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同样的希望吧?”
卓如鹤再次沉默,他已经明白南直劲的意思,越发犹豫不定。
南直劲又上前几步,来到桌边,郑重地说:“宰相大人提拔过不少官员,也贬黜了一些,有人感恩,自然就有人怀恨在心,可是为何一直人人自安,没有反对之声?一是宰相大人治官有术,得到了朝中各方势力的支持,二是有皇帝的默许。怀恨在心者自知无望,也就消了报复之心,可那是暂时的,不会一直忍下去。”
卓如鹤不得不承认,南直劲说得有道理。
“待事态平稳,我自会效仿申宰相。”
“将乱摊子留给陛下吗?”
前进不得,后退也不得,卓如鹤又气又恼,“你到底想让我怎么做?”
“我已经说过,朝廷必须稳定,不可分裂,对宰相大人、对陛下、对大楚,这都是好事。”
卓如鹤沉默的时间更久一些,最后挥下手,两名随从识趣地退下。
南直劲稍稍松口气,周围无人,他却压低声音,“宰相大人想过没有,陛下为何对你我二人如此宽容?”
“为何?”卓如鹤想过许多,但是都不足以解释一切。
“因为陛下眼里,朝中大臣上下一心,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不希望破坏现在的格局,所以暂时忍耐。一旦有大批官员弹劾宰相大人,朝廷由此露出分裂迹象,陛下绝不会再忍。”
“你又能猜到陛下的想法了?”卓如鹤曾经依赖这位中书省老吏,如今对之却是深恶痛绝。
南直劲微微点头。
卓如鹤没想到对方会承认,愣了一下,“事情已然败露,赵若素再没机会留在陛下身边,你凭什么……”卓如鹤猛然醒悟,“不是赵若素!”
“是他,但不是唯一,赵若素透露消息只是希望弥合君臣之间的隔阂,但是内容太少,我自有其它消息来源以作补充,这个来源安然无恙,陛下一点也没有怀疑。所以我仍然知道陛下的想法:陛下希望暂忍一时,等他培养的亲信站稳脚跟,等大楚解决了内忧外患,再对朝廷下手。”
卓如鹤看着南直劲,突然觉得有些可怕,“你……你……”
“我是朝廷的守护者,像我这样的人不只一位,宰相大人,连您也是其中之一啊,只要咱们紧密地联合在一起,朝廷就不会乱,朝廷不乱,陛下就不会轻易改变现状。”
卓如鹤身上出了一层冷汗,“别再说了,你走吧,我不会再与你联系,半年之后,我会交出相印。”
“宰相大人真以为自己能够全身而退?”
卓如鹤面红耳赤,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卷入太深,上任以来,得到的支持越多,暗中埋下的仇恨也越多,只是一直没有显露出来而已,恨恨地说:“除了赵若素,还有谁?”
南直劲双手托起,“就算砍下这颗脑袋,我也不会说、不敢说。”
卓如鹤强压怒火,“南直劲,你知道我的底线吧?”
“当然,绝不背叛陛下。”
“哪个陛下?”卓如鹤得问清楚。
“当今陛下。”南直劲微微一笑,“我已经说过许多次了,宰相大人,咱们的底线是一样的,当今陛下虽有一些……缺憾,却已是武帝以来最合格的皇帝,放眼整个宗室,再找不出第二人。南某指灯发誓,绝无二心,稳定朝廷也是为了防止有人谋逆。”
“你打算怎么办?”卓如鹤心不甘情不愿,还是被说服了。
“此时此刻,关键人物是户部瞿大人。”
“瞿子晰?”卓如鹤有些糊涂了。
“瞿大人生性孤傲,一直不肯融入同僚,又兼弟子众多,且多是不稳重的年轻人,朝廷分裂,另一方必举他为首。”
卓如鹤又一次沉默,南直劲所言不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之前在勤政殿上,大家才会推举瞿子晰第一个去见皇帝。
这是一招障眼法,如果让皇帝以为瞿子晰也是朝廷的一部分,行事或许会更谨慎一些。
事实证明,这一招很可能生效了,皇帝在见过瞿子晰之后,的确变得宽容。
卓如鹤越发不能“问心无愧”,长叹一声,“瞿户部名声甚佳,又得陛下欣赏,对他不可轻举妄动。”
“当然,那会让朝廷分裂得更快,我的意思是瞿大人在户部做得够久了,该调到吏部。”
吏部是六部之首,调为吏部尚书,品级未变,实权却增加了,而且这是通往宰相之位的必经之途,卓如鹤没当过,算是极特殊的例外。
这和让瞿子晰去见皇帝的意思一样,都是为了显示朝廷的团结。
“就这样?”卓如鹤不太相信。
南直劲微微一笑,“右巡御史空缺多时,瞿大人也可兼任。”
御史离宰相又近一步,虽然皇帝看好瞿子晰,这样的速度也太快了一些,而且宰相本人感受到了威胁,虽说心生退意,但是亲手将位置让给竞争者,卓如鹤还是有些不愿。
“这种先例可不多。”卓如鹤冷冷地说,吏部与御史都是治官,职责却不同,一个负责考核任免、一个负责监察督导,除了个别过度时期,极少会允许同一人兼任。
“这么大的事情,就让陛下裁决吧,如果我没猜错,陛下肯定会同意任命瞿大为右巡御史,这就够了。”
“嗯?”
“很快就将有一桩案子落在右巡御史手里,如果处理得好,朝廷不会分裂,宰相大人也能重拾陛下的信任。”
“什么案子?”
“燕家。”
卓如鹤神情微变。(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五章 无休无止()
韩孺子回到皇宫,动用少府帑藏重赏房大业家人,遗憾的是房大业的儿孙当中并无出类拔萃者,老将军后继无人。
恢复勤政殿听政的第一天,场面稍有些尴尬,卓如鹤假装一切正常,其他大臣却都悄悄地察言观色,希望弄清楚皇帝的真实意图。
韩孺子没有表露出任何不满,和往常一样,与几位大臣商议朝政。
第一件事就是前往东海国巡狩,皇帝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剩下的问题就是时间与路线。
冬季将至,卓如鹤建议明年春天出发,经由洛阳东进,最为稳妥,经过的郡县也比较多。
韩孺子却比较急迫,要求十天之后出发,不走洛阳,而是先南下,然后沿江东下,顺便巡视新近安定的云梦泽,入冬前到达东海国。
卓如鹤稍加反对,很快就代表群臣同意了。
作为回报,韩孺子称赞了宰相的功劳,表示自己不在京城期间,愿将整个朝廷托付给宰相。
剩下的就都是些琐事了,韩孺子将房大业推荐的数十位将领名单交给兵部,由兵部调集,尽快送到皇帝身边来,他要亲自考察。
卓如鹤又提起右巡御史的空缺问题,认为应该早些补缺。
这个问题大家都感兴趣,商议了一个多时辰。
韩孺子让议政大臣们拟一份方案,希望在再次巡狩之前,将这个问题解决。
下午,韩孺子在凌云阁召见了东海王等人,亲自安排巡狩事宜。
这是平淡的一天,君臣和睦、朝廷稳定,韩孺子不到天黑就回到后宫,逗了一会女儿,又去给两位太后请安。
慈宁太后将皇帝叫到自己的住处,问道:“陛下又与大臣闹别扭了?”
韩孺子笑道:“一点小误会而已,已经没问题了。”
慈宁太后知道皇帝不肯对自己对说实话,轻叹一声,“其实我并不意外,咱们母子二人与朝廷总是隔着一层,陛下从小没受过宗室与朝廷的好处,自然对大臣没有什么好印象。”
“太后多虑了,先帝当了多年太子,登基之初不也与群臣有过矛盾?朕在摸索,大臣也在摸索,双方都摸清状况之后,慢慢就好了。”
对韩孺子来说,“先帝”总是父亲桓帝,而不是兄长思帝。
“陛下心里有数就好,可别耽误太久。”
“太后放心,目前进展顺利。”韩孺子自信地说。
慈宁太后微微摇头,改换话题,“那个王平洋,陛下觉得怎么样?王家也就他读过几天书,懂规矩、有点眼力,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不错,这一路上他做了不少事情,颇合朕意。”韩孺子没有完全说实话,王平洋的确很会做事,正因为如此,反而令皇帝不喜,猜测他受到了慈宁太后的指点。
“那就好,王家总算有人能为陛下效力,不至于担着外戚的名号,却每每置身事外。”
母子二人聊了一会,慈宁太后道:“陛下又要出京,走之前去探望一下慈顺宫吧,那边的状况不太好。”
韩孺子和母亲就是从慈顺宫过来的,上官太后没有露面,自从去年冬天以来,她的身体就日渐衰弱,似乎已近末年。
上官太后还不算太老,但是已经失去了多半活力,只在遭受到威胁时,才会奋力反击。
“是,明天朕就去。”
韩孺子实现了诺言,次日下午特意前往慈顺宫,事前打过招呼,上官太后正装见驾,感谢皇帝的关心。
两人并无母子亲情,甚至彼此憎恶,但有一点相同,都曾面对大臣的阻力,以至于步履艰难。
“陛下此番与大臣交手,感觉如何?”上官太后主动提起此事,屋子里还有两名侍女,都是她的亲信之人,另一位是太监张有才,是皇帝的身边人,不至于泄密。
韩孺子本无意谈论朝政,可是环顾身边,杨奉去世、赵若素背叛、东海王等人各有私利,皇帝已经没有可说话之人,反而是完全退居深宫的上官太后,与皇帝有一些共同语言。
“算不上交手,只能说是试探吧,一切都在预料之中。”韩孺子一开始还不能对上官太后开诚布公。
上官太后脸上的确有着明显的病容,对朝政却重新产生了兴趣,微笑道:“陛下是在静观其变吧,想看看哪些大臣会站出来反对宰相和中书省?”
韩孺子勉强点头,“朝廷有问题,但还没到病入膏肓的地步,朕希望暂时维持现状,不想再生变故。”
“陛下做得对,但是要小心,大臣们会利用这一点。”上官太后指点道。
韩孺子有些好奇,问道:“太后……执政之时,是如何与大臣打交道的?他们似乎都很害怕太后。”
“嘿,所谓害怕只是假象,陛下回想一下,除了公开的叛逆者,我可曾更换过朝中重臣?”
韩孺子摇摇头,老宰相殷无害从武帝末期任职,经历四代皇帝病死在相位上,他不动,百官的变动自然也是极少。
上官太后继续道:“我曾经尝试在广华阁另起炉灶,结果却是一场惨败。刑吏也是官员,也是大臣,从我这里得到权力之后,却觉得不稳,总想再找靠山。陛下应当明白,在官吏眼中,朝廷总是比皇帝更稳定,所以更大的靠山还是朝廷。那些刑吏暗中投靠大臣,表面上为我做事,却借机排除异己。在我听政期间,重臣未变,底下的变动却很多,我原以为那是我一手造成的,最后才明白,我才是工具。”
上官太后神情黯然,她肯放弃权力,原因有许多,其中一条就是觉得自己再也掌控不住朝廷。
“经过武帝的强压,大家都以为朝廷变得软弱,可是换一种想法,能在武帝时期坚持下来的大臣,哪一位不是老狐狸?软弱是他们的诱饵,诱使陛下放松警惕,他们就能为所欲为。”
“或许,是太后做错了,执政者不该警惕大臣,就让他们按自己的规矩行事吧。”
上官太后盯着皇帝,惊讶地发现皇帝似乎在说真心话,她摇摇头,“如果全按大臣的规矩行事,陛下还活着的时候就应该住进太庙,每年出来几次,接受群臣的朝拜,其它时间里不闻不问。”
韩孺子微微一笑,最初将他当成雕像的人,恰恰就是上官太后。
“武帝是皇帝的楷模。”上官太后思考得越久,越佩服武帝,自觉相差甚远,“武帝一生都与大臣争斗,无休无止,他总是胜利者,唯一败给了死亡,等他驾崩之后,朝廷恢复原样,武帝的成果却没人继承。”
上官太后承认自己毒杀了桓帝,她一点也不后悔,在她眼里,那实在不是一位好皇帝、好丈夫。
韩孺子不想追究此事,并不意味着就能坦然接受,对上官太后,他永远都会保持警惕,比对朝中大臣更甚。
“无休无止?”
“对,无休无止,武帝越到晚年,与大臣斗得越激烈,殷无害那班大臣能坚持下来,一是确有几分真本事,二是侥幸,武帝再多活两三年,谁也留不到现在。”
韩孺子突然明白上官太后想说什么了,“太后是说大臣应当定期更换吗?”
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