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楚怀王-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槐话音一落,群臣顿时倒吸一口冷气,纷纷炽热的看着昭雎。

    之前灭越之时,楚王就已经封给昭雎一县,现在夺回上庸汉中,楚王又分封一县,这就是两县之地。如此一来,昭雎已经成为楚国首屈一指的大封君,已经可以从昭氏中独立出来,另立门户了。

    但此时,与群臣心中一片火热不同,昭雎心中不仅没有热血沸腾,相反,此时他心中正一片寒冷。

    通过之前的种种迹象表明,楚王正有意变法,从各地封君手中收回封地。若是他的封地达到两县,此时此刻,这不仅不是荣耀与福分,反而还会成为祸患。

    一旦楚王进行下一步动作,那么身为楚国名列前茅的大封君,那他必然首当其冲,遭到楚王的针对。

    与其另立门户,还不如继续呆在昭氏之中,依靠昭氏抱团取暖。

    想到这,昭雎见楚王正笑着看着他,立即长拜道:“此战能夺回上庸汉中,皆赖将士效命,汉中上庸百姓奋起反抗,以及上庸汉中两地刺史全力协助。故而臣不敢据功,还请大王明察。”

    熊槐一怔,诧异的看着昭雎,接着,又见群臣不解的看着他,立即开口道:“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是寡人的准则。其他人有功,寡人自会封赏,然柱国身为首功,亦当重赏。”

    说着,熊槐笑了笑道:“上庸一战,将军桓臧有功,寡人欲以桓臧将军为汉中郡守,坐镇汉中防备秦国,上庸刺史黄克有功,寡人欲以刺史黄克为上庸郡守。汉中上庸两地百姓抗秦有功,寡人决定赐税两年。”

    将其他人的封赏说完后,熊槐看着昭雎笑道:“柱国这次夺回两郡之地,如此大功,还望贤卿莫要推辞,免得其他国家的人以为寡人舍不得地,吝啬封赏。”

第八百零九章 转封() 
见楚王第二次开口,昭雎这次没敢拒绝。

    不过,增封一县这种事情,他是不敢要的。昭氏虽强,他虽然已经高居柱国之位,但是在楚王变法之际,走到楚王的对立面,这也是他所不敢的。

    但是,还好,昔日鄂君曾经给他做了榜样,如今他自然可以学鄂君。

    而且,纵观楚王最近的一系列动作,虽然楚王已经决意收回封地,但是,楚王却并没有彻底废除封君的想法,阴君等人虽然封地被收回了,但是却全都转为了食邑封君,最起码明面上每年的俸禄并不比有封地时低。

    想着,昭雎立即拱手道:“大王,齐国数次兵临淮水,对我楚国虎视眈眈,臣身为柱国,不能为大王击破齐国,收回淮北失地,臣深以为耻。

    是以,臣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大王能臣的封地转到淮水之南,臣愿为国屏藩。”

    熊槐一怔,迟疑的看着昭雎许久。

    淮水与齐国相接的地方,主要是淮阴与淮阴东部的射阳地区。

    淮阴已经被他封给公子子青,自然不可能再转封给昭雎,剩下的地方就只有射阳一地。

    当时,射阳地区刚刚从越国手中夺来,哪里乃是确确实实的不毛之地,其中的主流射阳河虽不大但是扭曲而湍急,难以通航,更因为靠近淮水,接近淮阴,而导致人口异常稀少。

    想着,熊槐迟疑的问道:“不知柱国想要哪里?”

    “臣属意射阳,愿与公子子青为邻!”

    果然是射阳。

    熊槐点了点头,然后看着令尹景翠问道:“令尹,不知射阳一地有多少户百姓?”

    景翠驺然被楚王询问,顿时一愣。

    射阳有多少人口,我怎么知道。

    但是现在楚王开口,他怎么回答,总不能信口开河吧!

    “这···臣···”

    见景翠左顾右盼,吞吞吐吐,熊槐不由摇了摇头,然后看着屈原问道:“左徒,卿可知道射阳有多少户百姓?”

    景翠闻言脸色一僵。

    屈原拱手应道:“回大王,射阳有地近百里,但因为之前楚越两国围绕淮阴城反复争夺,射阳也属于战区,故而射阳在越国之时就没有多少百姓。再加上射阳之地多沼泽,射阳河又险恶非常,故而臣从越国的户籍哪里得知,射阳之地只有九百余户百姓。

    但是,楚越之战,再加上齐国两度兵临淮水,当地百姓纷纷逃亡,三个月前我楚国统计的户数,只有五百三十七户。而现在,当地的百姓肯定更加少了。”

    熊槐闻言皱了皱额头,所谓穷山恶水,这射阳一定就是恶水了。

    五百余户百姓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座小城,最起码也有好几百户,但是整个射阳之地近百里大小,却只有五百户人口。可以想象,整个射阳应该一座城池都没有,做多也就是几座村落罢了。

    这样的地方封给昭雎?

    熊槐摇了摇头,看着昭雎开口:“柱国,左徒之言卿也听到了,射阳实在贫瘠,难以匹配柱国的身份以及功劳,柱国虽一心为国,但是寡人不忍见射阳封给卿,故而柱国还是另选一地吧。”

    昭雎闻言拜道:“大王多多虑了,臣与贤相孙叔敖相比,论身份,不过只是柱国之位,论功劳,更是与辅佐庄王称霸的大功相去甚远,然以孙叔敖的身份功劳,仅仅只是寝丘的四百户百姓就满足了,更何况射阳之地五百户呢,臣已经知足了。”

    熊槐看着昭雎好一会儿,见昭雎始终面不改色,态度坚决,心中不由感叹。

    见微知著,知大势明得失,说的大概就是昭雎这样的人吧。

    要是说昭雎早有孙叔敖之德,他自然是不信的,否则上次灭越之时,他就将那一县之地给推辞。

    结果,等到现在他变法的意图初步显露之后,这才想要转封,为国屏藩。

    熊槐心中沉吟许久,然后不由微微一笑,既然昭雎有此意,那当然是答应他了。

    经此一事,说明昭雎看出楚国的大势,但他不愿站在他这个楚王的对立面,而愿意站在他这个楚王这边。

    而且,昭雎身为柱国,位高权重,才智过人,熊槐同样也不希望他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处处阻挠变法。

    答应他的请求,自然可以安定其心。

    想着,熊槐开口道:“管子殷富,可使齐国称霸天下,晏子安贫,亦可使齐国称霸天下。虽说相国的贫富与国家并无关系,但是,孙叔的德行,却是寡人所倾慕的,既然柱国有意学习孙叔,寡人自会成全。”

    昭雎闻言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楚王能答应他的请求,如此,他也就安心了。

    若是楚王真的有意收回封君的封地,就凭他所在的射阳,自然不会成为楚王的目标了。而且,射阳虽贫,但也是一块封地,有百姓五百户。

    岂不闻孙叔敖的封地已经传承十代人了吗?

    更何况,他身为昭氏之人,只要能保住权势,难道还怕子孙后代饿肚子吗?

    另一边,熊槐想了想,心中始终决定将昭雎转封后太过亏待他了。

    在增加户数与恩赐食邑上,熊槐果断选择了后者。

    于是,再次开口道:“柱国愿意为国尽忠,特将封地转到射阳,寡人心中甚慰。然射阳人少,不足以匹配柱国的功劳。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此乃寡人所愿。是以,寡人决定封柱国为射阳君,另加封柱国食邑五千户,以资嘉奖。”

    昭雎闻言大喜过望。

    大王果然仁义,没有亏待与他。他原本的封地也不过是四千余户的小县,而且因为新封的缘故,还没来得及开辟私田,更别说投靠自己的族属了。

    再加上每逢征战需要出粮出钱出兵,现在他每年从封地所获的收益其实也没有多少。

    而食邑则不然,这是纯收益。

    五千户,这是极高的俸禄了,能让许多小封君眼热,许多封君恐怕家还是加上私田收益,都远远不如。

    想着,昭雎不由暗暗庆幸。

    大王果然是重感情的仁厚之君,鄂君是如此,阴君等人亦是如此,他昭雎同样也是如此。

    想到这,昭雎立即诚心诚意的长拜道:“大王仁厚,臣感激涕零,唯有以死相报。”

    此时,殿中的群臣看着向楚王长拜的昭雎,纷纷露出羡慕之色。

    光是五千户的俸禄,就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的封君,更何况还有射阳百里之地。

    这既有封地,又有食邑,楚国之中也算是独一份了。

    此时,不少大臣正在心中感叹:柱国忠义,大王仁德,君贤臣忠,楚国岂能不蒸蒸日上。

第八百一十章 公布石磨() 
封赏的事说完后,熊槐轻咳了两声,将群臣的目光全都吸引过来后,笑道:“诸卿,寡人今日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公布。不久前,燕王派公子安来楚,除了运输军资意外,还送给寡人两件神器。”

    “神器?”群臣闻言,立即想起楚国的五色石来,不少人开始议论纷纷来。

    当然,也有不少已经知道详情的大臣,在原地不为所动。

    此时,熊槐继续道:“这两件神器,不是别的,正是能将麦米制成面粉的神器,一为石磨一为石碾,用这两件神器制作面粉,比起舂制来,其利百倍。

    自从燕王送来这两件神器之后,寡人让工尹进行试制并加以验证,果如燕王所说,功效百倍。

    确定功效后,寡人便命工尹开始大量制作石磨,两月之间,得大小石磨近千。”

    说到这,熊槐笑道:“然制作面粉,不仅是国家所需,更是百姓所急,故而寡人不敢独享,决定将石磨公之于众。”

    群臣闻言,顿时一片哗然。

    面粉这东西,口感远远超过粟米,但是用舂制的办法制作,实在是太消耗人力。而且,这些年楚国为囤粮备战,还将麦米的价格抬高,保持跟粟米一致。

    价格不便宜,再加上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如此,即便是朝中重臣,享用面粉也得精打细算,只能将面粉稻米轮着来,而不敢顿顿吃面粉。

    若是石磨石碾真如大王所说,制作面粉功效百倍,那么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他们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天天吃也无妨。

    而且,面粉恐怕再也不是难得可贵之物了。

    想着,群臣同时拜道:“大王仁德!”

    熊槐笑了笑,然后看向群臣已齿道:“工尹!”

    “臣在!”

    “有劳贤卿下朝后,立即在郢都之中部署三十个石磨,以供全城百姓磨制面粉。当然,为了维护石磨,以及为了给拉磨的牛马提供粮草,每个使用石磨的百姓,每石收取一钱费用。”

    “唯。”

    “太府尹。”

    “臣在。”

    “郢都人口众多,石磨不过区区三十余,为了避免大量百姓集中前去磨制面粉。从今天开始,郢都各处出售面粉的商铺开始降价,从今往后,每石面粉的价格,固定为比每石麦米多三钱。”

    “唯。”斗由点了点头,这个消息他几天前就已经知道了,是以这几天来,郢都出售面粉的店铺都没有卖面粉了。

    “还有,郢都出售面粉的商铺,从今天开始也出售小型石磨,以供富裕百姓购买自行磨制面粉。稍后,请工尹派人将小石磨送至郢都商铺。”

    “唯!”斗由与已齿一同拱手应道。

    “司败!”

    “臣在。”

    “稍后派人前往郢都各地石磨处维持次序,石磨刚刚公布,必然会引起大量百姓围观,不可让意外事故发生。凡是起哄作乱的人,抓起来罚做苦役三日。”

    “唯。”

    接着,熊槐看向群臣道:“诸卿,石磨乃国之神器,寡人不敢独享,关于其制作之法,若是诸卿有意,可以自行派人前往制作石磨的石场学习。”

    群臣一听,立即再拜道:“大王仁德。”

    熊槐微微颔首,然后看向景翠道:“令尹。”

    “臣在。”

    “下朝后立即传诏各地,让各县以及各封君立即派一个石匠前来郢都,让他们学习制作石磨。寡人的意思是,凡是楚国江水以北的地方,凡是种植麦米的地方,每一座县城,都必须要有两个石磨,每一座城池,最起码要有一个石磨。”

    “唯。”

    熊槐点了点头,接着再次看向已齿道:“工尹,石磨制作面粉,唯有大量推广才能将麦米转化为食物,而江淮一带,种植的麦米还要超过江汉。故,为了尽快在江淮推广石磨,稍后请卿分出三分之一的工匠,派他们前往江淮各地,教授百姓制作石磨的办法。”

    “唯。”

    将石磨的事情安排妥当后,熊槐看向群臣中的公子安道:“客卿。”

    “臣在。”公子安见楚王看过来,立即出列应道。

    “卿不远千里从燕国送来石磨,让我楚国能将麦米转化为可口的面粉,功莫大焉。是以,寡人决定封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