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子风流-第4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春秋说的话里,没有什么大道理,不过是用最平白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就如谈心一样,不使人反感,而以朱厚照的领悟和接受能力,岂会不明白?

    所以朱厚照不由又露出了几分郁闷之色,道:“你这样一说,又要让朕灰心了。”

    叶春秋反而笑了:“历朝历代,其实最不乏的就是悲天悯人的人,可是这样的人,往往把事情办的糟糕透顶,甚至引发灾难,若以人的好坏而论,臣弟以为,许多人都是好人如那王莽,如那王安石,甚至臣弟斗胆而言,便是那建文天子身边的如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更是人品高洁,从一而终,恪守着自己的理念,他们看出了病症,洞悉问题的关键所在,可是呢,他们把事情一切都想当然了,于是等到他们真正去做事,反而会引发灾难,往往能做事的,反而是一些浊流,他们熟谙人情世故,做事徐徐图之,绝不空口说什么大话,更没有什么振聋发聩的言论,新政虽好,却是空中楼阁,和这王莽改制,和神宗变法,甚至是和方孝孺所提出的新制并没有什么不同,陛下若是想要改变,既然无法去更改,那就去凭空创造,要改太难,我们就另起炉灶,这也是当初镇国府的初衷,我们建新军,是要有别于诸卫和京营,陛下与臣弟办招商局,是有别于户部和工部,陛下,我们摒弃那些繁文缛节,还有那无数的掣肘,去办一件恒古未有的事,这就是臣弟方才所说的改变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

    说完这些,顿了一顿,叶春秋又道:“可是也不能学那些变法一样,想要一蹴而就,陛下与臣弟都不能过急,不但不急,反而要缓,不要让人感受到什么,只求每日进步一些,每日改变一些,等到有人警觉了,蓦然回首的时候,想要扼杀,可就不容易了。”

    朱厚照不禁乐了,似乎因为终于明白了叶春秋所说的话的精髓,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道:“噢,原来你说来说去,是让朕废除新政,而专心去重新办你的新政。”

    新政?

    叶春秋怔了一下,这算新政吗?

    叶春秋仔细想了想,觉得不对,他从没想在制度设计上进行改变什么,叶春秋只在乎经济基础,在一群地主里,你振臂一呼,来一句老子今日开始,要开始资本主义了,从此以后重商抑士,这种人,绝对是神经病,脑子绝对抽风了,不用两天,就算给你十万镇国新军,那也会被天下人揍得生活不能自理。

    任何事,本质就是需求,因为商业的繁荣,就会诞生新的食利阶层,新的食利阶层壮大,自然而然会开始要求更多的权利,有了更多的权利,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去选择更有利自己的制度。

    地主和商贾,谁也不比谁高尚多少,本质上,都是一群食利阶层,而之所以商贾取代了地主,新的体制淘汰了旧有的体制,与其称之为进步,倒不如说是更适应生产力的需求。

    从某种程度来说,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若是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堆在商贾的身上,这无疑就是犯罪,可是一旦生产力有了发展,却将人力和资源都放在食利的地主身上,同样也属于犯罪,人无好坏,同样是那些人,昨日还是修桥铺路的士绅,明日可能就成了禁锢人身的万恶劣绅,这并非是人变了,只是与时俱进罢了。

    叶春秋所说的,朱厚照其实还是有些似懂非懂,可是他信任叶春秋,便没有再过多纠结,狠狠地点头道:“可是朕信得过你,你是朕的兄弟。”

    呃有些热情得让叶春秋无所适从。

    叶春秋与朱厚照又大致地谈了一些事之后,这才告辞出宫。

    安心地在家中等了两日,终于有了重新加恩的敕命来,来的乃是礼部的官员,等于是新晋的第六大公族不只是获得了宫中的确认,更是得到了内阁和六部的支持。

    自文皇帝之后,对于任何的爵位封赏,内阁和百官的态度向来是苛刻的,说穿了,爵位就是长期饭票,是铁饭碗,可问题在于,朝廷已经养了许多的王公贵族,尤其是那宗室子弟,更是数不胜数,负担一直很大,这个时候,任何一个想混入长期饭票行列的人,都不免被朝廷用最苛刻的手段去检视,尤其是国公,这含金量太高了,就更不必提了,以至于从文皇帝到崇祯在煤山上吊,竟无一个公爵,只是到了南明,遭遇了亡国之祸,为了抵抗南下的清军,这才到处分发长期饭票。

    见来的是礼官,叶春秋长长地松了口气,能让朝廷和宫中做出一致的决定,其实是挺不容易的,那些官僚,倒不是说当真连一个国公都养不起,最怕的却的开了先例,此例一开,岂不是那各种公猴要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滋长出来?这可就真正让人没法活了。

    叶春秋能得这个镇国公赐封,实在算是运气,一方面因为此前已有昭命追封,宫中和朝廷也没有料到叶春秋会活着回来,这才闹了这个天大误会,另一方面,却也是叶春秋这桩功劳实在是太大,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叛乱,可谓旷世之功,也不算开了先例,毕竟这天底下,也没几个人能够模仿。

    叶春秋接到了旨意,心中感慨万千,叶家算是真正的迈入豪门了,叶老太公努力装着一副镇定模样,却依然激动得手都是抖着的,幸好那礼官还在,倒也不担心他又陷入癫狂的状态。

    那礼官将圣旨交付到叶春秋手上,随即笑道:“镇国公,恭喜了,噢,这里是宫中御赐的银印和赐服,还有银带、铁卷,也请镇国公一并接收吧。”

    未完待续。

第九百四十五章:实至名归(第五更)() 
叶春秋将所有恩赏统统接了,而后才将那礼官送了出去。

    而素来总说要礼仪待客的叶老太公,此时倒是没了顾上那礼官的心思,已是忙不迭地拿了圣旨,仔细地端详起来。

    这看下去,叶老太公的眼睛有些直,而后便躲去了堂中,还让人寻了叶东前去,想来是跟叶东说设宴请人来吃酒的问题了。

    叶春秋对此,倒是并不上心,他关心的是这个镇国公是否如此前所言的那样,对于镇国府有完全的掌控能力。

    在京中为官已有一些时日,怎么不知道朝廷里头,都是一些老油条,谁知道会不会有人在里头设什么陷阱呢?

    他是翰林出身,所以对公文和诏书是最熟悉不过的,大致默默地回想了一番方才的旨意,觉得并没问题,这才安下心来。

    只是心里不免感慨,镇国府是他一手拉扯出来的,可怎么也想不到现如今,自己成了它的主人,可也觉得算是实至名归了。

    叶春秋当日便去了镇国府,这镇国府方圆只有一里,现如今,却已是人满为患了。

    当叶春秋坐着仙鹤车进入镇国府境内,几乎不必下车和掀开帘子,他便知道,地头到了。因为其他地方的路面,即便是御道,也是砖头铺就,即便仙鹤车的减震性再强,也不免从底盘处能传入一些微微的颠簸,虽然这颠簸被沙进行过滤,人在车中依旧又舒适感,可是当真正将车子驶入水泥路面,这种全然不同的感觉就出现了,很平稳,几乎已经感受不到任何的晃动,这相比于其他道路几乎可以用光滑如镜的道路,乃是镇国府的特色,甚至京师里有不少人特意跑来参观,纯属是好奇心作祟。

    马车未到镇国府,叶春秋便命人停下,接着步行,他的推测是对的,镇国府不能一手包办,正因为他选择不给匠人和学徒们工作餐,也不提供衣饰,从而使得镇国府这里已经开始初见了繁荣。

    在各个工坊之间,道路的两侧,竟是一座座的楼宇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对于任何酒肆、茶肆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他们的淘金地,京师固然繁华,可是毕竟面积很大,有东市和西市、城隍庙和文庙的各种市集之外,最重要的是,那儿绝大多数人未必会有消费力。

    可是在这里,就全然不一样了,数万的匠人和学徒,因为需要做工,所以不可能自己生火做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不菲的工钱,于是乎,各种的饮食也就林立起来,几乎任何一个饮食的店面,只要开张,没有生意不火爆的,也就让更多人趋之若鹜的带着银子来此购买土地,建起他们商铺,招募了伙计,开始经营。

    许多低廉的饮食店,一顿饭加上一点菜,不过是十几文钱,这个价格,若放在其他地方,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算是不菲了,可是对于连学徒都可以每月领到二两银子的镇国府,价格也不是让人难以接受,何况他们上工,非要用餐不可,也正因为如此,生意可以用火爆来形容,正因为各种店面的入驻,少不得需要招募许多伙计乃至于厨子,却又出现了一个颇为有意思的现象。

    叶春秋至少在几家的店门前,都看到外头悬着告示,大致是招募各种人工,从洗碗碟的,到掌勺、迎客的,价格居然不低,便连洗碗的,竟也是包吃住之外,再加七百文打底,这个薪水,几乎等同于京师的一倍了。

    究其原因,其实大抵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这里生意实在太过火爆,商贾们从中获利不当然,你也不能指望他们能有什么良心,真正让他们肯割肉的,终究是这作坊里也会招募学徒,其他的商家也在6续登6,若是价格过于低廉,只怕也未必肯有人登门来应募,那掌勺的师傅,现在挂牌的价格竟有三两银子呢,按铜钱折算,这已接近三千文了,再加上包吃包住,大致和寻常的匠人待遇差不多了。

    除了价格低廉的餐馆,便是五花八门的成衣店铺,这时代成衣较少,也只是因为女衣馆出现后,在江南出现了一股成衣的潮流。

    男耕女织的时代,女人们自己在家做女红,就算不肯自己织布,那也是扯几块布来自己缝制衣物,可是这里却不同,生活节奏太快,除了做工,已经没有人有心思去男耕女织了,镇国府这儿,已经出现了两个成衣的作坊,还三家织布的作坊,请了许多匠人的女眷去做绣娘,缝制成衣,而后在店中兜售。

    高档的酒楼和客栈亦是不少,距离镇国府不远,叶春秋便看到了那大大的昌宁大客栈,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而建筑的标准也是用砖砌起的大楼,足足五层,占地七八亩,同样也都是一个个窗台,采用的是水晶玻璃做的窗。

    叶春秋只看那昌宁二字,就不禁哭笑不得,傻子都知道,这是寿宁候和建昌伯鼓捣出来的,他们二人,自在这里尝到了甜头,昨日叶春秋还听人说,二人日夜流连这里,想不到这两个家伙,干了一票大的。

    单看那窗的数目,叶春秋便大抵估算出这大客栈的客房数目有两百之多,这种火柴盒似的砖石小楼虽然并不美观,最大的好处却在于能够最大地节省空间,同样一块地,可能不过是开辟出住上七八户人的独门院落,而在这里,弄出几百间客房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叶春秋不由叹道:“这两个家伙,吃了枪药还是打了鸡血了啊。”

    叶春秋真真是为之咋舌,可是当他看到了不远处的招商局,一切就全部明白了。

    昌宁大客栈就开在招商局的对门,细细一想,这样一块土地,若是换做其他人,只怕也难拿下来,而以寿宁侯和建昌伯二人的能耐就简单了,而他们二人之所以拿地,原因只有一个,这是一个聚宝盆。

    未完待续。

第九百四十六章:原来是这样(第六更)() 
说是聚宝盆,其实一丁点都没有错,因为招商局附近的土地,至少叶春秋的书信之中,叶春秋大抵知道,已是寸土寸金了。

    招商局不只是总揽着工坊的管理,同时也负责生产计划和订单。

    毕竟商贾要购置货物,或者是来这里兜售原料,若是各家工坊去谈,不免麻烦,于是孙琦索性让人直接来招商局洽商,几乎每日都有无数的商贾在此盘桓,有的人是听说这儿收购原料,有人是那些卖车的铺子想来订车,也有外地走货的商贾在此下定,至于水晶、沙发,亦是商贾们争相订购的目标,所以只要从清早开始,招商局大门一开,外头就有数十上百个商贾等候了。

    其实许多洽商,一次是谈不完的,到了这儿,少不得要打尖吃饭,而商贾恰恰是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就在招商局对面,一座大客栈应运而生,其生意的火爆可想而知。

    那寿宁侯和建昌伯二人,可谓是躺着把钱挣了,隔着大客栈不远,就是一个青楼,而且还是颇为高档的那种,乃是寿宁侯据说是从江南和倭国搜罗来的,吹拉弹唱无一不精,叶春秋倒是真正佩服这一对兄弟,还真是无孔不入。

    叶春秋抵达了镇国府,刚要进去,便有人叫住自己:“春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