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科大唐-第2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檬隆G浦挥辛魍ㄊ焙虿攀乔涣魍且簿褪欠贤锰?墒堑蓖鄹裆仙前傩栈嵴湎炊徊郊又亓送ɑ踅羲酢!�

    “而我们中国一直不是能够快速生产大量铜钱的国家,我们中国其实是非常缺铜的。尤其是我们大唐目前的开采能力,只能够开采那些表面并且是富矿的铜矿。那些贫矿和埋藏太深的铜矿,我们无法能挖掘出来和冶炼出来。而我们中国目前富矿相对很少,只能够去海外去寻找了。而我自从发明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之后,未来通过这个流水线的方式将会扩散到上到官方的各种作坊,下到普通商户,他们纷纷都会采用流水线的方式。那个时候物资会非常过剩,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更多铜来铸钱。一旦铸钱的成本过大,那我们反而会造成铜钱缺乏,通货紧缩,这对于百姓不利啊!”

    时不凡所考虑的也就是自己发明了这个流水线的模式,那大唐的通货紧缩必然会被提前引爆。当年是唐高宗时候才初见端倪,可是时不凡弄出了提高粮食产量,并且提出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这样肯定会造成唐朝生产力过快的提升。到时候物资充满了市场,而唐朝的通货紧缩会提前几十年到来,而且到来绝对不会比原先历史更轻,绝对会更严重百倍以上。为了应对将来的通货紧缩浪潮,时不凡不得不让刘仁轨尽快去吕宋,也就是后世的菲律宾一带去采集铜矿。

    当然,其实中国本地也是有铜矿的,可是很多都是贫矿。以唐朝的冶炼技术,无法挖掘太深的矿产,同样无法冶炼太过于贫瘠的矿产。唐朝的技术只能够冶炼富矿,那这样时不凡没有办法,只有把目光投放到了后世的菲律宾吕宋那里。菲律宾的铜矿资源无比巨大,甚至黄金资源也都很多很多。当然,其实全世界最大的铜矿和金矿都不是菲律宾,可是菲律宾距离中国最近,比起那些在美洲的更有可能弄到。

    时不凡的计划是将来如果能够从菲律宾快速的采集各种铜矿和金矿,将来说不定可以在大唐实行金本位制了,放弃铜本位制。不过这个也多是要依靠海洋和海军,这个是时不凡让刘仁轨重视的缘故。一旦到时候爆发了严重的通货紧缩,那可对于时不凡在大唐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甚至到时候一旦通货紧缩严重,造成了大量百姓失业,那个时候说不定他们反对采用新的科技生产了。高通缩对于人类文明可是一个巨大的倒退,反而会逼迫人类文明倒退的。相比通胀,通缩的可怕未必比起通胀低,通胀也许只是让人疯狂,可是一旦通缩过高反而会让整个文明倒退,这个更可怕。

    “时员外郎,既然如此,那我一定努力尽快做到。就算是拼了我的老命,我也要把这个吕宋的铜矿带回来。这个可是关系天下万民的福祉,我一定做到。”刘仁轨说。

    时不凡接着反问“如果有人反对,你怎么办?尤其是那些依赖于农业的人,他们不希望人口往外流,他们希望把人口束缚在土地上。甚至人口越多,农业人口越是过剩,他们可以压低更多的分配粮食,可以更加严厉的剥削百姓。他们肯定会反对你把人口送出去,因为一旦人口外流,他们为了留住人口给他们耕田,他们不得不提高农民的分成比例。这样对于他们是不利的,所以他们反而会对你大肆攻击,你怎么办?”

    时不凡的意思很明显,其实时不凡这话也就是在告诉刘仁轨,到时候那些士族必然会反对对外海外开拓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在海外开拓,其实是和中国的经济基础有关系。人口越多,造成了竞争种田的人也就越多,最后地主可以趁机提高自己一方的分成比例。反正你不愿意种田,别人同样会来耕种。人力其实也是一种资源,那些地主自然认为人力过剩,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肯定是反对商业,反对海外开拓,因为工商业会吸收很多过剩劳动力,那他们想要留住农民自然要降低自己,提高农民的分配比例。而农民有了工商业可以从业,有了海外可以去移民,那自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跟地主讨要更多的分成。

    所以在地主阶级掌握的政权,他们往往都是反对移民,反对人口流动的。这个也就是中国重农抑商的根本,绝对不是什么儒家思想在作祟。西方同样有过重农抑商,重农学派也就是帮助那些封建庄园主辩护的学派,很大程度上是在自欺欺人。结果,地主阶级的罪孽,让儒学来背锅了。

    所以刘仁轨要发展海外开拓,肯定会遭到士族地主的严格反对,这样时不凡担心刘仁轨是否能够撑得住。

    “时员外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亦往矣。为了天下万民的福祉,谁阻拦我,我去和他拼命!”刘仁轨坚定的说。

    “很好,有这个想法,那我也就放心了。只要我们能开拓海外,有很多好处的。不但可以从海外获得更多的资源,并且可以通过海外贸易吸收大量的过剩人口。尤其是我们接下来十年之内,一个生育的极大高峰将会出现。未来十五年左右,我们大唐必然会出现一个人口爆发,那个时候人口压力会骤然增加。那个时候必须要通过工商业吸收过剩人口,还有海外移民,为我大唐开疆拓土,缓解人口压力是必然。所以你关系到了我大唐,我华夏的未来,可不要掉以轻心。你的压力绝对很大,所以希望你要有所准备。你必须尽快都把这个航海学院建立起来,争取尽快的让一大群人通过这个航海受益,那样他们也都会成为你的亲信,我们这个集团的铁杆支持者。我们背后要有人支持,有一个集团支持。而如果我们实在是没有集团,那我们也就可以创造出一个集团。只有背后有一个庞大集团支持,那我们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多谢时员外郎教诲,我一定尽快。不过这个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弄?我们具体怎么招生,还有各种事情,我也都是两眼一抹黑,我们怎么弄呢?按照时员外郎你所说的分专业,可是如何招生呢?我们如何招生,这个是我所不知道的啊!”刘仁轨说。。

第三百一十一章 教育的使命() 
刘仁轨对于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院也都不知道怎么弄了,因为他过去所学习的也都不是这些,其实都是那些关于过去的教育方法都是传统的教育,学习的都是儒家经典,顶多也就是一些诸子百家的经典,都是偏向于文科的教育方法。不过这个突然让他负责这些航海科目,让他也都不知道应该怎么规划这个课程。要知道在古代,可没有相应的学习制度,这样让他也都不知道怎么样弄这个学校。不过接下来时不凡却有了想法,那也就是把自己在后世那一套弄出来。这个航海学院不同于别的大唐官学,别的大唐官学也都是采取了过去已经制定好了的教学模式,所以自己很难更改。不过这个航海学院,却是完全一片白纸。虽然过去大家没有弄过这个航海学院,那别的那些大唐的“教育家”们自然插不上嘴,不过正因为如此才给了时不凡自己操作的空间,有了操作空间那接下来一切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老刘,按照我的计划,我打算采用学分制的教学制度,并且采用宽进严出的方式进行教育。”时不凡说。

    “学分制?这个是什么东西?”刘仁轨问。

    时不凡直接说:“学分制,也就是按照各自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把每一门课程都设立一个学分,然后让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弹性学习的时间,甚至可以半工半读。可以从两年到四五年都可以自己选择安排,然后每次上课时候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来听课,不过必须是要教导哪一门课程的教师。到时候这个教师是否教学好,那学生会自己用脚来选择的。那些教学好的,优先上奏朝廷授予散官职衔。那些没有教学好的,没有学生愿意听课的,他自己看着办好了。”

    “当学会了指定课程,并且在制定时间统一安排这门课程的考试,那可以算是通过。通过之后获得指定学分,获得了学分制之后也都可以毕业了。到时候选择优秀的录用进入海军,另外的一些人可以交给朝廷的官办船队,或者是推荐给民间海商高薪雇佣。”

    刘仁轨还是感觉疑惑,问:“这样行吗?这样的学分制,是不是师徒之间交流也太少了吧?”

    刘仁轨感觉这个学分制有些让师徒关系疏远了,在古代的师徒关系可是近乎于父子。可是这个学分制的教育,却明显是完全违背了师徒亲近的原则。这个徒弟可以自己选择听课的导师也就罢了,这个不是不可以理解。可是这样到时间来听课,听完课程之后也就离开。师生之间几乎很少有直接交流,个人感情上很淡漠的,几乎没有任何太多的亲近,这样让古代的人非常不理解。在古人眼里师傅不但是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样也是教导学生做人的。有很多师傅把自己当做了“父”,不管是真心也好,还是真的别的因素也好,往往有不少逾越身份的事情生。可是在古代是容许的,而这个学分制的模式之下,学生到时来上课,上完课了之后拍屁股走人。甚至有很多时候说不定教师都不认识自己学生,那这样是不是太乱了?

    “你说这一点,我也明白。按照我们自古以来的学制,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是导师制,当年孔子的号称三千弟子,当然这个三千也许是虚数,不过足以证明孔子弟子多,出名的都有七十二人。而这些都是跟着孔子游历的,一路上听从孔子教导。可是,你知道这里面的花费吗?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教师能犹如孔子一样,精力充沛,甚至有足够的财富呢?孔子自己也不是什么穷人,而他的学生同样不是穷人,所以他们承担得起这种到处游历和读书的成本。”

    “当然,这种导师制的师生之间非常亲密,感情深厚。不过却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也就是资源浪费。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是孔子这样厉害,一次教导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的集团。绝大部分人十个,十个已经是极限了,再多那也没有用。后来,采用了新式的教学方法,那也就是班组制。目前我大唐主流其实也就是班组制,从当年汉朝时期太学招募学生,然后由太学博士进行分别教授,其实已经是开起了班组制。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有限的教师教导更多的学生,可是除了少部分被教师特别看重,特别收作真传弟子之外,别的都是普通的教学。不过这样对于文化教育非常有好处,能够降低学生读书的花费。本来十几个学生供养一个教师,现在变成了平均几百人来供养一个教师,这样分摊下来成本也都更少了,并且能有效的利用教师资源,这个是一个进步。”

    “当然,以后我们可以采用更先进的。也就是学分制,学分制进一步降低读书的花费成本,让百姓可以更少的花费,让绝大部分百姓可以有机会读书。他们能够读书到什么程度,也就要看他们自己了。”

    时不凡这个学分制其实也就是抄袭后世的学分制,这个学分制是进一步降低学习成本的方法,甚至可以不脱产读书。从导师制到班组制,到最后的学分制,其实也都是一种进步。不过同样也都有相应的缺点,导师制的教育水平最好,也是最个性化的。至于班组制其次,学分制是个性化最差的,因为每一个导师只能够顾得上自己的教学,无法针对性的指导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

    果然,刘仁轨赶紧说:“这样教学,恐怕无法因材施教了吗?这样做,那无法因材施教,不是有违孔圣人的教诲了吗?”

    “因材施教,可是孔圣人同样说过一句话,有教无类。”时不凡说。

    “这个有关系吗?”刘仁轨问。

    时不凡接着解释说:“老刘啊,你知道教育的使命吗?教育的使命不但是为了教导别人做人,更不是为了教导知识,而是为了维护这个天下最基本的公平。教育的公平,是最低限度大概公平,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亚于律法的公平。有了尽可能公平的教育,那才是能够让一个人能够获得公平展的机会。你老刘应该知道,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是很难跟那些读过书的人竞争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谁不希望成为这个劳心者,可是太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成为劳力者。劳力者和劳心者,我们不能够作为一刀切,直接通过出身来判定。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一个公平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竞争。当然,这个世界上同样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能够做到的也就是维持最低限度的公平,那也就是教育的最低限度公平。”

    “固然学分制教学差,可是却是让更多人有机会读书。更多人有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