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只是白银,同时抄得的黄金还有三百二十余万两。

    那些清虏的达官显贵是如何获得这些金银的?他们显然不可能是靠自己的俸禄积累下这些银子。

    他们获得这些银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千方百计搜刮来的。

    “豫亲王府里起获多少?”

    突然,朱明忠抬头看着方以智问道。

    “回大王,于豫亲王府起银窖十二处,起得白银一千九百六十五万余两,黄金六万余两,另有……”

    在方以智说着起获的其它财物时,朱明忠只是闷闷的说了一句。

    “甲申年多铎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下江南,晋和硕德豫亲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自其南下,那一路上屠我汉家百姓岂止千万?如今我等于盛京所得,看似亿万之多,咱们看似发了一笔横财,可谁又知道,这些银钱皆是杀我汉人掠得,看那银钱百两锭、千两铤,锭锭皆是汉人血……”

    双手死死的握着圈椅的把手,朱明忠完全是一副瞋目切齿的模样。

    “当年嘉定屠城时,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

    看着大王瞋目切齿的模样,方以智的心底同样掀起一阵怒火,毕竟他经历过这一切,他曾目睹过这一切。尽管朱明忠一直以来都对对外界说,他是当年嘉定漏刀之人,可实际上他并没有经历过大屠杀,对于满清屠杀的记忆往往也仅仅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记载上,那种感同身受不过只是一种共情,但是这一切方以智却经历过,也曾目睹过,他的亲朋好友不知有多少人,死在清军的屠刀下,现在听大王言道这些旧事,又岂能不愤怒?

    在他怒火中烧时,只听到大王在那里继续说道。

    “一两银、一条命,这清虏杀我百姓,岂止亿万……”

    抬起头来,朱明忠的眼睛一眯,用冰冷的声音说道。

    “杀了!”

    尽管他没有说杀谁,但是这个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多问。任谁都能听出来他话中指的是何人。

    “大王?”

    方以智有些诧异的看着大王,不是已经决定放那些人一条生路了吗?

    “一个不留!”

    没有过多的言语,就像是说着一个不值一提的事情似的,朱明忠的语气显得极为平静,在说出这四个字后,他又稍作沉思然后说道。

    “从沈阳起获得的金银财物,全入存入府院封存,皆用做以他日追击清虏的军费开支,只要世间还有一虏尚存,孤便决不收兵!”

    时间并不会让人淡忘,更何况这一切不过只过去不到二十年,不知多少国人死于清军的屠刀下,没有人会忘记这一切,至少现在不会有人忘记。

    报仇!

    这个一个国家所有人的愿望,同样也是告慰死者的唯一选择。

    无关其他只是为了复仇!

    在大王说出这番话时,方以智只是略点下头。

    “理当如此!”

    不过在表示赞同时,他又说道。

    “大王,以臣之见,这批银钱虽用于军费,可现在相比于封存作他日的军费,还有更重要的地方需要用到这些银子。”

    看着已经渐渐恢复理智的大王,方以智便试着劝说道。

    “哦?”

    看一眼方以智,朱明忠倒是有些好奇,他是什么意思。

    “大王可知道,现在江北的银元券已经发行多少?”

    尽管并不负责银行等事,但是因为时常与傅山等人一同畅谈国事,加之又在大王身边充当幕臣近一年,所以方以智自然知道,一些外人无从得知的机密。

    “嗯?”

    朱明忠只是略觉诧异的看着方以智。

    银圆券,从去年起,凭券可于银行兑换等额银圆的银圆券,与一两重的江北银元以及定额本票一同作为流通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只不过定额本票往往是百元以上,而银圆券最大面额不过只有十元。

    “一万万元有余!”

    一万万元!

    眉头略微一挑,朱明忠隐约的意识到了方以智想要说什么——纸币发行太多!

    无论是最初的米券还是后来的定额本票,人们最为担心就是它会不会贬值,就像当年的大明宝钞一样,因为滥发而不断贬值,最终为市场拒绝不得不被废除。也正因如此,大量的纸币流通,非但没有让江北的高层官员感到放心,甚至他们还因此感觉到担心,唯恐有一天纸币会贬值,到时候不能再像现在这样“宽松”,毕竟,江北官府开支往往都是用纸币支付的。

    “江北银圆券的信用一直很坚挺,不但有官方的一比一的兑率,在某些地方,银两兑换江北的银元券还要升水一至半成。”

    面对方以智的问题,朱明忠用极为肯定的语气说道。

    “至少在未来几年内,银元券的信用问题都不需要考虑,现在每年江北通过贸易所得,流入江北的银两不下千万,这些银子就是我们发行银元券的担保,目前江淮银行的存银不下五千万两,发行一亿元的纸币,没有问题……”

    用五千万的准备金,发行一亿的纸币,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当然除了银元券之外,还有几千万的定额本票在市场上流通,但是市场可以接受这些纸币的流通。

    “而且,银行之所以会发行这么多的纸币,并非是因为府里的需要,而是因为市场的需要!因为市场需要银子!”

    市场需要银子!

    大王的回答,让方以智一愣,他立即想到当初傅青竹聊天时说的那番话。

    “目下四海之内,日益困穷……至于今,银日益少,不充世用。”

    “银日益少,不充世用……如此,非得行钞法不可!”

    看着大王,方以智似乎明白了大王为何要把这些银子封存起来了,封存现银是为了推行钞法,让天下通行纸钞,至少是以纸钞为主,银币为辅。

    “大王,臣明白了!”

    点了下头,朱明忠并没有解释什么,而是拿出了另一份报告。

    “密之,山东那边刚刚有消息送过来,李子渊在洛阳的粮仓被清虏夺占了。”

    将那份情报递给方密之,朱明忠不无嘲弄的说道。

    “现在其军中存粮,若非是在京城周围抄没旗庄庄头所得,恐怕早就断粮了,而且京中粮价日高,其为笼络民心,又不得不售粮平抑粮价,如此一来其存粮至多只够两个月食用!这可当真是作茧自缚!”

    语气中带着嘲讽的味道,朱明忠冷笑道。

    “她当初选择放虎归山的时候,恐怕根本就没有想到,满清会南下会把他的粮食夺走现在他的几十万大军吃什么?京师里的百姓吃什么?”

    “大王,那我们现在……”

    方以智看着大王,他已经猜到了,大王想要说什么。

    “我们现在就是看戏!”

    朱明忠的话声不大,而且语气也很平静。

    “他现在看似夺了京城,那京城里头可是有几十万张要吃饭的嘴。这一次我非得看看他怎么去填饱这些嘴!”

    抬眼看着方以智,朱明忠的脸上挤出一丝微笑。

    “不过这件事对东北来说可是一件好事,它的粮食运不上来到时候京师里的百姓肯定要吃饭,如果他们不想饿死的话到时候……”

    盯着方以智,朱明忠微笑道。

    “东北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咱们可以在山海关的这边招募移民过来,但是,江北的粮食一粒也不能进京!”

第73章 金融(第一更,求支持)() 
虽说不知什么时候起,就有人说道着“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的戏言,可是任他金銮殿里的皇帝是谁,于老百姓来说,他们的日子永远都是阿公吃黄连,苦也。

    满洲的皇上也好,汉家的天子也罢。对于百姓来说,捐税总是要交的。

    虽说这些年,这天越来越冷,到了冬天,便是在广州到了冬天,也会经常下雪。不过在广州附近勉强也是能收两季水稻。

    眼瞧着这田里的稻子越来越黄,那谷穗也越来越沉,老宋头的心情,自然的也就越来越好,他坐在田边的一块大树底下的树根上,长烟管斜摆在他身边。六月里,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即便是坐树影下,老通宝仍然感觉到那太阳的火热,尽管他敞开了衣襟,可下巴上黄豆大的汗珠落到地下。

    今年的这个收成瞧着不错啊!

    瞧着田里那沉甸甸的谷穗,老宋头只觉得心里更热了;热的有点儿发痒。这谷子长的可比去年强多了。

    “再下一场雨,再晒上几日,就能收成了!”

    老宋头心里说着,就吐一口浓厚的唾沫。然后他又往远处的河水看去,那河水是绿色的,来往的船也不多,倒影在水里的河堤和岸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这一层层桑树,沿着河一直望去,好像没有尽头。就是附近的田里头也是大片的桑林,那桑林自然是用来养蚕的,相比于粮食,种蚕收茧能卖更多银子。

    “趁着还没收稻子的时候,先把茧给卖了,省得收稻子时,稻子卖不上价,到时候,官府一催税,到时候还得贱卖了。”

    他解开了大襟上的钮扣,又抓着衣角搧了几下,站起来回家去。

    其实村里头的聪明的不止他一个,人们瞧着这谷子长势越来越好,瞧着是个丰收年景,人们便立即活泛起来,寻思着怎么着先把官府的税钱给凑出来,丰年不丰,这个道理他们自然是懂得,每到丰年的时候,米商就会压低谷价,谷子反而卖不上往年的价钱。若到了官府催捐的时候,即便是再不愿意,也只能低价卖出去。

    可是没过几天,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因为瞧见这丰年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又都是满脸的愁云。去集上卖茧的人陆续从镇上带来了消息。

    茧价跌了!

    一时间,这个消息传来的之后,各个村子都是一片嚷骂和诅咒声,当然还有就是失望的叹息!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年虽说是个丰年,可他们的日子却比往年更加困难。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晴天的霹雳!

    怎么会这样?

    “没银子!”

    镇上的蚕商在那里言道着,因为市场上没有银子。

    “搁我这,也就是这个价,没银子收,谁也没办法!”

    没银子!

    没有什么比这更恼人的了,即便是心里头堵得慌,也没有任何办法。

    也就是在众人愁眉苦脸的瞧着那谷穗越来越沉,却卖不上价的时候,终于一线希望突然又来了。同村的张老六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在广州城里头有人照常收茧,价格很是公道。张老六虽说也是一样的种田人,但和其它人不一样,地里没活的时候,他就会跟着跑船,也算是见过世面,他这么一说,于是老宋头特意去找他仔细的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远商量把茧弄到广州府去卖。

    他这么一说,立即虎起了脸来了,像吵架似的和儿子嚷嚷着。

    “水路去府城二百多里,来回得五六天!可是你有别的法子吗?不想个法子,万一官府来催捐,到时候怎么办?到时候只能卖了阿娟去交捐!”

    被爹这么一训斥,想着要是交不出捐来,恐怕也只能卖掉女儿的时候,阿远也就同意了,虽说路远了点,但总还是有点希望。于是他们去借了一条船,又买了几张芦席,赶着那几天正是晴天,又带上张老六以及十几家邻居的茧,然后便出发了。

    来到了省城,船停好了,问好了路,一行人便挑着茧到了茧行,茧行外早就挤满了人,听着口音都不是广府的,一打听,果然都是从各地来的。

    “为什么来?还不是因为这里收茧,价格不错,还给银子!”

    给银子!

    相比于其它的茧行,这家茧行收茧给的价格不但不错。这才是人们不远数百里来这的原因,不过随着队伍越来越告前,老宋头才发现,那些卖掉茧子的手里拿的并不是银子,而是一张张巴掌大小的票票,那是什么?

    “该不会是宝钞吧”

    老宋头的嘀咕,让正数着银元券的人看了他一眼,然后得意道。

    “你这老头,过去肯定没来过吧,这叫银元券,江淮银行发的,瞧着这几个大字没有凭票既领现银,哪,到就到那边领现银”

    手指着远处同样排着队的地方,那人也跟着走了过去。显然也是准备把那银元券换成现银,毕竟,还是现银实在。终于轮到了老宋头,和其它人一样,拿着银元券往银行去排队换银子的时候,他瞧着手中的银元券,还是犯起了嘀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