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楚怀王-第4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雀点了点头“回大王,正是吴塘,乃是越国从会稽迁都之前所修建的最后一个大塘,因为这次修建动用了大量吴人战俘,故而后人称之为吴塘。”

    熊槐看着周围绿油油的农田,接着问道“这吴塘除了供人应用以外,还能灌溉多少农田?”

    “不到三千亩。”

    得到文雀的答复,熊槐不由摇了摇头,真的很失望。

    这吴塘与楚国的芍陂相比,十个吴塘也顶不了一个芍陂,更别说楚国淮南还有期思陂等其他水利工程了。

    而会稽之地百里,基本都遭到了海水的污染,就靠越国陆陆续续修建的这些长塘,恐怕根本没有彻底解决会稽水患。

    更别说熊槐从钱塘江岸边一路走来,这十几里地都没有长塘,也就是说,这些区域的水,全都是被海水污染的咸水。

    想着,熊槐不由开口道“文子筑塘蓄淡之策虽好,恐怕并没有彻底解决会稽水患问题吧。”

    “大王英明。”文雀点了点头“正是因为会稽水患太重,难以根治,所以越国灭吴之后,很多功臣不愿意要会稽的土地,因此越王勾践将大量的功臣封到了吴地。其后,会稽周围容易治理的地方都已经治理完毕,土地人口全都接近饱和。

    故而越国勋贵大量北上吴地,抢夺吴地土地,这也是吴人与越人矛盾的根源。也正是因为如此,吴国都快亡国两百年了,江东之地依然还有吴人越人之分。”

    。

第八百四十二章 越地之疾() 
熊槐微微一愣,他原本以为越国内部的吴越之争,只是因为越国治理不善,频频内乱,故而才迟迟没有彻底收拢吴人之心,才导致越国内部吴越两党相争,给了楚国以可乘之机。

    不想,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会稽水患。

    会稽地形平坦,到处都是沼泽,而位置近海,海浪极大,一个浪头打过来,海水就顺着水流流遍会稽各处。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大修长塘,蓄淡拒咸?

    熊槐摇了摇头,越国早先就是这么干的,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却不能根治。

    在河岸海岸修筑长堤?

    只是一想起那数丈高的海浪,熊槐就主动退却了,现在郢都的城墙才三丈高呢。

    所以说,会稽水患就是一个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工业化之前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既然无法彻底解决会稽水患,那么···

    想到这,熊槐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原本他是打算迁移了越人贵族之后,再从淮南迁个万户楚人过来的,以稳定越地。

    但如果越地开发困难,百姓无法在咸水中垦荒,那迁移百姓之事,不就难以施行了吗?

    想着,熊槐看了看文雀,微微一笑。

    原来他让寡人祭祀文子的目的在这,担心大量楚人涌入,即会影响越人的利益,又会给江东造成动荡,影响楚国稳定江东。

    当然,恐怕更重要的是,楚人入越,自然也会影响他这个在楚国与越地之间,地位特殊的文氏家族。

    所以,他没有直接提,而是拐弯抹角的说。

    不过,会稽之地具体如何,还自己亲自需要调查一翻。

    想着,熊槐看着文雀笑了笑“贤卿有心了,寡人知之矣!”

    接着,熊槐继续将吴塘周围巡视了一翻,然后才带着群臣返回会稽城。

    回到宫城后,熊槐再次将唐昧召了过来。

    此时,熊槐看着面前的唐昧,皱着眉道“贤卿在会稽之地也快呆了两年了,不知对于越地贤卿了解多少。”

    唐昧迟疑的看着楚王,不知楚王究竟想了解什么,于是,拱手道“大王,越地之事,臣略知之,不知大王想问什么?”

    熊槐沉吟了一下,直接开口道“寡人想知道越地的地理,若是寡人从淮南迁移万户百姓来越,以加快同化越人,稳定越地,不知此举是否可行。”

    唐昧闻言露出沉重之色,灭其国迁其君,另置百姓入驻,这本是楚国的惯例,但是这事在越地行不通。

    “大王,此举很难。”

    “为何?”

    “正如大王今日所见,还是因为越地水患。越地水患不同于洞庭,洞庭之地虽然荒芜,丛林沼泽密布,但是其开发的难度并不困难,只需用心治理数年,便可化荒芜为沃土。

    但是会稽之地不行,会稽之地百里,深受海患,沼泽之水浑浊而咸苦,饮之多病而不寿,连本地的越人都受不了,更别说远道而来的楚人。

    至于越地那些容易开发的地方,都已经被越人开发完毕,剩下那些无法开发的地方,连越人都无法开发。

    越王勾践将都城从山区迁到会稽山下的平原后,在灭吴之前,越国地方圆百里,人口三十余万,时至今日,整个越国故土,诸暨、会稽、上虞等地近千里,人口近百万。两百年间,土地增加了十倍,人口增长了三倍,但是,臣查过越国历代卷宗,越国的耕地却只增长了两倍。”

    熊槐一怔,唐昧口中的一连串数据,顿时将越地的开发难度呈现在自己面前。

    此时,唐昧见楚王露出慎重之色,接着道“大王,之前文雀在吴塘所说的话并没有错,越人与吴人的争端,就在于越地难以开发,许多越人勋贵源源不断的北上吴地寻找机会,与吴人争夺土地。

    从勾践灭吴时起,越国陆陆续续在吴地封了三十多个越人封君,占有了大量吴地。故而吴国被灭近两百年,吴人与越人依然还是势同水火,难以相容。

    是以,我楚军灭越之时,在吴地很少遇到吴人抵抗,别说开门迎降,更有甚者,楚军还未到,便有吴人在十几里外带路,唯恐楚军去得慢,或者找不到地方,吴越矛盾,其可见一般。”

    熊槐缓缓点了点头。

    接着,唐昧继续道“大王,不仅如此,这只是越地的勋贵,他们虽然可以离开越地,但是普通百姓却难以离开。”

    熊槐想起刚刚唐昧所说越地耕地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不由皱眉道“若是耕地不足,那么越人百姓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呢?”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越国的百姓跟其他各国都有所不同,其他各国包括楚国,此刻的小农经济大都已经接近成型。

    而越国则不然,越国的兴盛在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大行分封之制,至今不过两百年。越国的分封制,在这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处在兴盛期,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已经走到衰败瓦解的程度。

    所以,之前越王以及贵族对百姓占据绝对权威。既然耕地不足,而大量百姓又直属与贵族,没有自由之身,无法逃亡他地,那百姓如何养活自己呢?

    同样,越地的这一现状,不仅关乎百姓,而且还关乎楚国对越地的统治。

    现在越国的精锐已经在两年前被楚国消灭,越国贵族实力大减,而且楚国在越地还有八万楚军驻扎,所以越地贵族还不敢有所异动。

    但是十几二十年后呢?

    楚国总不可能一直保持在越地驻扎大量楚军,一旦楚军撤走,而越地贵族的实力已经恢复,那时,一旦越人贵族进行串联,想要恢复越国。

    那么,以越人贵族对百姓的控制力,只要他们登高一呼,他们控制的百姓,必定会纷纷响应。

    彼时,越地一定会反覆。

    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熊槐早就想搞定越地的贵族了。只是因为之前接连不断的战事,所以才耽搁了。

    也正是因为越地的这种现实,所以熊槐来江东之时,还将郢都的十万楚军带来了八万。不是因为熊槐怕死,巡狩地方还劳师动众带着八万大军护卫,实则熊槐很怀疑,仅凭江东的八万楚军,恐怕难以震慑那些即将失去所有不得不铤而走险的越人贵族。

    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熊槐才在遭到刺杀后,立即推翻了之前迁移贵族的设想,趁着自己大军在此,以此为借口,直接对江东的贵族下杀手。

    越地的贵族制度,实在让熊槐感到心惊胆战。

    一时间,熊槐的思绪飘得很远。

    。

第八百四十三章 授人以渔() 
另一边,唐昧没有注意到楚王眼神的飘忽,直接应道“越地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有两种,其一转业,靠近沿海的百姓,没有足够的耕地之后,便出海捕鱼,变成渔民。靠近山脉的地区则转为牧民,大量养殖六畜,一座山头只养殖一种,以达到专人专用。”

    熊槐听到唐昧的话,思绪立即收拢回来,微微颔首表示理解。

    沿海地区有两利鱼盐之利,就比如说齐国,就是依靠鱼盐之利发的家,现在齐国还是各国中最富有的国家。

    会稽之地海浪肆虐成这样,大潮每天都来,制作海盐的地方自然较少。但是,海鱼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说的不仅仅只是出海捕鱼,还包括近海岸边的各种贝类虾鸟龟等等,其中,越国的玳瑁,就是各国争相追捧的珠宝。

    至于山上养殖牲畜,更简单了。

    果然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此时,唐昧见楚王点头,便进一步解释道“大王,渔民还有牧民都很难迁移到楚国他处,渔民不仅需要打渔,而且还需要在海岸寻找各种食物,才能保证一家所需。所以,即便将渔民迁到洞庭彭泽,让他们继续做渔民,他们恐怕也很难适应。

    而各处山上的牧民,往往只精通于蓄养一种牲畜,而没有其他的才能,也难以在其他地方生存。”

    熊槐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么第二种办法呢?”

    “提高粮食产量。”

    熊槐闻言心头一震,这年头粮食才是真正的财富,百姓吃的是粮食,官员领的俸禄还是粮食,市场上交易的大多数也是粮食,甚至连货币也是粮食。

    所以,提高粮食产量,一直都是各国的努力目标。

    现在驺然听到越地的第二个办法,熊槐立即露出期待之色“贤卿,越国是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唐昧听出了楚王的期待之意,赶紧应道“修筑水塘,翻新农具,选育良种,推广牛耕,精耕细作。”

    熊槐闻言,心中顿时兴趣索然。

    水塘就不说,他刚刚才去看过,就是一个水利灌溉工程,他在郢都已经准备修建水渠了。至于农具,越人铸剑术天下闻名,更别说打造农具了。

    而牛耕这门技术,并不新鲜,已经出现很多年了,但是推广的速度却并不快。即便是已经确立耕战制度,将种田与打战等同起来,并且官方大力推广马耕牛耕的秦国,现在牛耕也没有普及。

    至于楚国···地太大了···

    而精耕细作方面···楚国地太大了。

    另一边,唐昧咽了咽口水后,继续道“这些早在越王勾践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当年文种范蠡等人入越,不仅是越王亲信重臣出谋划策,同样也给越国带来了各国的先进技术,文子教导越人种田,范蠡教导越人蓄养牲畜,并将技术编写成书,让万民学习。

    近两百年过去,越地的农耕技术已经不比其他地方差。而且,得益于石塘,以及大量人力的投入到有限的耕地中,如今越地各塘所在的稻田,产量普通达到八石到十石一亩。会稽城外的富中大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产量极高,因其富饶,称之为富中。”

    熊槐闻言长叹一口气,亩产十石,这已经是各国最肥沃的良田产量了。但是精耕细作这种提高产量的办法,并不适合楚国。

    不是说这种方法没用,而是百姓不会采用。

    楚国地方大,百姓有足够的土地耕种,采用粗放氏的耕种,不必投入多大的心力就可以获得一年的口粮。

    而越地则不然,人多耕地少,若是不极力提高产量,则粮食完全不够吃。

    接着,熊槐突然想起自己以前很小时候,父母两人种着不到两亩地,一到夏季双抢之时,全家老少一起上阵,累的要死要活。

    若是一百亩田,一户人家耕种,若是按照一家五口算,照后世那么耕种,这绝对要累死人,而且还难以完成耕种任务。

    所以说,耕种方式不仅跟生产工具挂钩,还跟土地多寡有关。

    若是处在物产特别丰富的地方,出门就可以捡到食物,那么就会不知工作为何物。

    这无关勤奋懒惰,也无关人性,只是天命使然,是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想着,熊槐顿时对越地的提高产量的方法,也就不在那么在意了。

    此时,唐昧停顿了一下之后,接着道“大王,正是因为越地百姓的耕种与生活方式,与其他地方全都截然不同,故而臣以为迁移百姓之事难以成功。

    若是强行将越地百姓迁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