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7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场如战场,对情报一样极其需要。

    当然,当年那些暗杀队员,也并没有放弃,依然保留着,并且数量远超当年。这些人分布散置在天南地北,但数量很多。李超一旦号令集结,能够拉起一支精锐的死士队伍。

    这也是李超手里的一张暗牌。

    柯庆点了点头,李超远在辽东,但李家的那张天网却依然在监视着汉京朝廷的一举一动。皇帝的举动,其实一直在他们的监视之下。通过无数的眼线耳目,李家能第一时间掌握皇帝的动向。

    万一皇帝发疯,要动李家,李超就能够拥有关键的时候来做布置反应。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皇帝要亲征,其实不是什么秘密。之前皇帝就想要亲征西域了,后来被宰相们劝住了,因为朝廷没钱供皇帝亲征。

    但现在皇帝手里有钱,兼之高句丽等也被打服,契丹奚等也降服,吐蕃又内乱之中,而统叶护新死,西域正处于群龙无首,极度混乱的时候。这个时候出兵,大唐有一劳永逸的解决突厥人的希望。

    李世民坐不住,他要西征,他甚至都不愿意委派一员上将代他西征,他要亲征。

    宰相们倒是反对过,但这次李世民非常坚持自己的计划,没有人能劝的住。最后还是宰相们退让了,因为他们仔细的考虑过后,发现这次皇帝西征的时机确实是不错的,皇帝亲征,并不用冒太大险,但却实能增强一举灭掉突厥的机会。

    “诏书已经传下,皇帝将征召十万兵马亲征,另外征诏契丹、奚、室韦、薛延陀、吐谷浑、女国等诸番从征。总兵力将达到三十万!”

    “陛下将带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和宇文士及、杨恭仁出征,留杜如晦、魏征、马周、高士廉四位留守辅佐太子监国摄政。”

    李超点头。

    李世民是那种很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大唐一直把突厥视为心腹之患。如今有好机会,他岂会错过。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战,皇帝亲自上阵,足见其重视。

    “此战灭西突厥可能性极大。”

    “突厥如此强大,真的就要亡了?”柯庆武艺高强,但对于局势并不算多了解。他只知道,几年前,突厥还骑在大唐头上做威做福呢。怎么突然之间,突厥就已经到了这地步了。

    “再强大,也经不住内讧。之前东西突厥对立,东…突厥短短几年换了三个大汗,然后内部不稳,终于最后爆发内乱,偏偏铁勒人又叛乱,兼之西突厥东进,最终让东部突厥亡了。他们亡的很冤,但西突厥也败的这么快,也一样是因为这内讧啊。若没有内讧,以突厥的强大实力,大唐起码还得准备个五年才有机会收拾东突厥,要是想把西突厥也收拾了,那得十年以上。”

    柯庆有些奇怪的道,“陛下亲征,居然没有召相公回朝随征,也没有召相公回朝辅政,这倒是很奇怪。”

    这有什么奇怪的。

    李超丝毫不觉得奇怪。

    打突厥,这次朝廷占据各种有利条件,李世民亲征,肯定能赢,那为何还要让李超去帅兵,为什么还要让本已经功高难赏的李超再获这不世奇功。

    至于让他入朝辅政,一来李超不会愿意回去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辞相。再者,皇帝也并不一定愿意让李超入朝辅佐太子临朝摄政的。

    “算了,不用管那些事了,如今局势正好,我们安心的做算快的事情就是了。这次攻打石马津收获不小,我准备再趁胜把青泥浦也给抢了,那里也是很繁华的一处港口。”

    柯庆表示赞同。

    这次他们船队夺下石马津非常顺利,没有半点抵抗,对外围的扫荡,也很顺利。到现在,甚至都还没有消息传到青泥浦,就更别说卑沙城了。

    少数想逃往北报信的人,都被柯庆手下的那支游骑兵截杀小队拦截了。

    经过连续几天的扫荡,李超的船队,在石马津外围又攻破了三十余座村庄,俘虏了五千余高句丽人。

    钱粮财物也收获不少。

    李超在旅顺港外几十里的海上一小岛建立了一个中转仓库,把缴获的战利品,抓获的俘虏,都先送上了这个岛。

    战利品分好后,朝廷的那部份自然得由登州衙门算快组织船来运,而其余的战利品也已经在内部拍卖会后,各自分完了。那些东西,就由各家算快来取了。

    “岸上还有不少东西,都是些家具之类的,不算很值钱,但也还能值点钱,可运输起来麻烦。我建议直接卖给登州的商人们,由他们自己来运,我们便宜点卖给他们,也不浪费。”卢高算盘打的很精,连那些没空运输的家具、木料等东西,也舍不得浪费。

    “可以通知登州的商人,给他们弄个简单的拍卖,把那些东西打包卖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来运。”

    郑安对李超禀报道,“姐夫,最近登州港那边又有不少船想加入我们。”

    石马津的成功,虽然高句丽人还没得到消息,但在登州港,却已经传开了。听说一次直接就抓了八千多俘虏,还搬家一样的抢到了无数的钱粮财物,那些登州港里的人坐不住了。

    他们不想错过这次机会,都想加入到李超的船队。

    “想加入我们的没问题,前提他得有船有人。另一个加入条件,就是他们得同意我们的约法三章,还有我们的战利品分配方案,只要他们同意这两个,那他们愿来就让他们跟着。”

    人多力量大,有更多的人,李超也敢更深入,碰上一般的高句丽军队也不用怕了。

    “明天,我们打劫青泥浦!”

    山南,汉京。

    李世民和太子在书房说话。

    “朕亲征西域,留你在京监国,朕是放心的。”

    “父皇,能让太保回京辅政吗?”

    李世民沉吟,“文远现在不愿意入朝为官。”

    “可父皇根本没有给太保下诏,又如何知道太保不愿意呢?”承乾问。

    “李超不想入朝,朕也不想强迫他。有些事情,你还不明白,这里面并不简单。”

    “怎么不简单?”承乾对于李超,既是师徒也如父子,朝中众臣里,他最信任的就是李超,也最认可李超的能力。在他看来,有李超在朝,他留守监国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只是李世民却犹豫着。

    李超不肯回朝,他多少能明白其中的真意。李超功高勋著,又名望高,财势足,李家一门十四爵,拥有千里封地,大唐第一勋门。

    李超真正到了功高难赏的地步,若不是他信任李超,一般的皇帝早就猜忌防范了。但他相信李超对他的忠心,只是就算他相信,可有的时候,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去做。

    李超能不恋栈权力,毫不犹豫的离开中枢,这是让李世民极为感叹,同时心里也暗暗赞叹的。

    李世民不怕李超有钱,也不怕他多会赚钱。

    只要李超不触及到皇权的底线,有点钱算什么。李超这样的臣子,皇帝还巴不得他真的放下权力,离开朝堂去赚钱,去经营领地呢。

    反正领地再怎么经营,也有诸多条框限制着,又不是汉魏的诸侯国。大唐的领地,可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李超愿意放权,那他这个皇帝就愿意让李超去赚钱。何况,李超赚了钱,他也不亏的,新税法下,李超赚的多,他收税也收的多。

    “承乾,一个厉害的皇帝,最重要的一点,是用好人。李超是人才没错,但李超太过锋利,就如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好好用,就会伤到算快。因此,我们不是必要之时,不要随便拔出李超这柄剑,还是把他放在剑鞘中收纳好更好些。”

    “父皇,我不明白。”

    “你现在不明白,但以后会明白的。我知道你亲李超,跟他关系好,但那只是你们的师徒之谊。当你站在监国太子的角度时,你得换一种思考方式。”

    辽东半岛。

    李超的船队从石马津离开的时候,已经扩大到了一百八十多条船,拥有四千余人。

    当这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出现在青泥浦的时候,青泥浦城主没有出城迎接,而是谨慎小心的派人来传话,让船队在港外海上停泊,只许以小船运货入港,并且限制船员数量。

    “遇上一个聪明的了。”

    “那又如何,凭他那三两百人,也想对抗我们?”程咬金冷笑,“直接冲入港,夺城吧。”

    李超点了点头,一力降十会,他们确实有这个无视高句丽人的实力。

第976章 内相() 
下一章马上连发!求月票!

    “国无敌国外患,恒亡。”

    汉京,东宫,讲经殿。翰林学士承旨、黎国公温大雅对太子说道。皇帝李世民已经率兵离开汉京,亲征西域。

    太子承乾留守监国,四位宰相辅佐。

    李世民还安排了一众大臣,每日轮流向太子讲经。既讲儒家经典,也讲治国之道,甚至还讲兵法军事等。

    黎国公温大雅,太原温氏三雄中的老大。太原温氏三雄与山东颜氏三雄,并称为此时士族家教最好的两家。其中温氏兄弟最早为李家皇朝效力。

    尤其是温大雅,隋时曾任东宫学士、长安尉,因父去世,解职归家守丧。后天下大乱,不再出仕,李渊镇守太原之时,结交往来。起兵后,特聘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典掌机要。

    李家打入关中,次年称帝,温大雅被任带了为黄门侍郎,其二弟温彦博为中书侍郎,二人同列朝堂供职中枢,深受皇帝信任。

    后来温大雅主动辞职,免人非议,改任工部侍郎,再后来被李世民力邀出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玄武门前后,李世民特安排温大雅出任洛阳,以为外应。

    玄武门后,将其迎请入朝,封黎国公。

    今年,五十四岁的温大雅被李世民拜为翰林院学士承旨。

    翰林院学士承旨,又俗称翰林院长。

    这是翰林学士之长,翰林院有六学士,还有诸多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翰林院里学士很多,翰林学士多不兼任,但翰林学士承旨只有一位,且职权很重。

    在武德时,初设翰林院,但那个时候,翰林院里的学士,是由太子崇文馆和秦王府文学馆里的学士们升任。翰林学士,也基本上兼任其它一馆学士,并另有其它官职。

    当时的翰林学士,数量多,且职事不重,也就是一个荣衔。

    但很多东西,在贞观朝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为中心。而现在却成了以中书门下为中心的朝廷,并且新设了枢密院分宰相兵权。

    中书省成了权利最大的衙门,中书舍人虽品低,但也因为握有重要的五花判事权而被人称为储相。

    在经历了此前李超萧瑀等宰相的对抗和辞职后,李世民又对现有的这个中枢结构不满。于是,他再次悄然的调整。

    李世民目光放在了翰林院。

    翰林院还是原来那个翰林学士院,但官职人数和品级却都大调整。调翰林学士承旨一员,翰林学士六员,还有侍诗侍讲等官员。

    他以翰林学士承旨,独承密命。

    这个承旨,其实就是相当于在禁中职掌机密,与中书令一内一外,因此现在被人称为内相。

    六位翰林学士,则负责起草诏令,分中书舍人之权。

    如今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有明确分工,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也称为内制。

    中书舍人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而翰林学士承旨,则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宰相之权。

    翰林院学士承旨,从二品。翰林学士,正三品。

    李世民以这高品级,一下子明确了翰林学士们的重要地位。

    中书门下的宰相们,先是被削了兵权,如今又弄出一个内相,也是处心积虑。

    承乾坐在那里,看似很认真在听课,其实是在神游物外。温氏三雄颜氏三雄是当代大儒,他承认。但他就是觉得这些老儒们,讲课有些太干枯了。

    听李超的课,总是很生动。每讲到一处,都会有鲜活的例子,会有大数据分析,让人一目了然,听了会很信服。

    今天,承乾向温大雅提了一个问题,“就是税赋,到底是按丁征税好,还是按财富多少征税好?”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不简单。

    大唐的基本国策,是均田制。朝廷向百姓均田,更多的百姓分到田地,然后朝廷在此基本上推行租庸调的基本税制。

    租庸调,正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才能实行,因为这个税制的根本,就是近课丁征税,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