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往复襙作,女工的巧手带动着梭子不停地在织机上飞舞,布也就一点点地织出来了。朱由检登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穿梭”一词的由来。

    朱由检看得眼花缭乱、头晕目眩,不禁对心灵手巧的纺织女工肃然起敬。但看了半天,布也没织出多长来,让他又联想到了前世的纺织机械。

    即使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老织机,每分钟的转速也能达到一百五十转以上,换句话说,就是每秒钟打纬二点五次。而且综框和梭子的运动都是自动的,工人只需来回巡视即可。

    进入二十一世纪,更出现了各种先进的无梭织机,利用剑杆、水流或者气流引纬,打纬速度大幅提高到每分钟几百次,甚至千次以上。

    而眼前的脚踏织机,尽管女工全神贯注一刻不停,每分钟打纬最多也只有十几次而已。而且也只能织出最简单的经纱纬纱一上一下的平纹布,像前世那些复杂的提花织物,更是连想也不用想了。

    当然朱由检现在不求那些花哨的纹路,只要织出来的布能够缝制普通衣物就可以了。但是只要稍稍一算就能得出,这种织机的产量极低,每个时辰大概只能织出一寸布来。怪不得布匹的价格昂贵,如此耗时耗力,不贵才怪!

    朱由检不禁愁眉紧锁,照这样的生产效率,织出一尺布就得一两天,织一丈布还不得十天半月。自己还“只争朝夕”呢,这速度比蜗牛爬也快不了多少。

    但是现有的设备就是这样,一时也无法改进。在这种条件下,如何能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朱由检又开始绞尽脑汁思索起来。当然,他自己可没有这两下子,所谓思索,也不过是回忆前世的工厂是如何组织生产的。

    这一回忆,果然想出了几个好点子。

    首先就是分工。在这个时代,妇女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劳作,因此纺纱织布裁衣服,都是一个人从头干到尾。这样做当然效率很低,朱由检就先从这里改起。

    他立即按照女工的襙作水平,给她们做了不同的分工。纺纱的就是纺纱,织布的就是织布,不可串岗。如此一来,工人们每天重复的都是相同的劳动,慢慢就会越来越熟练,速度和质量都能得到提高。

    再者就是实行四班三运转制。他规定每名女工每天的工作时长为四个时辰,分为早中夜三班。早班从辰时到未时,中班从申时到亥时,夜班从子时到卯时。而工人则分为甲乙丙丁四班,在早、中、夜、休四种状态中循环更替上班。

    如此一来,就实现了不间断的生产,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当然,这个时代可没有电灯,到了夜间就必须点蜡烛。而纺织厂里全是易燃之物,夜间工作需要冒很大的风险。朱由检也因此加强了安保和巡视的力度,在前世,因为疏忽大意造成的火灾数不胜数,他可不想让悲剧在这个时空重演。

    最后一招,就是技能培训。朱由检很反感这个时代工匠“手艺不传外人”的做法,龙朔国历史上很多精湛的工艺,就是这样渐渐失传的。所以他硬性要求技巧好、生产速度快的女工必须带徒弟,一个月内徒弟的水平赶上师父,师父和徒弟都有额外奖励。如果两个月徒弟的水平还没上来,那就师父和徒弟一块罚。

    当然,这几项规定也不可能把产量一下子提起来,肯定会有个逐渐提升的过程。朱由检对这一点倒是充满信心,并且对纺织厂的前景也十分看好。

    遥想前世,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凡是靠纺织起家的,比如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最后无不成为制造大国、强国。尽管后来纺织成了“夕阳产业”,但在如今这个时代,要想实现经济“起飞”,还是得依靠女工手中的梭子,这可是真正的金梭银梭啊。

    当然,朱由检不可能总在纺织厂里待着,还有好多事等着他处理呢!

第396章 处置外来人口() 
平心而论,朱由检是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办工业上来的。眼见着这个时代本来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在自己的努力下一点一点地成为现实,那成就感该有多大!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眼下还有一件急务,朱由检不得不花费时间处理,那就是处置外来人口。

    现在秦王庄和泾阳县两座城中的外来人口,加起来已经达到五万之巨,这可是个十分惊人的数目。要知道规模大得多的西安城,城内人口也不过十余万。而秦王庄和泾阳县不过是弹丸之地,也挤了这么多人,管理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然,这些外来人口并不是自由流动来的。其中约有二万人是泾阳本县的农户,前日因为流贼来袭,是朱由检主动把他们接进城来的。还有约二万人,是被流贼裹挟着来攻城的临县百姓。除此之外,还有数千流贼及其眷属。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战乱导致了外来人口的激增。

    很显然,让这么多的人在城中滞留,绝非长久之计。别的不说,最基本的粮食供应都非常困难。流贼围城不过两三日,可战略储备库的粮食消耗却急剧增加。为了防备可能会出现的长期被困局面,朱由检甚至想采取“战时**”的办法,限制城中居民的口粮供应。

    好在流贼很快遁走,交通得以恢复,外来人口的处理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泾阳本县的百姓倒好说,他们本来都有家有田,此时当然是返回城外的各村镇中。虽然家园遭到了流贼的破坏,但老百姓家里本来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至多是存粮被搜刮一空,门板被流贼拆了用来攻城。

    朱由检对这些百姓许以银两补助,又分配了一些口粮,足够他们坚持到秋收。当然泾阳县现在大面积种植的是棉花,即使秋收也收不上多少粮食,到时候还是要大量从外面采购。若是买不来粮食,那就要出大问题了。

    对此朱由检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本地的粮食产量太低了,就算全种谷子,收获的粮食还不够农户自家吃的。外购粮食虽非长久之计,但至少能解燃眉之急,所以外购粮米的政策,还要坚持很长一段时间。

    至于临县被裹挟来的百姓,问题就复杂多了。首先不管怎么说,他们来攻打泾阳都是造反行为,依《大明律》不但本人要斩首,就连全家人也要跟着掉脑袋。

    如果朱由检懒省事,把这些人全都交给西安的官府处理,官府虽然对付流贼不行,但杀老百姓还是很有底气的,搞不好就真要血流成河了。这么造孽的事,朱由检当然干不出来,那可是几万条性命啊!

    但是就这么把人放了,似乎也大为不妥。有道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还是对这些人进行必要的惩戒。否则,这里面就会有些人无视法度,回去以后摇身一变,真的成了流贼也说不定。

    再者,这些临县的百姓不受泾阳管辖,家中又被洗劫一空,放回去以后的生计也很成问题。如果衣食无着,以至于活活饿死,那也是朱由检绝不忍见的。

    所以朱由检首先对这些人分门别类,先把老幼病残和妇孺放了回去。因为他们没什么劳动能力,朱由检还每家给了几两银子的盘缠。

    至于那些直接参与攻城的青壮年男子,朱由检让孙传庭对他们宣布:你们有罪本应处死,但朝廷有好生之德,姑且不杀。但必须以工代罚,把给泾阳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然后才能放回家中。

    这些人本来都是提心吊胆,生怕全家被杀。如今先是家人被释放,已经放下一半心来;现在自己也不用死了,无不感激涕零。以工代罚,不就是干活么,这个谁也不怕,老百姓就是干活的命。反正在各自县中也得服徭役,在哪干不是干啊。

    老百姓觉得合适,朱由检更觉得划算,这可是免费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用啊。前段时间流贼围城,秦王庄的所有在建工程全停了下来。攻城之时,一些建筑也受到损毁。如今正好加紧修建,这可都是纯卖力气的活。

    说起来,这个时代的龙朔国老百姓真是全世界最能吃苦耐劳的人。只要能生存,只要能吃上饭,再苦再累的活他们也绝不退缩。再加上这些人对泾阳心存感激,干起活来更是不要命。

    朱由检看到这种情景,心中也十分感慨。心想他们毕竟都是淳朴的老百姓,只要稍微往回拉一点,仍是安善良民。可是要往前再推一下,没准就真成了匪了。要知道农民和流民只有一字之差,流民和流贼也只有一字之差。自己处理得当,挽救的可不止是这一万人,而是更多人的性命!

    如今正是盛夏季节,阳光十分毒辣,鸡蛋放在地上,一会儿都快烤熟了。朱由检也不忍让这些人顶着烈日干活,便将工作时间改为黄昏之后到清晨。这下可热闹了,只要天色一暗,城中到处都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劳动者的吆喝声,几乎吵得人无法休息。

    不过城中的百姓却没有一个有怨言的,因为这可不是大妈跳广场舞那种损人利己的缺德事,而是事关全城百姓安危的重大工程!

    通过这次守城战,朱由检也充分认识到:虽然现在已经开始进入火器时代,但城墙的防御作用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付装备和战斗力都比较差的流贼,如有两道坚固完整的城墙,那简直就不可逾越,大大减少对秦兵的占用。

    而减轻了守城的压力,秦兵就可以腾出手来主动出击,先剪灭那些实力不济的小股流贼。

    虽然说如今天下大乱,盗匪蜂起,流贼越来越多,单凭朱由检的秦兵,不可能改变整个局势;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有助于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就是再小的事,朱由检也愿意去做!

第397章 杀贼冒功() 
遣送回籍、以工代罚,这就是朱由检对被裹挟百姓的处置方法,总体上说还是十分宽大的。经过如此处置,城中的外来人口大大减少。等两座城墙彻底完工后,那些青壮年也会被释放,秦王庄的百姓就又可以恢复平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生活了。

    最后还有一个遗留问题不能不解决,那就是真正的流贼。这些被俘的流贼如今都关押在名为“勤恩所”的监狱中,数量也达到一千多人。如果再加上他们的家属,总数就有三千人之多。

    流贼和普通百姓可不一样。虽然他们也出身于百姓,但随李自成征战多年之后,农户的淳朴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有杀人不眨眼的戾气。

    对于如何处置这些流贼,朱由检与孙传庭、杨嗣昌等人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按照那两位的意思,这些人都是大奸大恶之徒,基本上都杀过人,身犯不赦之罪,必须明正典刑。就算泾阳县无权处置罪犯,也应解送到西安府或京师,总之不能再留着,免生祸患。

    朱由检却不这样看。他认为流贼虽然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很大损害,但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造反也是迫不得已。正如李自成当日在阵前所言,但凡有一条活路,谁肯冒着杀头的危险造反?这属于官迫民反,罪无可赦,情有可原。

    因此,将这批全部杀死固然简单省事,可不根除朝廷的**,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最后还是只有造反一途。在这里杀一百,别处又会冒出一千;再杀一千,又会激起一万。到最后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那大明可就彻底玩完了。

    但如果对流贼不严加惩处,那也是不行的。比如说如果像对待普通百姓一样将他们释放,朱由检敢打包票,这些人肯定会立刻投奔旧主李自成。

    道理很简单,他们已经习惯了刀头舔血、走一路抢一路的生活,再让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土里刨食,他们已经做不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将他们释放,无异于纵虎归山,只能让流贼势力越打越大。

    而且朱由检从前世穿越而来,自然知道历史的进程。就算流贼真的“修成正果”推翻了大明王朝,他们也绝不是凶残的满清骑兵的对手。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最后都落得兵败身死,这谁也不能怪,只能怪他们目光短浅、水平有限,既没有治国安邦之才,也没有外御敌寇的能力。

    所以朱由检对流贼的态度也很鲜明,那就是他们的队伍必须剿灭,首恶必办!余者可以不杀,但要进行严格的改造,让他们用艰辛的劳动为过去的所作所为赎罪!

    因此,朱由检将这件事委托给县令孙传庭,让他立即启动了对流贼的分类工作。

    所谓分类,首先就是将参与作战的流贼,与非战斗人员的眷属区分开来。这一步倒很简单,眷属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孺,一眼就看得出来。对这些人可以稍稍优待,只限制她们不许出城,在城内则可相对自由地活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