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4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要严禁军队自行其事,将这些叛乱分子服苦役换来的报酬完全私吞,所有的报酬都要统一上缴和统一分配。另外还要拿出一部分报酬,用于补贴当地受到叛军攻击而损失财产的当地百姓…”

    西六宫的长春宫内,崔玉芝侧躺在喜暖阁的暖塌上望着窗户发呆。因为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宫内几位妃嫔所居住的房间都换上了玻璃窗。当然不会是后世正块透明的白玻璃,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玻璃和木格拼凑起来的窗子,不过窗子中间倒是有两块较大的玻璃镶嵌着,可以较好的透过光线,让房间内明亮了许多。

    跟随崇祯上京入宫之后,看到这个比自家花园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的紫禁城,崔玉芝刚开始还是挺开心的。不过逛了几天之后,她就觉得宫内实在是过于冷清了些,不管是皇后还是几位姐姐对她都是不冷不热,让她想要找个人说说话都不行。

    皇帝对她固然很好,但是却偶尔才来看她一回,每次都呆不久,这让她感到甚是委屈。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崔玉芝更是想起了母亲给她做的美食,这让她不由哀叹了一声,小声的抱怨道:“好想吃一碗饸饹,母亲什么时候能来看我啊。”

    “小姐,不,娘娘。崔管事送来了大老爷的礼物,你要不要出来看一看?”从小和她一起长大的贴身丫鬟红绸的声音,从暖阁外传了进来。

    正抱着一个暖枕打滚的崔玉芝立刻恢复了端正的坐姿,理了理身上的服饰和头发,才故作淡然的说道:“你们把东西抬进来吧,大伯父送来了礼物,那他人在哪里?”

    比崔玉芝大了两岁的红绸掀起了棉帘走进了暖阁,她一边指挥着外面的小太监将十来口木箱抬进来,一边向崔玉芝解释道:“大老爷不便入宫,不过写了一封信给娘娘,一会小婢给你送过来。”

    脸上虽然看起来稚气未脱,但是在这种场合下,崔玉芝倒是得体的应付了崔管事几句,然后吩咐红绸给人看赏,便让他们退了下去。

    当抬着箱子的太监们离去之后,崔玉芝终于坐不住的从暖塌上跳了起来,开始翻看起崔呈秀送来的这些箱子。

    翻看了一遍之后,崔玉芝便撅着嘴抱怨道:“伯父带来的怎么都是绸缎、金银居多,我房内用惯了的日常之物为何不送过来?伯父不知道,母亲难道也不记得我了么?”

    红绸跟在她后面整理清点着箱子里的物品,口中还不停的劝慰道:“有了这些金银,娘娘想要什么,让宫中的管事置办一些就是了。若是还放不下,便写信给夫人,请夫人送上京来,顺便也能见见娘娘…”

    崔玉芝立刻停下了动作,大为欣喜的转身说道:“好红绸,我怎么没想到可以给母亲写信呢?让母亲入宫来看看我,这个主意真是太好了。你也别收拾了,先给我准备纸墨,我这就给母亲写信。”

    红绸顿时丢下了手中的绸缎,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封信件递了过去,“那娘娘先看看大老爷的信,我这就去准备纸墨。”

    等到红绸在暖阁的书桌前备好的书写用具,却发现刚刚还兴高采烈的崔玉芝,看了信件之后显得有些失落。她赶紧上前小心的询问道:“娘娘怎么了?信里面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么?”

    崔玉芝抬头看了自己的丫鬟一样,有些无精打采的说道:“你自己看看吧,这些东西哪里是送给我的,是大伯父让我用来打点宫内上下的。

    你照着信里的这份名单,一会将东西都送了去,也省的我看了心烦。另外,只有我们两人在的时候,你还是叫我小姐吧?我听着那两个字,感觉脑仁子疼。”

    红绸接过信件之后,迅速的扫了一眼,刚想对崔玉芝说些什么,却又忍住了。她快步走到了暖阁门口,对着外面侍候的两名宫女说了几句,打发她们离开之后,方才回转了来。

    “小姐,大老爷这么做也是为你好。你想想,你来宫内这些天,几位娘娘对咱们都有些看不上,就算是对待那个外国女人,也比对待小姐你亲近的多。

    这说起来,还不是因为小姐你出身名门,有大老爷这样的后盾,所以她们都在忌惮小姐你啊。要是能够交好宫内的管事公公们,这陛下喜好什么,厌恶什么,不就都能够传到小姐的耳边了么?” 红绸站在书桌旁边,小心的开导着自家的小姐。

    正在给母亲写信的崔玉芝手上顿了顿,便继续写了下去。她撇了撇嘴说道:“可是陛下未必会喜欢我这么做,伯父想的这些未必会有用。

    不过母亲常说,礼多人不怪。这样,你去给我挑一块最好的缎子,适合女孩子穿的颜色,我一会给皇后送去。

    然后再挑两块差不多的,你替我送给袁姐姐和田姐姐。其他的,便按照伯父的意思送出去吧…”

    红绸恭敬的行礼回道:“小姐放心,我一定会将这事办理妥当的。不过,按照往日的惯例,陛下差不多要来看你了,这些东西是不是让人挪一挪?”

    崔玉芝看了看窗外的天色,摇了摇头说道:“今日应当不会过来了,伯父的信里不是说了么?今日朝会上,为了伯父复起的事,一度争吵的很是厉害,让我这几天可别去招惹陛下,免得让陛下反感…” 

第38章 报社的归属() 
皇帝作出的对于西南平叛事务的决定,并让宫内和锦衣卫同内阁选派人员一起前往西南调查贩卖平民为奴案的意见,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之后,除了张瑞图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其他人并没有进行坚决的反对。

    讨论完了这一急务之外,黄立极就代表内阁向崇祯汇报了,讨论了大半年后终于定下来的督抚分区调整方案。

    10个总督区,29个巡抚区,取代了原先管辖地域混杂的督抚辖区。此外,39名封疆之臣和中央六部、内阁44名侍郎以上的大员,一起组建了国务委员大会,取代了此前内阁和六部高官议事的非正式会议。

    如此一来,中央和地方到省一级的体制,总算理出了一个头绪来。原先决定国家大事的正式场所,也从朝会转向了国务委员大会。内阁依然领导着整个大明官僚体系,但是国务委员大会却成了这个体系的另一个头领。

    从方案的表面上看,国务委员大会的成立,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权,内阁对于大明官僚体系的领导权力。但是,从实际上看,国务委员大会同样具有限制内阁权力无限扩大化的功能。而位于国务委员大会和内阁之上的皇帝,同样加强了对于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能力。

    虽然内阁的不少成员同样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出于对加强内阁权力的诱惑,这份方案终究还是在内阁全数通过了。

    朱由检听完了黄立极的汇报之后,只是沉默了片刻,便点头说道:“这份方案总体上把握的还是不错的,也许在细节方面有那么一些瑕疵,但是朕以为可以先颁布下去,在方案推行的过程中,对不合适的部分进行调整,也就可以了。

    不过国务委员大会组建之后,各地督抚的权力也就有了不小的提升,一旦这个位置坐上了庸碌无能之辈,对于目前的改革来说就是一个灾难。

    所以朕希望内阁能够趁着今年吏部京察的机会,对督抚一级的官员进行严格的考察。对于才不称位,道德败坏的官员,一定要调离督抚的位置。

    今后对于督抚一级的官员任命,不能再以资历作为决定条件,政绩和能力要作为第一要素。另外,关于督抚的任命和撤换,必须要经过内阁全员的讨论和朕的批准,不管是朕也好还是内阁也罢,都不要擅自决断。”

    黄立极、郭允厚等内阁大臣,立刻出声表示了对于皇帝这个表态的支持。毕竟人事任命的权力本就是属于皇帝的,内阁和其他文官最多也就是推荐几个候选人而已。

    不过对于崇祯来说,死死抓住人事任命的权力其实没有多大作用,这些文官们过去百多年来一直想方设法同皇权做斗争,想要把人事任命的权力夺过去。因此文官们天才的发明了廷推的方式。

    所谓公推二或三人,由皇帝取决任用,表面上看是选贤荐能,以为国用的善政。但是因为文官们没有直接任命某人的权力,因此在公推之时自然不会撕破脸,皇帝若是不任用,推举的力气就算是白费了。

    因此很快公推就成了论资排辈,一团和气的举荐方式。只要官员的资历到了,某个地方有缺就能推你上去,至于这个官员适不适合这个出缺的官职,基本上没人会在意。

    而对于皇帝来说,能够掌握几十名官员的才能和经历,已经算是相当出色了。想要了解每次被推荐上来的官员是不是适合出缺的人员,实在是一件相当繁琐和麻烦的事情。毕竟大明的吏部不是后世的组织部,对于每个官员的过往经历并没有记录的这么详尽,甚至于你都不知道记录者究竟有没有核实过自己的记录是否是真实的。

    考虑到这一点,崇祯想要让内阁对人事讨论负起责任来,自然就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权限,因此适当的放出一些人事讨论的权力,也就是不可避免之事了。

    对于同僚们的反应,张瑞图并没有多大的认同,随着黄立极坐稳了首辅之位后,扩大后的内阁很快就形成了以黄立极、徐光启、郭允厚为首的格局。

    作为原本内阁的二号人物,张瑞图一下跌落到了三人之后,几乎和施鳯来等人的地位相仿。这种地位上的落差,自然是让他难以认同这场改革的。

    首辅负责制,更是基本切断了其他阁臣同皇帝的联系。就这点上来看,张瑞图认为这样的改革只会造成权臣的出现,对于大明和文官集团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张瑞图也从原本的中立派开始慢慢转向了保守派,甚至于开始同李标、钱龙锡等东林领袖交好了起来。

    昨日朝会上的风波,不仅打击了想要奋起一搏的清流官员,同样也让张瑞图心情大为郁闷起来。

    对于督抚防区的调整方案,他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在防区的重新划分过程中,北方籍贯出身的督抚占据了一半以上,这无疑是一种人为打压南方官员的手段,毕竟南方出身的官员人数远超于北人。

    而对于国务委员大会这个新设机构,张瑞图更是极力反对。这个黄立极提出还不到数日的想法,硬生生的在内阁强行通过,不但体现了黄立极这个首辅权力过大的隐患,还让张瑞图意识到,一旦国务委员大会成立之后,他这样的普通内阁阁臣说话,就更没有人听了。

    张瑞图再次想起了,昨晚陆澄源为自己分析的事情,他不由心念一动,在同僚还在附和皇帝之际,突然出声说道:“陛下,这些日子以来京城闹得沸沸扬扬的,导致不少官员受到蒙蔽,在昨日朝堂之上出乖露丑,说到底还是朝野之间讯息不畅所至。

    若是我内阁及各部官员都能如陛下一般,能够提前得知这大明时报反应上来的下情。昨日朝会之上,也就不至于发生如许误会…”

    朱由检突然打断了他问道:“张先生想要说什么,不妨直说吧。”

    张瑞图沉吟了片刻,才恭敬的说道:“臣以为,既然大明时报已经不是从前的东厂,这了解民间舆情对我等治国定策又极为要紧,再将大明时报放置于翰林院之下管理,恐怕就有些明珠暗投了。不如将大明时报转到内阁名下直接管理,也好让我等辅助陛下时,不至于再行差踏错。”

    原本还有些议论之声的室内,顿时安静了下来,包括黄立极在内的阁臣都看向了皇帝,若张瑞图说的是其他事情,他们大约还不会那么关注,但是说到大明时报的归属权,这些阁臣们倒是都心神不宁了。

    坐在这里的各位阁臣虽然仕官经历各不相同,但是对于言官清流引导舆论,打压政治对手的巨大作用,他们全都心知肚明的很。

    这些日子京城发生的这些风波,让这些阁臣们终于开始正视大明时报的地位,意识到这份报纸并不是皇帝一时兴起的玩物。而曾经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清流力量,被大明时报轻松击倒之后,如何将大明时报这样的舆论喉舌控制在内阁手中的想法,也并不是只有一两个人这么想。

    只不过,众人都没有料到张瑞图会这么快就跳出来,直接向崇祯要求大明时报的管理权力而已。不管张瑞图的请求得到什么样的回复,对于其他阁臣来说,都是乐于见到张瑞图为他们投石问路的。

    朱由检看了一眼其他阁臣的神情,不由漫不经心的对着黄立极问道:“黄先生你也支持张先生的想法么?”

    黄立极小心的看了一眼崇祯的神情,方才斟酌的说道:“大明时报原是宫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