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贤故作不解,“喔?那你所为何事?”
“这是末将麾下军卒名册,请都尉过目”
军卒的名册等同于国家的舆图一般,‘交’出名册,就等于彻底放弃了军权。
徐和如此作为可以说冒了极大的风险,若是李贤心狠手辣,他只要略施小计便可以派人将徐和取而代之!
有名册在手,军卒想逃都没地儿逃!
七千名兵卒的名册就在徐和手中,李贤却没有着急接过来,而是问道:“定毅这是何意?当日你归顺之时我曾允诺过,你部兵马由你统领,我不动分毫”。
提到这个,徐和更是涨红了脸,道:“末将没有什么意思,只是觉得训练兵马实在不是自己所长,我想恳请都尉派人训练军卒”。
“这个简单的很,待会儿我让徐盛调派些人手过去就是了”
徐和面‘露’喜‘色’,道:“那便谢过都尉了”。
“自家兄弟,说什么谢?”
“这名册还请都尉收下”
“嗯?我李贤说话算话,不会动你军权的”
“都尉说笑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俱为国兵,我徐和既然归顺了朝廷,自然不能贪恋权位,‘交’出这名册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表明心迹,日后若是我徐和做错了事,都尉尽管派人将我拿下reads;!”
李贤笑骂道:“好你个徐和徐定毅,你这是‘激’将法吗?”
徐和连连摇头,道:“天地可鉴,末将绝无此意”。
李贤这才接过名册,道:“也罢,这名册我收下了,不过,你部兵马依旧由你统领,明白了吗?”
“末将明白”
“那便好”
“末将还有一事相求!”
“喔,尽管道来”
“末将恳请都尉下令,为我军中士卒刻制军牌”
李贤闻言过后连连拍了脑‘门’,嘴里道:“啊呀呀,你瞧瞧我这脑袋,竟把这茬给忘的一干二净,好,过会儿我便吩咐下去,让匠工营赶工,为军卒们定制军牌”。
徐和松了口气,道:“谢都尉”。
“都说了无需客气,正巧你来了,我也有一件事要与你商量”
徐和打起‘精’神,道:“都尉尽管吩咐”。
“曹军势大,国相防患于未然,准许我部兵马扩招至一万六千人,扩招之后,这么多的人马全部驻扎在剧县显得有些大材小用了,我打算分而化之,每营人马驻守一城,既可以仿佛流寇,又可以节省粮秣消耗,不知道你以为如何?”
徐和先是被一万六千人的数字吓了一跳,如此以来,自家人马可就再不占优势了。
传闻都说孔融对李贤多有防备,如今看来完全不是那回事儿。
一万六千名东莱军,一旦形成战力完全可以攻下都昌城了reads;!
接着,徐和又觉得莫名的兴奋,李贤实力越强,那便意味着他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现在,未及弱冠的李贤已经是都尉了,日后,谁知道他的极限是在哪里?
好不容易收敛思绪,徐和应道:“末将并无异议,都尉直接告诉我部人马驻扎在哪里便是了”。
李贤笑道:“好吧,剧县往南有座营陵城,那里距离齐国不过三十里,我想派你去驻守,不知你意下如何?”
“末将得令!只是兵卒训练一事……”
“放心,我会让徐盛他们调派人手的”
“那末将便告辞了”
“且慢,你先别急着走,我把周仓他们唤过来,一起商议一件事情”
“喏!”
“移防一事也不着急,三五日之后再行动身也不迟”
“喏!”
话音刚落,李贤便将周仓、徐盛等人唤入营中。
按照孔融的意思,东莱军还可以扩军两千人。
两千兵马分配到三营当中,每营不过七百人,根据李贤如今的声望,募齐兵员也就是一两日的事情,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新卒过多,兵卒数量增长过快带来的实力下降的问题。
原本一营兵马不过一千五百人,如今,一旦募齐兵员,每营人马都将突破三千人。
相较于从前,数量足足膨胀了一倍。
新卒过多,很容易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他们入伍时间尚短,身上还沾染了很多坏的习惯,一旦不能及时将其纠正,万一坏的风气在军营中弥漫开来,那可就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第225章 约法()
c_t;麾下军将到齐之后,李贤把自己的忧虑说了出来:“营中新卒过多,如何确保战力,你们有什么好法子吗?”
徐和刚刚加入这个核心团体,自然不愿意锋芒毕‘露’,而胡庸一贯的大大咧咧,指望他冲锋陷阵还可以,想要他出谋划策,那比杀了他还要难……
周仓没有太多顾虑,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法子也有,无非是严明军纪,以老带新罢了”。
确实没什么新意,不过也算是个办法,对此,李贤不置可否,又向徐盛问道:“文向,你有何妙计?”
“妙计谈不上,我认为应该把新卒拆散,不能让他们抱团,更不能让他们结党营‘私’”
这法子较为繁琐,不过确实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扼制新卒的影响力。
只是,这样以来,李贤之前煞费苦心征召的介亭兵卒岂不是与其他新卒并无不同了?
最终,还是徐庶明白李贤的心思,他说道:“文向将军所言有理,不过,对新卒却也不能以偏概全,依我看,介亭招募的军卒完全可以让信赖,他们应该不会惹事的”。
徐庶这么一提醒,徐盛当即额头生汗,之前他压根没有想到这一点。
介亭兵卒可是李贤的乡兵!
倘若李贤不重视,又怎么会特意去介亭一趟?
按理说,一千五百名军卒压根不值得堂堂郡国长史走一遭的,可李贤非但这么做了,而且还很满意的样子。
都说介亭兵卒当中有不少人马是李贤的‘私’军,这样以来,强行将其拆散的话,那不等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吗?
徐盛感‘激’地望了徐庶一眼,也亏得老友及时补救,如若不然,万一这举措推行开来,李贤岂不是要把这笔帐算到自己头上?
为了公事引起‘私’愤,这样的话可就划不来了。
眼瞧着场面有些冷场,徐庶又说道:“新卒初来乍到,为的多是出人头地,富贵荣华,只要严明军法,赏罚适宜,想必没有人敢顶风作案,冒天下之大不韪”。
胡庸这时候咧嘴笑道:“我明白先生的意思,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杀‘鸡’儆猴嘛,这个我拿手!”
李贤笑骂道:“你个杀才就知道打打杀杀的!”
胡庸理直气壮:“出谋划策的事情有元直先生就可以了,我何须劳神?”
李贤懒得理他,最后总结道:“既然如此,那便定下规矩,新卒入营之后第一要务便是牢记军纪,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
众人连连颌首,有道是不知者不怪,如果新卒连军法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即便责罚他们,也肯定会有人口服心不服。
如今李贤要求新卒记下军纪,便可以杜绝上述情形出现。
得到众人肯定之后,李贤信心大增,自顾自地说道:“其二,老卒不得欺凌新卒,违者仗三十”。
老卒欺负新卒一向是军中传统,自古皆然,在其他军中,每段时间都会有新卒被老卒欺凌致死的消息传出。
李贤军中军纪严苛,老卒不敢闹得过分,所以这方面的恶习还好一些。
不过,真正明文规定下来,如今却还是第一次。
徐庶听罢之后大为欣赏,道:“如此以来,新卒必定尽心竭力,不敢辜负都尉厚望”。
李贤又道:“其三,新卒触犯军法者,与老卒同罪”。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只有新卒老卒一视同仁,才可以杜绝怨言出现。
这一条,众人又是颌首称赞。
李贤心中很是得意,这几条军规可是他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终于抛出了杀手锏:“每过半旬进行一次新卒大比武,获胜者,重赏”。
周仓眼睛一亮,这一条效果最好,有比较才会有进步。
各营军马之间明争暗斗的事情很多,只不过上头有李贤压制着,所以才没人敢闹出事来。
平素,这股愤懑的情绪无从宣泄,只能压抑着,可现在李贤提出新卒大比武,便给了大伙儿发泄的机会。
无论是神策军还是背嵬军都是一个整体,他们在李贤的熏陶下都有了集体荣誉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为了自家军马能够在大比武上涨面子,老卒肯定会尽心尽力的传授新卒经验,这样以来,李贤吩咐下来以老带新的计策便可以事半功倍!
“如何?约法四章,你们可有异意?”
“我等并无异意”
“嗯,从曹军手中缴获的战马还限制在那里,我打算另置一部骑军,不知道你们有何人选?”
北海郡不同与塞外,会骑马的汉子少之又少,李贤事先问讯过,军中骑过马的军卒竟然多是徐和麾下。
做黄巾的那段时间,徐和为了躲避官军厮杀,长期流窜各地,马匹作为极佳的代步工具自然是军卒的心头宝贝。
七千人马当中,‘抽’调出五六百名骑卒应当不在话下。
不过,李贤可不想让自己麾下的唯一一支骑军变成徐和的‘私’军。
骑卒,从装备到马匹,消耗的钱粮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样一支重金打造的部队自然还是要亲自掌握比较妥当。
只可惜,李贤自己的骑马水平都差劲的很,指望他去统领骑卒,只怕反而会画蛇添足。
骑卒的问题,拼拼凑凑总归不是问题,可骑将‘交’给谁呢?
周仓等人面面相觑,谁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唯有徐庶笑道:“都尉把一个人忘了,此人在辽东历练多年,又曾在公孙瓒麾下‘精’锐白马义从中担任军职,有他统领,都尉便可高枕无忧”。
李贤眼前一亮,他笑道:“赵云赵子龙?”
“不错!”
赵云的名字一出,帐内几人都‘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理所应当的事情。
赵云为人虽然低调,可他一身的武艺众人都看在眼中。
单挑对阵,无论是周仓还是徐盛都不是赵云的对手!
胡庸也曾嚷嚷着要与赵云过招,最终连五十个回合都没能坚持下来,这还是赵云手下留情的情况。
如此猛将,又有指挥骑军的经验,自然是做骑将的最佳人选。
唯一的问题是,赵云会应允吗?
第226章 官人真是做大事的人()
c_t;赵云与周仓、徐盛都不一样,周仓有部众的牵绊,又欠着李贤几次人情,重信重诺的他明白,跟着李贤,大家都能有个好出路;徐盛呢,若不是李贤,他还在莒县受人欺压,徐母的病情也绝不会好转,活命之恩如同再造,在确定李贤绝非暴虐之人过后,徐盛便打定心思,此生这条‘性’命卖给李贤了……ww。
然而,赵云独来独往,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之前得了公孙瓒的军令前往平原郡报信,这已经算是偿还了公孙瓒的知遇之恩,后来,受了刘备的委托找寻李贤,这完全就是出于公义了。
从真正意义上讲,赵云不欠任何人的。
是走还是留,赵云有绝对的自由,也正是因为如此,李贤才一直没有谈论这个话题。
徐庶之所以留下,那是因为他从李贤身上看到了非同一般的东西,如若不然,侠客秉‘性’的徐庶徐元直又怎么会滞留至今?
有时候,只要秉‘性’相似,不需要过多的挽留。
该来的总归要来,该面对的早晚要面对,一众部将告辞之后,李贤亲自来到赵云的住处。
还未进‘门’,李贤就听到院内“噼里啪啦”的敲击声,这时,身旁的卫卒解释道:“赵将军在每天的这个时候都会练枪,风雨无阻”。
有恒心毅力者方能成大器,前世里,李贤最欠缺的就是毅力,所以事业始终不能如意,如今穿越而来,见到赵云这般苦练不辍,李贤颇为钦佩。
怪不得常山赵子龙所向披靡,只看人家这份毅力,就应该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吱嘎嘎”,推‘门’而入。
院内枪声立止,赵云收枪而立,调匀了气息过后,他才环顾望去,“赵云见过都尉”。
李贤笑道:“子龙何须客气,无论是在乐安国还是在昌平城,你都助我良多,我还没说一个谢字了”。
一番苦练,赵云额头不见半分汗迹,只听他谦逊地说道:“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都尉力除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