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楚怀王-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槐还没有说话,许行见昭雎败退,立即趁胜追击道:“大王,臣观楚国众卿全都热衷于争霸天下,那么臣就以争霸天下为目的,来说说修建水渠是如何有利于争霸天下的。”

    熊槐开口道:“请先生进行细说一二。”

    许行应道:“争霸天下要在强军,而一支强大的军队,则需要训练有素、武器齐备。军队的训练以及武器的装备,全都需要人去做。”

    “工匠打造武器,那么就没有时间去耕种了,将士常年训练,那么也没有时间去耕种了。”

    “所以说,工匠,将士,这些强军的基本,除了人口这一根本外,那么粮食便是人口之外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粮食的唯一来源,就是从田地中种出来,如今的天下,那些数量较少的中田以及良田不论,仅仅对大部分的下田进行说明。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如今一亩收约两石,也就是说一户农夫一年可收获不到二百石粮食。”

    “五口之家,虽然食量有多有寡,但人均大约一月一石半,也就是每家每年需要食用九十石粮食。其他的一百余石,或交税,或出售以为家用,全部用来供养他人。”

    “而一个军中丁壮,如果不训练,那么一月需要两石粮食,如果征战或者训练,那么就需要的粮食会超过两石,就是说一个将士常年训练就需要消耗三十石粮食。”

    “也就是说一户农夫,终年所得,若是供养将士,不过是供养三到四个人,若是供养工匠,不过是供养一家所需。”

    “可是,若是将每亩地收获提升到三石,那么一户农夫就会每年多生产一百石粮食。六万顷地也就是田地六百万亩,也就是说楚国每年多收获六百万石粮食,而楚国的税收大约是一半,也就是太府每年多出三百万石粮食。若是这些粮食全部充作军用,那么就足够十万大军一年训练所需。”

    “若是每个将士训练半年,那就是二十万大军,训三月,就是四十万大军。再加上洞庭淮南提供的粮食,楚国每年就可以训练近百万大军,有了这些军队,大王何愁霸业不成。”

    熊槐渐渐的被许行所描绘的画面所吸引,若是真如许行所说,那么楚国就会多出十万常备军,不,不仅仅是如此,许行说的只是一年一获,若是算上麦米,也就是一年两获,这样一来,楚国完全可以多训练二十万常备军。

    而且还不仅仅只是二十万而已,因为许行的数据全是保守数据,最起码现在江汉之间的粟米产量就没有达到两石,而芍陂灌溉的土地,粮食产量就普遍超过了三石,还有不少五石,十石的良田,而不仅仅只是三石。

    所以,楚国增加训练二十万常备军完全不成问题。

    数十万常备军,在加上征召的士卒,那么···

    熊槐在这一瞬间,似乎看到二三十年后,楚国横推天下的局面了!

    现在秦国的都江堰与郑国渠全都没有修建,论实力底蕴,秦国比楚国还是要弱上一筹,如果楚国在云梦的水渠建成,只要楚国汉水不失,那么就算秦国把这两个水渠全都建成,楚国还是要比强强,就算打一个折扣,楚国也不比秦国差。

    这样的楚国,那个国家能比。

    不仅是熊槐,其他大臣载许行说完之后,也全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中。

    良久,一直在一盘默默听许行辩论的唐昧长叹一口气,摇头道:“若是昔日吴起能得先生之助,那么···”

    剩下的话唐昧没有说出口,之前吴起对贵族下手,不就是因为他训练军队导致太府空虚,没有钱粮了吗?

    若是吴起有粮,哪里还会让楚国发生一场动乱,经过多年才恢复生气。

    唐昧能想到的事情,在场的人全都想到了,接着全都面色一变,各有想法。

    熊槐见唐昧说完后,群臣的面色出现变化后,开口询问道:“不知对于许子所言,众卿以为如何!”

    听到楚王的问话,群臣顿时一阵沉默。

    不是说许行提出修水渠的建议不好,而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乃是许行,这就有些不妥。

    就在沉默间,依旧是唐昧长叹了一口气,开口道:“大王,臣以为修建水渠一事可行。”

    “况且,修建水渠也不是不能中断的事情,即便各国来攻,或者天下局势有变,我们完全也可以暂停修建水渠,征召大军对外作战。”

    “哪怕是花费二十年的代价,只要水渠能建成,那么我楚国就有了百年霸业的根基。”

    熊槐闻言意味深长的道:“不错,正是此理。就算此时不宜修建,那么总有适宜修建的时候吧!”

第三百三十四章 抢功() 
    群臣闻言立即知道楚王已经意动,至于此时不宜修建的话,则是在暗示水渠的动工时间会延后。

    楚国现在的目标,依旧在越国身上。

    知道楚王的意思后,斗由立即倒戈:“大王,臣以为可行。”

    接着,昭鱼对身侧的昭常深深的看了一眼,出言道:“大王,臣也以为可行。”

    昭常愣了一愣后,立即跟上。

    熊槐见已经有数位重臣赞同,点了点头,接着,向群臣道:“众卿对修建水渠一事,是否还有其他疑虑。”

    声音落下,群臣全都沉默。

    见状,熊槐开口道:“也就是说大家全都不反对修建水渠了?”

    景鲤闻言拱手道:“大王,修建水渠或许可行,只是不知大王以为谁可主持此事呢?”

    “这···”熊槐不由见目光看向提出这个建议的许行,见其抬头挺胸,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立即微微颔首。

    还未说话,上大夫昭常开口道:“大王,臣以为司空掌管工事,而且这种大工程,需要人力太多,非司空主持修建不可。”

    原本景鲤开口之后,其他人也都反应过来,现在经过许行的解说,而且楚王意动大臣不反对,那么秀金水渠一事就是势在必行了。

    一旦修建水渠的主持者,这就是泼天大功啊。

    楚国的孙叔敖,魏国的西门豹,那可都是青史留名,被百姓传唱至今的贤臣。尤其是孙叔敖,这位贤相至今还在寿县被百姓祭祀着呢!

    不仅如此,孙叔敖死去后,楚庄王见孙叔敖的后裔贫困,特封四百户百姓给孙叔敖之子,直至今日,孙叔敖一脉依旧享受着四百户百姓的供奉。

    虽然提出修建水渠的功劳已经被许行获得了,但是,这主持修建的大功,许行肯定夺不走。

    想着,立即群情激动。

    只是昭常提议昭鱼后,大家全傻眼了。

    昭鱼不仅是第三个同意修建水渠的,而且昭鱼位高权重,身为司空更是百工之首,要从昭鱼口中抢食,这···

    上官大夫接着出言道:“大王,司空虽然掌管百工,但是司空毕竟年事已高,而修建水渠一事太过劳累,臣以为,为司空考虑,还是让令尹为首主持此事为好。”

    上官大夫话音落下不久。

    负责内政的重臣纷纷站队,一派以昭鱼为首,一派以景鲤为尊。

    争论片刻后,负责军事的景翠昭雎也下场站队,纷纷站在本家这边。

    他们此刻很清楚,争权夺利,哪里顾得上本支不本支,但是,如果是这种能获得封地或者封号的事情,能壮大根基的事,那就是的坚决站在本支这边。

    不多时,看着如同闹市一般的大殿,熊槐顿时沉默不语。

    殿中,公孙衍与陈轸一直沉默,他们二人是外来着,只能依靠楚王,既插不了话,也不想参与进去。

    而一旁的许行,此刻心中又急又怒又气又恼,之前说准备挖开水渠的时候,你们要么反对,要么沉默,没有一个赞同的。

    现在,其中的利弊已经被他说清楚,大家全来摘桃子,对他这个修建水渠的提议人,直接撇在一边,不闻不问,这合适吗!

    想着,许行不由一叹,现在他总算知道当年贵为宛城守的文种为什么要投奔越国了,怪不得楚国的人才纷纷外走。

    熊槐沉默许久,见两边相持不下,就知道现在轮到他楚王一锤定音了。

    于是,轻咳了两声,顿时打断了群臣的议论。

    等群臣重新坐好后,熊槐开口道:“修建水渠的事情,关乎未来我楚国的百年霸业,所以必须要有以为重臣主持。”

    说着,熊槐看了看景鲤,然后又看了看昭鱼,接着目光转向许行,见其如同霜打的茄子的一般,便收回了目光。

    水渠一旦建成,那么这就是一个极大的功劳,不是付出封地,那就是封号。

    景鲤与昭鱼二人,熊槐更加倾向于昭鱼,因为如今景鲤已经有封号了,若是再将这个功劳交给景鲤,那么水渠完工,就必须赏赐景鲤封地,才能表彰景鲤的功劳。

    而昭鱼则不然,他的功劳虽大,但是还没有获得封号,即便水渠完成,赐昭鱼一个封号,足以表彰昭鱼的功劳。

    顿了顿,熊槐开口道:“令尹乃是百官之首,国事繁多,寡人全都托付于令尹,若是让令尹在兼任修建水渠一事,实在是太过艰辛,寡人于心不忍。”

    听着楚王的话,景鲤虽然很想说一句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但是,既然楚王开口,而且昭鱼身为司空,正当其职,他也只好拱手行礼道:“臣谢大王厚爱。”

    熊槐点了点头,看着昭鱼道:“司空,卿乃百工之首,我楚国的大工程,本来就是由司空负责,那么修建水渠一事,也由贤卿负责吧。”

    昭鱼闻言,老脸上的皱纹顿时全都舒展开来,容光焕发,似乎立即年轻了十岁,笑着拜道:“臣必不负大王所托。”

    熊槐笑了笑,继续对昭鱼道:“司空,虽然水渠的事情寡人可以交给你,但是如今战乱频频,工事同样不轻,所以,为了避免司空过于操劳,寡人以为还需以为助手负责协作水渠一事,不知司空以为许子何如?”

    昭鱼闻言立即会意,这是楚王想要他为主持水渠一事付出代价。

    而且许行乃是提出修建水渠的建议人,楚国既然准备修建水渠,那么就不能讲他彻底抛开。

    于是,拱手道:“大王,许子精通农事,而且水渠一事也是许子提出,臣以为,可以拜许子为右工,具体负责修建水渠一事。”

    “嗯!”熊槐点了点头,看向许行道:“许子,寡人欲拜先生为右工,位列大夫,请先生协助司空修建水渠,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右工!”许行缓缓地点了点头。

    右工的职位并不低,如今楚墨的首领已齿就担任楚国的左工一职,同样也是位列大夫,右工的职位并不能算是辱没他。

    只是,如果可以,其实许行更愿意担任司农,而不是右工。

    不过,修建水渠的建议是他提出的,而且水渠也与农事息息相关,他也不想推辞。

    至于修建水渠的主要功劳被昭鱼抢了,许行也只能大叹无奈。

    一则修建水渠还需楚国内部一股强大的实力的支持,二则他自己的根基太浅。

    想着,许行拜道:“臣愿为大王效命。”

第三百三十六章 方术士() 
    另一边,许行同样也安排了陈相回庸县。

    陈相到了庸县后。

    不多时,许行还留在庸县的门人纷纷聚集过来。

    陈相从怀中拿出一份书信,传给同门后,开口道:“这是先生让相带回的信函,如今先生已经说动楚国君臣进行修建水利,并且先生被楚王任命为右工,协助司空昭鱼修建水渠。”

    “可是,虽然楚国也有不少精通水利的农官,但是,对这些人,先生却难以指挥。所以,良奉先生之命,请精通修建水渠的同门全都去郢都助先生一臂之力。”

    陈相话音落下后不久,一个粗壮的大汉嚷嚷着道:“修水渠这事,我沈牛在行,既然是先生所命,那么我放下庸县这百亩粟米也无妨。”

    沈牛开口之后,又有数人开口愿往郢都一行。

    总共走出的七个精通水利的同门后,陈相对其他人开口道:“修建水利的事就交给先生与沈牛他们,但是我们留在庸县的门人任务同样也不轻松。”

    “先生言,楚王十分重视麦米,所以这次修建水渠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逼迫江淮的百姓种上麦米。”

    “相从郢都归来之时,先生再三嘱咐我道:相啊!相啊!征召江淮的百姓前去江汉服劳役,这并不是楚王的目的,让江淮的百姓种上麦米,这才是楚王内心焦虑的所在。”

    “所以,先生既担心江淮的百姓不会把楚王的诏令放在心上,又担心江淮的百姓会对楚王的诏令迟疑。故,先生希望我们能在江淮为楚王略尽绵薄之力,通过走访江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