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1909-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来之前,叶开就打算借这次机会,召开一次小型的教育工作会议。

    当然,更多的还是改革。

    “列为都是上海学界的泰山北斗,本督今天来,不外乎一件事,如何把中国教育实业搞好?教育问题关乎千秋万代,而上海又位列全国之先,学堂众多,本督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把各位叫来依次请教,诸位畅所欲言,本督这里没有禁忌。”

    话音刚落,有人就回答了。

    “良督,这十年来,上海高等学堂踟蹰不前,原因有很多,但今日老朽暂且不提,只为良督推荐一个人,要想教育振兴,非此人不可。”说话的是复旦公学首任校长马相伯,中国最早的一辈教育家,如今也是七十岁高龄。

    “哦?谁?马老请讲。”叶开洗耳恭听。

    “此人原为澄衷学堂首任校长,南洋公学总教习,名叫蔡元培。”

    “蔡元培?”

    马相伯这么一说,底下人无不惊声变色。(。)

第二百九十二章 办学方针() 
(第二更)

    蔡元培这个名字固然如雷贯耳,但现场却突然陷入了异常诡异的寂静,其他几人都是三缄其口,这让叶开有些摸不到头脑,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猫腻?

    “既然马老推荐,那此人应该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

    他看了看唐文治,道:“刚才,马老说这个蔡元培是南洋公学总教习,唐校长应该不陌生吧,你觉得此人怎么样?”

    唐文治言语艰涩地说道““良总督,蔡元培已经被辞退了。”

    “哦?为何?”

    “蔡元培在校内莠言乱学,宣扬革命,四年前被原两江总督端方下令通缉,至今流亡海外。”唐文治凝重的说道。

    这下,叶开算是明白了,怪不刚才那么多人面色紧张,原来都怕和“革命”二字搭上线,蔡元培是同盟会元老,这叶开是知道的,但不知道在清末他还干过这些事。

    “蔡元培虽然心向革命,却不是乱党,他创立的中国教育会,章程明确,实事颇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方才良督也说了,谈论教育不避禁忌,所以老朽才冒着胆推荐此人,若良总督觉得不合适,就当老朽刚才什么也没说。”马相伯说话到直来直去,他和蔡元培交往颇深,也算是志同道合。

    “马老无妨,本督刚才说的很明确,教育没有禁区,什么都可以谈,即便是革命党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我一概等同视之。”

    对“革命”二字,旁人或许避之不及,但叶开却不怕惹祸上身。

    一来,他是督抚大员,旁人即便指指点点,也不敢多做什么出格事,二来,叶开对人才本身更为看重,奉行唯才是举的原则。

    或许在三四年前,革命一词还是洪水猛兽,但时移世易,慈禧死后中央再无权威,新帝溥仪年幼无知,接任者载沣谙弱无谋,而奕…劻上台,本就非常,眼下又掣肘颇多,这也就造成了督抚尾大不掉,罔顾中央的现象屡屡发生,为将来的军阀混战埋下了祸根,在清朝覆灭前夕,官员结交革命党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还有人出主意,把西藏割让给革命党做“实验”,这短短三年,当真是怪诞频出。

    “这样吧,麻烦马老,把蔡元培召回国内,若此人真有真才实学,本督会酌情重用。”叶开直接说道。

    “老朽定当竭力。”马相伯回答道。

    “这件事先放一边,今天把诸位叫来,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虽然上海高等学堂不少,但创办的时间最多也不过一二十年,底蕴浅薄,规模不大,跟西方的大学相比,差距明显,所以本督想着,能否仿照西方制度,把‘公学’改为‘大学’?”

    叶开这么一提,底下响应纷纷。

    截止到1911年前,中国还没有正经的大学,虽然地方和中央有不少大学堂,但严格意义上讲都算不上大学,就拿京师大学堂来说,除了基本的教育功能,还兼顾一定的行政功能,更像是“国子监”,而建立大学,一直是叶开心里考量的事,借这个机会,他提出来和各位商讨商讨。

    马相伯是多年的教育家,又是法国天主教会神父,精通西方的教育制度,创办大学也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叶开说完,他立马附和。

    “唐校长呢?”叶开问。

    “我虽然赞同,但南洋公学要改成大学却有些困难。”

    唐文治自有苦衷,南洋公学创办之初是为了给培养实用人才,属于大学,高中,技校,师范学校的结合体,真要一锅端的改成大学,还真有些麻烦。

    “既然这样,那就一分为三,把南洋公学分为三块,分别是大学,师范院校,和专科技术学堂,唐校长,你看怎么样?”

    “新大学就叫交通大学吧,取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师范学校地处华东,就叫华东师范大学,而专科技术在于‘应’‘用’二字,就叫应用技术大学吧。”

    唐文治不时点头。

    剩下两家,震旦公学和同济工医学堂,一家是法国人办的,一家是德国人办的,分别改成震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再加上复旦公学改成的复旦大学,这一下子就有了六所大学。

    虽然六所大学看起来不少,但目前为止也只是换个名而已,要想改造成功关键还得靠钱,而这一点叶开也初步想好了。

    “办学经费暂时拟定从上海海关的祱银里抽取,一年大概有五十万两,剩下的要是还不够,本督在动员百姓商户们募捐,等大学办起来了,将来可以在浦东营建新校区。”

    叶开这般回答可算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办大学要是没有钱,那可真是巧妇难捉无米之炊。

    叶开清楚,办一流大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要有几十年铺垫,但不管怎么说,到了这个时代,能提早一点是一点。

    “你们办学要注重十六个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捍卫真理,为国为民。如此,才当得起大学中那个“大”字。”

    叶开最后的话,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料理完这件事,等回到总督署时,已经临近傍晚,韩翠儿挺着肚子在等叶开,饭菜已经备好了,还热着。

    或许经历了今天的事,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时光,叶开吃饭的时候老是走神。

    “也罢,也罢。”

    一伸筷子,叶开疯狂扒起饭来。

    再有两三天,戴鸿慈就要到了,接下来的联合审理,注定会耗神又耗精力,肚子可不能饿着。(。)

第二百九十三章 联合审理() 
(第一更)

    十月底,法部大臣戴鸿慈抵达上海,同行的还有副大臣侍郎,司丞,文员,以及中央大理院的高官,多达七十多人,规模可谓庞大。

    他的到来也就意味着中外联合审理正式启动,这场审判,戴鸿慈是中方总负责人,叶开作为地方督抚协助审理,外方负责人主要是各国驻沪总领事,租界公董局和工部局的总董,地点位于法租界内的会审公廨(法院),开庭日期定于三天后。

    经叶开安排,戴鸿慈一行人下榻石园饭店,晚上六点多钟,他亲自去见戴鸿慈,当面商讨接下来的案件审理。

    整整半吨重的资料,文件,案底被同时运到了饭店大堂,这三天内,他们哪也别想去了,必须要在开庭审理前看完,工作量可谓不低。

    叶开进到戴鸿慈房间,遣退了其他人,有些话只能在这里说。

    “光儒兄,审案的文书都在这里了,整整一大车,还有一些只能我亲自交给你,都是些绝密材料,可能牵涉到上面的人。”叶开的表情有些凝重,说话的声音也拘谨起来。

    戴鸿慈一下子就明白怎么回事。

    稍微缓了缓,他问道:“都是哪些人?”

    “从升斗小吏到食禄大臣,该有的人都有,名字我不便说,改天把这些绝密文件送来,光儒兄自己看吧。”

    叶开点到为止,没有直接说下去,这些东西一旦走露风声,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只能日后再细细详谈。

    在整个逮捕活动中,叶开抓的人不下五百,而直接或者间接牵扯到的人超过千人,从他们的嘴里叶开撬出了不少秘密,这些秘密已经远远超出案子本身,股票投机之所以能持续五年之久,中间经过了多少双手,多少个关卡,不可能没人查觉,它之所以能积攒起如此庞大的泡沫股市,乃至于最后的聚沙成塔,一定有人在保护,从初步审理中得到的答案,也印证了叶开此前的猜想。

    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官员**和权钱交易,数额触目惊心,有的人就堂而皇之的坐在内阁里,充当他们的保护伞,这些红顶商人后台,堪称坚不可摧,而这些也基本上是从李经楚嘴里抖落出来的。

    事实上,在查察股票风潮的后期,叶开就把侦查方向转向了这一领域,动用了情报厅在京城,天津,上海,武汉等地的力量,寻着这些线索,一路查下去,得到的东西更加令人吃惊。

    看到回报而来的调查结果,叶开当时也不经喟叹一声,如此国家,焉有不亡之理?

    “赉臣,你觉得这场案子,该怎么审?”

    被叶开这么一说,戴鸿慈也清楚这场案子不能按原先那样审下去,必须要更改审理策略。

    “光儒兄,你是出洋五大臣,又掌司法权要,对洋人的审案过程想必也清楚的很,洋人审案子必要有律师,检察官,动不动还要上诉,所以,案子要想完结,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都有可能,如此一来此案必定旷日持久,而上海的经济发展也必受之影响。”

    案子牵扯到的有不少是银商联合会的人,如严义彬,陈逸卿,不管是证人还是被告,如果频繁应诉,势必会对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而现在银商联合会刚刚走上正轨,可缺不得他们。

    “你的意思是大事化小?”戴鸿慈揣测了一下叶开的话,嘀咕道。

    “不”

    “该怎么审还怎么审,良某绝不是让光儒兄为谁行方便,我意思是把一件大案拆成若干小案,一块一块审,一块一块结案,这样以来,就不会造成涉案审理旷日持久了。”

    “一块一块。。”

    说实话,这倒是个好策略,也减少了案件的审理难度,戴鸿慈点点头,默许了叶开的建议。

    “至于我说的‘绝密’部分,恐怕要等到最后了。”叶开压低了声音。

    戴鸿慈清楚,再度点了点头。

    简单谈了谈后,叶开起身告辞。

    。。。。。

    考虑到整个审理过程又臭又长,叶开只好沉下心来,把心思转到浦东新区上。

    再回去的路上,他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武备厅的杨文恺已经抵达了上海,奉叶开的命令接管江南制造总局,执行改组的任务,按照接下来几天的安排,制造总局的一些基础设施,将会被分裂,拆解下来的机器,设备,也会由货轮运到了指定地点。

    有李平书的协助,杨文恺的工作势必会顺利一下,同时,改组之后的制造总局,将专门用于军事武器生产,直接纳入武备厅的统一调度下,和北方的三个兵工厂形成优势互补,为叶开接下来的新军计划生产大量低成本的枪械,作用不小。

    经过这么一番改组,叶开梦寐以求的重工业体系也算有了一个影子,当然,这点家当还远远不够,工厂规模还偏小,设备也略显陈旧落伍,但起码也算聊胜于无了,至于扩大规模的事情,等到以后再做考虑吧。

    回到总督署,还没坐下喘一口气,张啸光就拿来一封电报。

    电报署名是陆海生。

    盯着这个名字,叶开一点也不陌生,这是汪精卫所用的化名。

    电报内容是请两江总督到茶庵弄的展览厅鉴赏名画。

    约定日期为明天下午三点。

    “熟人来了,啸光,明天咱们再去一趟。”

    叶开清楚,这些都是拐弯抹角的密语,看罢后,点了一根蜡烛,烧掉了。(。)

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会胡汉民() 
(第二更)

    茶庵弄,咖啡厅,老地方。

    叶开,张啸光,和汪精卫三人准时到了,十分钟后,胡汉民也出现了,来的时候胳膊里揣着几个画轴,像是提前装扮了一番。

    “听说良督昨日下令改建大学,还要重用蔡元培先生,可喜可贺。”胡汉民一上来就对叶开这么说道。

    “胡先生好耳目啊”

    作为革命党,胡汉民知道这件事并不奇怪,叶开当初也没有打算隐瞒的意思,随即接着道:“蔡元培是教育大家,闻名东南,本督焉有不用之理。”

    “我和蔡先生私交甚好,那我就替他谢过良公了。”

    “这是小事,不足谢。”

    叶开微笑道。

    胡汉民看了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