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募兵制,虽有其缺点,但在经济上,以及政治上,有其相当的价值。

    民间的奸悍无赖之徒,必须要有他的归容之处,最好是能惩治之、感化之,改变他的本质。

    此辈在经济上,就是所谓“无赖”,他不能勤事生产,欲惩治之、感化之极难。只有在军队之中,规律最为森严,才可能约束他,使之改变(当今社会也存在类似情况)。

    这种人在军队里呆上10年到20年后,已经过长期的训练,大多数人的本质会改变,可以从事生产,变做一个良民了。

    这也是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终宋三百年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一个原因之一。就算有反,也没出去一省之地。

    遇饥灾之年,收乡壮以充禁军。想想,年轻的刺头儿都被收走了,老百姓还怎么反?

    而从经济上说,本来就宜于分业,平民出饷养兵,全不过问战事,对经济建设是有益无损的。若实行府兵制,则举国皆兵,实至今日乃有此需要。

    可兵若真能御敌,平民原不需全体当兵。所以说,募兵之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有其相当的价值。

    大宋立法有其深意,只不过所行不能副其所期,利未形而害已见罢了。

    而刚刚说到番戍的问题,兵力的逐渐腐败,番戍之制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便于指挥统驭。

    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劳财何其之巨?

    更重要的是,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荒之策,于是兵数递增。

    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太祖末年,已增至37万;太宗末年,增至66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

    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后虽稍减,仍有116万。

    欧阳修说:“天下之财,近自淮甸,远至吴、楚,莫不尽取以归京师。安然无事,而赋敛之重,至于不可复加。”

    养兵如此多,即使能战,也存在危机,何况并不能战,对辽对夏,都是隐忍受辱。

    好吧,说远了,只说对盐改的影响。

    上面已经说了,大宋番戍和后世正好相反。

    后世华夏也有轮转番戍,但是,后世轮转的是将领。也就是说,几大军区司令,包括基层军官升迁调职,动的是官,而不是兵。

    但大宋正好反过来,动的是兵,而不是将。

    三年番代,士兵刚熟悉地方戍卫,就被调走了,劳身劳财不说,也确实不利于防卫。

    而如此一来,如果推进盐改,将门要打好招呼的就不是某一个节点的将领,而是几乎要和整个西北的将官达成一致。

    再者说,西军几代严整,军力强盛不假,但这也是有代价的。

    “大郎也知道,咱们几家将门的立足根本是什么,没有好处,谁跟着你干啊?”

    潘丰道出其中真意:“将门之所以叫将门,那是因为咱大宋军官升迁实行的是举荐制。我潘家举兵为将,自然就是我潘家这一系的人。这是将门建立的基础。”

    大宋开国,几大名将一代一代这么举荐下来,就跟入党似的,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派别。

    “但是,举将是基础,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才是把大伙儿绑在一块儿的定军石”

    “西军本来就没空饷、假饷这些门道,要是再把盐道的油水断了,那谁还跟着咱们干了”

    “没人跟着你,那还叫什么将门?”

    “。。。。。。”

    唐奕无声一叹,这也是他至今未动军改的重要原因。

    按理说,做为一个后世之人,又对历史有着相当的兴趣,唐奕怎么会不知道,大宋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军制。

    改了军制,就算唐奕别的什么都不干,大宋的日子也比现在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可是,为什么他在朝堂和经济上,甚至是文化上,都准备动手脚,唯独不碰军队呢?就算碰,也只在一个阎王营搞点小试点,不敢有任何的大动作?

    就是因为,他与将门混得越熟,对大宋军制了解得也就越深,就越不敢动了。

    弄不好,就得出乱子,而且是大乱子

    “我也没说断了西军将士的财路。”唐奕解释道。“都不是外人,我就跟你们交个底吧,军制早晚要动。”

    “就算我不想动,陛下也早就受不了如此庞大的军费了。”

    几人一怔,“怎么动?”

    “现在说这些还早”

    “只说盐改这个事儿,这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定要做。至于西北军中的油水。。。。。。”

    唐奕沉吟了一下,“和下面说,盐路不断也得断,这是国之大事,谁拦路,谁死”

    “但我也不会亏待了将士们,,我另给大家找一条生财之路”

    。。。。。。(。)

    :

第410章 都是为了矿() 
“新的生财之路?”

    四人面面相觑,“什么生财之路?”

    唐奕一甩手,“先别问了,到时候就知道了。 总之,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你们先和下面打好招呼,我去和陛下商量,等新路子通了,再让朝廷推行盐改,这总行了吧?”

    主要是西北不能乱,所以,唐奕不得不慎重,不得不妥协,只能先按照“将门的规矩”来了。

    “大郎,靠不靠谱啊?”潘丰心里有点画魂。主要是,他想不出在西北还有什么能替代青盐的重利。

    唐奕眼睛一眯,“我说,就这么定了”

    潘丰一缩脖子,这位最近脾气大的很,还是别触他的霉头了。

    “行了,吃饭吧”唐奕一阵烦躁。

    虽然心里知道军中的那些龌龊,这几家也是身不由己。但是,毕竟不是什么光鲜的事情,为了这种烂事委曲求全,唐奕就跟吃了苍蝇一样咯应。

    曹佾递给唐奕一个肉馒头,以他对唐奕的了解,怎会不知道唐奕在憋屈什么。

    劝道:“大郎,也别和我们几个生这个闷气。说心里话,下面的那些喝兵血、兵匪难分的烂事,也只是下面。几代人就这么过来的,就算想治,也没招治。”

    “就是。”潘丰委屈道。“你跟我发火也没用,老子没拿过一个大仔儿的好处。只不过,你不装没看见,下面儿就让你真的什么都看不见了”

    王咸融道:“你要是真有招把这烂瘤子、枯根叉摘了,我们反正是没话说的,一准支持你”

    “但是有个前提,不能乱乱不起,大宋可经不起这折腾。”

    唐奕把馒头往桌上一扔,“还特么让不让老子吃饭?”

    “让让让。”潘丰哄小孩似的又给他捡了一个。“你是爷,是祖宗,行了吧?”

    唐奕也意识到自己有点过了。

    “我不是冲你们,冲我自己。”

    四人一怔,“冲你自己?”

    唐奕拿着肉馒头,悠悠道:“其实,打从跟着老师,想干点大事儿那天起,我就在琢磨怎么把大宋的爪子磨利。”

    “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个头绪。”

    这句话莫名地戳中了几人心中的柔软:

    唐奕,不容易。。。。。。

    曹佾柔声道:“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天下的事儿,哪能让你一个人都干了?看开点儿。”

    “傻小子”王咸融笑骂道。

    “别看老哥比你笨,但是老哥比你看的通透,你终究是一个人,把你累死,也不能把事儿都办全了。”

    “是啊”唐奕一叹。

    王二哥的话倒是提醒了唐奕,不由想起民学。

    民学那帮娃娃已经学了五六年了,有些大点的,也是十六七的大小伙子了,是该把他们放出来给自己搭把手了。

    “对了”

    把民学的心思放到一边儿,唐奕看向杨怀玉。

    “你那阎王营练的怎么样儿了?”

    杨怀玉一耸肩,“还能怎么样儿?这才几天,且得训呢”

    “不过,现在比刚入营却是强了不是一星半点儿。”

    唐奕点头,那一营都是精兵中的精兵,底子好,早晚能训出来。

    “抓点紧,开春儿可能带你们出去遛一圈儿。”

    杨怀玉眼前一亮“去哪儿?”

    “西北,入辽”

    日

    杨怀玉差点把手里的吃食扔出去。

    “又入辽?”

    他现在对入辽有阴影,特别是跟着唐奕入辽。

    。。。。。。

    “你要去干啥?”杨怀玉苦着脸。

    祖宗啊,大宋还不够你折腾的啊?

    唐奕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老子去开财路,好喂饱你们这帮‘兵爹’”

    呃。。。。。。

    “那为啥是开春啊?再多给我点时间呗?”

    “要不现在?”唐奕揶揄道。“开春你也快训了半年了,要是还训不出来,回家哄孩子去得了。”

    “就是”王咸融也揶揄道。“行不行?不行把那一厢给我。”

    “美的你”杨怀玉撇着嘴,谁惦记他那一厢好兵都不行。

    唐奕道:“要不是马上就入冬了,我现在就想去西北。”

    潘丰附和道:“嗯你还是早点去吧,把我家那混小子给我拎回来了。”

    “他娘的,给他稍信儿都不回来,也不知道那破地儿有啥好呆的”

    唐奕尴尬一笑,“呵,帮我办事,要事儿。”

    总不能告诉潘丰,那小子现在有美女为抱,乐不思蜀吧?

    。。。。。。

    “对了。”潘丰又想起什么。“汝南王府就不管了?”

    “能不能不提那家人?”曹佾有点恼怒。“一提起那老王八蛋,我就烦。”

    潘丰道:“听我说完。”

    拦住曹佾,潘丰转向唐奕:“咱们的探子可还没撤,老东西死那天,贾子明去了一回,前天又偷着去了一回,这里面步定有事儿!”

    唐奕一皱眉,“现在不能沾那家人的事儿。大不了盯紧点贾昌朝。”

    ——————

    吃了早饭,大伙儿各办各的事儿去了,唐奕回到小楼,君欣卓与萧巧哥都在。

    唐奕摸着躺椅躺下,闭着眼睛对萧巧哥道:“开春我要去大辽,你去吗?”

    萧巧哥一愣,“大辽?我怎么去啊?”

    他说带她出去散心,不会就是去大辽吧?从那儿跑出来的,她怎么敢回去?

    “放心吧,去云州,没事儿。”

    “薇其格在云州?”

    “嗯。”

    “那我去。”

    唐奕点头,没说话,慢慢地开始享受久违的闲暇。

    让潘越去云州见薇其格,为的正是当初唐奕设想的那条“新丝绸之路”,他现在急需一条大宋到西域的通道。

    按说,这条通道对大宋来说,并没有唐时那般重要。因为大宋海贸昌盛,大食、黑汗的玛瑙、琉璃等商货走海路,比陆路还要便捷。

    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非路陆路不可。

    铬铁矿

    之前,唐奕把白银之中搀入铬铁,制出了银圆。这不但可以一解大宋铜荒的窘境,而且还有大概三成左右的暴利。

    但是,至今这还只是个设想,未能实施,是因为朝廷和唐奕都遇到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就是在大宋境内,没找到有价值的铬铁矿脉。

    也不是没有,但是,以大宋的开采水平只能找明矿,也就是露天矿脉。

    这就难了,唐奕找到的那条铬铁矿脉虽是露天,但储量太小,而且在川蜀之地,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基本没有开采的价值。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手伸向境外。

    。。。。。。(。)

    :

第411章 军校行不行得通() 
感谢“孙武zi”的万赏苍山一定认真构思每一个细节,尽量给大家一个最好的故事。   w w w 。  。 c o m

    ————————

    在唐奕前世的记忆中,铬铁矿在华夏的主要分部是在内蒙、新疆、西藏这些地方。

    也就是,现在的大辽西部、西州回鹘、黑汗这一带。

    若是正常的渠道,西夏所在的位置正好扼住了大宋与这些地方的咽喉,所以,打通之前设想的“新丝绸之路”,就是极为必要的了。

    这条路,不但能让大宋与回鹘、黑汗,以及西亚、东欧实现贸易往来,最主要的是,能解决大宋实际的经济困局。

    至于路途遥远,运输不便,与银圆的暴利,还有其对大宋钱荒的重要性相比,显得就不是那么突出了。

    ————————

    整个上午,唐奕只是躺在小楼里闭目静思,算是彻底给自己放了个假。

    当然,一边偷得浮生半日闲,唐奕也一边把最近这段时候发生的事情,沉下心来好好的捋了一遍。

    细细想来,这近一年的时光,好像除了与那一家人斗,他真正想干的事情却是没什么进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