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644-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竟有多少人。”

    “既然是他!本以为朱常淓太过心急,没想到竟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李鸿飞恍然大悟。

    当初司徒燕的情报网,也查到朱常淓与黄德功接触,以为他是想借机起事,当时李鸿飞根本没放在心上,甚至还巴不得对方犯傻,好借此杀鸡儆猴。

    不过现在看来,这朱常淓还是有两下子的,从他说服黄德功就能看出来。

    朱常淓并未让黄德功助自己起事,反而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想要帮助朱由检匡扶社稷。

    其实朱常淓心里很清楚,朱由检在北京根本出不来,以李鸿飞的能量,就算起事也未必能讨到便宜,唯一能利用的,或许就只有军制改革了。

    只有破坏军制改革,让大部分将领脱离李鸿飞的利益集团,最好能爆发一场内战,那么朱常淓就有崛起的机会了。

    “虽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但却有办法将其一网打尽,只要李大人相信老夫。”黄德功再次说道。

    “你是想引蛇出洞?”李鸿飞明白黄德功的意思。

    “没错,待老夫回江西,便亲自派人联系朱常淓,以商讨抵制军改的名义,召集这些将领,相信他们定然会赴约,届时我们就可以将其一锅端。”黄德功说道。

    原本他只是想给李鸿飞提个醒,并不想对那些同袍下手,但对方既然敢通敌卖国,而且还让他背这个黑锅,黄老将军彻底怒了。

    “您才从京城回去,他们会信吗?”李鸿飞觉得不妥。

    通敌卖国这种大事,任谁都得小心翼翼,之前就不敢让黄德功知晓,这会儿都到了关键时刻,谁也不敢轻易暴露。

    “所以老夫需要找圣上,请一道勤王密旨!”黄德功说道。

第185章铁路计划() 
所谓擒贼先擒王。

    黄德功的意思,就是以朱由检的名义,将这些不安分的将领聚集在一起,然后一网打尽。

    如果仅仅只有一个潞王,还不足以让这些人冒险站在前台,但是加上朱由检这个“大明正统”,相信没人会忽视这个“从龙之功”。

    而且因为李鸿飞正在实施土地改革,将这些将领的部队打散,下放到各个州县,导致这些将领的实权基本被架空,没有正当的借口,他们根本翻不出什么浪花。

    这也是为何要借助境外势力的主要原因,只有朝廷爆发战争,他们才能再次重掌兵权,到时候就算没有借口,大家只要联合在一起,相信李鸿飞也不得不引起重视。

    现在黄德功又给了他们一个“正当借口”,这无疑是火上浇油,让这些人心底的小火苗,彻底燃烧起来。

    “如此,只要解决了国内的麻烦,无论西北还是东北,都不足为惧了。”李定国认为此举可行。

    早先李鸿飞与他商议的重点,就是国内隐藏的危机,导致国防部不敢将有限的兵力,悉数投入到境外战场。

    如今黄德功的投靠,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且不说他这个釜底抽薪的计策,就是那编制完善的一个集团军(第四集团军),便足以让李定国重视了。

    国防军的军制改革,防的是谁?

    最主要还是黄德功啊!

    人家那十万大军在江西铁板一块,哪怕是云南沐王府,都没黄德功的号召力强。

    当然,李鸿飞也并非完全相信黄德功,经过一番商议,李鸿飞不仅派了一队特种部队,随黄德功入江西,更是连所谓的“密旨”,内容也是按照李鸿飞的意思来拟定的。

    特种部队面对十万大军,可能没有丝毫抵抗能力,但来个斩首行动,在事情到了难以控制的时候,帮黄德功清除异己,或者发现黄德功有“异心”的时候,直接拿对方开刀,也并非不能成功。

    而李鸿飞让朱由检写给黄德功的“密旨”,真实内容也并非联合各路将领进京勤王,而是一道实施军制改革的正式旨意。

    对于“密旨”这个套路,李鸿飞那是门清,在没有公开之前,还不是随黄德功怎么说。

    何况真要计较起来,这些人等于是在造李鸿飞的反,在没有明确联合起来之前,谁也不敢轻易暴露,只要黄德功以宣读“密旨”为借口,让潞王朱常淓将所有人员聚齐,那么这个计划就算是成功了。

    国防部需要黄德功的支持,潞王朱常淓等人,更是需要黄德功的部队,只要黄德功坚持在所有人聚齐之前,绝不私自打开这道“密旨”,就算是潞王也拿他没办法。

    。。。。。。。。。。。

    “有了黄老将军的支持,这军制改革,总算是能实施了。”待黄德功离开,李定国终于松了口气。

    “别高兴太早,我们不能光靠黄德功,只有解决了边境的麻烦,才算真的高枕无忧,这段时间给我密切注意东北那边的动向,随时准备出兵。”李鸿飞说道。

    黄德功是否真心投靠,李鸿飞不确定,要不然他也不会做这种防备,如今这节骨眼,丝毫马虎不得,更不能将所有筹码,都押在黄德功身上。

    ——

    全国军制改革一事,由于边境问题只能一拖再拖,倒是内阁和国会的组建,已经提前完善。

    对于李鸿飞的执政方针,大部分官员都不怎么熟悉,所以原苏州那套政府班子,算是走了大运,尤其是知府吴浩,更是一步登天,不但进入内阁,还是主管财政部门的财神爷。

    虽然原六部被取消,但也新增了不少部门,如国防部、财政部、交通部、外交部、商业部、农业部。。。。。。。。。。这些部门基本已经代替了原来的六部,甚至在责任划分方面,更为细致。

    如今能进入内阁的成员,都是各部门的一把手,比如国防部的李定国,财政部的吴浩,商业部的曹宏。。。。。。。。。。

    作为大明的“财神爷”,吴浩上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快速振兴国内经济。

    苏州作为全国改革的试点项目,经历五年的时间,算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在北方要想复制这样的辉煌,最好的选择,便是这天子脚下的北京。

    作为大运河终点站的北京,水路交通以是十分发达,唯一差强人意的,只剩陆路了。

    或者说,如今整个大明,受限于交通工具制约,陆路运输无论是从速度,与运载成本来说,都远比水路差太多。

    所以第一次内阁会议上,李鸿飞便命新上任的交通部长姜曰广,拟定铁路修建计划。

    姜曰广或许是崇祯南下任命的内阁之中,除了史可法外,唯一安全走到现在的内阁大臣了。

    吕大器操劳过度,早早离世。

    郑三俊、刘宗周、徐石麟降清,被裹挟出关,在东北过苦日子,如今朱由崧起事,这几人或许会再次辉煌,又或许很快便走向末路,暂时没法下结论。

    而高宏图也没讨到好,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就算不被判死刑,这牢狱之灾也免不了了。

    几位内阁大臣中,只有史可法跟姜曰广两人一直走到现在。

    史可法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凭的是为人正直赤胆忠心,加上当初的“从龙之功”,不但受朱由检赏识,李鸿飞更是愿意冒险派人前往扬州救援。

    而这姜曰广,只能说他是个老好人,虽为东林党人,却从未参与过党争,一手和稀泥的本事,比朱由检都高明得多。

    李鸿飞本想将这老狐狸调入外交部,充分利用他这手和稀泥的本事。

    不过转念一想,如今的大明对外方针,需要的是铁血手腕,而非中庸之道,哪怕调一名军人进入外交部,也比姜曰广强。

    倒是交通部这个需要与百姓打交道,需要照顾百姓利益的部门,似乎更适合姜曰广。

    铁路这玩意儿,姜曰广对它唯一的了解,就是“吞金巨兽”,要想搞起来,需要的资金可不是一点半点,于是姜曰广很自然的,将锅甩给了财政部长吴浩。

    姜曰广对铁路不了解,但吴浩懂啊!一年前,苏州宝山镇与上海,就已经连通了铁路,听说效果很不错,甚至还计划着延长铁路线。

    虽然不懂区区一个苏州,哪来那么多钱,搞这个既费钱又费力的铁路,但姜曰广明白,无论是找吴浩要钱,还是汲取经验,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内阁会议刚结束,吴浩便急匆匆跑到李鸿飞这里来“避难”。

    “李大人救命啊!这姜老来找我要钱,可您又不是不知道,财政部就是一个空壳,哪来的钱给他?”吴浩一脸苦逼道。

    确实,如今的财政部,可不是以往掌管国库的户部,吴浩手上不是没钱,而是没法动用这些资金,包括军费在内,财政部任何一笔资金的划拨,都得找国会申报,只有国会审批了,吴浩才能使用这笔钱。

    说白了,如何花钱是财政部的事,准不准许你花,却是国会说了算。

    铁路虽然极大地方便了交通,可花费也是十分巨大的,若是国库充盈,国会那些家伙倒也不会过多阻拦,可现在全国都在为恢复生产而努力,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四分来花,史可法怎么可能让国会批这个钱?

    “你呀,还是不够圆滑。”李鸿飞笑着对吴浩说道:“建设铁路的钱,国会不批,但如果是发展北京、天津等地经济建设的钱,国会难道还会吝啬?”

    “您的意思是。。。。。。。。。挂羊头卖狗肉?”吴浩若有所思。

    “得,随你怎么想,反正修建铁路,也算是发展两地的经济,这点想必你在苏州任职时也见识过了。而且这铁路究竟有没有利润,别人不清楚,难道你与那些参与投资的商人还不清楚?就算国会不愿投资修建铁路的钱,但周边地皮动迁,建设厂房之类的花费,总得掏钱吧?只要把握住这点,按照苏州铁路的运营方式,先想办法修一条短线,让这帮目光短浅的家伙,见到其中的利润,那么今后就算你不找他们,他们也会主动找你商议修建铁路的事宜。”李鸿飞说道。

    李鸿飞相信,就算国会不批一分钱,依靠民间商人集资,也能将铁路搞起来。

    但铁路的连通,不仅仅是连通大明各地的交通与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还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所以这种富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自打一出现,李鸿飞就没想过完全让民间经营,就算是占股,朝廷也必须占百分之五十一的大头。

    “也对,我还就不信,苏州的铁路能搞起来,这京城能难到哪里去!”听了李鸿飞一席话,吴浩也是信心满满。

    京城虽然与苏州有不小的区别,但第一个吃螃蟹,往往是最艰难的,既然苏州已经证明了铁路的可行性,那么在京城搞铁路的阻力,似乎也没那么大了。

    归根结底,这事儿的关键点便是钱。

    北方多以农业为主,原本有地主乡绅的存在,北方各地还算比较富饶,然而这段时间的明朝北方,还处于小冰河时期,各种天灾不断,导致靠天吃饭的农耕产业,几乎濒临破产。

    随后李自成抢了一波,打死了部分乡绅富豪,并将他们的财富搜刮一空,紧接着多尔衮又来了一波,这次更彻底,不仅是乡绅富豪,就算是普通平民,也没能逃过这一劫。

    如今想在北方地区找个有钱人,犹如海中捞月。

    投资铁路这件事,北方富户就别指望了,只能从南方寻找土豪。

    不过南方的商人也不傻,苏州铁路能成功,那是因为有宝山工业园打底,光是每天从工业园出来的货物,就包揽了整条铁路的货运线,再加上想要快速往返,宝山、上海两地洽谈合作的商人,一般都会选择火车这个新兴交通工具。

    如此一来,宝山铁路开通不到一年,便回本近三分之一,三年之后就可以盈利,这是任何商人都无法拒绝的诱惑。

    可现在的北京有什么?

    除了穷人就只剩下官员了,而明朝的官员,又是历朝历代最穷的官,无论是消费能力,还是北方的经济体系,都不是商人首选之地,在这里修建铁路,政治利益往往大于经济利益,朝廷才是最大获益者。

    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没有足够的好处,是不会选择在京城投资铁路的。

    想要修建铁路,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在北方地区建立起轻工业体制。

    如果说重工业是国之根本,那么轻工业,则是一个国家百姓物资生活水平的基础保障。

    重工业投资大,发展缓慢,没有魄力的商人,根本不敢轻易投资,而轻工业投资小,成本能自行把控,基本只需一两年,就能决定成败。

    要想快速振兴北方经济,那就只能上马轻工业。

    于是吴浩利用自己曾经在苏州的关系,大肆招商引资,将火柴厂、食品厂、香烟制造厂、自行车厂,全都搬到了天津地区,气得刚刚接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