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朝会每日都在举行,尤其是当张浚、赵鼎、吕颐浩、韩世忠等昔日的忠臣良将,以及范宗尹等人文臣全部到位后,临安朝廷可谓人才济济一堂。

    首先被讨论到的一个问题便是——还都。

    太上皇赵佶是现在名义上的君主,人在洛阳,群臣不能留在临安侍奉皇帝吧?

    临安只是行在,太上皇亦无南下打算,所以还都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还都东京?

    然而东京汴梁多次遭遇战火,已经破损不堪,皇宫也被田师中付之一炬,并不适合皇室居住、百官理政。

    而且靖康之变的教训殷鉴不远,大宋立国百余年之后,东京汴梁最大的弊端暴露的无比彻底。城外一马平川,压根无险可守,京畿安防多有不利,前车之鉴,必须吸取教训。

    想当年,太祖皇帝也是考虑过迁都的,只是被搁置了许久,如今总算是再度提上日程。

    西京洛阳,周遭有虎牢等多处关隘为屏障,而且自东周之时便是王畿之地,是汉魏唐等多个朝代的古都,帝王之气浓郁。

    洛阳城也是这几年新建,城市规划与建设都是一等一的,气势磅礴,固若金汤。洛阳城中也修建了一座皇宫,名义上是给的太上皇居住的行宫,却比正经的皇宫更为气派。

    相比于东京汴梁,洛阳唯一不便利的大概就是漕运,唐末五代战乱,到洛阳的漕渠遭到破坏,多有淤积,远不如东京汴河那般方便。

    徐还大概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故而已经派水工疏浚河道,勘测地形,准备重新整修洛阳漕渠,保证南方的粮食、物资、财赋可以顺利运抵洛阳。

    高阳郡王把准备都做到了这个地步,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呢?

    至于金国的威胁,似乎也不值一提,洛阳北边的河东之地已经回归大宋,仅仅一个河北收复似乎也指日可待。

    是的,西军北伐先后胜利,给了大宋臣民莫大的信心,他们不自觉地坚信击败金人,收复河北,甚至燕云十六州会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洛阳是大宋未来当仁不让的都城,还都之事自然也就板上钉钉。

    群臣许多都是北方人,南渡也不过十年之久,对故乡也是颇为想念。若非如此,东京光复之后,也不会有那么多达官显贵返乡。

    临安到底只是偏安一隅之地,洛阳也是天下中枢,但凡胸怀大志之人,自然知道如何选择。

    故而朝堂上很快便达成共识,临安改回原名——杭州,取消行在地位。

    先帝赵构灵柩迁葬巩县大宋皇陵,群臣与大军准备还都洛阳。

第七三四章 继位人选() 
还都洛阳是个浩大的工程。

    十多万大军,朝廷各个机构,数百上千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眷。

    再加上各种学子、士林名儒,以及被都城吸引的商贾,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人群。

    好在迁都并非一蹴而就的,第一波行动的也只有朝廷的主要机构,以及徐还率领的主力兵马。

    其他人等将依次行动,在此后的两三年内完全迁居到洛阳。

    洛阳城需要逐步接纳这庞大的人口群体,运河需要满负荷运行,运送足够的粮食以作储备。

    还都乃是大事,绝非一蹴而就。

    徐还等人限行启程,顺道护送着先帝赵构的灵柩,准备将其安葬在巩县的大宋皇陵。

    至于孟太后既然已经入土为安,则仍旧安葬在绍兴,安排了专人四时祭祀。徐还心里暗自想着,孟太后估计也不愿意和哲宗皇帝合葬,既然如此,何必再惊扰她的在天之灵呢?

    吴皇后和众嫔妃也跟着回到了洛阳,她们已经明确表态,往后会在皇陵为先帝守灵。至于韦氏,则囚禁在临安的一座庵堂之中,非死不得出。

    西湖畔的岳飞祠也在如火如荼地修建,若干年后,将会成为祭奠怀念英雄的名胜之地。

    一切安排妥当,徐还终于可以安心离开了。

    三月中出发,路上走了一个多月,回到洛阳已经是五月里。

    朝廷各项机构以最快的速度合并,开始初步运转,好在洛阳方面早就开始准备,一切还算妥当。

    朝廷有了,皇帝呢?

    先前一切都是以太上皇赵佶为尊的,到了洛阳众臣自然而然请太上皇赵佶复位。

    可是,赵佶拒绝了。

    理由是自己年事已高,而且已经退位多年,两个儿子都先后继位,一个退位,一个驾崩,这时候自己在复位,于理不合,没有这个道理。

    先前之所以勉为其难发号施令,是因为儿子驾崩,奸佞作乱,朝廷混乱,这才暂时出来掌控大局。

    如今谋逆作乱已经平定,一切安稳,自己也就该功成身退了。年岁大了,北狩多年,身体也不大好,想要好好安养。

    无论这番话是否出于本心,好像都合乎情理,赵佶的态度也十分坚决,任群臣如何请求,都坚辞不受。

    好了,太上皇撒手不管。

    大宋陷入了没有皇帝的局面,拥立皇帝成为当朝头等大事。

    很多人想到了徐还,至少想要知道他的态度,可是高阳郡王竟然在关键时刻离开来洛阳,和柔福帝姬去了皇陵。

    奉太上皇旨意,祭祀刚刚安葬,且被追谥为宋宣宗的赵构。其无子嗣,亦没个兄弟在身边,所以主持祭礼的仍旧是柔福帝姬。

    徐还夫妇在皇陵,洛阳朝堂上却吵翻了天。

    该由谁来当这个皇帝呢?

    皇位继承最基本的原则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可是赵构无子啊,唯一的亲生儿子赵旉已经夭折。

    至于先前的赵伯琮,已经被认定为伪帝。曾养于在宫中吴皇后膝下的赵伯玖,亦没有公开认定过其养子身份。

    况且吴皇后早早便将其送回家中,撇清关系,其生父赵子彦更是躲的远远的,毫无参与之意。

    国赖长君,这是当初废黜赵伯琮时的理由之一,现在自然不能再立个小娃娃。

    那么,从宗室遴选个成年子弟?

    太宗系的都在五国城,所以只能从太祖系宗亲中选择,然而经历过临安之变后,仅剩的太祖系宗亲只想努力自保,哪里还敢冒头?

    但凡年纪合适,稍微有点人望的纷纷推辞,或是远避洛阳,或是故意自污名声,突然休妻的,出入风月之地的,甚至突然精神不正常的

    一时间,宗室里突然出了很多败类

    明白人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自然也就不会在为难这些宗亲子弟了,作为太祖子孙,他们这百多年几乎都在猜忌中度过,还是让他们过几天安生日子吧!

    这时候,有人不免感慨,要是宁王赵谌活着回来,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宁王不再,可是信王在啊!

    有人想到了信王赵榛,他是太上皇的儿子,先帝赵构的弟弟,无论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都合情合理,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可是,信王出家了!

    出家了还俗就行啊,这好像不是什么大事,据说大理国的段氏皇族就有这样的先例。,

    可是当群臣来到白马寺请见信王殿下的时候,却被拒之门外了,小沙门给出的回复是:方外之人,不问俗事,世上早已无信王赵榛,只有一个比丘僧罢了!

    这

    辞帝位,做和尚。

    任谁想想都觉得是脑子抽了,可赵榛就是这么坚决。

    好吧,无论信王殿下是出家自保,还是真的厌倦红尘,愿与青灯古佛相伴,反正他是不愿意当这个皇帝。

    这就很尴尬了,大宋皇帝竟无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总不能和金国交涉,让他们从五国城再放几个皇室子弟回来吧?

    怎么办呢?

    其实许多人从一开始就明白,前面这些不过都是表面功夫,只是铺垫而已,这时候正确的戏码该开始了。

    自古以来,立储讲究立嫡、立长、立贤,既然嫡长皆无,那就立贤吧!

    所谓贤,是贤能,也是功劳。

    当今天下,最有功劳的是谁?高阳郡王徐还是也!

    他来做个皇帝如何?

    好像是可以的。

    他是大宋为数不多的王爵,身份足够高贵,而且是大宋的驸马,也是皇室成员。

    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对内先后平定多次叛乱,对外击败金军,灭国西夏。

    力挽狂澜,挽救了大宋江山,还有开疆拓土之功,若说贤,天下何人又能超过他呢?

    他来继承皇位,可以啊!

    唯一的问题,他不姓赵,有人以此为由提出的反对意见。

    谁说只能同姓子弟才能继位,五代之时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后周太祖国威、世宗柴荣是一个姓吗?(柴荣当时改名郭荣)

    异姓养子尚且可以继位,高阳郡王这样的驸马,上皇女婿,半个儿子,继位有何不可?

第七三五章 女皇帝() 
徐还有没有继承资格!

    朝堂上为此吵翻了天。

    大家心知肚明,眼下这局面,徐还确实有登基称帝的条件。

    所以支持者要么是徐还的心腹,要么就是想要混个从龙之功的投机者。

    反对者也不少,他们大都是忠于赵宋皇室的老臣,赵家坐江山一百多年,对读书人甚是优渥,自然得了不少人心。

    即便经历了靖康之变,仍旧有许多的拥趸,其中不乏吕颐浩这等的重臣。不过位列宰辅的他们都没有轻易发言,而是在默默地观望。

    观望百官的态度,也在等候徐还的态度。

    徐还没有,也不会轻易表态,他大概也在观望吧!

    反倒是朝野百官沸反盈天,各执一词。

    支持者认为徐还身份高贵,功劳卓著,在没有合适赵姓继承人的情况下,以女婿的身份继位合乎情理。

    毕竟五代之时,有过那么多养子继承的先例,女婿总比养子亲近许多话吧。至少将来继位的太子,身上有一半的赵家血统。

    反对的人则坚持认为,自古以来宗法制度如此,哪怕是过继的宗亲子侄都可以,女婿继位不合礼法。

    高阳郡王虽然劳苦功高,但继位与否却是另外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如此,一来会乱了纲常礼法,二来会造成许多隐患。

    比如,将来五国城的渊圣与诸多皇亲回来,该当如何是好?赵姓宗亲,能眼睁睁地看着江山落入外姓之手。

    所以,为了朝廷稳定,也为了高阳郡王自己的清誉,如此并不合适。

    但支持者不以为然,今日之大宋早已不同于往日,说句不好听的,若非徐还,大宋恐怕会有亡国之忧。

    五国城那帮皇亲已经亡了一次国了,还有脸面执掌天下吗?说句不好听的,徐还如果想,完全是有资格改朝换代的。

    现在这局势,徐还手掌天下权,却不让他做皇帝,又有谁敢做,谁能坐得稳呢?难不成再弄个小娃娃去当傀儡吗?可是不是说好的国赖长君吗?

    争执不下,好像问题无解的时候,一个让人眼前一亮,大吃一惊的提议出现了。

    立福国长公主为帝!

    女皇帝!!

    平地一声惊雷,炸响了整个大宋朝野。

    女人怎么可以当皇帝呢?

    在此之前,这个想法压根没人想起来,被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即便曾经有过武瞾这样的先例,却也仅此一例,而且被视为乱国之举,女子干政仍旧被视为大威胁。

    说到底,这仍旧是一个男权社会,女人和皇位、爵位继承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却被人提出来了。

    公主姓赵,是正经的赵宋皇亲,太上皇亲生的女公子,渊圣与宣宗(赵构)皇帝之女弟,眼下还有人比她更有资格承袭皇位吗?

    而且长公主并非一介寻常女流,她是有功于国的,从五国城千里迢迢逃回故国。黄天荡水战,亲自擂鼓激励将士;岳飞蒙冤,长公主亲自出面维护岳家家眷,主持正义。

    福国长公主殿下也是功勋卓著,深明大义之人,并非闺阁女子,有资格也有能力处理国事军务,带领大宋子民中兴。

    想想好像不无道理,柔福帝姬确实非同一般,如果换作是个男子,如此功勋,继位理所当然。

    可她是个女人啊!

    怎么能让女人当皇帝呢?这是许多人难以接受的。

    但支持者却声称,女人怎么就不能当皇帝了?武周的武瞾就是先例啊!

    而且长公主有勇有谋,犹胜男子,而且正当盛年,符合国赖长君这一要求。

    而且大宋刑统之中是有规定的,父母亡故,倘若无兄弟,女子是可以全部或部分继承遗产的。

    换句话说,大宋女子是有一定继承权的。

    刑统乃是大宋律例,有道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适用于百姓自然也就适用于皇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