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之绝版马官-第3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说,“四位大人庆祝赈灾大有成效,那晚在一起宴饮……李引刺史当着另三位大人,说下官在黔州又做过县丞、县令,又做过武隆渡口的津丞,还干过盐井,简直水陆皆宜,在赈灾中正该大有用处,他让我去崖州北海码头。”

    北海码头专门迎卸雷州跨海南来的货物,在赈灾中算是个重要的位置。高审行问,“对你有什么重要的委任?又是个津丞吧?”

    马洇赧颜说道,“是,是去扛包卸船。”

    高审行正喝一口茶,闻言“噗!”地一下喷对面马洇一身,刘青萍连忙找手巾帮高审行擦拭。

    高审行笑道,“可不就是水陆皆宜!马大人你先须登到海船上扛包,然后扛下来上岸、放地陆地上。”

    马洇抹抹脸上的茶渍,“大、大人你见笑了,李引大人对下官的处置,下官不敢有一句怨言,如果只有李大人这么对下官,那还有可能是偏见。但下官与雷州新任刺史刘大人素昧平生,刘刺史居然也极是赞同李引的决定,说让我在北海码头扛包扛腻了,再给我个机会去雷州码头上扛……”

    高审行也不清楚,刘敦行与李引因何这般一致,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问,他最关心的是,褚遂良因何一把将这条落水狗从码头上拉起来。

    但马洇说,他真的不知!

    褚大人与樊大人赈灾结束,离开崖州回京复命时,马洇已经北海码头上扛包扛了一个多月,肩膀子上的肉皮都磨没了。

    马洇万万没想到,当时自己被李引一脚踹去码头上时,褚大人还曾哈哈大笑,在席上将饭喷了出来过。

    但在码头上登船时,褚大人却点手让人叫过了马洇,对他道,“与我回京吧,老夫看上了你的字。”

    而马洇的字只算一般。

    高审行不理马洇,认为马洇脱离了崖州,并非是因为什么字。如果褚大人对李引有什么成见,这倒有可能,而在这两人之间有什么矛盾,他高审行是不会反对的。

    临走时,马洇恭敬地给高审行献上了由崖州带过来的特产,有一串儿由二十几颗硕大海珍珠串成的项链,一串玳瑁手链,请高大人笑纳。

    这本是他带过来给吕氏的,此时临时决定给他们的邻居送来。马大人还真诚地说,本来以为是崔夫人在这里,因而只各准备了一件,不好意思。

    高审行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马洇这个“京官”,在见面后短短的时间里就让高审行看透了。

    他充其量只算褚遂良的一个储备、一件随手可以拣起、再投出去的石头。高审行几乎可以断定,马洇与李引的过节就是他脱离苦海的真正原因。

    而褚大人无论给马洇一个什么差事,都一定会强过他在码头上、烈日之下扛麻包,让他对褚大人感恩戴德一生一世。

    他无须再追问马洇在长安是个什么差事了,从马洇的服饰上便看得出,隔院看门奴仆高声通报的“长安马大人”,只能在深山的乡村中唬唬人罢了。

    马洇只算个褚遂良的幕后宾客。

    高审行只要不高兴,只须给褚大人捎个话,表达一下自己对马洇的不满,那么褚大人即便不看自己的面子,看在高峻的面子上,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姓马的这块石头丢到大街上去。

    马洇面前的茶盏已经剩了少半下,刘氏想再续茶,但高审行示意她省省。

    马洇起身告辞,并对高审行道,“刺史大人,那个吕氏……说住得惯终南山的肃静,因而下官才将她安顿来这里,不想扰到了刺史大人的清静,要不……下官这就给她搬家,让她再找地方?”

    高审行坐着不起,说道,“罢了,何苦为难一个女子。”

    马大人连连表示谢意,说吕氏让自己有后了,总不能放下她不管。但家中的原配夫人其实是不容她的,只把儿子揽过去,吕氏是不准进府的。

    高审行道,“让她住着吧,都是从黔州来的人,马大人公务繁忙,兴许本官还能替马大人代为照料一下她的生活。”

    马洇再一次千恩万谢,倒退着出去了。

    刘青萍把玩着两件马大人留下来的崖州特产爱不释手,她对青若英说,姐姐你看你喜欢哪件,剩下什么我都是喜欢的!

    而高审行倒背着手,踱出去站在院子里,侧耳听隔壁的动静。村中傍晚的炊烟已起,软软地浮在树巅,而他的邻居——刚刚到达不多久的马大人,正在收拾着连夜赶回长安去。

    随后,街上有数人骑着马匹驰走,对面院子安静下来。高审行侧着耳朵再听,已经没有了奴仆的声音,只有一个吕氏和一个丫环。

    第二天,高审行起个大早,拎起鱼竿出门,在大街上,他看到了等着他的吕氏。

    吕氏慌忙地对着高大人万福,脸上早就没有了昨天的倨傲之色。

    高审行对她忽然就有了一丝丝的怜悯,后悔昨天自己对她太苛刻了,那本该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他对吕氏说,“马大人可安顿好了你们主仆的粮、油、钱物用度?”

    吕氏道,“大人!他匆匆离开,像有线牵着,哪有大人想的这样细致!奴家正为这事愁着!”说着,眼圈儿发红了。

    高审行知道,以后除了来给吕氏送钱送粮,马洇几乎是不会常来了。他骂道,“马洇这个浑帐,真不懂得珍惜!”但他也没有下文,优哉游哉地去村外钓鱼了。

    ……

    牧场旧村,崔氏接到了由长安送来的信件。一看正是无谷、也就是高审行的原配夫人青若英写来的。她在信中说,已按着阁老临终之意重回府上,目前正与刘青萍在一起。

    接下来,她们将与高审行同赴终南山,过三年与世隔绝的日子。

    青若英在信中殷切希望崔妹妹也能赶回来,一家人在一起。而且她说三妹刘青萍也希望她能回来。

    对于自己的委屈,崔夫人并不觉着比无谷大多少,她犹豫着,把信给柳玉如和崔嫣看,其实就是看她们的意思。

    重回西州后,崔氏已经渐渐归于平静,放下了黔州带来的一段纷扰。这里既热闹、又有属于她的一片宁静的空间,而去终南山,不知等着她的是什么生活。

    柳玉如、崔嫣姐妹从母亲的犹豫中其实也看出了她的意思,她已经没有当初那样坚决了。崔嫣道,“母亲,这由你说了算,去了住不习惯你还可回来与我们在一起。”

    而柳玉如却不这样想,她考虑到了年纪比她们都小的刘青萍,以及母亲眼下的新身份——她已理所当然地不再是正室。因而她坚决反对母亲离开。

    就这么着,一向做事很有主见的崔颖头一次举棋不定,去留都在两可之间。与女儿们在一起、远离了高审行,这件事总会引发长安府上、西州村里人的猜测。但匆忙地赶过去,在她心理上还是有些别扭。

    柳玉如打算将这件事与高峻商量一下、从高峻的态度上确定自己的态度。无谷是高峻的母亲,而崔氏是她们姐妹的母亲,也许大家都在模棱两可的时候要听听他的意思。

    但在二月底高峻很忙。他有两件事需要处理,一是先头定下来的添丁之户减免税赋一事就牵扯了很大的精力。长安同意了这项政策,就该从速地实施起来,让百姓们得到好处。

    那些呱呱坠地的孩子们可不是一天生下来的,因而核定各户享受优惠的起始时间、享受减免的数额,都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

    底下的各州县都在一力操办这件大事。

    偏偏原任户曹参军罗得刀已去了交河县主政,眼下西州的户曹衙门没有个主事的,人一时也配不齐。本来西州司马苏殷适合做这件事,但高峻指望不上她。

    因为第二件事,也就是明年封禅所用的诗辞绢,此时正由苏殷在牧场村盯着赶制。

    相比较来说,诗辞绢虽属官面文章,却是面对着长安的。西州内部的事情再大,总可以粗糙一点,有些纰漏也可捂在家里。

    于是,崔夫人是去是留这件事就耽搁下来。

    这天,高峻总算回来早了点,却拿着另一封信进了府。这是通直散骑常侍褚大人写来的。

    他向高峻推举了一个人——马洇。

    西州官职缺员是个不争的事实,很长的时间里西州府一直在耍两个人——高峻和苏殷。

    按理说重新回到通直散骑常侍的显赫位置上,褚大人完全可以直接与皇帝举荐的。褚大人之所以先写信来,便有尊重西州的意思在里面。

    高峻从信里得知,这个马洇是褚遂良由崖州带回来的,曾经做过黔州都濡县的县令。

    褚大人说他善于文案、算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西州高大人有意思,那么他将在陛下面前提一提这件事。

    这样的人才正是西州急需,高峻满心欢喜,心里其实已经同意了。

    但想到家中有几个人去过黔州,苏殷、崔嫣、丽容,还有崔夫人更应该知道一些此人的情况,因此今天他特意早回来一会儿,与家里人问问。

第1015章 有些微妙() 
于是,这件事也就算定下来了。

    ……

    贞观二十一年,二月甲寅,铁勒十三部上书长安,请立为大唐正式县域。

    皇帝大喜,下诏、赐玺书加以确认。将新设各县划入庭州,庭州升格为中州,刺史王达升至正四品上阶。京师赐酺三日。

    来自西州的消息总是让皇帝畅快无比,他在宫中大宴群臣,多饮了几杯,忽然在席间便口不能言,连笑也不能笑了。

    众臣大惊,连忙请御医诊治,原来是得了与高俭同样的病,也就是“外风”。

    这种病放在一般百姓人家,也就是等死。病人自己在床上连翻个身也不能,一个照应不到,病人的腰、背等处便会生出恶疮、逐渐漫延,一旦侵入腰骨,人就彻底完了。

    皇帝自十七年太子李承乾之事后,一直郁郁寡欢,再加之亲征高丽,风餐露宿、饮食不当伤了元气,身体一直不是太好。

    这次因乐致命,又比阁老因气致病来得稍轻一些。但最初的两天,一应的汤药,皇帝连吞咽都困难。

    太子李治亲入宫中侍奉,在皇帝的病榻边衣不解带,又与御医们在一起,听他们的诊治计划。

    御医们察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的灵方,以黄芪防风汤置于皇帝的病床下,药气熏蒸,如同烟雾。

    太子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药气的厌恶,耐心地服侍。

    两天后,皇帝就能开口说话了。又两天后,他的半边身子便能动一动。有些口齿不清地对太子说,“汝之仁孝,吾已尽知也。”

    为不使太子过于辛苦,皇帝令后宫派出个人来协助服侍。

    很快,一位面色娇好的武姓才人便到了皇帝的病榻前。她叫武媚,在皇帝的后宫中只算是第五等的妃嫔。

    显然,侍候这样一位重病皇帝的差事,崇高但有风险,而且还无比辛苦。

    她地位低下、年纪才二十几岁,又能够应付熬夜。稍有些身份的妃子们过来,又担心与太子在一起尴尬,她们把武媚娘派过来也就对了。

    武媚娘是贞观十一年入的宫,其父名武士皞,高祖于太原府起兵时最早的支持者,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

    那年她才十四岁,皇帝已闻其姿色超乎常人,下令将其选为才人。

    但她也真够不幸的。皇帝第一次临幸她时,这个十四岁的女子,头一次便表现出与她年龄截然不同的老辣,御人无数的皇帝,在她身上根本看不到同龄处子该有的羞涩与笨拙。

    这让他大为光火,又不便发作,因为会有内侍将此事记录下来。

    不过,宠幸还未开始,他便大失所望,兴致全无,当即不耐烦地挥手让她退下去。自此之后,一直到她都二十几岁了,皇帝一次也没有想起过她。

    她殷勤而又机灵,动作敏捷有度,白天有大臣进来看望陛下时,她便隐于床幔之后不露面,等人们走后才出来。

    入夜时,太子与武媚则于病榻边一侧一个,也不经常说话,中间有皇帝卧床,只有陛下要翻个身时,两人才同时起身去扶,手偶尔触到一起时她也不躲避。

    其实,李治已经不止一次地观察这个女子,贞观二十一年时李治也已经虚岁二十了,他发现这个武媚可以用美若天仙来形容。

    如果真要给她找出两个对手的话,李治认为,在他认识的女人里,只有西州大都督高峻的大夫人柳玉如、三夫人樊莺了。

    李治在阁老的府上曾经见过那两位女子,他暗自在三个女子间进行无数次的揣度、比较。

    这个武媚娘,只要不同西州大都督家的那两个女人紧挨着并排站在一起,她便可称作是天底下最美的女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