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哦。”苏仙有点明白了,不是书本里,而在行动中。
点了点头,“勉强说得过去。”
“那第二呢?”
“第二?”
苏辙一咧嘴,“正如子纯所讲,这一定是唐疯子的主意。”
“为什么?”
“因为别人想不出这么阴的招术!”
苏辙也是佩服,那个疯子是什么都敢做。
“他这是逼着大伙儿去造假!”
也不想想,二程穷极半生,遍览古今,都没找着令人信服的“求索”二字。
那多半说明,真的就没有了。
可是,今天两人把话放出去了:一定有,只是他们没找到。
潜在台词就是,肯定有人能找到,而且找到的人比他们厉害。那就是圣人!
这个诱惑有多大?
大了去了。
不用想也知道,得有多少人钻在这里出不来。
那话说回来,找是一回事,找不找得着是另一回事。
真要是找不着呢?
怎么办?
呵呵,找不着真的,那就找假的呗。
会有无数人帮着二程,帮着唐奕,把“求索”这二个字变成圣人说过,圣人很重视,圣人就是这么想的!
会有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古籍密典出土问世,然后。。。。。。
唐奕这个无中生有的求索,就真的成了圣人真理,无人质疑。
荒谬吗?
不荒谬,这种事多了去了。
这回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
。。。。。。
苏仙琢磨了半天,瞳孔渐渐放大,终于明白这里面的“阴险”。
大伙儿本以为这货会大骂一声唐奕无耻,不想,苏轼却一反常态,幽叹一声。
“唉,幸好轼出淤泥而不染,没学那疯子的卑鄙啊!”
众人闻言。
“切!!”
随之哄然大笑。
环视全场,无不现出追忆之色。
这么一场求索之论,居然以此等方式化解,是唐奕的风格。
眼熟!
至于那个文昌兴。。。。。。
“你们说,像不像?”
“像什么?”
范纯仁负手而立,望向远方。
“二十多年前,也是在这里,同样的高台,同样的万众瞩目。”
“这次是二程,可那次,台上站着的却是唐子浩自己。”
“不同的是,那次他巧舌如璜,让开封百姓给他捐钱。”
“而这次更是过分。。。。。。”
“让天下仕子,给他造假!”
。。。。。。
——————————————
推书:
好久没推过书了,今天推一本吧。
四月三十日,也就是明天。。。。
晚上六点之后。。。。
请各位准时搜索:《獒唐》。
对,就是这个书名。
这是起点某位历史作者的最新力作,以唐史为参考的历史架空。
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
比苍山水平高多了,既有温情绵绵,又不失热血激昂!!
有家国无悔,又兼儿女良缘。
什么李裹儿啊,上官小婉啊,太平公主啊。。。。
李显、李贤、李旦旦。。。
以历史为墨,描绘一幅不一样的李唐天下。
不容错过。。。。。
一定要看!!
《獒唐》!!!
日子能不能过得下去,就看你们的了。
一定要看啊!
作者可牛了!!可会讲故事了!可有才了!!
反正我已经是他脑残粉了,你们看着办吧!
8)
新书《獒唐》已发布()
这是。。。
大宋最后的一个单章了。
今天一位对苍山很不错的老大哥对我说:
“成功都是过去式,做啥事都要有清零心态,别因为前事有负担影响后事。做到这一点,你就无敌了。”
想了一下午。。。。。。
那就清零吧!
你们。。。
你们每一个人,
你们每一个成就了《大宋》辉煌的朋友们。
再见!
苍山会以一个新人的赤子之心,开始新书的写作。曾经的荣誉、美好。。。
让它留在昨天。
明天,我们重新开始。我们一切如初。
从第一个收藏、第一张推荐票、第一个字符、第一个标点符号,开始。
都是新的。
希望,还能给你们带来同样的感动。
希望,看到某处,你们还会傻笑,还会落泪,还会说:这是原来的那个苍山。
希望,你们再扶着我。。。。走一程。
。。。。。。
————————————
新书的名字叫——《獒唐》
什么“熬汤”、“熬糖”。。。。。。
你们够了啊!
特么想了一个礼拜,才弄出这么个高大上的名字,非得说成一个笑话,有意思吗?
大概写的就是唐子浩的兄弟穿越到了盛唐,开始折腾的故事。
看过新书引子的客官,可能猜到了一点,两个主角、两个故事会有一点关联。
但是,却不是你们想的那样什么穿来穿去。
实话说吧,这是一个系列,除了《大宋》和《獒唐》,还有另外好几个故事。
中间也确实有关联,而且关联很大。
以至于原本应该写的两个关于唐疯子的番外,不得不暂时放下,等新书展开之后,再与大家见面。
山高路长,风光变换。
希望。。。。。
苍山可以一直陪着大家,变换风景,品味悲喜。
。。。。。
最后唠叨一句!!
都去收藏!去投票啊!
心态清零,可不是交情清零啊!
8)
我是谁(一)()
唐奕:
十五岁拜师范仲淹,出邓州,而名闻天下。开始了他以心治世,以诚做人的一生。
二十七岁,携收复燕云之功,晋封癫王。
三十二岁,泪别仁宗,辅国理政。
三十八岁,眼望辽廷倾覆于皇师,天下归一于宋土。
汉家正统终成登峰造极之势,旷古绝今之功也。
遂拂衣狂啸,砸碑而去。
不慕江山功与名,
愿尽此生挽天倾。
谁说世无两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唐奕就那么走了,在三十八岁的年纪,放下二十余年的奋斗果实,急流勇退。
才名满宋,富贵及身,权倾当世,亲情不负。
这哪里是两全法,称其“十全”,亦不为过。
可谓之——千古第一流。
当然。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去留随意。”
这不失一种境界,可却不是谁人都可做到,更非谁人都能理解。
他为什么要走?为什么不陪他的兄弟亲朋一同见证大宋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为什么如此舍得把他二十二年的奋斗,拱手让人?
在很多人眼中,这就像一个迷,谁也不知道该如果做答。
————————
十年一瞬。
大宋朝的百姓似乎都还记得那个倒转乾坤、挽天救宋的疯子唐奕。
然而,即使再伟大的英雄也有迟暮之时,再辉煌的传奇亦有被遗忘的一刻。
时间!
时间是冲淡一切的源头。
十年不忘唐公之美
那二十年呢?三十年、五十年呢!?
一代人铭记疯王,两代人感念唐公,三代人不忘初心,那百代人又如何?
他注定会被淡忘,注定只是历史长河之中的一朵浪花,最后落笔史书,成为凝固的符号。
就在二程入京讲学,掀起“儒之求索”的第二年。
观澜匪帮的一众兄弟如去岁所约,先后向今上告假,欲行涯州,一探故人。
用苏轼的话说,他唐子浩绝情不念故交,而我等观澜旧友却不能不知师恩。
“他不看我们,那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吧!”
可是,也许是世事无常天意弄人,就在苏子瞻等一众观澜兄弟放下朝务即将南下的前几天,一纸书信送抵京师。
疯子唐奕
病重离世,享年四十九岁。
“”
“”
“!!!”
所有人都茫然若痴,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病重离世?
病重离世!?
“怎么可能!?”苏轼放声长啸。
“他才四十有九!!十一年前还宛若青年,怎么可能说走就走!?”
“我不信!!我要去涯州!!”
“”
与苏子瞻心意相同的,显然不在少数。
一众观澜学子皆不相信,那个壮如蛮牛的唐疯子,一锤能砸碎太祖誓碑的壮身体会就这么垮了?会英年早逝?
行程不变,众人火速奔往涯州一看究竟。这其中,甚至还包括当世官家赵曙。
大宋皇帝得此噩耗,竟也不顾朝臣反对,御驾出京,远赴海南。
“朕要亲眼看看姐夫,才肯相信他真的走了。如果他真的不在了,那朕也好送他最后一程。”
当众人日夜兼程来到涯州,除了一个空空如野的灵堂,什么都没看到,只有一封遗书留给来人。
那是唐奕留给众人的最后一段话语:
“兄弟们”
“我走了,正如我浑浑噩噩地来,现在又只能带着遗憾,浑浑噩噩地走。”
“我走了”
“遗憾不能与诸君一一道别”
“遗憾不能亲手完成先帝的遗愿,成就千年王朝。”
“遗憾此生只能做一个疯子。”
“我走了”
“请让我干干净净地走,正如我干干净净地来。”
“丧葬从简,不奢厚财,但求一炬成灰,魂归大海。”
“我走了”
“请不要悲伤,因为,那会是另一个开始。”
“一个没有疯子的大宋”
“一个不再装疯的唐奕。”
“我走了”
“奕之一生,多有辜负,诸君”
“多多包涵!”
“我走了”
“带着想念与不舍”
“走了。”
——————————————
唐奕真的走了,走的决然,又依旧如从前的他——洒脱、豁达。
连最后一面都不肯与人,化作尘土,投向大海。
大宋君臣悲痛难明,赵曙辍朝三月,大病不起;文臣武将无不戴孝送别。
举国之悲,不弱仁宗当年。
北辽皇帝耶律洪基得唐奕西去之讯,亦是仰天长嚎,悲至晕厥。
眼前不由浮现出十一年前,雪夜离别,说与唐奕的约定:
“待朕累了,也许会去你的涯州。到时,有酒无刀!”
如今十年奋进,北辽初定,与大宋明争暗合,前路坦途,可是,唐疯子却已经不在了。
耶律洪基一下子失去了对手,也失去了朋友。
一月后,心灰意冷的耶律洪基传位皇子耶律浚,孤身一人于北海乘舟南下。
在涯山,在唐子浩的墓碑前,耶律洪基打开一坛好酒,看着碑上:
“唐公子浩”的碑文
这位历尽沧桑的契丹汉子终是落下了男儿之泪。
“王八犊子!!”
耶律洪基亦哭亦嚎:“把老子骗到个冻死野狼的破地方去给大宋做嫁衣,你倒好,你他娘的躺在这里躲清闲!”
“你给朕起来!!”
“起来!!”
耶律洪基咆哮着,回忆着,全然不觉,身后似有一个身影在默默地看着他。
————————
十年,转眼疯王西去已逾十年。
这十年间,耶律洪基老死涯山,就葬在唐奕的墓旁。
十年间,还是那句话,时间是无情的,它吞噬着记忆,吞噬着英雄的身姿,救宋救民的唐疯子渐渐在世人心中模糊。
又十年,与唐奕同一时代的人物迟暮老矣。
除了在书中,在白发老人的记忆里,已经找不到关于唐疯子的半点印记了,英雄的伟岸也随之淡去。
再十年
少年不知愁滋味,生活在阳光下的大宋年轻一代,甚至不知道他们身边的一砖一瓦,都是先辈们用血与生命铸就而成。更不知道,今日之幸,每一分每一毫都烙印着那一代人的拼搏,烙印着一个叫“唐子浩”的名字。
唐奕,彻底作古!
五十年!!
唐公离世整整半个世纪之后,此时,旧臣老矣,新贵潮涌,什么庆历名臣、嘉佑贤士皆不复存。
此时的大宋朝,已经在太平盛世之中安享了整整一个甲子。
在没有唐奕的这一甲子之中,英宗赵曙在位四十一年。虽春秋正盛,却从孝道,不愿超过父皇赵祯帝位四十有二之限,主动让位太子赵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