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之绝版马官-第5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贵妃挥退了宫女,坐着想心事,想万一皇帝赶她回西州,自己还能有谁可以投奔。父母都不在了,两个哥哥剩了一个瘸腿的,而且还是假的。

    “这是不大可能的,峻顾情份,丽容犯过那么大的错又回来了。”

    谢金莲又呆呆的想起徐惠,不知道那些女学生们,看不看得出徐惠比贵妃年轻。

    她直接下手去盘子里面、捏起一块青瓜放在嘴里吃,然后恍然地看着两只粘粘的指头想,

    “贵妃吃青瓜难道能这样下手抓么?徐惠能这样吃青瓜么?”

第1246章 别开生面() 
    徐惠比自己年轻,能下笔成文,而自己的算盘早就用不到了。峻都说自己只剩下侍寝一宗用项,可今日自己这么用心打扮,峻还不是一点都没看到。

    发个牢骚也不可以!柳姐姐给他气受,下跪、吃闭门羹、拿枕头砸也笑嘻嘻的,何时有过一次拂袖而去?

    徐惠比自己年轻,金城公主见皇帝第一面便封了长公主、并且接到大明宫来住了。临川公主也封了长公主。自己只替崔嫣传了句话,崔夫人便立刻封了宁国夫人。

    而甜甜直到现在也未封公主,她在西州时甜甜在黔州,她在长安时甜甜在西州,她在大明宫,甜甜在永宁坊。看来,女儿甜甜被扔得这么可怜,便是非他亲生的缘故,二郎就比他的姐姐幸福多了。

    徐惠比自己年轻,她和甜甜这对母女,能被收留至今,就是因为峻和柳姐姐可怜她们……

    而她这个贵妃名号,只是当年她恰巧被哥嫂从家中欺出来,又让她恰巧在峻的家中站到老二的位置上罢了。

    ……

    从谢金莲那里负气出来之后,金徽皇帝又到柳玉如那里去过一次,这次是皇后的贴身丫环挡驾,说皇后还未醒。

    丫环说这句话的时候,一直加着十分的小心,语气上也看不出对皇后病情的担忧,反而还拿着一副随时要逃离的架势,一看就是在撒慌。

    但皇帝还真不能揭穿她,真要不依不饶地追问,或是冲她瞪瞪眼,再问出个欺君来,最后骑虎难下的是皇帝自己。

    联想到刚刚从谢金莲那里听来的话,以及谢金莲爱冲柳皇后打小报告的习惯,在丹凤门城楼上消暑那晚,皇帝对柳玉如和崔嫣说过的“这个青瓜不错”的话,今天一定可以引发一场风波。

    若是猜的不对,皇帝就把柳字倒着写。

    上次在牧场西村苏殷的公事房里,皇帝和苏殷一个屋里、一个屋外,井火不犯河水的睡了一宿,被柳玉如堵住后一通好作,然后带着姐妹几人和孩子,从西州跑到山阳镇去,皇帝到现在仍心有余悸。

    今天,与青瓜有关的话又被谢金莲从叶玉烟嘴里听来,皇帝有些心虚,感觉无法见面。

    他后悔没带些内侍来,只要内侍们一喊“陛下驾到”,皇后指定出来迎接。这可真是疏忽了!!

    柳玉如在长生殿内卧床,没有病,也没有睡,耳朵一直听着殿外。

    皇帝第二次回来时,贴身丫环在殿外同皇帝说的什么,皇后都知道,她就是不出迎,但随后殿外就没有动静了。

    过了一会儿丫环进来,皇后欠着身子问,“陛下呢?”

    丫环道,“陛下去紫宸殿了。”

    柳玉如生气,抓起枕头在地下掷的滚了几滚,又被丫环拾起来。

    ……

    八月二十日正好是甲午日,按着事先商定的,子午卯酉日早朝之后,皇帝要到太极宫去。

    这一日,将是皇帝将清议大唐田政、兵政之事交予赵国公和江夏王爷后,君臣第一次在太极殿碰头。

    皇帝临出行,看到樊莺、崔嫣两人,已换上了她们的内侍服,说都要跟着去太极宫散散心。

    谢金莲头一次伴驾参加早朝会,身份就让她自己给暴露了。

    当时皇帝倒是替她遮掩,还派谢金莲到太极女学办了一趟差事,然后惹得皇帝后宫不宁。

    接下来几日,其他的人也就没再跟着皇帝上朝,满朝的文武每次朝会,都往皇帝身后的内侍们脸上去辨认,也没看到再有哪位后妃们跟着。

    这几日柳玉如一直称病,也不见皇帝的面,皇帝也不好意思三番五次去吃闭门羹,但不代表她对皇帝的行踪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今天听说皇帝要出大明宫,而且是去与女学只隔着一道两仪门的太极殿,皇后一下子将她的两个嫡系全都派出来了。

    金徽皇帝不但不能制止她们跟着,反而还很高兴,他从中看得出柳玉如装病不见,多半是虚张声势,只是表明一下她的态度和立场,其实还是紧张皇帝的。

    不但有两位美人跟着办公,至少还体现了天子心中坦坦荡荡吧?还能从她们口中打探一下皇后最近的态度。

    于是在太极宫,就有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头。

    太极殿不明真相的内侍和宫人发现,一品公、大司空长孙无忌、江夏王爷李道宗、晋王李治、中书舍人武媚娘、给事中徐惠等人,在与皇帝陛下见礼之后,居然又对着陛下带来的两名娇面“内侍”一板一眼的见礼。

    今天只算非正式议政,皇帝命人给每个人赐了座位,他还对从大明宫跟来的两名“内侍”说道,“你们也别站着了,坐到朕身边来,若是觉得乏味了,可到太极宫女学走走。”

    皇帝一看今日到场的五人,有点意思。

    当初组建两个清议班底时皇帝说得好,须找些年长、又有些经历的涉部官员参加清议,赵国公和江夏王是必到的。

    晋王李治主持着吏部繁重的日常事务,本可不到场,因为兵部尚书薛礼就没到。

    晋王表面上是对皇帝倡导的清议大力支持,其实是因为武媚娘在这里。

    赵国公在事之伊始,便专门提出让徐惠、武媚娘参加他的清议班子,其实在用意上也很有意思。

    徐惠和武媚娘虽为女流,却是出自于中书省、门下省的正五品上阶女官。

    中书和门下两省是重衙,赵国公于情于理都不便点樊伯山和于志宁加入。

    樊伯山和于志宁两人也不会主动加入进来,事实上这两人主管中书、门下两省,也只该对皇帝负责。

    皇帝已经讲在前面,对田政的清议是由赵国公来牵头,如果樊伯山、于志宁二人也加进来,那么,谁隶属于谁?

    这样看来,长孙大人特别提议两名女官加入他主持的清议,既照顾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体面,事实上已浅浅地、将手伸到两省的边缘里来了。

    以资历和官阶看,不论是徐惠还是武媚娘,赵国公都是可以支使的,这很方便,她们谁也不好不听。

    长孙无忌只要借助夹在他、与两省之间的这两名女子,便可不动声色地拨一拨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弦儿——

    假使某天,中书舍人武媚娘跑回中书省,对于志宁说,“赵国公说了某某事,”那于大人是听呢?还是听呢?还是听呢?

    给事中徐惠是门下省女官,假使她跑到门下省,对侍中樊大人说,“赵国公说了某某事”,那么樊大人也不大好拒绝。

    皇帝想,在众臣之中最难摆弄的,就是他的这位舅父大人、赵国公长孙无忌。这才是当之无愧的人杰。

    先皇在位时,对朝政的掌握如同行云流水、举大事如棋子闲拨,其中对于赵国公的良好掌控,不能不说是先皇极为成功的一环。

    金徽皇帝想,先皇对长孙无忌的掌控,靠的是亲情和友情,那么自己呢?

    自己与赵国公在亲情上、因为自然的原因,必会有些许的退化,新皇帝与长孙润的友情也可算作有利的一面。

    但他从赵国公组建田政清议班底上看出,只凭这两点还不够。

    自入京以来,皇帝不论是做兵部尚书、还是做尚书令,直至做了皇帝,同赵国公都没有发生过正面的利害冲突。

    赵国公在朝中羽翼众多,也一直给金徽皇帝以支持,但他在关内道同样圈有大量的土地,这与皇帝施政的重点是有冲突的。

    皇帝若想做稳当,坚决施政是一面,对长孙无忌又岂能只视其为舅父?

    金徽皇帝只是从步入太极殿、到安坐下来的这段短短的功夫里,年轻而机敏的头脑里,便闪出了这么多的思绪。

    确切的说,在赵国公提出吸纳徐惠和武媚娘时,皇帝刹那间便想到过这些,但当时,他仍然毫不迟疑地点了头。

    大音息声,大象无形,不然怎么做皇帝。

    对赵国公隐蔽的小算计,金徽皇帝假装不知,在皇帝看来,就更有了能够以暗窥明的先机,他岂能轻率指明?

    赵国公能利用徐惠和武媚娘,难道皇帝就不能?嘿嘿,因有晋王的关系,皇帝几乎不能借到武媚娘的力——晋王都追到这儿来了,但还有太妃徐惠。

    皇帝想,赵国公对于自己极为特出地起用徐惠、武媚娘,是否也有些另外的猜测?最好他多猜一猜。

    如果自己再适度地、对徐惠表示一下亲近,赵国公会否更以为得了好计?

    只是柳玉如派来的哼哈二将亦不能小视,皇帝想,可别弄巧成拙。

    君臣议政,从一开始便十分热烈。

    赵国公说,大唐的税赋制度沿袭了隋代成制,租纳粟米,调庸纳绢布、绵麻,所税皆为实物。

    而不论是粮食,还是绢布,都有品质优劣的区分。官府在收取时,对百姓纳上来的实物,都会判定上下三等,这便是“三等估”。

    按租、调惯例,民间上缴税物需达到中等,达不到的下等粮、绢,均须另收折损差价,即为“折纳钱”。

    赵国公说,“折纳钱本是对质次税物的补偿,但此法颇有漏洞,百姓所缴物品,有的成色已致中等以上,依旧有被强征折纳钱的可能,陛下,此种税外之税无疑会加重民户负担,宜想个法子加以规范”。

    皇帝不住点头,“国公,看来清议大有成效,这正是朕极为想听的。”

    他转向给事中,笑着问她道,“徐惠,不知你有些什么见解?”

    皇帝不称徐惠官职,只呼她名姓,别说赵国公等人觉得意外,连陪坐在龙书案后边的樊莺和崔嫣,似乎也不习惯。

    徐惠站起身,向皇帝回禀道,“陛下,我朝在收取租赋时,与折纳之法相近的,还有个折变之法,臣妾以为亦须商量。”

    皇帝道,“哦?你细讲讲看。”

    徐惠道,“陛下,所谓折变,是指官府因临时所需,将民户原本须纳的粮粟变为征收绢帛,或将原本征收的绢布变为粮粟。”

    李道宗说,“有的地方只宜征粮,而有的地方更宜征绢,日常征什么早就因地制宜了,这样忽然一变,民户自然手忙脚乱,是有些不妥。”

    徐惠今日有些畅言,再道,“是啊陛下,折变之法施起来极是活泛,有时只在地方官员一句话,但它涉及到粟米和绢布之间的比价折算。有时州县忽然折变,并非出于需要,而是借此多取差价罢了。”

    说着,她又列举了某年某地折变实例,证明所言不虚。

    皇帝赞赏道,“你所讲的不错,今后如再需折变、折纳,州县不可自定,违者究责,凡有折变、折纳,均需上报户部,在朝会上议决。”

    徐惠连忙记下来。

    武媚娘忽然道,“陛下,臣妾要议的是和籴之法,此法亦须加以完备,”

    皇帝道,“武舍人,朕知道此法专用于宫市采购,以及宫内多余物资出粜,以防宫中的陈年粮帛积压损坏,看来亦有弊端了!”

    皇帝直呼徐惠名字,而对武媚娘则称官职,这个不起眼的细微区别。

    但在座的都听出来了,赵国公不露声色,心有所思,皇帝假装不知。

    武媚娘道,“我朝设有宫市专司此职,谓之和市,在陛下的金徽朝,臣妾倒未听说。不过贞观朝,偶有宫市官吏强取贱买,成为害民的一大弊政。”

    不等皇帝问,武媚娘又道,“陛下,臣妾以为,为防止宫官巧取累民,宜规定和市、和买均要依循市价。”

    皇帝道,“武舍人之言有些道理,但市价流动不定,因而‘依市价’之说仍有空隙可钻。”

    皇帝当即定下:为优恤平民,宫市今后为大内采办时,物贱加价收购,物贵时,宫中陈年之物则降价出粜。

    “徐惠,你给朕记详细,宫市在购销中加价、降价几何,要有个明确的章法,你们可同赵国公再议,议后报我。”

    徐惠连忙应下,皇帝陛下对她和武媚娘的细微区分,她已感觉到了。

    樊莺坐在皇帝左侧身边,她上边身子不动,但偷偷在龙书案底下伸脚、狠踩师兄脚面。

    她很不满,柳姐姐在长生殿“病着”,难道师兄不知道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