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音刚落,赵润就感觉自己肩膀被人拍了一下。
赵润转过头来,就瞧见玉珑公主穿着一身骑服,没好气地说道:“说谁呢?没大没小的,我可是你皇姐。”
“哦哦。”赵润翻了翻白眼,随口敷衍道。
事实上,玉珑公主确实要比赵润年长一岁,不过在赵润心中,却始终将其当做妹妹看待。
“哼!”
对着赵润轻哼一声,玉珑公主弯下腰对乘坐在小马驹上的赵楚说道:“楚楚,不要跟着你无趣的父王,跟姑姑走。小宁儿,你也跟姑姑来,不要跟着他们。”
卫宁怯生生地看了一眼赵润,见义父赵润无可奈何地摇着头笑,遂小嘴一咧,与赵楚一同,骑着小马驹跟着玉珑公主这位姑姑跑远了。
“诶,又要带坏一个啊。”
赵弘润摇头失笑。
话音未落,就听身后又传来一个声音:“喂,说话客气点,她好歹是大秦的太子妃。”
赵润回头一瞧,这才发现原来是玉珑公主的‘丈夫’秦少君嬴璎,遂笑着调侃道:“有必要这么护着么?”
秦少君嬴璎瞥了一眼在赵弘润怀中的苏苒,轻哼一声:“彼此彼此。”
说罢,她一抖缰绳,自顾自追赶玉珑公主他们去了。
显然,她对于赵润如此护着苏苒有点吃味。
反观魏后芈姜这位正主,从始至终面无表情地驾驭着坐骑,目不斜视,一直注视着她的儿子赵卫——这位魏国的太子,此刻正一脸羡慕地看着赵川、赵邯两个弟弟,看着他们带着一队禁卫军扮演着魏国将军的角色。
没办法,他是魏国的太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然无法像两个弟弟那样随意。
否则,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杜宥知道后肯定会不高兴的。
与他类似的,还有他的义兄卫云,义兄弟俩对视一眼,都有些苦恼于自己太子(卫世子)的枷锁。
看着这几个小家伙的互动,无论是禁卫军还是川雒联盟的族长们,脸上皆笑呵呵的,唯独赵莺神色冷淡,不悦地说道:“烦人的小崽子。”
可是话虽这么说,但是她看向赵邯、赵楚、赵川等几个小家伙的目光中,却并无什么厌恶,反而有种莫名的希望。
在她身边不远处,赵雀亦叹息着摸了摸自己的小腹。
姐妹俩都有些怀疑,是不是年幼时她们为了习武服用了一些药物的关系,才导致她们至今都没能怀有身孕。作者语:其实是作者实在懒地再想名字了,所以只好等即将完结的时候再让你们如愿了。
浩浩荡荡、闹闹腾腾地,大队人马终于抵达了雒阳。
当时,才隐隐看到雒阳城的城墙,似卫骄、吕牧、穆青等禁卫军将领们,便忍不住惊叹出声:“好、好大”
就连赵润,眼眸中亦闪过几丝惊讶。
原来,雒阳城的占地规模,尤其是其城墙的高大,大大超乎了诸人的预估。
尤其是待等大队人马靠近之后,那城墙更是高地不可思议,相比较大梁的城墙,不知要高出多少。
“这怕是有二十余丈吧?”穆青喃喃自语道。
听闻此言,卫骄亦一脸震惊地说道:“怕是还不止。”
后来他们才知道,新都雒阳的城墙,高达三十六丈,底部宽十丈、顶部宽五丈余,可顺畅地任由数辆马车在城墙上奔跑。
就当世来说,绝对是睥睨天下任何一座城池。
看到这一幕,赵润终于也明白了,为何新都雒阳的建造耗时为五年,而建造城墙就足足花了四年,实在是太壮观了。
而就在这时,雒阳城的东城门缓缓张开,雒阳尉、安平侯赵郯,身披甲胄、策马而出,率领着一队雒阳的城卫,恭迎他们魏国的君主赵润入城。
在赵郯的身后,还跟着一干冶造局、工部的官员。
“臣赵郯,拜见陛下!”
疾驰至赵润面前,安平侯赵郯翻身下马,单膝叩地,抱拳行礼。
“恭迎陛下!”
跟在赵郯身后的城卫,还有冶造局与工部的官员们,亦纷纷叩地而拜。
“安平侯请起,诸卿请起。”
抬手虚扶一记,赵弘润仰头看着东城门上方那偌大的雒阳二字,笑着说道:“诸位,你等还真是造了一座了不得的城池啊。”
听闻此言,冶造局与工部的官员颇有些自豪。
受赵润此前的影响,冶造局与工部官员对于营建、锻造一事,一直抱持着更大、更精良的态度,这导致雒阳城的占地规模,比原本预估的足足多出了一倍。
“带朕入城参观参观。”
赵润笑着说道。
此后参观雒阳城,赵弘润一行人分为了好几队:他本人要亲自验收这座城池,当然要仔细地观察每一处;而秦少君嬴璎与玉珑公主,她俩则带着赵楚、卫宁两个小丫头自顾自进城了;至于苏苒、羊舌杏等女,因为旅途劳顿的关系,率先朝着内城,也就是王宫所在而去。
带着几个儿子,赵润在一干人马的簇拥下,登上了雒阳东城门的城楼,站在墙垛边眺望远方。
高达三十六丈的城墙,视野极好,赵弘润甚至能在这里隐隐看到二十里外的雒城。
拥有这等高度、这等宽阔视野的雒阳城,基本上杜绝了白昼里被敌人偷袭的可能性,至于夜晚的偷袭,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毕竟高度实在是太高了,怕是就连青鸦众、黑鸦众,也无法攀爬上来。
这不,出于好奇,赵弘润招招手叫来混在禁卫军当中的鸦五,询问他道:“你,上的来么?”
鸦五闻言,从墙垛探出脑袋,看了一眼离地的距离,摇摇头说道:“难。高度还在其次,主要是这座城墙的外墙几乎没有缝隙,很难攀爬。”
赵弘润亦探出脑袋瞅了两眼,他这才注意到,这座雒阳城的外墙,似乎用水泥抹过一遍,以至于外壁几乎没有缝隙,以至于就算是鸦五这等青鸦众,哪怕借助目前的攀爬工具,也很难攀爬上来。
换而言之,这座雒阳城只要关上城门,城内、城外,基本上就是两个世界了。
防御性能,简直超乎寻常。
“好!好!”
连说了两个好字,赵弘润徐徐走向城墙的一端。
他并不奇怪雒城的城墙上并无魏连弩,或许是因为城墙太高,导致魏连弩也失去了应有的防御优势——在这种高度的城墙上,机关连弩怕是还没有寻常的弩手好用。
参观了片刻后,赵弘润徐徐步下城墙,骑上马朝内城而去。
期间,他环顾四周,打量着街道四周。
五年时间,对于建造这样一座规模的城池而言,还是未免有点仓促了,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城内的街道目前还并未铺设砖石,只是寻常的泥路而已。
但是街道本身,亦大致落成雏形。
此时,禁卫军以及雒阳城的城卫,已联手肃清了道路,免得城内的百姓惊扰了他们的君主。
但还是有不少百姓挤在一个个小巷口,一脸激动地看着赵润经过。
一来是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从未见过赵润这位他魏国的君主,二来嘛,赵润亲自前来雒阳验收城池的竣工,这也意味着,朝廷即将履行其当年对国民的承诺,准备将都城迁移至雒阳。
而一旦雒阳确定成为魏国的新都,那么,当地的百姓,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京畿之民。
一想到这里,当地的百姓便兴奋不已。
面对着这些兴奋的百姓,赵弘润跨坐在马上,偶尔朝着子民摆了摆手打招呼,不过他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其他方面,比如街道两旁的建筑以及民居。
“这些民居,是迁移至此的百姓自发建造的吧?”
赵润指着街道两旁附近的民居问道。
听闻此言,工部左侍郎朱瑾连忙回禀道:“回陛下话,是的。”
他当然知道赵弘润这么问的原因,无非就是相比较宏伟的雒阳城墙,城内的民居却显得很不起眼,低矮而且凌乱。
针对此事,朱瑾立刻补充道:“由于工期仓促,我等只建造了城墙与王宫,至于城内的建筑,则是城内民众自发建造,因此看起来有些凌乱。不过陛下放心,日后我工部会徐徐完善。”
“唔。”赵润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毕竟他也觉得,在短短五年内,非但建成了这等规模的城池,而且连王宫都建成了,这已经是非常神速了,实在不能奢求过多。
待等他来到城内的王公,他就愈发认可自己的观点,只见雒阳城内的王宫,建造地丝毫不亚于大梁——不,事实上无论是占地规模还是精致程度,相比较大梁的皇宫皆有过之而无不及,很难想象建造这座王宫的耗时,仅仅只用了一年。
直到后来赵弘润才知道,工部与冶造局花了四年建造城墙,并不意味着王宫的建造就只需一年,事实上,这两项工程是同时启动的,甚至于,这座王宫的建造,比建造雒阳城的城墙更久。
毕竟,建造城墙说白了只需对准方向,然后将大块的石头以及烧制的砖石堆砌起来,但建造王宫可不同,宫内的那些殿阁楼台,那可都是木匠们一刨刀一刨刀削出来的,除此之外还要雕刻、上漆,论工程的繁琐,其实还在建造城墙之上。
“真是辛苦诸位了。”
亲眼看到那些精致的殿宇楼阁水榭等建筑,赵弘润由衷地说道。
在参观了整体之后,他越发地觉得,冶造局与工部,绝对是拼了命地在建造这座新都、这座王宫,否则这两项工程,就目前这个时代来说,恐怕二十年、三十年都未必能竣工。
而这,也充分体现了魏国目前对内营建的速度与势头。
当日,赵弘润仔细参观了整座王宫。
他发现,雒阳城内的王宫,其建筑的大致格局,与大梁的王宫相差无几,无非就是殿阁更大一些、宫内的小径更宽阔一些罢了。
除此之外,仿佛是将大梁王宫搬到了雒阳城。
川雒联盟这回可真的是出力不少啊
赵弘润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跟随他一同前来雒阳的川雒联盟诸族长。
据户部此前的统计,建造这座雒阳城的花费,比朝廷十年的税收还要多地多,甚至于就连此前的魏国,也承担不起如此庞大的开支——毕竟魏国还要养活几十万的军队。
而现如今的魏国嘛,虽然因为军田制的关系,使得军费的开支大大缩小,但也未见得能负担起地这个开支,至少,无法将工期缩短至五年,十年、二十年,倒是还可以接受。
由此可见,川雒联盟这回可真是大出血了。
为了获得一个贵族的称号,这些族长们,也真是拼了命了
在看了一眼那些族长们身上的魏服后,赵弘润心下暗暗想道。
的确,对于如今的川雒联盟来说,饥寒之苦早已成为历史,他们如今渴望的,乃是魏国国内贵族阶层的认可,或者说,他们希望成为这个国家的贵族,拥有体面的身份。
这很好,这意味着这些曾经被中原人称之为阴戎的三川人,如今已渐渐融入到魏人之中。
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还或多或少保留着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保留着一部分自己的文化。
天下共主么?
不知为何,此刻赵弘润脑海忽然闪过一个词。
当然,他对天下共主这个词的理解,跟介子鸱、公羊郜、徐弱那些目前正在鼓捣大一统思想的臣子,还是有所区别的。
数日后,赵弘润带着妻儿返回了大梁,与内朝诸大臣商议迁都之事。
毕竟当初朝廷可是用迁都之名,将颍水郡以及其他几个郡的百姓诱到了三川,大大缓解了颍水郡的土地兼并矛盾。而如今,既然雒阳城已经建成,那么,朝廷自然不能失信,需立刻将迁都之事提上议案。
魏兴安六年五月,垂拱殿颁布诏令,拟定迁都雒阳,至此大梁作为陪都。
待等诏令下达全国之后,举国臣民为之沸腾,奔走庆贺。
若干日后,中原诸国得知魏国的迁都变故,喜忧参半。
第182章:楚国崛起的预兆【二合一】()
魏国迁都雒阳一事,卫、秦、鲁、楚、齐得知最早,而韩、越两国最后得知。
针对这件事,齐王白在跟右相田讳议论时说道:“魏国弃大梁而迁雒阳,这是否意味着,魏国并不打算对外扩张?”
田讳表示:“并不见得。”
近些年来,由于魏国的发展势头实在太猛,中原各国的压力剧增其中就连魏国的盟国楚国都备受压力,更何况是齐国这个原本就跟魏国存在恩怨的国家。
现如今,魏国向西迁都,将都城搬迁到了三川郡的雒阳,这让齐王白大大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