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岳飞三十岁建节,他是遇到了好时候,宋金十几年征战,天下不安,现在宋金议和没几年,再启大战也是十几年后,那时已年近四十,就算能在战场上争得功名,升官之后想转文官,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成,况且也不一定就能在战场上挣功名,更有可能,根本就不能入军,真被留在皇城站岗,这辈子就废了。

    “杨兄,睡了吗?”汤鷽忽然问道。

    “没有。”杨丛义念头凌乱,翻动不息,如何能睡着。

    “学成之后,你真打算留在京城?”

    “留在京城没前途,也许会去边疆。我跟你们不一样,没有靠山,没有背景,要想出人头地,就得争一争。进入武学这个机会也是拼了命挣来的,留在京城怎么跟那些背景深厚的衙内争,去边疆打拼一番,若是有幸,或许能挣下功名。”

    “我爹花了不少钱,才给我买来这个机会,也是想让我学有所成挣些功名,将来有一官半职,做乡绅也有底气。在京城入御营,虽然也算荣耀,但要想挣功名,不能不去边疆了。可现在天下太平,边疆也没有战事。”

    “只想谋一官半职的话,用不着去边疆。不是有武举吗,学几年,参加武举考个武状元,也能授官。”

    “如果能考上状元,自然最好。你呢,为什么要去边疆,一样可以留在京城考状元。”

    “武举三年一次,若三年不中,又要三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也许只有去边疆看看。如今边疆是没有战事,宋金议和好几年了,但谁能说会永远和平下去,先找个机会去边疆吧,等将来战事一起,大把的机会就来了。”十几年后,金人再次打过来,要是没有一定的军职,怕是也挣不到多少军功。怎么快速获得军职,积累军功呢?杨丛义心里真正想些什么,他不方便跟汤鷽说,毕竟说出来也没人信。

    “如果是这样,杨兄恐怕要更加用功了,争取早日获得离开武学的机会。我不急,先参加科举,能谋个一官半职回去就可以。”

    杨丛义没再说话,以后到底要怎么走,现在他还理不清楚,需要好好想想。

    金国换皇帝很勤,如果没记错的话,过几年会有一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完颜亮会弑君称帝,现在金国的国都在黑龙江一带,离中原十分遥远,完颜亮弑君后会迁都到北京,再过几年就该举国南下,发动战争了。算来他的时间不多,用三年时间离开武学,获得一个低级军职,争取到一个有仗可打的地方,再在五年内通过军功升任统制,能单独领军,将来金人南下,才能有机会获得足够多的战功。

    问题的关键是获得低级军职后,怎么获得足够升任到统制的军功。金人南下前,能获得军功的方式就只有平叛,他现在越来越理解何县尉、刘将军和高统制等人,为什么一定要杀土匪逼天柱山了,何县尉或许是为了缴获的钱财,但刘将军和高统制可能更多的是需要军功,和平时期武将想升官,就只有慢慢熬资历,平叛肯定是一个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关键是不会有其他人来抢功,也没有太大风险。

    天柱山土匪的势力,他有一定的了解,土匪没有两万人,也有一万多人,真正有战力的应该不下四千人。山里不好打仗,打个一年半载也有可能。如果有机会能参与安庆军围剿天柱山之战,那就应该紧紧的抓住,或者在合适的时候可以引爆天柱山之战,毕竟忠义盟对任何官员来说都是欲除之而后快的存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能参与这场平叛之战,不然这个机会还是要留着。

    或者直接申请去开展敌后根据地?到时候拉出成千甚至上万人马,朝廷不得立即就给升官到统制?人马更多的时候,直接升到都统制都没问题,毕竟朝廷不费力气就得到几万人马,给个都统制的官,又花不了多少俸禄。如果朝廷有心准备战争,这或许是个门路,但就怕主和派太强大,你去搞敌后根据地是什么意思,蓄意破坏宋金和平吗?立马就得被开除军职,甚至关进大牢。风险太大了,这个想法太冒险。

    通过参与平叛、发展敌后根据地挣军功,似乎都有些困难,都需要机会,但机会哪有那么好等?杨丛义陷入深思,不久便沉沉睡去。

    天不亮,杨丛义准时醒来,叫了汤鷽一起练功。

    杨丛义心里有事,练功也有些心不在焉。

    汤鷽发现他状态不对,便道:“杨兄,你还在想昨天的问题?那都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情,现在何必费那精力,走一步看一步吧,先做好当下该做的,才是正理。”

    杨丛义一经提醒,猛然醒悟,是啊,再怎么急,那也是三五年以后的事情,现在该练好本领才是,不然真到机会来的时候,把握不住,不是白搭?当即笑道:“多谢汤兄,一言将我点醒。”

    汤鷽笑笑没有说话,继续练他的剑术。

    等杨丛义驱除心里的杂念,枪术练的便越发流畅,虎虎生风。

    第二天继续学习《孙子兵法》始计篇,一开课便是朗读昨天学习的内容,朗读完后,武学博士黄忱便要求大家从前往后一个个背诵。

    第一个是汤鷽,他很快背诵完,很流畅。第二个是杨丛义,他也很流畅的背诵出来。

    从他们两人之后,其他的人背诵的就越来越磕巴,不时的有人提醒。

    没背几个人,就有人要去入厕,黄忱也只能让他们去,口子一开,要入厕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居然有一半之多。

    既然选择去入厕,当然不会那么快就回来。

    直到大半个时辰之后,先生开始讲新内容,出去的人才陆陆续续回来。

    过不了多时,又有人要去入厕,先生也懒得管,随他们去,个个都是衙内,只要不在课堂上捣乱就行。

    杨丛义认真听着先生讲课,虽然枯燥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看着其他人进进出出,心里隐隐希望他们最好都赶紧回家去,人少点,先生也许会加快讲课进度,他能节省时间,更快学完兵法知识,谋个出路。

第111章 几棵苗子() 
连续十天不间断的学习终于告一段落,迎来了一天休息时间。

    武学生们异常兴奋,绝大多数人走出讲武堂就直接出了武学,直奔他们心中的乐园,大瓦子。

    这些天杨丛义也从陈惠他们几个口中渐渐了解到关于大瓦子的一些事,一开始还不太明白,这大瓦子到底是个什么所在,直到脑袋里突然蹦出一个词出来‘勾栏瓦肆’,才终于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想去这个听起来不怎么样的地方‘大瓦子’。

    杨丛义自然不会去这种娱乐场所,一是没钱,二是打心底不能接受那个地方,毕竟也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红灯区是干嘛的,他也略有耳闻,这个大瓦子估计也差不多。

    吃完饭,天色也不早了,与汤鷽一起来到演武场,演武场只有他两人,活动活动身手,准备开始练功。

    “杨兄,明天休息,你想去哪儿?”

    “哪都不想去,武学里待着看看书。你呢?要出去?”

    “武学里也挺憋闷的,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出去走走。来临安一个月了,好多地方都没去过。”

    “嗯,去看看也好,回来跟我讲讲。”

    简单聊了几句,两人便开始练剑练枪。

    一天休息时间很快过完,杨丛义一个人在讲武堂看了一天书,等天黑从演武场回去,整个斋舍只有汤鷽一人在,陈惠等人不见踪影。

    汤鷽就着蜡烛在写信,杨丛义没有打扰,径自去打水洗漱。别人写信有人收,他在这儿孤苦无亲,就是想写信,也不知道写给谁去。既是苦苦挣扎的孤儿,无牵无挂,那就更应该一往无前,实现自己的抱负。

    第二天继续开课,人数少了一大半,休息时,杨丛义看了看,不到三十人。学生人数一少,当天的进度果然就加快了一些,之前一天学不了半篇《孙子兵法》,这天早早的就将半篇学完,剩下大半个时辰自由学习。为了不使时间虚度,武学博士黄忱居然破天荒第一次允许大家就学习过的内容提问。

    当然不会有人提问,他逐字逐句讲解,讲的很细致,只要是想听的,没可能听不懂。

    原本杨丛义是有疑问,但经他一讲,也能明白,至于如何实际操练,却不是先生能说清的,不是军队统帅,就无法对兵法有切实的感知,学到的也只是死知识。但现阶段,对武学生来说,牢牢记住兵法知识就够了,以后进了军队再慢慢体悟。

    后面一天再开课,前一天不到三十人,这天就只有二十人不到,课程结束的更早。

    后面每天都会少人,等到十天结束,最终只剩十多人了。黄忱也不管,他是教授,只管教好想学的学生,其他人去干嘛,轮不到他管,他也不想多事。这些衙内能有三五个人认真听他讲课,他就满足,其他的也不多想。

    杨丛义所在的斋舍只剩他跟汤鷽,陈惠等人家都距离临安不远,远的骑快马两内天就能到,近的当天能来回。

    休息日汤鷽照例出去,杨丛义留在武学内,看书练武,他把这当成了修行,一心一意学习,其他的暂不去想,等学有所成,再好好考虑,如果现在不努力,想的再好也是白想和空想,理想和抱负终究会是幻影。

    从此以后,整个讲武堂内,每天十多人倒也清静。一天内容讲完,留下大把的时间,黄忱干坐着,也觉得无事可做,便一再加快学习进度。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本计划学习两个月,结果一个月就学完,花了五天复习考试之后,随即开始学习《吴子兵法》。

    一个月后,《吴子兵法》学完,考试之后,又接着学习《太公六韬》这部长篇巨著。

    《太公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篇幅巨大,这一学就学了整整半年之久。

    这半年继续在学的学生不多,加上杨丛义和汤鷽,就只有五六个人,当然讲武堂内不止他们几个,但其他人学不进去,离家又远不方便回家,白天便也只能在讲武堂睡觉打瞌睡。

    入冬天冷以后,上课地点直接改在斋舍取暖的石室,反正人少,围着一坐,怎么讲都行。而杨丛义和汤鷽除了白天学兵法,早晚还在演武场练习武艺,偶尔也练练射箭,亦文亦武,勤练不辍。

    绍兴十七年,春节期间,停课七天。

    几乎半年没出武学的杨丛义,和汤鷽一起出去走了走,临安确实繁华,大街小巷人满为患,南从和宁门,北到景福宫,西起钱塘门,东至北土门,一坊坊各有特色,一巷巷各有所专,临安虽小,三百六十行,行行俱全,说书听曲,花船游灯,昼夜不息,热闹非凡。但杨丛义是穷人,临安城里的物价实在令人乍舌,跟汤鷽一起在清河坊喝了壶茶,点了些干果小吃点心,就花去了五贯零两百八十文钱,最后还是汤鷽付钱请客,自此杨丛义再也不敢进茶楼。

    临安的繁华,汤鷽在这个春节,第一次真真切切的见到了,异常兴奋与激动,不止一次跟杨丛义说,真想一辈子待在这里。

    而杨丛义对此却没有太多感觉,要说娱乐,这个时代哪里比得上几百年后呢,只不过这个时代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非常精细,所有人也都变着法在享受,就说喝的那一壶茶,洗茶三遍,用的居然是三种不同的水,河水、湖水、井水,煮茶的水,据说还是一个时辰之前取来的山泉水,杨丛义是喝不出来有什么特别。而那小吃点心,虽是面粉和糯米所做,但上面的雕刻花纹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不说吃,放在那里就是艺术品,要三贯五贯钱,虽然心疼,却也觉得物有所值。除了感觉物质的精细与人们生活的奢侈,也没有其他感觉,毕竟他是穷人,没法去享受那些东西,不然说不定还真能爱上临安这片土地。

    几天时间,他真真切切的感受了临安的幸福与安宁,大街上时常能见到穿着便服的官员,年长的带着仆人,年轻的带着家眷,年轻的书生三五成群,风度翩翩,神采飞扬,诗词奏对,出口成章,不时看见小娘子,淡妆轻施,衣着多彩鲜艳,巧笑连连,眉目舒展,有丫鬟或俊郎相伴,小儿三五成群,结伴呼喊,来回游窜,各色小贩也是笑容满面,这样一副幸福安康的美景,任何身处其中的人都不忍心打乱,难怪能一安百年。

    朝堂上的大员,谁敢轻启战端,不说其他大员要反对,就是来到街上,也免不了要被百姓指指点点。战争不起,临安不乱,谁敢说一句,北复中原?南方的生活已经这么好了,何必再去挑事,可能百姓这么想,主战派大臣这么想,甚至连皇帝也会这么想!恢复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