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楚怀王-第3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熊槐站在船尾,看着丹淅之地逐渐远去,心情极为复杂。

    良久,直到丹淅的防御工事逐渐在视线中模糊,直到消失在视线中,熊槐才收回目光。

    接着,熊槐摇了摇头,长长的吐出一口气,转身向船舱中走去,就在进入船舱的那一瞬间,熊槐停了下来。

    熊槐的身躯在船舱前停滞数个呼吸,而后,在陈轸与公孙衍的迟疑中,缓缓开口道:“陈卿,传诏,让襄阳城守屈原秘密来见寡人。”

    陈轸闻言顿时一惊。

    屈原这个名字已经数年没有从楚王口中说出来的,不仅如此,屈原这个名字也有数年未在郢都出现,仿佛这个名字如同被人遗忘一般,大家都不愿意提及,唯恐那一天,楚王又想起这个人来。

    不想,现在,楚王竟然在各国伐楚的前夕,突然想见屈原了。

    陈轸心思千回百转,口中没有丝毫怠慢,应道:“唯。”

    熊槐听到陈轸的回应道,微微颔首,然后进入船舱中。

    ···

    船队顺流而下,过丹水,入汉水,以极快的速度向郢都而去。

    当夜,熊槐的船舱中,灯火通明,此时,熊槐独自一人静静的坐在船舱中,正全神贯注的看着案上的木简,渐渐的,案上左侧的木简已经大半移到右侧。

    夜深人静,此刻熊槐已经忘记了时间流逝,直到陈轸的声音突然在船舱外响起,这才将沉浸在木简中的熊槐拉回现实。

    “大王,屈原求见!”

    熊槐一怔,过了一会儿,这才反应过来,屈原是他自己召见的。

    想着,熊槐立即一边揉了揉眼睛,一边开口道:“立即让屈原进来!”

    “唯!”

    很快,随着舱门的响动,屈原的身影出现在熊槐眼前。

    透过微微晃动的灯光,熊槐发现屈原的相貌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依旧那么年轻,那么充满活力。

    随着屈原的走近,熊槐很快就发现了屈原身上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屈原的眼睛,以前,熊槐记忆中,屈原的眼睛明亮而灵动,现在,数年未见,屈原的眼睛已经变得漆黑而深邃。

    此时的屈原,少了几分朝气,多了几分沉稳。

    “臣屈原拜见大王!”屈原来到楚王案前,看了一眼越发显得威严的楚王,立即压制激动的心情,然后行礼一拜。

    听着屈原平静中带着一丝激动的声音,熊槐笑了笑,开口道:“贤卿快快请起。”

    待屈原起身,熊槐再次将屈原上下打量了一下,笑道:“数年不见,贤卿却是比以前更加稳重了。”

    屈原闻言立即拱手:“大王,无论臣如何变化,但,臣对大王的忠心却一直未变。”

    熊槐一怔,不由诧异的看着屈原。

    以前,以屈原的骄傲,可不会当着楚王的面表忠心,而是自己用笔,用华丽的辞藻将这些话写下来···

    想着,熊槐便笑了笑,对此刻的屈原更加满意了。

    熊槐满意的地方,不仅因为屈原的表忠心,而是屈原的态度。

    以前的屈原,虽然才华过人,对楚国充满热情。但是,或许是因为被提拔过快,以弱冠之龄,位列楚国重臣,导致才气过人的他,也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总是看不起身边的同僚,显得恃才傲物,与周围的人关系很差。

    现在,屈原能如此,这说明他已经放下自己傲气,如此,熊槐也就不担心,屈原周边的人,欣赏他,崇拜他,敬畏他,却无人亲近他。

    想着,熊槐点了点头,然后开口道:“贤卿,此处只有卿与寡人,贤卿不必如此正式,坐!”

    “谢大王!”

    待屈原坐下后,熊槐看着屈原,郑重的道:“贤卿,这次寡人召见贤卿,乃是为襄阳之事。不知,贤卿筑城数年,现在的襄阳的如何?可堪一战?”

    说完,便紧紧的瞪着屈原,这襄阳城,便是熊槐的底气所在。

    此时,天下战云密布,屈原自然知道目前的局势的,故而一听楚王问战,顿时以为楚王兵力不足,想要从襄阳调兵。

    于是,屈原立即拱手道:“大王请放心,自臣来到襄阳之日起,便始终牢记大王的嘱托,一直都在训练士卒,不敢有一日松懈。此时襄阳城中有精兵两万,另有百姓万户。只要大王一声令下,臣便可在五日之内,为大王聚集三万士卒。

    此外,襄阳城外,还有百姓八万户,只要大王需要,臣便可立即征召十四以上六十以下的百姓,一月之内,还能聚集十万士卒,愿为大王而战。”

    “这···”

    熊槐一听襄阳一地,就有百姓近十万户,能拿出十三万军队,顿时大吃一惊,露出难以置信之色。

    数年前,屈原前往襄阳的时候,熊槐只是从楚国各地招募了五万百姓给他筑城。而后,秦王驷崩,熊槐下令昭雎攻取於中,尽迁於中诸城一万五千户百姓于襄阳。

    就算之前的五万百姓每人一户,那也只有六万五千户百姓,剩下的三万户百姓哪来的?

    若是按照每户五口来计算,这襄阳城中便有五十万百姓。

    这···

    太假了,熊槐更本不敢相信!

    这才过去数年,襄阳就能拿出十五万士卒。

    熊槐迟疑的看着屈原道:“贤卿,襄阳城中,何以有如此多的百姓?”

    屈原见楚王狐疑的看了过来,立即开口道:“大王,臣绝无欺瞒大王之意,此刻襄阳一地,有百姓二十八万余人,户数九万三千余户,这些百姓,臣都一一登记在册,绝无半分虚假。”

    “这···”熊槐喃喃着将屈原所说的数字重复了一遍,从这三个不正常的数字中,明显可以看出,此时的襄阳很不正常。

    熊槐心中已经隐隐明白,为何襄阳的户数有这么多,士卒也有这么多了。

    还未出口询问,又见屈原拱手道:

    “大王,臣在襄阳筑城之时,为了实现襄阳的粮食自给自足,一面组织百姓在周围伐木取土石筑城,一面将向四周开辟田地屯田,待到城池修建完成之时,已经在城池周围开辟出百万亩田地。

    襄阳城墙修筑完毕后,臣下令将襄阳的田地广开阡陌,分成一亩一亩的小田。然后依照以前征召百姓时所宣言的内容,向参与筑城的百姓赠送田地二十亩荒地八十亩,并立下契约,许诺这百土地全都归百姓私人所有。

    并且向百姓宣布,只要这些百姓愿意留在襄阳,官府不仅不会干预他们的种植,而且也无需他们耕种王田,免税两年,其后只需交税两成半,其余所有的粮食尽归他们自己所有。”

    熊槐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修筑襄阳的百姓,并非征召而来,而是他这个楚王下令,从楚国各地招募而来,招募的条件,便是分田,分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田地。

    想着,熊槐不禁脱口而出道:“所以说,这就是襄阳最初的五万户百姓?”

第六百零五章 备战() 
屈原尴尬的点了点头,接着解释道:“大王,不仅是这五万户,於中地区的百姓迁来之后,这些三五人组成的家庭,给了臣极大的启发。于是,臣便效法秦国,强制推行商君的分户制度,以扩大户数,增加税赋以及士卒。”

    熊槐隐隐有些明白了。

    以前,熊槐自己也曾研究过商君的变法举措。

    所谓的分户制,是指一个家庭中,不准出现两个成年儿子,目的便是更有效的直接控制百姓,增加士卒以及徭役来援,并且增加税赋。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商鞅先是立法号召,而后通过加税,引导百姓分户。但是百姓以及豪强受人多力量大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富裕的家族宁可多交税,也不愿分户,所以这一措施效果并不好。于是,商鞅变法后期,便开始强制推行。

    这使得许多家族出现父子分离,兄弟分异的惨剧,这也是商君残暴的一个重要罪证。

    想到这,熊槐有些担忧问道:“贤卿,强制推行分户,是否遭到百姓抵制?”

    屈原摇头道:“大王请放心,无论是襄阳的那五万户百姓,还是其后於中的秦国百姓,都是小户人家,并未出现一家十几口乃至数十口的大户,故而推行还算顺利。

    等臣向各地宣言襄阳分田免税低息借贷以吸引人口之后,周围邓地卢地等地的庶出小宗不愿受嫡出大宗的控制,纷纷迁移到襄阳,这些人对分户之事也没有任何异议。

    虽然其后周围得地区,封锁了前往襄阳的道路,但是,还有许多百姓带着妻子背着子女前来襄阳,这些人同样也毫不在意分户。

    其后司马昭雎在陈期间,先后从陈地迁移了五千户百姓来襄阳。但是,襄阳分户大势已成,即便有些百姓心中不愿分户,但是面对强制分户,也已经无力对抗了。”

    熊槐听着屈原的述说,顿时松了一口气。

    这就是另起炉灶修建新城的好处。

    若是在楚国其他地方,百姓全都被宗族贵族控制,楚国的政令根本无法深入基层。这种分户的政策下达各地,结果却只能传到县城,无法传到村镇,只会让政令成为一纸空文,而没有任何作用。

    接着,熊槐摇了摇头,收拢住发散的思维,既然襄阳有充足的青壮,那么据守襄阳,在士卒上便不成问题。

    想着,便再次开口问道:“贤卿,不知现在襄阳城中储备了多少粮食?”

    屈原对此了然于胸,张口就道:“回大王,臣这几年征税屯田所得,共积累了三百万石粮食。此外,襄阳百姓手中,还有大量余粮。只是臣这些年从襄阳所收的商税,全都用来购买农具以及耕牛,以满足百姓耕种所需,并无余钱收购粮食。”

    熊槐笑着出了一口气,襄阳的粮食比他预想的要多出一点,但也并没有多出多少。

    这三百万石粮食看似很多,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多少,也就是十万大军一年的口粮。

    而这些粮食,不仅是屈原数年积累的结果,也是因为襄阳这地方没有向太府缴税,更因为襄阳之地没有大量的贵族过着奢靡浪费的生活。

    故而才能在襄阳这新开辟的贫瘠之地,积累如此多的粮食。

    想着,熊槐沉吟了一下,开口道:“贤卿,如今太府钱财充裕,稍后寡人回到郢都,让人送去万金,外加粟米面粉各五十万石。”

    说着,熊槐看着屈原道:“贤卿回去的时候,将寡人身边的二千三百近卫军全都带回襄阳,然后立即征召五万士卒,开始练兵备战。另外,趁着现在还在农闲之时,征召所有的成年男丁进行训练,以备不测。”

    屈原闻言立即摇头拒绝道:“大王,近卫军战士,乃是用来拱卫大王的,全部交给臣,这万万不可!”

    熊槐笑道:“无妨,如今寡人不在亲临前线,近卫军放在郢都也派不上用场,与其荒废,还不如让他们去襄阳练兵。”

    接着,熊槐见屈原还要劝阻,再度开口道:“此时寡人心意已决,贤卿不必再劝了,听令便是。”

    “这”屈原见状,迟疑了一下,然后伏地一拜:“谢大王厚爱!”

    接着,起身后,迟疑道:“大王,士卒整训完毕,是否需要臣率军前往前线支援?”

    熊槐摇了摇头,郑重的道:“丹淅防线固若金汤,无需贤卿前去增援,贤卿需要做的,那就是在襄阳准备防御事宜。从现在开始,囤积木材石料,并且将襄阳城变成一个防御堡垒。”

    说着,熊槐又问道:“襄阳的武器与防御设施如何,能否装备十三万人?”

    屈原闻言心中一滞,楚王一开口便是襄阳所有的能战之士,这说明楚国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只是楚王为什么不调用襄阳的兵力呢?

    想着,屈原摇了摇头,应道:“大王,襄阳城中的防御设施,在工尹派出的墨者的帮助下,已经十分完备。但是,武器最多只能装备三万人,甲胄奇缺,箭矢严重不足。”

    熊槐立即开口道:“好,稍后寡人命工尹运送十五万人的装备,并箭矢一千万支前去襄阳,贤卿到时好生察看并储存起来。”

    说着,熊槐再次郑重的开口道:“贤卿,襄阳的防御,寡人就交给卿了,望贤卿不负寡人之望。”

    屈原见状,立即郑重的一拜:“大王请放心,襄阳三十万百姓,愿为大王战至最后一人!”

    “好!”熊槐松了一口气,然后笑了笑,开口道:“贤卿,防御的事情已经说完,寡人现在想知道,襄阳是如何从无到有,有如何能够迅速壮大的。期间,贤卿遇到了什么麻烦?有啥事如何解决的”

    屈原应道:“回大王”

    一夜的时间很快过去。

    次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