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大抗战-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月11日,日军突破枫林桥附近的平阴桥、康衢桥之间守军阵地。中**队边打边撤,主动放弃南市。至此沪战最后一仗结束。

    当天,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了《告别上海市民书》:“……以酷爱和平之民族,被迫与黩武之强敌抗战,所持者唯此坚忍不拔之志愿,沉毅敏果之行为,但使尺寸土地之进出,胥有代价可言,则目前之小胜小负,胥无与于最后得失之衡量,此长期抗战之精神意义,所以必须洞彻了解,无所用其彷徨顾瞻也。……”

    枪炮声离上海越来越远了,血战三个月的大上海一片沉寂,大上海成为孤岛。

    11月12日,日军耀武扬威地开进了大上海。在腥风血雨中,大上海沦陷了!

    当天,国民政府军委会发表了如泣如诉的《告上海同胞书》,每个字都浸透着血和泪:“亲爱的上海同胞们,我军这次撤退,是战略上有计划的撤退,绝不是战争的失败,而且真正的抗日战争,实际上从这时候才开始。我们军队和上海同胞告别了,回想到三个月的抗战,我上海同胞不避危险,不分昼夜地努力协助前线,前线一切需要,都能如响斯应。战区附近,牺牲非常惨烈,而军民合作抗敌的精神,愈久愈坚,这种义勇和热情,是我全体官兵所刻骨铭心,终生不忘的。……

    “我们竭诚盼望上海同胞们始终抱着牺牲到底的精神,互相扶助,互相勉励,人人当自己是战场的士兵一样,誓死抗日到底。上海同胞们一定不会忘却,三个月中间军民死伤的惨烈情景,而继续发扬先烈的精神,上海,我们民族精神所集中发扬的中心,上海的同胞们,要立志做国家精神上的长城。……

    “我们虽然离开了上海,但我军在嘉定、南翔的阵地上,仍然望得见上海,我们殉国烈士的灵魂,也仍寄托在上海,我们热烈抗战全国一致的一颗心,也始终离不开上海的同胞。我们和各位同胞的精神,永远相互的联系着,我们结成一条心,合成一个力,抗战一定胜利,复兴一定成功,我们军队一定在最短期内收复淞沪,来报答我们同胞,我们决不辜负上海同胞的热望。军事委员会政训处11月12日。”

    11月13日,日军第16师团在白茆口、浒浦登陆,京沪铁路方向日军已向昆山逼近,第三战区逐下令各部队撤至乍浦、嘉善、苏州、福山、一线。此时,上海地区大雨如注,道路泥泞;日军追击,人心惶惶。

    11月14日,由陈诚、薛岳指挥的左翼军,除一部占领昆山支线阵地外,主力移至吴福线。撤到吴福线、国防工事破烂不堪,机枪掩体大门紧闭,铁锁把门。几经换防,钥匙不知去向,官兵怨声载道。敌兵紧跟追击,无奈继续撤退。可惜费时三年,耗资数百万构筑的国防工事,未经一战却落入敌手。

    由张发奎、黄琪翔、香翰屏、刘建绪指挥的右翼军,11月9日,向乍平嘉国防线撤退时,即遭到日军第6、第18师团追击,与敌激战至14日,嘉善失守。

    11月19日,苏嘉线与沪杭线交汇点嘉兴被日军攻陷,乍平嘉国防线即被突破,右翼军只好继续西撤。

    这时传来消息:11月6日,九国公约会议通过致日邀请书,预定10日复会。但日本拒绝接受邀请,首相近卫公开宣称“不接受第三国调停”。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公然支持纵容日本的行径,而蒋介石寄予极大希望的英、美列强,则表示“中立”和“不介入战争”。法国代表说:“我们实在无能为力。”

    蒋介石期望已久的国联调停成为泡影。铁的事实再次证明,指望别国来为本国主持公道,拯救自己民族,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

    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21日,各集团军主力均已到达指定位置。

    同日,日军第10军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和第9旅团,向太湖南岸的湖州推进。22日,日本大本营收到华中方面军和第10军的呈报:“为使事态迅速解决,乘现在敌人的劣势,必须攻占南京。”

    松井石根命令:日军向南京进发!南京遥遥在望!

第087章 血战90天震惊中外() 
11月12日,日军占领大上海的消息传到东京。日本天皇裕仁大喜:“上海失陷了,我皇军到底是战无不胜呀!”日本本土太阳旗铺天盖地,鞭炮声昼夜不息,“君之代”响彻云霄;“皇军无敌!”“天皇万岁!”的口号此起彼伏。

    参谋本部军令部部长西原莞尔却长叹一声,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日本从此陷入泥坑而不能自拔,虽胜尤忧;中**队拼死奋斗,血战不退,虽败犹尤荣啊!”

    淞沪抗战是中日战争中第一次规模最大、具有决战性质的战略性战役。历时三个月,中日双方随着战局的发展,均不断增加兵力。至战役结束时,日方投入兵力30余万,中方投入兵力70余万。据日本参谋本部统计,日军共伤亡4万余人(约九万人);据中**事当局统计,中**队伤亡25万余人。

    淞沪抗战的结果,在战役上中**队是失败者,但在战略上日本军队是失败者。中**苦战三个月,打破了日军“速战速胜、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了宝贵时间。更重要的是,淞沪抗战使中国人民达到空前的团结,振奋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反抗侵略的伟大精神,鼓舞了全**民抗日斗志和信心,并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为全面持久抗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在国际上树立了中**队的新形象:姚子青营死守宝山全部战死;蔡炳炎旅坚守罗店构筑“血肉磨坊”;朱耀华将军失守大场自杀殉国;吴克仁将军掩护主力喋血沙场;沈崇海驾机自撞日本军舰;谢晋元八百壮士坚守四行四天四夜……

    在民族危亡的最后关头,英勇无畏的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为中华民族筑起了巍峨长城,中**队以伤亡约30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近10万精兵,使日本陆、海、空军遭到从未有过的打击和损失。淞沪抗战中,中国官兵浴血奋战,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战绩,永远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中日之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雄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又说:“上海血战十周,将有一日证明,中国已安置从来未有的兵力之基础矣。华军现已从滑稽故事迷雾中,脱颖而出。”

    蒋介石对淞沪抗战评论说:“淞沪一隅,抗战旦历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临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而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对淞沪抗战评论说:“一、现在的抗日战争,是自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来所没有的,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这个战争的性质是革命的。二、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国共合作是这个团结的基础。三、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四、给日寇以很大的消耗。中国的抗战不但是为了自救,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伟大责任。五、从战争中取得了教训。这是用土地和血肉换来的。”

第088章 日军乘势进攻南京()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乘胜西进,企图一举攻占南京,迫使中国政府屈服。11月15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向军部提议,强烈要求攻占南京。

    他认为“现在敌之抵抗在各阵地均极端微弱,很难断定有彻底保卫南京的意图。在此之际,我军若停留在苏州、嘉兴一线,不仅会失去战机,而且将使敌人恢复斗志、重整战斗力量,其结果要彻底挫伤其战斗意志将很困难,从而事变的解决越发推迟……为此,利用目前形势攻占南京,当在华中方面结束作战。”“为了解决事变,攻占中国政府首都具有最大价值。”

    关于兵力问题,松井石根认为,“第10军伤亡甚少,可继续跃进,上海派遣军经过十天休整,即可向南京攻击。凭现有兵力不惜最大牺牲,估计最迟在两个月内可达到目的。”

    11月17日,日本军部召开对华作战会议。陆相杉山元、参谋总长闲院宫、海相米内光政,同意松井石根建议,并决定由松井继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指挥南京作战,免其“上海派遣军”兼职,由朝香宫鸠彦王中将接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并呈报内阁和天皇批准。

    同日,天皇裕仁公布大本营令。大本营是天皇直接领导的最高统帅部,由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组成。

    11月24日,天皇裕仁召开大本营成立后第一次御前会议。

    天皇裕仁说:“内阁呈报关于攻占南京的方案,朕已看过并批准,尚有一个疑虑待议:攻占南京要多长时间可达目的?”

    参谋总长闲院宫说:“据前线指挥官松井石根大将电报所言,最迟两个月内可达目的。”

    裕仁:“当初进攻上海之前,也说一个月甚至十天可达目的。可结果呢,本土增兵三次,苦战整整三个月,伤亡数万人,至今才占领上海。前车之鉴,进攻南京,无论如何不可久拖,务必速决。”

    闲院宫说:“华军正在败退,皇军乘胜猛攻,两个月内攻占南京是有把握的,或者时间更短。”

    裕仁:“但愿如此。”

    首相近卫:“本首相提议,马上进攻南京。”

    陆相杉山元:“我军先头部队,距南京已不足一百公里。”

    闲院宫总长:“南京是中国首都,中**队虽已成大溃退之势,但必不肯轻易弃都。”

    杉山元:“对于顽抗之敌,应采取果断严厉措施。”

    裕仁天皇仔细倾听每个人的发言,时而点头称许。

    海相米内光政:“我有一条质疑。南京城北长江水面有美军舰艇‘帕奈’号,如果炸弹落在美军舰艇上怎么办?”

    杉山元:“美军舰艇在中日开战之时,故意不撤离,这是对我大日本帝国的挑战行为,我军当然可以还击。”

    米内光政:“这是进攻,应负主动挑战责任的是我们。”

    杉山元:“难道可以因为一艘美国舰艇,就放弃攻打南京?”

    米内光政:“此时此刻,没必要惹怒山姆大叔(美国罗斯福)。”

    近卫首相:“我有一策可解困顿。对南京的进攻继续进行,美舰如果不撤走则坚决轰炸。万一美国人追究,就说是飞行员‘误炸’。”

    大家赞成,认为“这是两全其美之策。”

第089章 中国政府决定固守() 
11月中旬,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研究是否坚守南京的问题。参加者有: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军令部作战厅厅长刘斐等。刘斐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我认为,日军利用它在淞沪战场的有利形势,必然以优势的海陆空和装备,沿长江和沪宁线、京杭国道等有利的水陆交通线西进。南京位于长江弯曲部,地形上背水,敌人可由江面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从陆地上也可从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协同攻击,则南京将处于立体包围形势下,不易防守;而且中国参加淞沪抗战的部队损失都很大,不经过相当时期的补充整训,也难以恢复战斗力。为贯彻持久战方针,应避免在南京进行决战。我建议,在南京作象征性的适当抵抗,然后立即主动撤退,使用兵力不超过13个团。”

    白崇禧首先表示支持,何应钦、徐永昌也表示同意。蒋介石说:“下次再议。”

    会后,蒋介石召见陈诚,面商南京防守问题。陈诚认为南京不应固守,并从军事上说了诸多理由。但他又认为,就纯军事角变而言,避免在南京决战是正确的;但就政治角度而言,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还是要守一守的。蒋介石点点头。

    11月17日,蒋介石第二次召开会议,参加者增加了训练总监唐生智、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作战部副部长王俊、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等。蒋介石扫视一下会场,目光停留在李宗仁脸上,说:“德邻兄,日军很快就要进攻南京了,你对南京防守问题有何意见?”

    李宗仁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不主张死守南京。从军事上看,南京地处长江弯曲内侧,地形上背水,易攻难守。日军进攻南京,可以三面合围,南京北面阻于长江,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