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霸府-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在满清,岂是谁都能被称呼一声“大人”?你要知道,福格此人,生卒年为1796…1870。

    有些人打着“皇汉”的旗号,为了把自己打造成受害者的形象,不惜伪造历史,刻意传谣。如此受迫害妄想,岂是我皇皇汉民所为?

    敢问你一句,你是高级黑吧?五异族币,拿的爽吗?

    在此说明一下,霸府这本书里面,为了处理人物关系,都是下级称呼上级为“大人”,官员之间互称官职或者对方的字,要不然人物之间的处理实在纷乱,你要是接受不了,趁早点叉。

    一本小说,你还处处挑字眼?真想看原生态的晋朝历史文,我推荐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到一百一十八卷。晋书全部,宋书魏书隋书与南史部分。乖,好好看,我等着多挑点刺,多写几篇考据文章让我等受益。

    人云亦云,真是够了。

第二十七章 成败之由(三)() 
“霸,目前石赵大军的前锋触角已经到达辽东。各郡守宰人心浮动,我们的重心便是监视各个大族,以免重蹈冀阳郡的覆辙。”慕容恪手提缰绳,缓缓道:“在赵国威胁之下,此人已经失去了生存空间,未来不是远遁便是投靠一方势力,暂时不用管他。”

    “既然四哥如此说,小弟照做便是。只是父王何时想要对晋人大族动手?这条流言,却不知是谁人传出来的,恁地可恨!”豁牙少年面色不平,“中原被羯胡所据,若不是我慕容家为他们提供庇护之所,这些人只怕早已经成为原野上的一堆白骨。如今国难当头,他们却率先发难,真是忘恩负义!”

    慕容恪有些默然,乱世之中哪有道理可讲?只有胜利者,方才拥有诠释正义的权利。

    封家、宋家、刘家、阳家所有的家族与慕容家不过是各取所需,但是慕容家毕竟是异族,在南朝司马家尚存的的情况下,不会有几家中原士族愿意与慕容家绑在一条战船上。即便那些愿意为慕容家出谋划策的世家大族,也或多或少为自己留了后路。

    数千年来,何曾有异族入主中原?

    匈奴刘元海与羯胡石勒实在是拥有了天大的气运,方才成为中原共主。这些世家大族即便是择主而事,也看看碟下菜,不会将家族的命脉轻易地压在某个势力身上。若不是邺城传来五胡录的谶文,那些大族又怎会对慕容家效忠?

    想到五胡录,慕容恪心头微热。从古到今,从没有异族入主中原。即便是匈奴冒顿单于雄霸一时,也不曾南渡黄河,夷夏之分如泾渭般分明。然而这一魔咒终于在三十年前被匈奴打破了,匈奴攻破两京,占有中原之地,即便随后被羯胡石勒所灭,毕竟打破了众胡族对诸夏的畏惧。

    原来,胡族也可以入主中原。

    五胡录上记载,在匈奴、羯胡、鲜卑、乌桓、西羌、氐族、铁勒、丁零、扶余等等胡族之中,有五胡获得了上天的垂青,最终可以入主中原。事到如今,匈奴已成过去,羯胡石季龙目前拥有中原十州之地。接下来,便是他鲜卑慕容家的了。

    慕容恪知道五胡录上乃上古蝌蚪文写成,为了破解其中的秘密,各大势力几乎都投入了无限的精力。三年前父王破解了其中关于慕容部的消息,才敢在没有得到司马家朝命的情况下自称燕王。

    天命所加,又岂是司马家所能阻止?

    慕容恪思考着当下的形势,便有斥候传来情报。辽东局势瞬息万变,他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四哥,什么消息?”

    “居就令游泓叛变归赵。”慕容恪皱着眉头,一时间有些拿捏不定。此番前来主要是为了成周內史崔焘叛变之事。如今在冀阳郡被策反的情况下,他反其道而行,趁机拿下成周郡,没想到居就令居然跟随崔焘叛变。

    居就县属于营丘郡,营丘內史鲜于屈乃是辽东大族。游泓叛变,难道鲜于屈此人也已经投靠石季龙不成?

    豁牙少年听闻,不由睁大眼睛,期期道:“游泓?难道是游邃之子?”

    游邃曾经是慕容廆龙骧长史,辅佐辽东二十余年,实在没想到游家居然在此刻叛变。

    慕容恪没有回答少年的问题,因为答案显而易见。他还在消化这个消息,又一匹战马快速驶来,他看向少年:“霸,辽东未来的命运,只怕就在你我兄弟二人手里了,你怕不怕死?”

    少年从来没有见过兄长如此郑重的表情,不由道:“生于王家,自然勤于王事,马革尸还本来就是我等宿命,愚弟又岂会害怕?”

    慕容恪看向只有十三岁的弟弟,眼神中充满了敬佩,还有一丝决绝。他打开情报看了一眼,顿时喜上眉梢道:“果然不出为兄所料,营丘內史鲜于屈叛变了。”

    “四哥?营丘郡叛变,与冀阳郡遥相呼应,我辽东形势日渐险恶,为何四哥你还面有喜色?”少年看向慕容恪,有些不解。

    慕容恪将情报递给少年,轻轻道:“鲜于屈想要叛变,却被属下武宁令孙兴收而杀之。愚兄不为营丘郡失而复得所喜,所喜者,乃是慕容家休养三十年,终于有家族愿意为辽东献死力。慕容家想要入主中原,却不能如匈奴与羯胡一般残杀晋人,必要收拾晋人之心,方能争霸于天下。”

    慕容恪的眼神如同一汪泉水,看上去深不见底,豁牙少年也被其兄气势所折服。心中暗想,大哥虽是世子,才能比起四哥来远远不及,我不为大哥所喜,以后只有与四哥互为支援,才能在辽东生存下去。

    二人各有心思,大燕铁卫已经将成周郡卫卒收割殆尽,二十八辆大车排列整齐呈现在面前。慕容恪正要收兵,又是一名斥候从北方而来,将封闭情报所用的竹筒递了上来。

    “啪嗒!”

    竹筒跌落马下,慕容恪猛地勒紧缰绳,高喊一声道:“一把火将辎重全部烧掉,众人排好阵型,火速返回大棘城!”

    看着少年疑惑的表情,慕容恪声音有些发颤道:“武原令常霸、护军将军宋晃、东夷校尉封抽叛变了。冀阳太守宋烛被崔焘所杀,作为西河宋氏家主的宋晃叛变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东夷校尉封抽为何叛变?封家在辽东势大根深,封奕为国相,封裕为记室监。如果封家叛变,我慕容家死无葬身之地!”

    人心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些晋人大族,在辽东劳苦功高,有的已经在此地繁衍三代,然而却被一个谣言所击破。

    说是父王要对世家大族动手,借助羯胡入侵的机会,将所有士族豪门的势力全部收上来,以免这些人就地做大。

    多么可笑的谣言,一则连黄口小儿也骗不过的谣言,轻轻松松击溃了辽东三十年的与晋人大族交融的成果。让人们知道,所谓的鱼水之情,不过隐藏在表面下的假象。

    传播这则谣言的人,对人心的把握,真的是妙到毫巅。

    有了东夷校尉封抽与护军将军宋晃领头,在石赵大军的窥测之下,辽东的危机,便在眼前。

    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徐无城外,北平太守阳裕将辽西公段辽送出城外,为了保存段部仅有的一点实力,不得不在徐无城休整两天后,重新上路。

    在镇东将军麻秋与镇军将军郭太的追杀之下,段辽麾下的一千五百名辽西突骑还剩下不足一千名。加上乌桓鲜卑各部落,也只有不到五千余人。

    段辽拉着阳裕的手,面有愧色:“寡人大势已去,阳太守即便择主而事,亦没有对不住寡人之处,又何必如此?”

    “主公,老臣已在辽西五世,如果不是世道丧乱,这把老骨头早已经归隐于乡野。如今羯胡大军占领了令支城,徐无城之所以得以独存,无非是口中之肉不急于一时。”

    阳裕在段辽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出城门。他知道,此番离别,只怕再无相见之期,想到彼此一番君臣之情,心情不由为之一沉:“这件事是老臣唯一能为主所做的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之所命,凡人难为。老臣若是侥幸留得性命在,再与主公一叙旧情。”

    说完此话,阳裕向着段辽行了一礼。

    “寡人败局已定,子孙中亦没有出色人才。我儿乞特真为人愚鲁,寡人尚且不能保全宗族,乞特真又如何在这乱世之中与群雄争锋?”段辽叹息一声,放开阳裕之手,心有所感道:“段龛此儿虽然为人急躁,若是有良臣猛将辅佐,倒也可以维持祖宗基业。只是可惜——”

    辽东的形势,他们又如何不清楚?

    两人相视无言,唯有车马声稀疏传来。阳裕从徐无城中抽出两千精壮随段辽逃亡密云山。密云山中山深林密,既然无法与石赵争锋,如今只能避其锋锐。等待发生在两辽之地这一场大战过去,再谋出路。

    段辽看着眼前的阳裕,为了让他卷土重来,将整个家眷交给自己带走,表面上是为了家人的安全,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在向自己表明忠诚?这番款款诚意,自己辜负了一次,再也不能辜负第二次。

    “阳太守,你当初为何会将振武将军拒之门外?”临别之际,段辽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你疑问,向阳裕是问了起来。

    郡主段雪颜在徐无城中并没有找到张伯辰的消息,询问之下才知道张伯辰根本没有入过城。缠着段辽问过不少次,让段辽也难免内心有所疑惑。

    他当然不会怀疑阳裕勾结石季龙,而是明明困守孤城,为何还要拒绝来援之军?

    阳裕看向即将前往密云山的众人,眼睛里充满了悲悯。乱世啊,即便是王族之人,也难以保全性命。

    段辽见状,如何能够不明白。他翻身上马,带着众人向西方进发。看着远去的人群,阳裕喃喃道:“阿秀啊,爷爷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太守大人,振武将军派人送来的信。”

    阳裕回转徐无城后不久,县尉王威便将一封信笺递了上来。

    “送信之人何在?带过来,我有些事情询问一下。”阳裕抽出一卷竹简,若有所思道。

第二十八章 成败之由(四)() 
“这是辽西国史!”徐可看完斥候从徐无城带回来的竹简,不由大惊失色。

    追述往事,叙其国史,以作为后人治世的借鉴,一直是士大夫认为不朽的盛事。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弑杀君主齐庄公,当时记录国史的太史简便在史书上记录下:崔杼弑其君。崔杼为了掩人耳目,便将太史简杀掉。

    太史简的二弟继承太史的职位后,亦是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一怒之下,又杀掉了二弟。三弟继承两位哥哥的官职后,仍然死不悔改,在史书上记载:崔杼弑其君。

    到了此时,崔杼知道无论如何掩盖不住事实,方才止住不杀,其弑君之事由此流传后世,为千夫所指。

    在崔杼杀害太史简以后,齐国还有南史氏记录国史,担心正义不申,执简入齐都,想要记录其事。只是由于崔杼已止不杀,方才返回南境。

    其后先汉太史公司马迁,遭遇宫刑,以一腔激愤之气,为王公大臣作传,贩夫走卒、刺客游侠亦入其中,一部太史公书流传千古。

    数千年来,正是由于史家前后相继,诸夏方才有鉴可见,在治国施政过程中减少失误,从而一步步压倒周边诸胡族,成为天下共主。

    徐可放下手中竹简,心中却升起了对阳裕的崇拜之情。写出辽西国史,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段部重武备而轻文略,没有古籍可供借鉴。自己记载一些人物概要,已是竭尽全力。然而相比于这些书简,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徐可正在感叹,却见振武将军张伯辰走了过来,不由施了一礼道:“将军。”

    张伯辰摆摆手,指着书简:“阳太守让斥候带过来的东西,想必还是有点用处的,跟我好好说道说道,上面都写了些什么。”

    斥候从徐无城将竹简带过来,右长史徐可花费了数日方才看完。张伯辰有心询问,却见对方看的津津有味,也不好打扰他,如今见他终于将书简看完,再也忍不住好奇地问了起来。

    “这些书简中,记载的乃是整个辽西的部族源流以及段部兴亡得失,将军看完此书,便可将整个段部往事掌握在手中。阳太守不愧是国士,可惜不得遇明主,其治国之道若被采纳,辽西又岂有今日?”

    张伯辰从徐可的话中得知,鲜卑脱胎于乌桓,为乌桓别种。而乌桓早在汉武帝时期,便被迁入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塞外,为汉藩篱,侦查匈奴动静。

    而在东汉末年,乌桓大人丘力居勾结中山太守张纯叛乱。丘力居死后,其侄蹋顿更是统领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与袁绍结盟击破公孙瓒。

    想那公孙瓒为幽州刺史,手下“白马义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