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644-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以李鸿飞的名义牵头,司徒燕、郑芝龙、周福仁、苏定河等几位商界富贾,开始了组建银行的工作。

    周家以前就在苏州经营钱庄,虽然后来重心转向苏州重工,但他的钱庄产业还是交给家人打理,虽然投不了多少现银,但管理方面算得上是熟手了。

    而司徒燕自然不必说,华夏远洋贸易公司的前身就是漕帮,加上一百艘属于漕帮的蒸汽战船,明面上司徒燕占了公司八成股份,郑芝龙仅仅占据两成,所以这半年赚取的钱财,司徒燕可以分到一千六百万两白银(矿产另算)。

    加上漕帮原本的家业,拿出两千万两现银都不成问题。

    郑芝龙同样不是省油的灯,郑家在福建经营多年,早就是红顶商人级别,财富甚至比早几年的国库还要丰厚,虽然郑芝龙这几年收敛了不少,但隐藏的财富还是相当惊人的。

    最终,周福仁以技术入股,并投资六百万两白银,占据华夏银行两成股份。

    司徒燕以一千八百万两白银入股,占据华夏银行四成股份(其中有李鸿飞的原因在里面)。

    郑芝龙以两千万两白银入股,占据华夏银行四成股份。

    剩余两成,则被一些与李鸿飞交好的商人给瓜分。。。。。。。。。。

    华夏银行总部位于香港,初始资金便接近五千万两白银,其资金雄厚程度,丝毫不比国库差多少,借贷给朝廷三千万两白银,属于轻轻松松的事情。

    三千万两白银,按照百分之五的利率,一年的利息就是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华夏银行赚了钱,朝廷也能用这笔贷款,缓解经济压力,加快全国的经济发展。

    李鸿飞也不怕朝廷借钱不还,他自己可是内阁首府,如果国会真敢干这个龌龊事,他有权要求立马解散国会。

    “才借三千万?”史可法撇撇嘴。

    弄明白华夏银行的作用后,史可法忽然觉得,找对方借钱也不是不可以,毕竟现在时代不同了,国家到处都在改革,甚至连皇帝都不在掌权了(国会正在拟定的新《大明律》,已经开始做明文规定了,今后皇帝大多数权力都将被削减,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朝廷找民间企业借钱又有何不可?

    总比增加赋税,强令商贾富绅摊派,搞得民怨沸腾来得强吧。

    史可法如今唯一不满的,就是华夏银行只借款三千万,按照他的想法,一次性借个五千万,如今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对,只有三千万,毕竟华夏银行还要做其它借贷生意,而且朝廷借的这三千万中,必须要拿出两千万,作为大明水师军费,毕竟你们是以强化大明水师为理由进行的借贷。”李鸿飞回答道。

    朝廷现在到处都要钱,国会那帮代表,又来自各行各业,一个个都想为自己这一行业谋福利,万一将这笔钱全部挪作它用,那李鸿飞还不哭死。

    五千万水师军费,按计划是三年付清,所以李鸿飞也没有做得太绝,给史可法留了一千万,既能加速国会通过军费预算,又能让朝廷拉下“脸皮”,找华夏银行贷款。

    “这个。。。。。。。。朝廷借钱,需要些什么步骤?就只是用关税做抵押吗?”史可法已经心动了。

    官府找民间借贷,毕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很多事情,还得由李鸿飞解释流程。

    上海与香港两地的关税,一年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原本上海居多,香港最近一年才开始做大,还有上升空间),就算朝廷还不起钱,这五年关税也足够偿还华夏银行的本息了。

    “除了关税,还有借款凭证,朝廷借款,需要出具左右丞相以及皇上的印章,并昭告天下方能生效!”李鸿飞一脸恶寒道。

    “什么!还要昭告天下???”史可法有些难为情了。

第180章战争红利() 
让大明官府借钱养兵,而且还昭告天下,估计也就李鸿飞想得出来。

    “李梦回你休要哐我,借钱哪有如此大张旗鼓的,私底下走个程序就可以了。”史可法竟然学会了变通。

    关键他不希望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为官一任,最在乎的还是百姓口碑。

    尤其是刚刚“兵变”没多久,而且大规模战争以及结束的情况下,国家反而没钱了,这让老百姓作何感想?

    “舆论方面,交由我负责,毕竟我也是大明官员。”李鸿飞大义凛然道。

    其实将官府借钱养兵昭告天下没什么不好的,虽然会揭露出朝廷目前财政困难,但却从另一方面,告诉老百姓一个利好消息:官府宁愿借钱,也不愿再过多盘剥底层的老百姓。

    只要舆论导向运作得当,那百姓对现任执政内阁的认可程度会更高。

    不管愿不愿意,李鸿飞已经将这些人强行拉上了一辆战车,第一任执政党受百姓爱戴的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华夏的政治形态。

    “你小子给老朽交个底,究竟还憋着什么坏,不让我弄清楚其中缘由,这贷款的口子绝对不会开。”史可法打破砂锅问到底。

    对于一心“求稳”的大臣来说,这个所谓的“舆论炒作”根本不具备吸引力。

    财政部有钱,就玩大点,没钱就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即使不进行“舆论炒作”,经历过时间沉淀后,百姓最终还是会正确选择,根本犯不着为了快速聚拢民心,而实施这个冒险的“炒作”方式。

    “小子我怎么可能憋着坏呢?这是好事,一旦运作得当,只要官府不失去“信誉”,那大明今后基本不会出现,重大的财政危机了。”李鸿飞开始慢慢解释道。。。。。。。。。。。

    原来此番李鸿飞不就是想让朝廷,表现出足够的“亲民”,更是想要让朝廷借此建立“借贷信用”。

    倘若朝廷能从这次与民间的“公开”借贷之中,保证足够的信誉,让民间资本认为借钱给朝廷“有利可图”,那么将来朝廷再次出现财政赤字时,即使没有华夏银行出手,朝廷向民间借贷,也会十分顺畅。

    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体现便在于货币的流通,然而除了沿海部分商人,大明境内大多数百姓的思想,还处于屯田聚财的阶段。

    大量钱币被埋在土里,藏在家里,又或者变成固定资产,市场经济如何振兴得起来。

    指望这些老百姓短时间内改变思想是不可能的,让货币流通的唯一办法,就是国家出手干预。

    老百姓不花钱,但埋在地里也不能钱生钱,如果将财富借给国家来运作,等到一定年限,就能收取本金与利息,那么只有官府信誉够好,相信老百姓绝对不会拒绝。

    “集资”,这个在后世常用的理财手段,如今这个时代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非法”的,官府以前没有在意这其中的利弊,但李鸿飞不会轻易放弃。

    此外,李鸿飞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对外殖民战争。。。。。。。。。。。。。

    明朝不会轻易对外发动战争,因为打仗就意味着耗费国力,民不聊生,可如果实施“战争债券”让全国老百姓能享受到“战争红利”呢?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上下一心,共同开动这头战争巨兽,那么,如今世界,谁能抵挡?

    没错,李鸿飞效仿的,根本不是所谓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反倒更像是明治维新过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制度。

    纳粹,日本人,因为国土面积小,人口资源都有限,自然玩不转军国主义那一套。

    但大明有这个能力,成吉思汗陵能通过陆路,干到欧洲多瑙河,作为覆灭元朝的大明,自然也能通过水路,打造全新的日不落帝国!

    “你想通过战争掠夺,让天下百姓致富?”史可法一脸不可思议。

    这个主意太疯狂了。

    战争掠夺,自古就是北方蛮夷惯用手段,我泱泱天朝如何能效仿蛮夷?

    况且就算是效仿,那也要有掠夺对象啊!

    无论是北方蛮夷,还是南洋土著,这些家伙全都是穷鬼,大明出兵一次,别说掠夺,甚至可能连军费都赚不回来,说不定看到对方可怜,心一软,再打赏个几百万两白银赈灾,那可真是亏大了。

    穷人抢劫富人,哪怕只夺走一半的财物,也能让这个穷人瞬间爆富,因为这个穷人之前本就是一无所有。

    富人抢劫穷人,哪怕夺走了对方的全部,富人除了浪费大把赚钱时间外,根本不会增添任何财富,还是因为这个穷人之前本就是一无所有。

    历代中原王朝不愿轻启战端就是这样,打了你没好处不说,还平白惹一身骚,更是耽搁了国内的生产与发展。

    “不不不,我们是文明大国,自然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我们要做的是资源掠夺,与货物倾销。”李鸿飞难得文雅了一把。

    其实说白了,这做法与郑芝龙在爪哇的手段一模一样。

    利用大明资金的优势,倾销商品的同时,夺取对方的矿产资源,然后花费少量钱财,雇佣当地人开采本国矿产,供养大明百姓。

    “如果当地政权反对呢?”史可法虽然意识到了答案,但还是忍不住问道。

    “那就打到他们不敢反对为止!”李鸿飞冷冷地说道。

    既然是资源掠夺,就不可能和平进行,武力是成功掠夺的最终保证。

    而穷兵黩武又容易动摇国本,所以又回到了最初的话题“战争红利”,如果朝廷不打算挪用国库中,原本用于基础建设的钱财发动战争,那就要汲取民间资本注入,朝廷出兵,百姓出钱,“抢”来的财物,按比例分配。

    当然,能玩得起“战争游戏”的,只能是拥有一定实力的财阀,对底层老百姓没有多少影响。

    国内民生不会受到影响,财阀多年囤积的钱财,也被投入“市场”享受红利,可谓是一举多得。

    “需要多少军队?”史可法说道。

    “前期只在南洋与印度洋地区行动,一支六万人左右的舰队即可。”李鸿飞说道。

    六万人的庞大舰队,估计整个西欧国家,在远东地区的军队数量总和也不过如此。

    “这个款,我们贷了,国会那边我会尽力说服,不过圣上那边就。。。。。。。。。。”史可法心动了。

    “圣上那边交给我,开疆扩土,威震四夷,相信圣上不会拒绝。”李鸿飞很有信心。

    “话说你让朝廷公开这份贷款协议,并不仅仅只是刚才这点打算吧?你可是个不吃亏的主,这些东西虽然诱人,你本人或者说是华夏银行,却没有得到丝毫好处。”虽然被李鸿飞绕了一大堆,但史可法最终还是没有忘记这茬。

    华夏银行贷款三千万给朝廷,最大的好处似乎只有每年一百五十万两白银的利息。

    至于百姓认可,大明水师发展壮大,朝廷全面开海,资源掠夺,战争红利等等,这些貌似都不能让华夏银行获得实际好处。

    甚至贷款事件如果不公开,华夏银行与朝廷暗地里合作,上面那些最终利润,由朝廷与华夏银行两家分,华夏银行赚到的利润,远不是放贷所能比拟的。

    史可法不相信华夏银行是善堂。。。。。。。。。。。

    “目的自然是有的,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华夏银行的财力,有与朝廷平等合作的实力,其在业内的声誉,是任何钱庄都无法比拟的。”李鸿飞笑着说道。

    “还有呢?”

    “还有很多,不过还在摸索阶段,等到合适的时机,自然会透露给右相大人。”李鸿飞说道。

    李鸿飞的计划确实很大胆,不过首先华夏银行要有足够的实力,而能与朝廷平等合作,已经证明了华夏银行的实力。

    接下来,自然是做任何一家银行都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印钱。。。。。。。。。。。。。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明代金属货币的主体。

    至于纸币的主体则更简单,明代官方只通行过一种纸币——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倒不是它有多么坚挺,而是明朝只发行了这一种)。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当时缺铜,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

    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但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因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以失败告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