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第一神仙-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德志早就光着身子,背上背着荆条,效仿古人,负荆请罪。赵峥一看气的忍不住给了这厮一脚,就吴德志这德性也配自比廉颇?

    “国师,这里有两封奏折,一份是下官上疏请罪,另一封则是告老还乡的折子,还请国师示下。”

    与此同时主管湖州刑狱,判案的司法参军与司理参军也过来请罪,向赵峥展示了向上请罪的折子。甚至连一路的提点刑狱司也赶来湖州向赵峥递上请罪的奏疏。

    赵峥看着这些官员,冷笑到,与我玩法不责众是打错了算盘,我玩的是铁律如山!

    “诸位官人若觉得自己有罪那就上疏吧,赵峥向来不插手朝政,公事公办,那些贪赃枉法之徒该怎么办,律法上写的明明白白。诸位专事其职,想来比我了解。我就不再费唇舌了。”

    一朝国师竟然蒙冤入冤,这算得上千古其文,就算赵峥不插手,朝廷也绝不会容忍这种损害国朝的声誉的事情发生?赵峥现在有意的推波助澜,要让这事弄得天下皆知。而赵峥是谁?往近的说是一朝国师,有大功于宋朝,往远的说,不是神仙就是一代圣贤,必定流放千古,而这朝的官员的昏聩枉法的名声也就随着赵峥流传下去。

    官家为了不让可以预见的盛事蒙上阴影,两府的相公为了自己功业染上污点,势必兴起大狱,洗刷污名。

    所以众位官员见赵峥如此说话,顿时想到了某种可怕的后果,都呼天抢地的哭了起来,脸马世雍都问道了一股大狱的味道,也跟着求情:“国师,慎重啊!我等固然罪该万死,但此时正是积蓄国力的时期,绝不能妄动大狱。国师还请您以大宋为重!”

    赵峥一脚就蹿开了马世雍,沉声说道:“没有谁比我更在意这个国朝!”

    (求推荐票!)

    ;

第一百零六章 民告官() 
有宋一朝,民告官的事情屡见于书,根据记录在册的,基本上都告赢了。这告官之风其中以京城最盛,京城民众眼界开阔,普遍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民权意识也在萌芽,丝毫不畏惧告官。

    《癸辛杂识》里载一段有趣的诉讼,南宋时期一个叫方回的官员在旅店与自己的婢女白日宣淫,因为床震太大,将一侧人家的壁土都震落了,那户人家也不客气,当即就将方回告上了衙门,最后以二人私了结束。

    这个还是小事,北宋初年更是奇葩事情频频发生,不但告宰相,还敢告皇帝,告宰相一事宋史有记载,这事发生在宋太宗初年,汴梁布衣马周也不知道是脑子犯抽了,还是什么平白无故的状告宰相李昉不思进取,燕云未复,却整日里赋诗宴乐。事情闹到了宋太宗那里,太宗裁定马周有理,罢免了李昉的宰相将为右仆射。

    《曲洧旧闻》里则记载了,仁宗年间,一位富民到开封府告状,称自己家“为子娶妇已三日矣,禁中有指挥令入,见今半月无消息”。能够在禁中发出“指挥”者,不是皇帝,便是太后、皇后。

    也就是说,这位到开封府告状的富民虽然说得比较委婉,但意思很明显,就是控告皇帝强抢民女。当时的开封知府叫做范讽,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他是多鲠直的官员。他当时只问了一句:“汝不妄乎?”

    富民说:“句句属实。”

    范讽便说:“如实有兹事,可只在此等候也。”

    马上就入宫面圣,向宋仁宗要人:“陛下不迩声色,中外共知,岂宜有此?况民妇既成礼而强取之,何以示天下?”

    宋仁宗说:“听皇后说,宫中近日确实有进一女,姿色颇佳,朕犹未见也。”

    范讽说:“果如此,请将此女交臣带回。”宋仁宗表示同意将那女子送回去。

    范讽说:“臣乞请,现在就在这里交割此女,好让臣马上带回开封府,当面交还那位诉者。否则,天下人恐怕就是诽谤陛下了。”

    仁宗“乃降旨,取其女与讽,讽遂下殿”。一名毫无背景的东京平民,在儿媳妇被人接进宫之后,敢跑到开封府告诉。而接到诉状的知府也不忌惮被告乃是皇上,立即就去找宋仁宗,请他归还民女。除了仁宗朝的政治氛围是多宽松,也是因为宋朝皇帝官员都爱惜羽毛,对于民间议论始终怀有一个敬畏之心,更重要一点是,宋朝民众也不尽是些懦弱愚蒙之辈,越是经济文化越发达的地方越是如此,故而这些案列也大多发生在京城,江浙、江西这些经济发达或者文运荟萃的地方。而四川广东这些地方鲜有耳闻,更别提临近金国交战的两淮之地了,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此礼。

    虽然记录在案的都是以民胜官败而结束,但真实情况则不是这样的,民告官败,平白无奇,民高官胜,那才是新奇之事,所以才会记录在案。宋朝政治宽松,人文荟萃,但并非天堂,他拥有各方面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但始终不得其门,赵峥要做的就是打开那骟门,告示大宋门后有什么。

    南宋颁布了《越诉法》凡官员有徇私枉法、横征暴敛等等事情,民众皆可越级起诉。如此神奇,可惜生在了南宋,要是北宋都还好一点,南宋奸妄辈出,权臣肆虐,致使这把利器蒙尘。赵峥现在就是要擦干上面的灰尘,让着利剑出鞘。让宋朝也感受一把运动的滋味。

    ——

    赵峥在湖州城有意公开身份,然后亲自前往湖州府衙,诉讼乌程知县吴德志贪赃枉法,公然置朝廷法度于不顾,击鼓鸣冤而不顾。除此之外还有乌程县丞,推官等等一众官员。

    吴德志的黑材料自然是弘治禅师提供的,皇城司就是干这个的,只是以前皇城司为史弥远控制,吴德志又是史弥远的人,所以皇城司才充耳不闻。

    经此一役,湖州城大动,纷纷围在衙门外见识赵峥这位当世神仙,反而对赵峥正在进行的事不在意。在他们看来这只是国师游戏人间之举,国师能做,不代表万民能做。

    马世雍坐在大堂内,屁股只敢坐半截,挨着板凳,国师在堂下站着,他哪敢坐下,吴德志的黑材料祥实,物证充足,逻辑清晰,又有人证。

    废话,国师一声召唤,那些行贿的商人,平民怎么敢不来,不说事实,就算是诬告也愿意。国师为民除害,他们也不能再为虎作伥。

    赵峥的黑材料也不简单,什么都没有忌讳,与吴德志关联的官员达数十人,赫然就有马世雍。

    吴德志当堂面对赵峥的质问,控诉,都老老实实的回答,一概承认。

    “吴知县,你于绍定二年,五月中旬,送玉石一对,黄金五十两与湖州知州马世雍,可有此事。”赵峥厉声问道。

    马世雍在堂上不断擦着汗水,先吴德志承认道:“本官可以作证,确有此事!”国师既然愿意这么玩,那就只好陪他玩,大不了他马世雍丢了湖州知州的差遣,辞官奉词。反正宋朝不杀文官,只要将案件的范围限制在湖州就可以了,所以要尽早结案,不让案情捅到临安去,到时候污了朝廷的脸面,说不定朝堂一下狠心杀两个官员就可怕,此事一开头可就管不住自己的刀了。

    赵峥对于宋朝不杀文官深恶痛绝,一些祸国殃民的混蛋就该被处以极刑,当年范仲淹要处置两个罪大恶极的官员,就被人劝住了,说是此事一开头,万一哪天皇帝杀的手滑,轮到你我身上就惨了。

    朝堂两府不会开这个口,只有皇上才能,赵峥想到这里有些后悔,当初应该偷偷摸摸让赵峥跟着自己出来微服私访,将他投入监牢,到时候,看朝廷怎么收场。

    但依赵昀的性子,这样做只怕难上加难,况且此事的确是有一就有二,赵峥更希望的是赵昀不沾染血腥,努力成为一个快乐的二货青年。

    所以此事还得赵峥自己决断才行,要是他坚持杀人,无疑会将自己推到文官的对立面。自己道法的传播还需要争取一部分文人的支持。不说别样白云宫现在之所以能短暂脱离赵峥还能继续上课,全靠了那几名进士官员鼎力相助。

    赵峥现在足够强大了,但自己的新道法却还没有,依然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赵峥百般妥协,退让呵护这下,还为受到真正的考验。

    而现在是与文官集团开战的时机吗?

    孰轻孰重,确实很难抉择。

第一百零七章 三件事() 
这一次诉讼了无生趣,完全是一副爷爷教训孙子的模样,那些官员只管认罪,没有丝毫申辩,堂外的民众虽然看的精彩,骂的过瘾,但是赵峥却觉得陈善可乏。

    所以第二日,赵峥换了黄妙妙来告,赵峥做为她的状师为她辩论,而事件的突破口则换成了为方七丈伸冤求情,并且状告裘三爷种种恶行,并控告与他有关的湖州官员。

    裘三爷听到消息,当他晚上就收拾细软准备逃走。

    虽然他在江湖上势力颇大,但碰到国师,半点对抗之心都没有,现在湖州连傻子都知道黄妙妙的远房表弟是国师。黄妙妙告他,不就等于国师告他吗?

    裘三爷在黑白两道多年,眼线暗手无数,黄妙妙的状纸刚递上去,就有人通知他了,连细软的来不及收拾,第一时间便立马出城,不想门外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他,由皇城司还有暗卫组成了密网,又事先布好了局那能等他逃走。

    裘三爷在湖州只是没人想动而已,所犯罪状罄竹难书,根本不用赵峥找什么证据,湖州百姓在得知裘三爷被抓后纷纷弹冠相庆,裘三爷押运的囚车说过之处被民众疯狂的泄愤,臭鸡蛋那还是心善的,直接泼大粪的也不在少数。

    对待面对这种群情激愤的事件,古代就算没有罪过,也会选择将此人杀头以泄民愤,律法如铁,民心如炉,再硬的铁在民众心中的火炉里都会被融化掉。

    黄妙妙与裘三爷对簿公堂,裘三爷可没认罪,而是将所有事情的推给下面的人,将自己摘的干干净净,他自知死期不远,国朝刑法宽松那只是针对文官,面对他们这种江湖草莽可从来都不会手软,大肆攀咬,将一些罪状直接说成是马世雍与吴德志直接授意的,气的马世雍惊堂木都拍断了两根。

    ——

    赵峥在湖州已经停留多日,已经惊动了朝堂,朝廷发生几件大事要赵峥亲自解决,所以就派遣钦差前往湖州。

    钦差一入湖州自然就知晓眼下发生的这场大戏,于是急忙忙的八百里加急禀报朝廷,自己则直扑公堂,钦差的到来让湖州不少官员直接吓的晕过去了,这要是将事情捅到朝堂,不知道有什么惩罚等着他们。

    钦差是由新进两府的赵善湘担任,这个规格很重,非是重要的军国大事,不会让宰相任钦差。

    赵善湘因为平李全有功,进入两府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史弥远去相后,史党不到,两府六人中郑清之,薛极,赵汝述,赵善湘与他亲厚,可以视为史党。

    南宋以右丞相兼枢密使这个官职为宰相之尊,但史弥远去相后,无人得封,现在两府以参知政事兼枢密副使宣缯为首,再加上一向与史弥远不和的陈贵诚进入了两府,而赵善湘因为赵峥的原因也有些摇摆,所以两府之中勉强算是打成了平手。史党主和,作为反史党的旗帜,宣缯自然主战,尽管他内心是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但形势如此,他不得不一力主战,政治就是这么回事,个人意志有时无足轻重。

    ——

    赵善湘一来就宣布暂停审案,赵峥见赵善湘亲自前来也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也默许了,赵善湘将公堂上所有人清退。也先不顾此事的直接说道:“国师我代表朝廷问你三件事,一是蒙古遣使临安,要求借道宋境,进攻金国。您能否窥探天机,探查蒙古意图,此道我借还是不借?”

    赵峥听到有意讶然:“我一向置身朝廷之外,军国大事一向是各位相公主持,缘何这次不远千里询问我的意见?赵相公还请你给我一句实话。”

    赵善湘神色凝重:“这是官家的意思!”

    赵峥见赵善湘语气有些奇怪,问道:“那赵相公是否认为我有插手这件事的能力?”

    赵善湘叹气道:“国师生而知之,学究天物,自然有能力,只是官家此次公然的将你推到前台,问政于道,只怕后世青史斑斑,官家与国师难逃一笔。”

    赵峥笑了,青史斑斑……笔杆子始终握在儒生手中,他自然难逃被摸黑,赵善湘这是从湖州闻到大狱的气息,委婉的提醒赵峥,不要与那些儒生对着干。

    “那赵相公认为我赵峥为大宋所做一切可有什么地方错了?”

    “国师千秋功业,恩泽万世。谁敢言错?”

    “是非曲直自在人心,而不是在别人笔下,赵峥也多谢相公提醒,这件事情我会注意分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