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凤团-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熟归早熟,金凤深知,自己并非旁人所说的那样天赋异人,只是多识得一些字罢了。

    上次在南涧寺被误认为是陈老爷的孙女之后,金凤本以为陈老爷会对自己更加冷淡,甚至是厌恶。

    然而,几天之后,陈老爷决定让陈晦中途弃武,改为习文,还特意请来了隐居太姥山的大儒林嵩先生为公子陈晦的夫子。

    没想到的是,陈老爷还特意嘱咐陈晦叫金凤一起旁听夫子的讲课。

    陈老爷的病是从立冬开始的。起先只是断断续续的咳嗽声,进而变成持续的咳嗽,那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要把那整个肺都咳出来一样。

    陈老爷却并不放在心上,觉得只是天气转凉的缘故,适应几天这寒冷的温度,咳嗽自然就会稍停。然而,病情并没有如愿发展,而是逐渐恶化。

    当陈老爷咳出深红色的黑血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请来最好的大夫看了病,把着脉摇着头,说是肺痨,晚期了。

    陈老爷并不怕死,只是这病来得太突然,有些事情来不及完成。病榻中,陈老爷吩咐下人连夜请来了大儒林嵩先生,他是二公子陈晦的老师,陈老爷请他为陈晦的将来定了方向。

    林嵩先生悄悄赶到府第,坐在陈老爷的病榻前,说出闽东二字。原来林嵩先生早就猜到陈老爷的心事,已经为二公子陈晦准备了一处保全之地。

    陈老爷倾听林嵩先生的,决定立即将二夫人李氏和二公子陈晦迁至太姥主峰、柘洋东狮山脚下。

    该地高屋建瓴,隘口林立,峻岭叠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柘地为闽浙枢纽大通道,仗其天险可据吴越之变;远离闽都郡城,在鞭长莫及之余,可养精蓄锐,而后发制人。

    陈晦之家迁至柘洋村头、位于通京古道旁,筑“襄城”,安营寨,又称陈家营。可谓陈老爷其后虑深远,也为这位乱世英杰,洞察世态之举。

    于是,第二天一早,二夫人李氏一房上下人被送往了闽东太姥山。二公子陈晦本想跑来和金凤告别,却被二夫人拦下。

    二夫人生怕陈晦要把金凤带上一起走,便劝说陈老爷对三夫人一房另有安排,事情紧急,告别的话就免了,他日一定会再聚的。

    二公子陈晦信以为真,乖乖和二夫人上了马车,离开了府第,离开了福州城。一个时辰之后,金凤才从小青的口中听说二公子陈晦已经离开。

    金凤明白这是陈老爷的安排,她也意识到,或许今后再无相见的可能。

    如今,金凤唯一有所期待的就是,陈老爷对三夫人和自己是否另有安排,还是像府第的下人和丫鬟们一样着命运的安排。然而,随之而来的不是什么安排,而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故。

    原来安排好二夫人和陈晦之后,陈老爷没有安排三夫人和金凤,而是安排观察使一职的继任人选。

    他首先想到了泉州刺史王潮。病榻中,他给王潮写了一封亲笔信,要他立刻前来福州接任观察使一职。

    信函派人送去之后,陈老爷这才注意到家中的异样。男宠侯伦和三夫人陆氏,几日不见两人踪影,丫鬟们的风言风语传得更加的厉害。

    陈老爷本想睁一眼闭一眼,但他终究还是没有咽下这口气。关于侯伦和陆氏之间的奸情,陈老爷早有耳闻,他决定在临死前把这件事情给办了。

    陈老爷命人把侯伦给绑起来,兴师问罪。侯伦认罪之后,被阉割处置,送进了开元寺剃度为僧。至于三夫人陆氏,陈老爷没有曝光和追究她的奸情,只是简单地把陆氏和金凤一起软禁在了府第里。

    另一方面,一切事情都处理之后,陈老爷只等王潮的出现,将职权一交,再撒手人寰。然而,事与愿违,陈老爷还没来得及见到王潮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早已经虎视眈眈的观察副使范晖立即率兵控制了陈老爷的府第以及整个福州城。

    范晖毕竟只是垂涎观察使的职权,在同僚的注目下,也不敢对陈老爷一家上下动一根汗毛。但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在范晖的主持下,陈老爷的葬礼简单地在府第里举行。

    出殡之后,陈老爷入土为安,范晖便迫不及待地搬进了观察使府第,自行继任观察使,掌握了福州城的兵权。

    泉州刺史王潮接到陈老爷的信函就立即赶往福州,应陈老爷之请接管福州的军政大权,哪知还是晚了一步。范晖执掌兵权,自称留后,陈兵列阵,抗拒王潮接管福州。王潮命三弟王审知任都统,发兵攻打福州。

    然而,范晖坚守城池,王审知久攻不克。泉州兵马受到前后夹击,飞报王潮请求暂时罢兵,王潮不许。王审知请求王潮亲临指挥,王潮回书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我当自来。”于是,王审知不得不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发起猛烈攻势。

    这年五月,城内粮尽,军心涣散。范晖见大势已去,准备仓皇逃走。把印信交给监军宦官后,范晖放弃城池,逃亡到沿海特别营,却被将士给诛杀了。

    范晖临走前,曾下令杀光陈老爷府第上下的人。幸好,把守府第的士兵念于陈老爷的旧情,故意开门放行,并透露消息给府第的人。府第里一片混乱,大家都匆忙收拾东西,准备逃生。陆氏带着金凤趁乱逃出了府第,流落街头,从此相依为命。!迷器,,,,!!

第三十六章 审知() 
王审知兄弟三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康家庭,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也不算穷二代。

    王家的祖上有很多达官贵人,时间上最近的是王审知的祖父的曾祖父王綝,编撰过《魏郑公谏录》,曾任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但到了王审知的祖父的祖父,即太曾祖父王晔,却只是河南光州的一个小小的固始县县令。

    到了王审知的父亲的祖父王友时,便开始家道中落了。王友生了一个儿子,叫王玉,就是王审知的祖父。王玉只生了一个儿子叫王恁,王恁的结发妻子姓董。王恁和董氏就是王审知兄弟三人的父亲母亲。

    正所谓没爹的孩子早当家,王审知兄弟三人就是这样的情况。三兄弟的父亲王恁只活了三十五岁。王潮比王审邽年长十二岁,比王审知年长十六岁。假设王审知是他的遗腹子,就是王恁刚好在王审知出世前去世,那么王潮出生的时候,王恁也才十九岁。考虑到未婚先孕的可能性不大,王恁结婚的时候才十八岁,即使在当时,应该也算是早婚早育一族了。即使让王恁再早两年成亲,并且如愿在第二年生下王潮,他去世的那一年,王潮也就十七岁,王审邽是五岁的小顽童,王审知只是一岁的婴儿,可能还在吃奶。

    父亲英年早逝以后,少年王潮显然早早地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对王审邽和王审知而言,王潮实际上扮演了“长兄为父”的角色。这两个弟弟的文化教育和人格训练,基本上,是由王潮设计,并监督实施的。王潮的职业,是县政府里的一个基层公务员,职位叫“县佐史”,大约相当于一千多年后的一般科员级别。

    光州的固始县远在河南省,王审知三兄弟怎么会跑到福建省去呢?那是因为以黄巢起义为主的各路起义军引起兵荒马乱,导致老百姓们无法安居乐业。于是王审知三兄弟加入了从安徽进军到河南的起义队伍,这支队伍的头目是安徽寿州的王绪。王绪带领着队伍在光州安顿了下来,并自封将军,而王潮则被任命为军正,主要的职责是粮草和训练士兵。

    王绪原本是一个杀猪的屠夫,目光短浅,起义决心不坚定。王绪对自己的队伍不抱期望,于是投靠了朝廷,王绪因此被任命为光州刺史。但好景不长,投靠朝廷是要付出代价的。朝廷命令王绪交出自己的队伍和粮草,王绪当然不愿服从这样的苛刻命令,但以自己的兵力根本无法与朝廷抗衡。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王绪决定带领自己的队伍逃离光州。

    那么去哪儿呢?当然是远离中原,远离江淮,避开草木皆兵的军事重地。于是,王绪带着自己的队伍,开始了大迁徙,一路南下,来到了看似荒蛮的闽地,开闽之行由此开始。

    这支队伍多大几万人,除了士兵外,还有士兵们的家眷。王审知三兄弟自然也在队伍之中,随从的家人还有老母亲董氏,以及同族兄弟王彦复。当时,王审知大约十九岁,大哥王潮大约三十七岁,二哥王审邽大约二十三岁,而同族兄弟王彦复比大哥王潮小,比二哥王审邽大。

    竟然王审知三兄弟是跟随着王绪来到闽地的,那么王绪才是这支队伍的老大,为什么开闽之王不是王绪,而是王审知三兄弟呢?这其中必然发生了兵变夺权的事情,而这个队伍中有能力替代王绪的人,也就只有王审知的大哥王潮了。

    说到这个,不得不再聊一聊王绪这个人。之前说过,王绪原本是个屠夫,这个人不仅脾气暴戾,而且生性多疑,军中的将士多少都与他有过不愉快的摩擦。当王绪把队伍带领到安全的闽地——漳浦之后,便下了一道军令,要求士兵把家眷们全部留下,只有战斗人员才能行军侦察,否则一律杀掉家眷。

    然而,王审知三兄弟的母亲董氏病重,于是他们悄悄把母亲带在了身边一起随军行进。这事没能瞒住人的眼睛,很快王绪也知道了。王绪大发脾气,叫来了王审知三兄弟,当众训斥了一番,还说要军法处置,杀掉董氏。王审知三兄弟则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能看到母亲受伤害。幸好在将士们的求情下,最终谁也没杀。但董老太太原本就病得不轻,再加上这场惊吓,随后不久就去世了。

    之后,王绪担心王审知兄弟三人怀恨在心,便想寻找借口杀掉他们。闽地术士横行,恰恰王绪的身边就有一位。那术士猜到了王绪的心思,便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军队中有王者之气,但这个王者并非王绪,暗指王审知的大哥王潮。此前,王潮就把母亲的病逝归咎于王绪的不通情理,一直耿耿于怀。当术士的话传到王潮的耳朵里时,他当即开始酝酿杀机。

    几天后,队伍行军至泉州南安的一片竹林时,王潮发动了竹林兵变。当时,王潮带领几个亲信将士埋伏在了队伍的前面,等王绪骑着马走过来的时候,突然抄着家伙冲了出来。毫无防备的王绪很快束手就擒,被捆成了一个粽子。

    兵变成功以后,大家都不好意思出来当带头大哥,于是有了竹林拜剑这个典故。即在地上插了一把剑,人逐一上前跪拜,不管是谁,如果跪拜的时候,地上的剑能够颤动三下,大家就一致同意他做老大。轮到王审知跪拜的时候,那把剑不但动了不只三下,干脆就掉在地上了。大家认为这是天意,就一齐请王审知坐上老大的位置。王审知那一年二十三岁,还是个嫩茄子,主动把老大的位置给了大哥王潮,自己担任副手。

    王潮成为这支队伍的统帅之后,开始解决何去何从的问题:这支队伍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张延鲁的人到来为王潮指明了方向。这个张延鲁,祖籍也是固始县,和王审知三兄弟是老乡。

    那么,老乡张延鲁究竟送来了怎样的一条出路呢?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张延鲁是个干什么的。张延鲁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的后代。张延鲁的祖父隐居在浙江,而他的父亲则在浙江和福建一带经商。张延鲁徙居在泉州南安,经过几十年的经营,终于成为泉州巨贾富绅。

    竟然张延鲁是个大富豪,那么他亲自主动找上门来见王潮,想必一定不是单枪匹马,两手空空。没错,当时的张延鲁是带着一队人马,赶着牛,挑着酒,俨然是来犒劳和慰问军队的。和王潮客气寒暄一番之后,张延鲁说明了来意:泉州刺史既贪婪又残暴,我们泉州人深受其害,听说王将军治军有法,将军的部队纪律严明,对地方秋毫无犯。不如将军就来抢占泉州,做我们的主人吧。

    王潮听后,立即挥师围攻泉州,廖彦若坚守抵抗,双方相持一年多。第二年八月,王潮率部攻破泉州城,杀死了泉州刺史,逐据漳、泉二州,一时声威大震。

    当时的福建观察使,正是在建州抵抗黄巢军的九龙军首领陈岩。

    原来,三年前,当时九龙军被朝廷收编,改置为义宁军驻守黄连镇。陈岩被任命为镇将,还特别设置了战鼓和角,赐赠了牌匾和军印。

    而黄巢军退守建州后,领着义军雄赳赳气昂昂地朝往福州进军而去,于同年十二月,对福州发起了进攻。不久,福州被黄巢攻占,驻守福州的朝廷军队已经被起义军打得七零八落。

    当时的福建观察使写奏表上报朝廷求前往汀州,命陈岩为团练副使,率部抵抗黄巢。陈岩于是率领义宁军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