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龙腾-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要送往金陵问罪。”原来这第三封信中便是大唐与南汉的战情。

    “呵呵,前番伐楚之战从嘉就看出我这位皇叔并非领军征战沙场之辈,父皇让他前往还不如派大皇兄,有此一败也在意料之中。等等,你说他拿谁进京问罪?”李从嘉闻言倒是毫不在意,南唐的失败亦在他预料之中。那李景达在伐楚一战中已经暴露出了领军的不足,根本难为三军之帅,倒是吴王李弘冀着实有些领军的才能,此处淮王到从来不加贬低,而出言之后方才想起那个名字,立刻又再问道。

    黄慎不可能知道李从嘉是从后世的史书了解南唐这一战有败无胜,见他仍能侃侃而谈的批评李景达的用兵倒是心中暗暗佩服淮王的沉稳与见识,不过后来他问起那林仁肇的言语却是与前大相径庭。

    “骁骑将军林仁肇,原本乃是闽国旧臣。”

    “林仁肇?”在南唐所有的武将之中,能一直被李从嘉惦记在心头的就是这林虎子了。尤其是在后周内乱初步了解了赵匡胤的军事才能之后。如今自己的文臣算是有了黄慎徐铉李平等人,军事统帅方面却一直缺少优秀的人才。如今楚王李景达此举会否是给了他机会呢?

    “王爷对此人如此关切,看来应是人才不凡,只是刚而犯上。”黄慎接着说道,他还很少见淮王如此关注一个人。

    “当日伐楚之战孤曾被围困杞县,其时数万大军围困,县城几欲被破,后前来增援之将正是这林仁肇,算是对本王有些恩情,且此人亦是颇能用兵,用人不能尽其才,上者之过也。我那皇叔向来有些刚愎自用,此次怕林将军的处境亦是不妙,孤当设法助之,先生可有妙计?”李从嘉一脸的回忆神情,将来的江淮大战他也的确需要一员虎将为他统帅全军,毕竟与刘仁赡将军只是合作,以他的资历威望自己也未必使得动他,赵龙司徒刚等人则经验不足,林仁肇正当其用

    “用人不能尽其才,上者之过也,王爷之言果然精妙,如此观之林仁肇定有非凡之能。既然王爷想用之,不如直接相求与皇上,理由吗便是杞县之战,但如此一来却恐会得罪楚王,当要慎之。”黄慎闻言是一派认可之色,稍稍沉吟才为淮王分析此中得失。

    李从嘉闻言也陷入了思考,林仁肇自己是一定要的,黄慎的方法也算不错,大丈夫处世自当知恩图报,以杞县之战为由倒也说得过去,至于得罪李景达虽然在他心中不会太过畏惧,可此时他也不宜多多树敌,如此一来便颇是为难了,却不知何为两全其美之法。

    片刻之后淮王却是忽然照着自己的脑门怕了一下,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看得一旁的黄慎哑然失笑,偶尔王爷也会露出一些与年龄相符的动作的。自己初次见到林仁肇是在哪儿?燕王府,很有可能林虎子与李景遂之间也有着某种联系,带着这个想法李景达的此举也未必完全就是嫉贤妒能,站在李弘冀一边的他是会把皇太弟当作敌人的。

    如果他的假设成立那么此事就是一趟浑水,虽说为了这员大将即使是浑水李从嘉也要趟,但什么时候趟如何去趟就是一件考验技巧的事情了,再做了一番思考之后还是决定让赵龙回京城一趟,他是最能代表自己说话的人选,且出身鍾家的他亦能和舅舅说的上话,太师锺云将会是此次自己能否成功将林虎子带来江淮的重要因素。

    看了看眼前的黄慎李从嘉不禁摇了摇头,假如让他和赵龙一块前往倒是最为稳妥之计,可此时江淮却也离不开他,徐铉又在处理淮河河道修缮之时不得分身,看来自己身边的人才还是太少了。

    “孤此时恨不得黄先生可以有分身之术。”在黄慎面前李从嘉倒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王爷,天下之大能人辈出,只要王爷有求贤若渴之心今后必可汇聚群英所用。”原本以黄慎的自傲还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李从嘉的感叹却是十分真诚。亦是对自己的认可。当下正色言道。

    “嗯,方才既是说起那林虎子可以刚而直谏,孤希望先生日后也能如此,便如那魏征一般,孤亦绝不会因为先生的谏言而责之。”李从嘉点了点头也是面容一肃极为认真的说道,所谓“国有诤臣不亡其国。”自己手下多几个刚而犯上的人物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是!”黄慎闻言却是一震,李从嘉言中拿自己比作魏征,那岂不是……当下二人对视良久之后他方才很是少见的断然应是。

    对李从嘉而言这句话是将自己的心思和志向再度表露无遗亦算是一种有感而发。而黄慎也能从淮王坚定的眼神之中感受到那种坚定不移,对胸怀韬略的他而言这样的抱负更是值得自己去加以追求的,有时候时机到了短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交流就能使二人更为相知。

    今日的三封信件对于李从嘉而言只不过是近日诸多事务中的一小部分,身为淮王下辖江淮五洲之地,他一旦进入状态种种政事军事人事等是极为繁杂的。李从嘉想来是一个有了想法决定便会立刻去实际执行的性格,而眼下以军助民也得到了贯彻,在得到淮王亲书之后老将军刘仁赡对此表现出了很大的支持,三千清淮军正在来此的路上,建武军张从久亦是为此事调来了五千精壮,给后者取信也算是李从嘉上任之后和这位江淮重将的第一次交流。更算是一种试探。

    和黄慎在书房之中议事直到深夜,建武军与清淮军一到徐炫手上的力量便能得到大大的加强。但与之相对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毕竟李从嘉的这个举动没有太多的先例,如何能够发挥军队在此中的巨大作用还需要好生参详并为之制定一系列详细的规程

    此外还有一点极为重要,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了解和与李平的沟通,李从嘉也找到了一些江淮贫瘠粮食产量不高的原因,除了原本自然条件和科技因素之外最大的一点就是灌溉问题。有人会说江淮一带水网纵横绝不似北方那般缺水,农田的灌溉会是问题吗?假如是后世的李从嘉也会有相同的想法,但如今当他亲自参与到政事中之后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问题或者说是能从其中发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丰富的水资源如何能将之最为合理的运用在农业上?这一次让徐炫主持修缮淮河河道只是一个开始,眼前的目的看起来主要是加固堤坝用以防汛,但兴修水利将会是接下来两年之内都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李平曾经给淮王分析过其中的影响,倘若能够通过努力形成规模,那么江淮农田的总产量就会有将近两成的提升,已然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数字,还不算此时他正在进行的关于作业方面的研究。

    招兵买马聚草屯粮在很多小说之中只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但你只有在实际操作之后才能感觉到内中具体行事的繁复程度,更何况李从嘉还想将他来自后世的先进想法引用到这个根本之中,以军助民也只是第一步,在他心中似后世清代八旗那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制度才是眼下江淮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仅仅依靠军屯并不足够,与此中还需要他投入巨大的精力与人力物力去加以改变。

    对淮王这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改善军队体系的想法黄慎给予了谨慎的支持,改革或者改良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牵涉到农业这个基本和关系到守土安危的军队之时就更需要如履薄冰的态度事事小心,好的想法未必可以有好的结果,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详细制度与做法来保证得以实施,还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利益纠缠。

    假如说眼下的局面对淮王颇为有利的话,那么在这种有利的背后亦会隐藏着危机,徐炫主导淮河修缮一事必定会和各地各县的政事及官员有着分割不开的联系,此中也会体现出李从嘉“收政为己”的想法,可想而知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就肯定会出现一些阻力和不同的声音,也许暂时还没有显露出来但必须也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淮王要收权就必定会影响一些人的利益,他们绝不会放弃权力。

    此外商事也是一般,以李从嘉锺瑞年为首泗州三大世家加入的这个商业联合已经初步形成,内中自然会有一些机缘巧合之处,接下来它们的触角也将伸到江淮的各个领域,一农一商,李从嘉是要用两条腿来走路的。将江淮行政逐步收到自己手中会遭到某些官员的阻挠,而商事的进一步发展也会面对那些其余世家的利益,比如说曲家,或者是眼前的孔家,当然也有可能是几者之间的联合。

    有拉就要有打,一团和气可不是李从嘉希望看见的局面,于是乎泗州四大世家之意最抱着观望态度的孔家就成了淮王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此时还只是在商事上,一旦某些证据被查实之后李从嘉更不会介意在合适的时机将之彻底掀翻。

    江淮的大世家几乎没有一个是根底干净的,就算有别忘了还有那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买卖人口,偷税漏税,间有人命,这些都足够成为淮王对付世家的理由,其实这些理由赵家有、林家有、郑家有,哪怕就是李从嘉自己也在通过尤四买卖人口以为己用!可官场上权谋场上的斗争可不是慈善事业,正义亦要和力量同行才能宣扬,与达到目的相比手段绝不是问题,倘若纠结于此只能说你不是这块料子。

    李从嘉的心态已经在慢慢向着一个霸者所靠拢了,为民请愿公正明法都只是手段和说法,主要目的在于打击敌人,此外一切都不应放在心上,而对于百姓而言他们可以享受一些实际的东西就行了,比如说淮河不会再泛滥的那么频繁或是今后不用再为灌溉发愁,这些才是是实实在在的。(。)

第一百七十七章 军民同心仁义扬() 
淮王李从嘉一声令下,麾下六千士卒分为两组轮番上阵修缮淮河两岸河道,而在以工代赈的政策出炉之后沿河百姓的热情亦是超出了六皇子的想象,尤其是那些每年都要饱受雨涝之灾的村落,一时间数百里长的河堤之上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按照往常的惯例再有十余天时间雨季就将来临,且淮河也将进入潮汛期,必须要争分夺秒。

    让李从嘉心中最为欣慰的事情还并非军中民间的那股热火朝天的干劲,而是军民之间相处的融洽,自己在伐楚之时便开始在士卒之中推行的认字以及简单的思想教育都初步显示了成效,此时每一个百人队之中都有一个识文断字的教员,比方说这一次他们的口号便是“抗淮河之汛,保父老之安。”简简单单的十个字一听即知,就是那些不识字的百姓在经过解释之后也能很快的了解。

    可能一开始普通的村民们对此还有些怀疑,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那些军爷们天天赤着脖子甩着膀子认认真真的干活谁还能不相信?很快在徐铉的有力组织之下便开始以各村为单位挑选精壮加入各地河堤段的劳作。此时在军营之中又出现了“不能让百姓看轻,大干苦干三十天”的标语,就是在如此的鼓动之下河岸上双方抢活较劲的事情都是时有发生,平日里一处劳作一处用餐很快便熟稔起来。

    干活要有体力作为保障,而体力自然来源于食物,在河堤上劳作的军民们伙食是绝对要超过平时的。除了州府的那一块之外李从嘉更是自己往里面贴了八百两黄金来改善军民的伙食!对此包括徐铉黄慎以及其余官员在内没有一个不服气的。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

    而在李从嘉眼中这一切投入都是值得的。用后世的话来说也算是一种广告和操作,效果则是百姓军队以及底层官员的支持,只要通过此事能够赢得江淮的军心民心,不要说八百两黄金,就是数千两李从嘉也绝不会吝惜,没有那一种办法比了。

    临近河道的县乡每日都要有行政主官或是副职在此坐镇,汛期更要如此,假如哪一个段落出了问题。首先问责的便是当地主官,随后军队主官,主导淮河修缮的徐铉一上任便宣布了这个政策,亦是得到了淮王的大力支持。军中有标语民间亦有,什么“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捉老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等浅显易懂不一而足,打着一心为民的旗号李从嘉亦是下了狠心要整顿一番吏制。

    最让百姓们激动的一件事就是淮王竟然会亲自来到河堤上与军民们一起劳作,更想不到的是看上去如此高雅俊逸的王爷干起活来也是有板有眼,那力气更是比寻常之人大上许多。甚至有人传言淮王能举起磨盘一样大小的石头。一个人就能扛起六百斤重的沙包,那是天生的了不起。你们谁见过名扬天下的才子也能和百姓一样干活?

    不过去了两次,但有关淮王的种种传说却是不胫而走,种种版本莫衷一是,但无论是实事求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