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凤儿直觉身上一凉,红霞扑面,娇羞不禁,口中惊呼嘤咛,本能地扭过了脸去。脸上娇羞难抑,迷蒙的眸子仿佛一弯碧水,娇嫩鲜红的小嘴轻轻开启,腻声道“陛下……”
一声招唤,6承启猛然从欣赏的状态惊醒,再也按捺不住了,扑身而上,将郑韩凤儿压在自己的身下,低头亲吻她的香甜柔唇,伸手握住两座高耸坚实的雪峰,轻轻揉捏,触手温柔软滑,炽烈下身更是……
一阵风流,说不出的蚀骨,道不尽的惊悸和颤栗,左右逢源,温香满怀,软玉在手,几次三番,筋疲力尽,很想昏昏睡去,不过在温柔乡中,就是钢铁也能化成绕指柔,更别说6承启这种血气方刚的少年,稍微撩拨,又生龙活虎起来,直到夜静更深,两人都通体舒透了,也没有了折腾的力气,精神极度疲倦之下,才双双搂抱在一起沉沉地睡去。
夜间,寒风呼啸,吹得窗棂哐哐作响,顷刻之间,天地就变了颜色,不过房中炭火温暖,两人身体缠绕拥抱,更是舒服之极,香甜酣睡。
外间宫女在听墙根,终于止住了这羞人的折磨,才缓缓离去,禁不住低声问道“怎地陛下这般生猛?”
另一个宫女小脸煞白,点了点头,说道“竟过了一个多时辰,幸亏贵妃娘娘身子好,不然怎禁受得住!”
一个宫女打趣道“你们是想郎君了?”
“呸,你才想!”
“不然的话,怎生论起这个来?万一给陛下知道了,小心撵你们出宫嫁人!”
那些宫女脸上红彤彤,嘴上却硬声道“嫁人便嫁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亦不小了……”
余下的宫女都吃吃笑了起来,揶揄道“果然思春了……”
那宫女提着灯笼,不服气地说道“你们不思春,怎地在殿外听了这么久?”
那些宫女脸上一阵烫,辩解地说道“这不是怕陛下和贵妃召唤嘛!”
“你们都是心口不一的……”
“死妮子,说什么呢!别跑,待我呵你痒痒……”
“嘻嘻嘻,饶了我罢,我说错话了……”
声音渐行渐远,一个人影却突兀地出现在东厢拱门前,落寞地看着殿中红烛,一直摇晃着,嘴上呢喃道“陛下……”
第六百九十三章:上奏()
一早起来,陆承启只觉得神清气爽。昨晚一夜征战,驰骋疆场,大杀四方,总算出了口“恶气”。
眼见韩凤儿还在熟睡中,陆承启也不打算惊动她,而是自顾自地起身,由侍儿服伺着穿衣登履妆扮,准备上例朝了。其实韩凤儿乃是习武之人,稍有动静就醒了。只不过她脸皮薄,不敢稍稍睁开眼。
陆承启瞥见她可爱的睫毛在微微颤动,嘴角上挂着笑意,也没有拆穿,而是低声说道“你们待会记得叫醒贵妃娘娘啊,她忍得可辛苦了”
韩凤儿耳聪目明,哪怕是这么小声,也听得一清二楚,心中啐道“这人”
陆承启恶作剧完了,笑嘻嘻地出了东厢,然后径直往御膳房走去了。此刻已经过了卯时,文武百官陆陆续续进了大庆殿,分官职高低,立于正殿或偏殿,三三两两围成圈子,在讨论着什么。文人间么,大多数是讨论着刚刚出来的新政,比如蒙学,比如养济院,施药局等等。他们真的已经被弄糊涂了,不知道小皇帝到底要做什么,一会以为他是千古少有的昏君,一会以为他是难得明君,真的不知道小皇帝是哪种人。
他们也知道,单单以昏君、明君来辨别这个小皇帝已经不可取了,应该是看新政到底是赞誉多,还是毁誉多。新颁布的蒙学、养济院和施药局,都是难得的“仁政”,只可惜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的仁政有些受不了。就拿施药局来说,看病确实不要钱了,可抓药还是要钱的,哪怕不多,却也有点那个。俗话说,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这做一半,留一半的,算什么?
养济院也是,规定六十岁以上老人,可入养济院养老,每人每日一升米,十文钱。八十岁以上的居养老人,另给大米及柴钱,九十岁以上老人每日有酱菜钱二十文,夏天给布衣,冬季给棉衣。可小皇帝不知道,大顺的鲜少有人活得过六十岁的么?七十都古来稀了,八十九十更是人瑞
蒙学也是这般,明摆着和私学抢生意,这让那些书院怎么看待朝廷?与民争利,还是不给活路?
新政的弊端太多,很多文官都摩拳擦掌,准备上奏,博取小皇帝另眼相看。当然,新政也不是一无是处,甚至真的可以称得上仁政。单单是养济院,已经是行万家生佛之事。哪年长安城的冬天不要冻死几个人?现在有了养济院,足以提供衣食住宿,死的人肯定会大大减少。
正当朝臣们纷纷攘攘之际,大庆殿外传来一声“皇上驾到”,顿时这大庆殿中便鸦雀无声,文武百官列队站好,准备上朝。
陆承启一身龙衮,踏入了大庆殿中,虽目不斜视,却也见得到许多朝臣还是睡眼朦胧的,仿佛还在梦游。陆承启也知道,这上朝最费时费力,可偏生许多朝臣喜欢以上朝勤奋来衡量一个皇帝是否勤政,“被迫”之下,陆承启也只能“服从”。不过要是开启廷议来,这上朝还是有点好处的。幸亏大顺是五日一例朝,有紧急之事再以洪钟聚集文武百官议事。不过自大顺立朝以来,除了皇帝驾崩以外,这洪钟似乎也没响过几次。最近一次还是元绶年间,辽国已经将幽云十六州围困了起来,才敲响的洪钟。那次元绶帝决意出击,算是很多人的一个人生拐点。杨太师也力主出战,从而步步高升。
登上龙椅后,朝臣长揖,众口同声道“参见陛下,陛下圣安!”
“众卿平身,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陆承启知道这是客套话,若是一日一朝或许还有时“无本要奏”,可五日一朝,绝无幸免之理。
果不其然,内阁首辅徐崇光出列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许多大臣都没回过神来,怎么这次徐崇光不坐阵中军,反而身先士卒,第一个出来奏本呢?而心思敏捷之人,已经想明白了,这应该是江南一事有了眉目。其实做得了官,很多人的心思都很活络。开垦即是自家田地,单单是这个条件,已经让在场官员心动不已了。也难为了徐崇光为了堵住漏洞,不惜得罪这么多人,殚精竭虑。这等精神,为了留名青史,“造福万民”的精神,陆承启也微微动容。
“准奏!”
徐崇光当即端着朝笏,侃侃而谈,所说之事,无一例外,皆是开发江南一事。不出所料,很多大臣都惊愕地看向了徐崇光,每人仅限五亩地?这这简直不给活路啊!还明文规定,官员及其直系亲属不得“与民争利”,很多人都心里骂开了“直娘贼,你不要发财,就不给我们发财了?”
一时间,除了徐崇光的门生故吏稍稍理解他之外,许多大臣都“同仇敌忾”,就差没有群起讨伐了。徐崇光却依旧“我行我素”,根本不理会已经闹成一片的朝中大臣,中气十足地朗声奏本。
陆承启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徐崇光的上奏。其实这奏本,他早就看过了,现在不过是借徐崇光的口,再听一遍而已。许多心思敏捷之人,看着纹丝不动的小皇帝,心中已有计较“内阁不过是皇上的幕僚,出此政策,想必也是小皇帝的授意。这徐首辅,不过是替皇上挡箭羽罢了”
陆承启听了徐崇光关于江南农田、水利、道路、民生、作坊等阐述,并不置可否。待得他说完后,才缓缓地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臣有异议!”
“臣有本要奏!”
“陛下,此举难免群情激愤,望陛下三思啊!”
陆承启这话刚刚落地,一大群人便跳将出来,恨不得证明自己才是最正义的一方,开始猛烈地“攻击”徐崇光起来,纷纷表示不同意。徐崇光心中一叹,眼光复杂地看向了陆承启。原来,徐崇光的奏折里面,只是写每人仅限十亩地的,但小皇帝一挥手,说道“每人十亩,耕种得了吗?太多了,削减为五亩!还有,这官员要是与民争利,奈之若何?”
正是因为这样,徐崇光才“不得已”改了奏本,成了今日的版本。果不其然,现在已经引起公愤了,他这个内阁首辅,隐隐有成为众矢之的的意思。户部尚书林镇中担忧地看向徐崇光,心道“老师”。
第六百九十四章:好手段()
见到群情汹涌,甚至要把徐崇光掀下马的意味,陆承启就有点放心了。或许这就是做了皇帝之后的通病吧,总是疑神疑鬼的,要把权力紧紧攥在手里才放心。现在看来,即便是文官集团里面也不是一条心的。有了这个试探,陆承启放心了。
什么是帝王心术?这就是帝王心术,不经意间挑拨离间,打一派拉一派,再中立一派,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三足鼎立,就不会一家独大,再造一个杨太师。不过即便杨太师在朝时亦不是为所欲为的,副相有文彦博,还有计相,就是六部,杨太师也只掌控了四部而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江湖如是,官场亦如是。
陆承启觉得达到目的之后,才缓缓地说道“众位卿家似乎对徐首辅的计划不甚满意啊,可是为何?”
这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小皇帝明摆着装傻,这些朝臣可不敢装傻,万一现在退却了,日后再想争取到这个“福利”就难了,凭什么连乞丐都能开垦五亩田地归纳己用,他们做官的却不行?这不是搞阶级对待吗!
当然,这些大臣不知道什么是“阶级对待”,但不影响他们奋起“还击”。
太常卿魏云峰闹得最凶,当即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徐首辅对朝廷命官太过苛刻。且不说现如今朝廷命官俸禄几何,物事市价节节攀升,俸禄不涨,当官却养不活一大家子,已非新闻。现如今朝廷开垦江南,却将朝廷官员和亲属排除在外,非仁哉?非人哉?非礼哉?”
魏云峰一点面子都不给徐崇光,因为他并不是徐崇光的学生,也不是徐崇光一党的,与徐崇光没有牵连,自然闹得最凶,抨击得最肆无忌惮。其实魏云峰是文彦博的人,而且一直都是,这一点陆承启早就知道了。文彦博也从未隐瞒过这一点,当然也不会傻到自己公开。
再加上魏云峰是太常的人,太常是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在汉代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但在大顺权力削减了些,成了清贵衙门,但也不可小觑。能做到太常卿的人,礼法娴熟,“业务能力”过硬,批驳起来一套一套的,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现如今看来,魏云峰还是怕惹恼了小皇帝,才稍稍抑制自己,没有再说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来。元绶时,官员们互相攻讦,造谣揭短无事生非等下作手段都使将出来,让人郝颜。现在不同以往了,魏云峰也知道要慎言。抨击可以,攻击人身,那他自己也要倒大霉。
魏云峰的话语一落,他一派中的官员也站了出来,为他摇旗呐喊。甚至一些墙头草,也跳将出来,纷纷指责徐崇光“有欠考虑”。
徐崇光真的有欠考虑吗?或者说陆承启真的有欠考虑?
并不是。要知道,大顺对于在职的官员,不管是寄禄官还是职官,一律免除税赋。百余年来,大顺冗官日盛,也难怪国库渐空。皆因这些官员都太过“聪明”,太过“中国式的聪明”,一个劲地钻朝廷漏洞,把族人田地、村中田地都拉划到自己名下,一逃税就是一条村的逃,直到死在任上或者贬官流放、告老还乡才继续交税。
这样人何其多,都想着法子钻朝廷的漏洞。偏生这个制度是当官的“福利”,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揭穿他?于是乎,这个毒瘤就一直存在,越来越大,敲骨吸髓着大顺的元气。
陆承启也想一下子扭转这个风气,因为不仅仅是农税,商税也不外如是。如果仅仅是农税,陆承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可商税一逃,每个月朝廷要损失多少钱?有了这些钱,陆承启能训练更强的禁军,制造更强的武器,也能颁布更多利民的政策。
今日通过徐崇光一试探,果然群情汹涌,差点就没将徐崇光给冠上一个“大不敬”的罪名,最好把他给打落下来,换个人做首辅。为何杨太师振臂一呼,满朝响应?就是因为他“符合”了大多数官员的利益,所以有人拥戴他。陆承启把杨太师的羽翼敲掉以后,他就只能乞骸骨致仕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在朝堂,何异于江湖?
原先陆承启还对这些满口仁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