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着李贤南征北战,侥幸逃得一条生命却手脚残废的军卒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被抛弃了,没曾想李县尉竟然考虑周全,不但为他们发放俸禄,又给他们找了件差事。
这可比混吃等死要强多了,最起码,李县尉让伤卒活的更有尊严了。
第114章 宁家堡内制长弓()
在介亭停留了五日,将相应事宜安排妥当之后,李贤再度带人离开了。
临行之前,李贤送给了介亭县令价值不菲的礼物,一匹金光闪闪的金马。
县令原本坚辞不受,却耐不住李贤的执拗,最终只得收了下来。
反正那些金银钱货全都是从管亥手中敲诈来的,即便再度送人,李贤没有丝毫不舍。
东西留在手中只能是死物,可若是把它送人,就能够将宝贝的价值最大化,进而换取足够的利益。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介亭县令拿了李贤的好处,自然不敢暗中使坏。
城外祠堂的地契早已经交到了李贤手中,他象征性的以十贯的价格购买了下来。
递交地契的时候,县丞眉开眼笑,好像做出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一开始,李贤不以为然,可当他打开地契,看清楚上面所写的面积之后,也不由得惊讶了一番。
原来,地契上竟然把祠堂方圆五里的地方全部圈给了李贤。
虽说这是无主荒地,可却也远远不止十贯。
毫无疑问,这都是介亭县令做的好事,怪不得县丞笑的那么得意,感情人家是想卖给人情给李贤。
没说的,李贤又让麾下去了县丞家中,送了一贯银钱。
县丞倒是没有多做扭捏,他大大咧咧地收了下来,拍着胸脯保证道:“以后李县尉如果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开口!”
李贤可没有得寸进尺,成功解决了祠堂的事情,他便带着工匠、家奴北上夷安。
一路无话,路上并无宵小滋事。
十日不见,新的宁家堡已经建的似模像样。
成片的民居已经建造完毕,乡民们甚至第一时间搬了进去。
只是匠工的欠缺,使得乡堡内欠缺一些必须的配件。
比如说,水井。
汉时可没有火药,开采一口水井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
凿井,首先要选址,如果选的位置不佳,要么出不了水,要么就是凿了一半凿不动了。
这次李贤特意从介亭寻了一个凿井的老匠工,他只要刨开几尺深的土层,就能分辨出井址是否可以出水。
刚开始,宁家堡的乡民们嗤之以鼻,觉得不可信赖,可几日之后,两丈深的水井里冒出了水花,众人这才大喜过望。
匠工,愈老愈珍贵。
这一日,李贤将麾下的老匠工召集到一处,他首先问了一个问题:“诸位有谁做过长弓的?”
几人面面相觑,不敢多言。
军械可是朝廷禁品,谁要是说自己之前做过,岂不是不打自招?
只有一个红脸的匠工比划了一下尺寸,嘴里道:“回禀县尉,草民之前在乡间曾经制过这么大的角弓”。
角弓力道不强,射程不过五六十步,用来打猎尚且勉强,可若是上阵厮杀,显然有些过于简陋了。
李贤从贼寇手中缴获的弓矢中,有一多半都是这种角弓。
丢了可惜,用着又实在达不到预期效果。
后世里,李贤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制作长弓的资料贴,记得上面说的很清楚,榆木和桑木是制造长弓的最佳材料。
相对比工艺复杂的军用弓矢,长弓制造简单,而且射程更佳,成本更低。
要知道,古语云“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这就是说,按照古法,要想制造一柄合适的弓箭,必须在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之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
这样产出的弓矢,等闲军卒根本用不起,只有骑马的将领才有资格用。
李贤想给麾下大规模装备弓矢,自然不能用古法,那样的话耗时耗力,猴年马月也装备不齐。
可若是采用长弓的话,结果自然不同。
根据资料贴上的记载,长弓的射程可以达到一百五十步,这个距离远远超过了汉时的制式军弓。
射程越长,打击范围越广,两军对阵,每一轮箭雨的打击抛射都显得至关重要。
若是有数量足够的长弓手,几轮箭雨就能把敌人射的士气全无。
收敛了纷飞了思绪,李贤笑道:“我在书上看了一个法子,可以用榆木、桑木来制作弓矢,谁愿意动手试试?”
几个匠工面面相觑,他们想不到李县尉竟然还懂得制弓!
“我来吧”,其他几人发愣的功夫,红脸的匠工已经应诺下来。
李贤微微颌首,制弓的榆木、桑木早已经寻了过来。
多数榆木是从乡民手中收购来的,树木砍伐的很是齐整,丢在阴冷的地方早已经超过了一年。
这样的木材用来制弓效果最佳。
一棵酒坛粗细的榆木大概可以取出十多个弓背用材,李贤按照记忆中的印象,让匠工在榆木上取出了两百六十多个弓背材料。
材料准备妥当之后,接下来就是慢工细活了,木匠须得对木料进行深加工。
按照李贤的要求,匠工必须用刨子将木料的两头挖成八边形,这两个八边形必须保持齐整,不能有任何瑕疵。
红脸的匠工紧张的额头出汗,毕竟是第一张弓,如果失败了,那丢人可就丢大发了。
好在匠工技艺精湛,没多久,木料就达到了李贤的要求。
满意地摩挲了一番,李贤弯曲了弓背,尝试了一番力道。
榆木毕竟不是机械化作业产出的作品,它们天然长成,每一段的密度材质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匠工把硬度较大的一头修改的和另一端完全匹配。
只有弓背上下的硬度相同,才能确保弓矢的准头,如若不然,成型后的长弓只能是一张废弓,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弓背调修完毕过后,匠工又在两头挫出了放置弓弦的弦槽,一段深一些,另一端较浅。
又准备了小半柱香的功夫,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妥当了,李贤便开始“训弓”。
什么叫“训弓”?就是让弓背保持弯曲的弧度,定型。
汉朝的工艺就是把弓背放到慢火上烘烤,那样的话,对弓背损伤极大,不但削弱了弓背的使用寿命,无形中更减小了弓矢的抛射箭程。
李贤可不会犯这种错误,他让木匠制造出一个固定托架,将弓背按照自己想要的弧度卡在托架里。
每过半个时辰,换一道弦。
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趁着训弓的空隙,李贤又让人寻来马筋、羊肠。
这些东西可不是吃的,而是用来做弓弦的。
红脸的匠工做起弓弦来得心应手,便是其他木匠也颇为熟稔。
两个多时辰过后,第一长长弓终于制成了。
第115章 恩威并施定规矩()
实践出真理,网络上的理论知识落实起来肯定会有偏差,要不是红脸的匠工大着胆子,改进了几处可能存在的疏漏,这长弓说不定远远达不到李贤的心理预期。
千呼万唤始出来,等了大半天的功夫,这长弓终于算是妥当了。
李贤摩挲着弓背,尝试着拉了个满弓。
弓背的力道大概在三十公斤上下,即便是未经训练的成年人,也可以轻易拉出三次满弓。
如果经过一番训练,专业的弓手能够拉出六次满弓!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说,长弓在手,同样的弓手可以平添一倍的战力!
在战场上,使用长弓的军卒可以射出更多、更远的箭矢。
一寸长一寸强,作为远程打击兵种的长弓来说更是如此。
若是李贤麾下的军卒能够装备长弓,他们三百人就可以对付六百人。
拿着长弓比划来比划去,李贤颇有些爱不释手,好在他也知道自己的斤两,试弓这件事,最好还是由专业人士来做,“来人呐,去把沐临风唤来!”
沐临风善射,这在李贤军中早已经不是秘密,要想彻底把握长弓的射程以及精准度,非他莫属。
没多久,身材瘦削的沐临风便来到李贤跟前。
成功研制出了长弓,李贤心情大好,他随手指着百步开外的树木,嘴里道:“看见那棵树没有?”
远远看去,酒坛粗细的树木只有碗口大小。
如果是普通弓矢,即便准度达到了,可中途也会因为力道不足坠落下来,只有换上硬弓,才有可能一击必中。
然而,硬弓对弓手的力量要求极高,即便沐临风臂力过人,也只能射出四支箭矢。
沐临风明白李贤的意思,当下颌首应道:“看见了”。
李贤将长弓递到沐临风手中,嘴里道:“这把新弓交给你试试手,嗯,你先往树上射一箭瞧瞧力度”。
“好!”
这木弓倒是奇怪的很,弓背竖直起码有半丈,相较于角弓,这弓矢明显大为迥异。
即便心头疑惑,可沐临风少言寡语,接过长弓之后,他尝试着拉了个满弓,当下觉得颇为省力。
这样偏软的长弓能射出多远?
带着心头的疑问,沐临风弓如满月,箭如长虹,只听得“哚”地一声,便见到箭尾颤抖个不停。
早有军卒快步奔去,他卯足了力气才拔出箭矢,当下惊异地叫道:“好大的力道,箭矢入木两寸有余!”
“百步穿杨,真的是百步穿杨呀”,李贤大喜,长弓能够射入树干,这说明箭矢力道足够,即便遇到甲胄,也有相当大的可能破甲而入!
沐临风拧着眉头,仔仔细细地检查着弓背、弓弦,半晌之后才赞道:“好弓!”
李贤还以为沐临风发现了什么不妥,待到听明白之后当下笑骂道:“你个杀才唬了我一跳,怎么样,如果军卒用这种长弓,多久可以形成战力?”
沐临风伸出一根手指,道:“如果是有过根底的军卒,一月足矣”。
“那要是没有根底的呢?”
“三个月!我可以保证他们抛射六次,犹有余力!”
“那若是用别的硬弓呢?”
沐临风摇摇头,道:“如果是硬弓,半年能够形成战力就不错了,即便全力训练,也顶多抛射三轮箭矢”。
如此悬殊的对比完全显露出长弓的先进性。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真的一点没错,就拿李贤制出的这把弓矢来说,在东汉末年,它足足领先了一个时代。
须臾,沐临风疑惑地说道:“这样的好弓为何之前我从未见过?”
李贤还没应答,红脸的匠工就锊须笑道:“别说沐军尉你了,俺老梁作了一辈子木匠,也还是第一次见过这样的好弓”。
其他木匠也纷纷应合,表示今日制出的长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李贤心道,这可是后世里大名鼎鼎的英格兰长弓,再过几百年才会出现的物事,你们要是见过,那才是出鬼了。
“不瞒你们,这制作长弓的法子是我从一本古书上面看到的,整个大汉朝虽说不是独一份,可却也是绝无仅有”
说到这里,几个匠工相顾骇然,他们听多了杀人灭口,过河拆桥的典故。
倘若李贤为了保密,把匠工全部杀了,又有谁会为他们出头?
就在匠工们心头揣揣,躁动不安的时候,李贤笑道:“你们就按照这第一张长弓的模样,给我制出三百张木弓,谁制的弓,就在弓背上刻谁的印记,制出一张弓,可得赏钱两百钱!”
“啥?制弓还有赏钱?”
一众匠工面面相觑,大喜过望。
要知道,即便是介亭军卒,他们斩首一人所得的赏钱也不过一百钱。
眼下,匠工们只要安心做活,一张弓就可以得钱两百!
这样的差事打着灯笼也难找。
足够的物质激励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李贤对匠工们的反应很是满意,他又补充道:“如果木料不足,你们可以再去买一些,尽量买那些长久存放在阴凉处的榆木、桑木,银钱嘛,到时候去辎重营认领。嗯,蛇无头不行,你们中间就以老梁为首吧,日后,不管去哪里,你们都提前跟老梁知会一声”。
红脸匠工,也就是“老梁”涨红了脸,大声应诺。
作了一辈子木匠,没曾想,黄土埋到半截的时候竟然还做了个匠工头目,这完全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惊喜。
老梁明白李贤的意思,不仅需要他保质保量,还需要他监督到其他的匠工,确保技艺不外流。
纸是包不住火的,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