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楚怀王-第3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笑了笑,开口道:“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景鲤闻言眼睛的余光立即瞥向公孙衍,见他紧紧的闭上了嘴巴,眼睛虚闭,好似什么也没有听到一般,分明不想率先开口。

    于是,景鲤开口道:“大王,臣以为此时让柱国伐宋十分不妥。臣不担心柱国无法战胜宋军,只担心一旦柱国从淮水北上,战胜宋国之后,齐魏两国不为所动,继续强攻陈城。一旦陈城失守,柱国在宋,齐魏赵三国顺颖水南下,那么我楚国淮南,将顷刻倾覆。”

    景鲤开口后,公孙衍立即拱手道:“大王,令尹所言极是,臣更担心,这恐怕会是各国计策,目的就是引诱我楚军弃守淮水。若是宋国一见柱国北上,便立即撤回国中,那时,臣担心柱国将会在淮北之地进退两难!”

    熊槐点了点头,然后对上官大夫道:“贤卿的建议,寡人需要慎重的考虑一番。而且,此时宋军连战连捷,士气高涨,锐气正盛,还不是柱国出兵的良机。”

    上官大夫见楚王不许,不由遗憾的道:“这···大王英明。”

第六百一十六章 析邑() 
熊槐在上官大夫退回后,转头向景鲤道:“令尹,宋国伐楚,我淮北之地损失惨重。故,寡人请卿将各地有功之臣以及叛国投敌之人的名录全部统计出来,然后报与寡人,寡人其后进行赏罚!”

    “唯!”

    熊槐点了点头,然后向群臣道:“诸卿,各国来袭,望诸卿继续操劳国事,与寡人共赴国难!”

    群臣皆应道:“唯···”

    战事爆发的第三月,连战连捷的宋军继续南下,彻底占据了泗水流域西面的所有地区,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颖水。

    第四月,宋军夺取楚淮北之地五百余里后,才暂停了攻势,开始展开防御。

    消息传到郢都。

    一些大臣再次提出伐宋,威逼齐魏的战略,但是依旧被熊槐否决。

    析邑。

    叶公带着麾下的几个将领例行巡视了淅水防线之后,然后登上高台,看着西岸的十几艘大船露出了一抹嘲笑。

    自从第一战秦韩联军吃了一个大亏后,联军便在对岸打造起能防御投石攻击的大船来。

    叶公刚开始见到这一幕还略有紧张,但是随着联军的第一批大船打造完成,然后当叶公看着这些船在联军士卒吃力推动下,艰难的进入淅水后,才彻底放心。

    大船虽然防御力强大,但是在小河中行动困难,根本毫无作用。

    想要快速渡河,还得轻便的快捷的木筏。

    故而,联军打造出第一批大船后,就再无动静,一连与楚军对持了三月。

    此刻,叶公看着对岸,向身侧的盛君问道:“将军,对岸的联军最近可有异常?”

    盛君应道:“叶公请放心,对面并无异常,我军的探子时刻都在盯着他们,只要樗里疾一有动静,我军就会立即得知。”

    叶公点了点头,吩咐道:“传令给阴君,让他小心守卫丹口,提防联军突袭!”

    “诺”

    众人一回到城中,此时,析君心事重重,一脸忧色的走了过来,行礼道:“叶公!”

    析君行礼后,想起他的令尹与司马对他的建言,顿时露出欲言又止之色。

    叶公见状,迟疑的问道:“析君有何事?”

    析君顿了顿,才为难的开口道:“叶公,大战四月,析邑的百姓已经被在下征召五月,以协防淅水。如今眼看春耕过去,许多百姓心中不安,担心大战之后,家中无粮可用。”

    众人闻言全都一滞,原本轻松的心情,变得沉闷起来。

    不仅是析邑,其他地方也一样。

    大战爆发,各地都抽调了大量青壮前来驻守,这不仅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同样也会影响春耕,从而导致今年的收获锐减。

    这一进一出间,今年各封君的领地,十有八九将会入不敷出,大亏一笔。

    想着,众人脸色全都不怎么好看。

    叶公沉默了一下,然后叹道:“老子云:大兵之后,必有灾年。此言甚是!”

    接着,叶公又开口道:“不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今国家有难,还需诸位暂且忍耐,安抚百姓将士。只要渡过这次战事,大王肯定会有赏赐。”

    众人一听,想起杀到封地门口的秦韩联军,立即附和道:

    “不错,国家有难,理应共赴国难,岂能计较个人得失。”

    “大王一向仁慈,此战之后,必有封赏,而且可能还会免税。”

    “大王已经在离间各国,而且燕国义渠两国都派去了使者,想来离变局之日不远了。”

    “正是如此,还请析君坚持一二。”

    叶公听着盛君等人的话,点了点头,开口道:“析君,析邑百姓的难处,本将也深为理解,但是淅水的防御,还需析邑百姓鼎力相助。故,解散百姓,让百姓回家进行春耕一事,恕本将不能答应。”

    “这···”

    析君听到叶公明确拒绝,虽然心中不由出现一阵失落,但是却并不意外。

    丹淅防线不仅关系楚国的战局,而且也关系着淅水东部众多封君领地的安全,叶公根本不可能会解散析邑的百姓。

    况且,析君自己也不愿在这个时候解散百姓。

    对析邑来说,守住淅水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若是淅水失守,析邑以及他这个析君,就全都完了。

    让他在坚守淅水与让百姓去春耕中选择,他也会选择坚守淅水,而不是让百姓去春耕。

    他提出春耕的事情,目的也不在于春耕。

    析君想起门客传来的消息,立即定了定神,接着道:“叶公所言甚是,解散百姓一事,在下也知其不可。可若是仅仅只是大战一年半载,百姓自然还能坚持下去。但,在下担心,以目前的形式来看,各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轻易退兵。

    而让我楚国吐出越国,那就更家不可能。故,在下十分担心,这一场战事很有可能会演变成昔日天下围魏救赵之战那样,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持续数年,直到各国全都全都精疲力竭,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这才休战回国。”

    析君话音一落,众人同时为之色变。

    那一次的战事,因魏国主力在赵,秦齐楚三国见有机可乘,纠集了许多国家,大举进攻魏国。

    于是,在仇恨与利益的推动下,楚国在大军与巴国作战的同时,大举出兵二十万,向北攻打魏国。

    当时楚王与群臣都认为,天下围攻魏国,而且魏国主力不在,一定能够击败魏国,重新饮马河水。

    结果,魏国的实力与顽强全都出乎天下人的预料,魏国在各国的围攻下扛了近两年。其中楚国更是因主力在外,而遭到魏韩联军的突袭,导致陈蔡两地都被韩魏联军夺走,还让韩魏联军杀到心腹叶地。

    那一战,北面的封君因此损失惨重,不少封君领地或被夺走,或遭到魏军的肆虐而残败不堪。即便是楚国腹地的封君,也因接连大战两年,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而元气大伤,其后十余年都没有缓过劲来。

    上一次,楚国只是出兵三十多万,就已经元气大伤。

    可这一战,楚国为了抵抗各国,出动的兵力已经超过六十万,几乎是举国而战。

    众人一想起楚王与朝中诸公制定的防御战,不由打了一个寒颤。

    若是离间计失败,那么这一战有的打了。

    虽然楚国为了这一战已经准备了数年,楚王不怕,可是他们没有丝毫准备,他们怕啊!

    若是这一战也持续个两三年,就算是对持两三年···

    这一场防御战,就算楚国赢了,大家肯定也没有丝毫赚头,反而还会因为出兵出钱出粮而血亏。

    这是楚国的胜利,而不是大家的胜利。

    若是这一战输了···

    大家想起失去封地,流落郢都的潘君等封君,顿时浑身发凉。

    打个两三年,肯定血亏!

    不打,那就封地不保!

    想到这,在场的众人全都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说话,一时间气氛沉重。

    良久。

    叶公才开口道:“不知析君可有破敌之策?”

第六百一十七章 声音() 
析君见叶公话音一落,其他封君就全都将目光放在他身上,盯着他看。

    沉吟片刻后,析君开口道“叶公,在下愚钝,岂有破敌之策。不过在下从郢都得到消息,之前曾担任宋相的上官大夫,正在推动伐宋一事。”

    说着,析君解释道“上官大夫在宋许久,曾一眼看穿宋王的为人。数月前,上官大夫与左大夫在大王面前的争辩,更是证明了上官大夫的正确。故,在下以为,上官大夫深知宋国虚实,既然他全力推动柱国伐楚,那么肯定有必胜的把握。

    而目前的局势,秦韩联军与我等在淅水对持,只有齐魏赵三国正在强攻陈地。所以,现在我楚国破局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东面的陈地,在于齐魏赵三国。

    只要柱国能大破宋军,压服宋国,那么齐魏两国必然震动。

    如此,我楚国才有速战速决的可能!

    一旦拖延下去,不仅会让宋国在淮北站稳脚跟,更是夜长梦多。”

    说完,析君向众人问道“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顿时陷入思考当中。

    最近一段时间,郢都关于伐宋的声音越来越大,他们也有所耳闻。

    只是因为宋国太远,且丹淅防线这几个月来没有爆发大战,故而众封君只是在一旁观望,而没有参与进去。

    现在,听析君这么一说,似乎伐宋一事也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

    若是能尽早结束这一场战争,那就再好不过了。

    想着,众人露出意动之色。

    郢都朝议。

    “大王,如今宋国大军攻占楚国淮北五百里,兵力分散,士卒疲惫,且距离寿县极近。此时,只需柱国率军突袭,必可一战而大败宋国。如此,不仅可收复失地,还可振我国威,威服宋国,威逼齐魏,瓦解各国联盟。故,臣再次上表大王,请求出兵伐宋!”

    上官大夫说完,拜了一拜,而后一直未起身,一副长拜不起的架势。

    接着,一个月前在宋将臧信的帮助下,得以安然返回楚国的昭常跟着道“大王,宋王戴偃射天鞭地,不敬鬼神,残杀大臣,穷兵黩武,宋国大臣表明臣服,然心中十分恐惧,唯恐宋国会因为戴偃缘故,而宗庙不存。

    臣闻之,宋太子仁义,大臣多有归附,百姓归心,称之曰贤。若是我楚国以扶立宋太子即位为名,出兵伐宋。宋国群臣百姓,必然箪食壶浆,广开城门以迎楚军。

    况且,一个弱小的宋国竟占据我大楚之地五百里,臣亦深以为耻。故,臣请大王不必迟疑,下诏柱国出兵伐宋。”

    昭常说完,同样长拜不起。

    熊槐看着在殿中拜请的昭常与上官大夫两人,一脸沉重。

    自从昭常回到郢都后,原本只有上官大夫一人大呼伐宋之利的情况,顿时出现极大的变化,在昭常的奔走下,在昭氏一脉强大的影响力下,要求伐宋的人越来越来越多。

    这一个月来,主张伐宋的大臣,已经从原本的一小撮,扩大到群臣的三分之一。几乎每次朝议上,他们都会提出伐宋之议,让熊槐不胜其扰。

    熊槐一面沉吟,一面看向公孙衍,让他出来与昭常二人分辩。

    公孙衍一见楚王看了过来,立即开口道“大王,臣以为不然···”

    大殿中,随着公孙衍的开口,两帮人马立即激烈的争吵了起来。

    见此,熊槐立即满意的点了点头。

    熊槐内心很清楚,昭常与上官大夫两人推动伐宋,这是因为他们二人对宋王充满仇恨。而其他大臣意图伐宋,那是因为楚国被围攻半年,离间计迟迟不见效果,群臣压抑的厉害,以致越来越悲观,故而乞求能够速胜,以改变现状。

    只是,熊槐虽然知道群臣的心思,但是却毫无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转变群臣的悲观。

    若是天下大势是能够想想就可以改变的,天下早就一统了。

    所以,熊槐每次都是让群臣相互争辩,然后双方相持不下,最后不了了之。

    当昭常与公孙衍等人从上午争到下午,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之时。

    就在熊槐本以为这次争辩也会不了了之的时候。

    突然,一声中气十足的高喊,压制住其他人的声音。

    而后,原本处在朝政边缘,一直保持中立的州侯从人群中走出来,行礼道

    “大王,各国伐楚已有半年之久,然我楚国的离间之计迟迟未能奏效,令各国坚定不移的围攻楚国,令燕国以及义渠等国迟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