷才是真的要完了。
见到朝廷并没有出手阻止这种行为,于是其他还在观望的大臣们也纷纷效仿,将字的亲眷家人全都送到安全的后方去避难了,明朝末期,首都北京被攻破的时候那种惨状对他们而言是记忆犹新,因此既然皇帝否不反对,那还犹豫什么,保住自己的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官员的行动也带动了盛京的普通民众,接着一波声势浩大的逃难潮也迅速爆发了,盛京城原本有十五万户居民,这个时候不到十天的时间,已经逃走了八成。剩下不到三万户居民还在城中苦苦支撑。不是他们不想逃。只是实在是没有地方可去,眼看着马上就要到秋冬了,北方虽然安全一些,但是却更加寒冷,他们没有财力添置足够的御寒物品,如果跟着其他避难的人一起离开盛京的话,这个冬天都不一定能够度过,与其冻死在荒郊野外。还不如在城内待着,说不定还能在战争中捡得一条性命。
城中的居民的逃散使得盛京城看上去一片萧条,城中几乎家家户户都紧闭着门窗,也瞧不出那些有人那些没人,而在皇宫里面,康熙皇帝刚刚给自己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请安,两人之间似乎有一点意见不合,气氛有些微妙。
“祖母,眼下贼人兵锋正盛,我大军虽誓死拼战。但是战果却几未可知,因此才特请皇祖母您跟着后宫的一众人撤到北边去。这是为您的安危着想啊!”康熙涨红了脸,似乎想要说服孝庄,只不过从他的表情上来看,他的言语不太奏效。
康熙今年也只有十四岁,虽然在鳌拜死后开始亲政,但是毕竟年幼,因此孝庄给他安排了一个老师,以辅佐他处理政务,这个人就是济世,济世这个人才学很高,胸有乾坤,但是性子很直,不畏强权,小皇帝最烦他了,认为他迂腐不堪,可是孝庄却知道这个人有大才,所以一直支持着他。
“哼!你的朝廷你便是想怎么折腾我又及时说与你不是了?但是这后宫之地,还不用你来插手,要出手,那也是皇后她的事情,及时要你来管我这个不中用的老人家了?”孝庄不是不明白眼下朝廷的处境,因此才不愿意离开盛京,她是科尔沁部落的人,这个时候还可以撤回到蒙古草原之上,可是大清呢?自己的孙子孙媳妇他们呢?他们没地方可去,本来朝中的大臣之中还有很多人在观望着,并没有将自己的家眷送走,要是她一动身,那就给人一种朝廷要完的感觉,剩余的那部分人也会马上行动,甚至连城内的军心都会受到影响。
自己的这个孙子虽然聪慧好学,但是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处理确实很不得当,怎么能够轻易的放走那些大臣的家眷呢?这个些人一走,这些大臣们的心思还能在朝堂之上,将领们的心思还能用在行军作战上面吗?
康熙叹了一口气,孝庄的脾气他是知道的,眼见自己无法说服她,于是只能作罢,不过还是从禁军之中抽调人马加强对皇宫的守卫。
眼下朝堂局势不稳,满汉大臣全都人心惶惶,而且中华军这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