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楚怀王-第3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着,熊槐迟疑的看着陈轸道:“所以,寡人有些担心,这次各地举荐人才,会不会都如同这三地一般,举荐的都是一些品行过人之辈,却没有多少才干。贤卿去各地查一查,看看是否有人阳奉阴违,弄虚作假,随意敷衍寡人!”

    陈轸闻言,心中微微一沉。

    他心中很清楚,如今楚王最关注的事情,便是选拔人才,充斥地方,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以为接下来的全面变法做准备。

    若是这次各地举荐的人才全都不堪一用,那么,无疑会极大的拖延楚王的计划。

    想着,陈轸郑重的应道:“唯,臣这就去查探此事!”

    ······

    一晃三日而过。

    三日见,江汉之地举荐的人才陆续抵达郢都。

    而熊槐虽然还没有召见这些人才,却从各地发来的举荐信中发现,这些人不出意外,全都是道德过人之辈,即便有个别人不是,也是年龄极高的德高望重之人。

    见此,熊槐哪能不知道,自己下诏举荐贤才的事情,十有八九黄了,不仅黄了,而且还会沦为各国笑柄。

    就在熊槐怒火中烧之际,一个侍者禀报道:“大王,刺史令求见。”

    熊槐闻言,眼睛一亮,立即应道:“请刺史令进来。”

    “唯。”

    不多时,陈轸快步走了进来。

    礼毕。

    熊槐不等陈轸开口,便主动问道:“陈卿,不知三日前寡人让贤卿去查的事情,可有眉目?”

    陈轸立即点头道:“回大王,臣已经派人去过三地了。权地举荐的贤才丁金,乃是权城城中商人,家中世代经营一家客舍,颇有余财。丁金此人在权城也是闻人,经营祖上所传的客舍,一向以诚待人,从不欺压外地客人,颇受各地往来商旅的称赞。

    尤其是不久前,秦国围攻襄阳之时,北面各地百姓担心襄阳被破,家族遭到秦军劫掠,族人被捕为奴,故而有不少百姓向南逃亡。而丁金在此时,特意在权地外的道路上,设置粥铺,为南下逃亡的百姓提供帮助。

    此举,受到诸多百姓称赞,故而权地县尹,以为其道德过人,将他举荐给大王。”

    熊槐闻言点了点头:“待人以诚,童叟无欺,这只是商人的本分,而设置粥铺,接济国人,这就是善意之举,可以嘉奖,以资鼓励。”

    “大王所言极是。”陈轸应着,顿了顿,喘了一口气,接着道:“至于那地的山,乃是居住在那地郊野的普通庶民,并无姓氏,其名为山,世代以耕种为生。三十五年前,其母在产下其弟时,难产而死,接着三十年前,其父上山砍柴,不慎跌落,断了一条腿。

    是时,年仅十三的山,挑起家中重担,农时种田,闲时上山砍柴,偶尔也充当猎人。如此一面照顾伤父,一面抚育幼弟,过了十几年清贫日子,待幼弟长大,其家中这才结束拮据生活。”

第七百二十八章 德才不兼得() 
熊槐听到这,不由感叹道“穷人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突逢大难,不仅没被灾难打垮,还能直面以对,挑起家中重担,上孝伤父,下养幼弟,这的确算是德行过人。”

    陈轸点了点头,继续道“大王,还不仅如此,又过来数年,待山家中有了些许积蓄,其父与其弟本想为他娶个妻子,但是,山却以年过三十为由拒绝了,然后为其弟娶了一位妻子。接着,其弟生下长子后,便将长子送给山,以为山之子嗣。”

    “兄友弟恭,可谓一时佳话。”熊槐点头赞道。

    “正是如此。”陈轸应道“因为山的事迹在十里之地传播,人人皆称赞其贤,故而那地县尹将其举荐给大王。”

    熊槐闻言微微颔首,这些县尹也算没有敷衍他,随便找些歪瓜裂枣滥竽充数。

    顿了顿,熊槐又迟疑的问道“陈卿,不知这丁金与山可有什么才能。”

    陈轸想了想,然后无奈的应道“大王,据臣派人查探所知,这丁金识得一些文字,但也不多,不过通晓计算。

    至于那地的山,除了种田,还算半个猎人。不过,这二十几年,那地征召士卒,征召他家时,每次都是山应征上战场的,山二十余年来,前后被征召六次,每次都能全身而还,无功也无过。”

    “···”熊槐沉默好半响,这才缓缓开口道“也就是说,这两个人,德行足以,但是才能不足,难堪一用,连县中小吏也难以胜任。”

    陈轸尴尬的点了点头。

    见状,熊槐顿时无语,良久,沉重的问道“陈卿,如今郢都附近举荐而来的十余人,全都标榜为道德楷模。寡人闻见微知著,由此可知,这次各地举荐的人才,恐怕都是一些无才之辈。”

    说着,熊槐眼色微微一沉,问道“贤卿可知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各地不约而同,全都举荐这些德行过人,而才能不足的人给寡人?”

    陈轸闻言,顿了顿,低下头应道“大王,时间太短,具体是何人在背后唆使串联,臣还未查清。但是,臣这段时间在郢都附近各地查到了一些留言,有人说大王以仁治国,其法虽善,但不及以德治国。故而各地举荐道德过人之辈,便是在劝谏大王,让大王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熊槐一愣,随后勃然大怒道“混账东西,何谓劝谏寡人以德治国?这是说寡人德行不足,还是说寡人缺德?”

    “大王息怒···”陈轸连忙劝谏。

    熊槐不为所动,猛地一拍桌案,怒道“息怒,这叫寡人如何息怒,寡人不过是给地方派出属吏,还未罢免各地县尹。而封君哪里也仅仅只是派出令尹,没有收回他们的封地。仅仅如此,他们就敢联合起来,明里暗里说寡人缺德。

    如果未来有一天,寡人继续收权,他们会不会说寡人德不配位,打算直接将寡人拉下马,另立新君?”

    听着楚王的话,陈轸深深的低下头,仅仅的闭上了嘴巴,没有吐出半个字。

    这种话题,谁也不敢随便接。

    就在熊槐破口大骂之际,一个侍者惶恐的走了进来,然后再楚王的注视中,低声禀报道“大王,左徒求见。”

    “左徒?”熊槐闻言深呼吸一口气,压住怒火,开口道“请左徒进来。”

    “唯。”

    接着,熊槐便见屈原走了进来。

    “大王。”屈原拱手行礼道。

    “免礼!”熊槐点了点头,然后问道“不知贤卿此时来见寡人,有何要事?”

    屈原笑这拱手道“大王,臣得到消息,接子已到郢都五十里外,明日便可抵达郢都。”

    熊槐一怔,随后大喜道“好,好,好,这倒是一个好消息。”

    顿了顿,熊槐感到心中的怒火似乎被接子的消息冲淡了不少,于是,笑着对屈原开口道“贤卿,明日请卿亲自在城外相迎,并告诉接子,寡人将率领群臣在宫外相候。”

    “唯。”屈原应了一句,然后看了楚王一眼,迟疑的问道“大王,臣观大王面有忧色,不知臣可否为大王解忧。”

    熊槐看了看屈原,接着再次皱起眉头,然后将让各地举荐贤才的消息告知。

    “贤卿,如今寡人手中人才不足,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将各地的属吏补充完整,更别说为各地封君派出令尹了。如此一来,控制地方,并且加强对封君的掌控等事情,也将难以展开。不知对于此事,贤卿可有办法。”

    屈原闻言同样也皱起眉头,虽然他早已料到勋贵会反对变法,并且变法的阻力极大。但是,却没有想到,这办法的事情还没有展开,仅仅只是露出变法之意,收回地方一部分权力,还没有触及地方根本,就遭到如此激烈的抵触。以致各地全都串联起来,在背后扯后腿。

    思索了片刻,屈原拱手道“大王,事到如今,各地的人才已经指望不上。但是,变法之事,势在必行。”

    说着,屈原笑道“好在大王未雨绸缪,提前数年便扩建了太学,并让太傅居住在太学之中。虽然太学学子良莠不齐,但其中也不乏才能过人之辈,经过考核之后,这些人足以满足十余县所需。”

    熊槐叹道“可是我楚国远远不止十余县,仅仅只是汉北之地,就有十余县。而且,汉北封君的封地全都收回后,扯封设县,如此,汉北之地便超过三十县。仅凭太学学子,人数还不够。”

    说着,熊槐心中闪过一丝阴霾。太学学子,大多是贵族子弟,依靠这些人充当变法的重要力量,以分化瓦解贵族内部,这个可以有。但是变法全部依靠贵族子弟,让所有人都一心为国,舍弃既得利益,熊槐怎么也觉得不靠谱。他可不认为,自己的魅力,已经大到如此妖孽的程度。

    而让各地举荐的目的,就是为了大规模吸收各地的新鲜血液,以平衡现在的贵族。

    结果,被他们这么一弄,所有的计划都将波折横生。

    想着,熊槐便看着屈原问道“贤卿,为今之计,卿有何高见?”

    。

第七百二十九章 接子到郢() 
屈原听到楚王询问,心中也有一些为难,他知道楚王对太学的学子并不放心。在他们没有得到变法的红利之前,他们首先是贵族子弟,然后才是楚王的臣子。唯有他们在楚王这里得到巨大的利益,自立门户,成为新的贵族之后,他们才是楚王的臣子,才会坚定不移的支持新法。

    在成为新贵族以前,在自立门户以前,他们与家族联系太深,极有可能受到来自家族的压力。若是变法主力全是贵族子弟,一旦他们从中作梗,胡乱解释新法,那么变法的事情,十有八九要崩。

    所以,推行新法,必须要有一大批与贵族牵扯不深的人。

    此时,屈原想起了西北方向的那个秦国,当初商鞅变法,同样也是举步维艰。在秦国变法进行了十年,接下来继续深入变法,已经难以为继的时候,正是商鞅亲自率军攻打魏国,并不惜名声,不惜背上骂名,以叙旧为名绑架了魏军主将,才大败魏军,造就了一大批军功新贵族,这才让新法得以存续。

    就在商鞅大败魏军的第二年,在这一批新贵族站稳脚跟后,在他们的支持下,变法才正式在秦国全面展开。

    屈原之前每每从史籍上读到此处,不由深深的意识到,秦国变法的成功,不仅是商鞅本人为成就千古大功而不拘小节,更重要的是,变法还得有一大批支持者,以及受益者,否则,变法岂能长久。

    人亡政息,不外如是。

    一想到这,屈原看了看楚王,这已经是楚王第二次将变法的事情托付于他了。

    而现在,第二次变法才刚刚进行一步,就遭遇到这样的挫折,屈原心中不禁沉甸甸的。

    不过,在已经变法失败一次的情况下,又被楚王放在襄阳十年,此时屈原虽然感到压力极大,但同样也毫无惧意。

    接着,屈原沉吟许久,心中已经有所决断,拱手道“大王,这次各地举荐贤才的事情,已经就此夭折,若想获得足够的人才,臣以为还需另想办法。”

    熊槐点头道“贤卿所言甚是,只是不知人才从何而来?”

    屈原一脸肃然道“大王,楚国的人才众多,公门不少,私门更多。我楚国学派众多,学问岂独在贵族高第与大学太学。且不提老子学说,在楚国源远流长,儒墨农三大学派,亦在楚国声名赫赫。

    太傅乃是道家大贤,老子嫡传,门人弟子无数。楚墨首领已齿乃是我楚国工尹,这些年我楚国一直在扶持楚墨,现在,是楚墨回报楚国的时候了。农家之持牛耳者,许子正在主持修建江汉的水渠,其诸多门人弟子,正在为其效力,这其中,也不乏可造之材。

    大王只需向三人开口,哪里还怕人才不够?”

    此言一出,一直在屈原对面旁听的陈轸顿时脸色一变,急忙行礼道“大王,此举还需慎重,宜缓不宜急。”

    熊槐闻言,看了看陈轸,然后又看了看屈原,露出迟疑之色。

    令熊槐迟疑的不是屈原的建议不对,而是此刻这么做,是否会得不偿失。

    虽然屈原的建议的确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此时去这几大学派要人,却有一个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动摇朝中政局。

    如今楚国朝中的政局,一向是以公族为主,其他贵族为辅,再加上高高在上的楚王,三者共享权力。楚国虽然人才辈出,各大学派也都在楚国扎下了根。但是,这些人却无法大规模的参与到朝中来。

    原因就是因为遭到公族与贵族的抵制。

    熊槐也不愿意在这个收回地方权力的时候,打破郢都势力的平衡,导致地方与朝中同时出现动乱。

    所以,之前之所以明知道各大学派有人,但熊槐却没有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