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定又有何妨?”

    听了司马考的话,廉希宪脸色微变。看得出,这番赵嘉仁对局面的判断很是触动了这位蒙古执政。沉默了片刻,廉希宪问道:“这是赵知州的意思么?”

    “是。”司马考率直的答道。这也是出发前就做的推演中确定的套路。

    得到了明确的回答,廉希宪草草结束了会谈。安顿下司马考,廉希宪立刻前去见忽必烈。此时忽必烈正在见丞相史天泽,听闻廉希宪前来,他直接把廉希宪叫进来,对着两人说道:“我或乘怒欲有所诛杀,卿等宜迟留一二日,覆奏行之。”

    听了这话,廉希宪一喜。这位蒙古大汗性格容易激动,往往有点听风就是雨的意思。于是恼怒起来,就吆喝着要把XX舌头割了,要把XX大卸八块。而不少次群臣是利用了大汗的这种冲动,干掉了一些其实对忽必烈来讲不那么应该干掉的人。如果忽必烈此次发言不是一时兴起的话,看来蒙古大汗已经意识到了某些东西。

    然而两人都没有废话,只是低头应道:“遵旨!”

    对自己的过激行动进行了某种约束,忽必烈这才问道:“希宪前来何事?”

    廉希宪立刻答道:“赵嘉仁只怕已经知道我们主攻襄阳与樊城的计划。”

    忽必烈与史天泽都是一愣。廉希宪对忽必烈讲述了司马考此次前来所谈的内容。

    听了全部内容,忽必烈与史天泽都微微点头。廉希宪所讲的没错,赵嘉仁在东边要求和平的判断基础自然是蒙古不会在东边作战,双方的激战点会是襄阳与樊城。而这无疑就看透了蒙古的战略布局。

    被人看穿这些,忽必烈倒是没有特别激动,他笑道:“不知想出这个的到底是赵嘉仁还是贾似道。”贾似道猛烈打击大宋军头的同时,还把能干忠诚的吕文德放在襄阳。蒙古朝廷认为只要能够打垮吕文德,就能够解决南宋。

    大汗可以豪气干云的做这种粗放的发言,属下们可没这样的余暇。史天泽忍不住问道:“会不会是赵嘉仁搞的什么诡计?”

    廉希宪最初也有同样的看法,一路想着又觉得大概不是如此。“若是赵嘉仁做了扬州知州,两淮安抚使。这么做可以说是想军屯。可赵嘉仁只是要在海州一带,我等既然在襄阳打吕文德,在海州顶多放一支偏师牵制。更何况赵嘉仁只要三年,咱们动手大概也得两年时间。所以……,即便有诈,也未必是什么大事。”

    史天泽觉得廉希宪这根没说一样,所有的说法都是猜测而已。赵嘉仁做事从来出人意料,这位大宋知州是到现在为止与蒙古打交道最多的一位,也是到现在为止给蒙古伤害非常大的一位。谁能想得到他竟然能攻克直沽寨,隐隐威胁到了大都呢。

    没等史天泽说话,忽必烈笑道:“既然不知道,那就把赵嘉仁的使者叫来问问。我倒是很想看看赵嘉仁身边的人怎么看他。”

    司马考并没有想到自己真的能够见到忽必烈,还是这么快就见到了忽必烈。不仅是忽必烈,陪同忽必烈的还有蒙古重臣。看着那些细眼圆脸的蒙古人,高鼻深目的西域人,高鼻深目蓝眼绿眼黄眼的色目人,还有些汉臣。司马考觉得蒙古和他的想象不同,倒是与报纸上所讲的那些很类似。在蒙古朝廷中,各种人都有,他们都在为蒙古大汗效力。

    史天泽率先提出了问题,“却不知赵知州要在海州种什么?”

    司马考其实很想回答,我们在大宋种什么干你屁事。但是以大宋现在的实力,这话还真的说不出来。蒙古人就是有能力让赵嘉仁这边不好种地。于是司马考答道:“种大豆。”

    “种大豆之后呢?”史天泽继续问。

    面对盘问,司马考坦率的答道:“豆油值钱,种了大豆之后自然是榨油卖钱。”

    这种询问又往来了几句,史天泽就觉得问不下去了。司马考所说的十分率直,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趁着海州荒地多,狠狠捞一票,这并没有问题。史天泽看向忽必烈,想听听大汗的意思。

    忽必烈开口了,“司马先生一定经常见到赵知州吧。”

    “是。”司马考答道。

    得到明确的回答,忽必烈饶有兴趣的问道:“这位赵知州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阿嚏!”遥远的赵嘉仁打了个喷嚏。他揉了揉鼻子,心里感叹临安冬天其实挺冷。此时赵嘉仁正在临安,因为贾似道贾相公以公文命赵嘉仁进京。

    “赵知州可否感冒了?”对面的贾似道温和的问。

    赵嘉仁笑笑,却没回答。他知道贾似道其实根本不在乎赵嘉仁的身体,此话不过是客套一下而已。

    贾似道的确没有客气,赵嘉仁不提身体的好坏,贾似道就继续向下讲:“嘉仁。此次请你过来,乃是谈棉务的事情。官家已经决定实施棉务,却不知嘉仁怎么想?”

    赵嘉仁马上答道:“我之前就说过,若是让我整顿棉务,就让我租了整个嘉兴府的地种棉花。贾公,若是没有种棉花的土地,咱们说什么都是白搭。”

    半年多前,赵嘉仁也对贾似道说过同样的话,那时候贾似道冷冰冰的不置可否。此次赵嘉仁再说,贾似道脸上就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整个嘉兴府的地只怕是不行,不过嘉兴府下也就那么点地方,朝廷在华亭县收了许多地,华亭县的地可以租给嘉仁。至于嘉兴府,你自己与当地商讨此事。”

    丞相就是有丞相的高度,贾似道这么讲,实际上就是告诉赵嘉仁,此事可以做。什么叫自己与地方上商讨,那只是贾似道不想把事情弄得太大的借口。赵嘉仁真的要去租土地,贾似道难倒不会给嘉兴府打招呼么。

    土地问题解决,赵嘉仁就问贾似道:“那贾公准备怎么分钱?”

    “每年五万匹布,再缴纳一百万贯铜钱。”贾似道土地问题解决,赵嘉仁就问贾似道:“那贾公准备怎么分钱?”

    “每年五万匹布,再缴纳一百万贯铜钱。”贾似道

第118章 解决南边土地之事() 
大宋官家理宗的脸色难看的吓人,他的手紧握着奏章的一角,大有抓起来扔到一边的冲动。不过理宗毕竟当了几十年的官家,他最终还是冷静下来,只是将奏章抛到桌案的一角。

    旁边侍候的內侍小心的趁着宋理宗看下一份奏章的时候偷偷上前将奏章摆好。就在內侍认为官家不会搭理他的时候,却听官家问道:“董宋臣可否下葬了?”

    內侍连忙答道:“宋押班已经下葬了。”

    “董宋臣主管景献太子府事有功,追赠节度使!”宋理宗几乎是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

    对于官家的命令,內侍立刻低头退下。大宋的內侍与大明的宦官不同,他们可没‘要圣旨,咱给他写一张’的权力。起草圣旨是有专门的官员来做。曾经威风赫赫的押班董宋臣上个月去世,从內侍的角度来看,这个时间真的很好。现在朝廷里面文官都吆喝着董宋臣该杀。而官家身体越来越差,若是官家去世的时候董宋臣还活着。那下场只怕是凄惨无比吧。所以內侍们都觉得让董宋臣一命呜呼的受凉,完全是董宋臣放任自己生病的结果。

    不理內侍的动作,宋理宗继续批奏折,批示到一半他停下笔,让內侍把他扶起来。不管表面上装作多镇定,宋理宗心里面对于群臣们最近的动作非常不满。史弥远矫诏废了太子赵竑,宋理宗就成为了现在的官家。这帮官员们要求完全恢复前太子赵竑的所有合法地位,那就等于是明着指责宋理宗得国不正。

    背着手慢慢走出大殿,宋理宗感受着秋天的凉风。在记忆中,秋天的风只是凉,然而现在宋理宗感受到更凉。这不能不让宋理宗发现他已经老了,老到已经需要在秋天穿的厚些。几乎是有些赌气的迈开步伐,宋理宗向前走。

    此次出来散步只是为了散心而不是为了思考,该想的早就想明白了。宋理宗到现在已经当了39年官家,现在朝中一半以上的大臣出生前,宋理宗就已经是官家,所谓的得国不正根本不是这些人在乎的问题。大臣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反对宋理宗支持的公田改革,并且对现在的太子非常不满。宋理宗也没有退缩的打算,他之所以追赠给起群臣敌视的董宋臣,完全是为了表达他不妥协的态度。哪怕董宋臣被万人咒骂,官家宋理宗还是能够护得住董宋臣的生前身后。

    随便走了一阵,宋理宗觉得心里好受了些。抬头看道路,他突然换了散步的方向。虽然视线被其他建筑物挡住,但宋理宗随意走的方向是内库。一想到已经空空荡荡的内库,宋理宗就觉得心里面和刀扎一样难受。

    当了39年官家,宋理宗当然知道公田改革是猛药,贾似道损害了有钱阶层的利益来补贴国家。但朝廷真的没钱了,若是蒙古再来一次南侵,宋理宗完全不知道钱该从哪里出。没有养活军队的钱,大宋大概也就完蛋了。

    宋理宗并非不知道贾似道的性格与能力都有很大的缺陷,然而在整个大宋,贾似道是真正试图来扭转这种局面的大臣。非常之时需用非常之人,宋理宗估摸着贾似道此时应该和赵嘉仁这位忠臣兼宗室成员一起商议解决财政困难的事情吧。

    大宋官家没想错,贾似道此时正在尝试说服赵嘉仁接受新计划朝廷允许赵嘉仁在嘉兴府搞棉花和纺织,但是每年要向朝廷上贡一百万贯铜钱。

    就赵嘉仁所知,嘉兴府的面积大概有一万多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是1500亩,整个嘉兴府的土地面积有1500万亩。不过很多土地根本并不是公田,而是私地。一定要讲的话,嘉兴府的土地要是能充分利用的话,也未必不可以弄出来一百万贯。

    但是!贾似道开口就提出赵嘉提出每年给朝廷上缴100万贯铜钱的要求,在大宋这属于狮子开大口的范围。蒙古南侵打了两年,朝廷拿出了160万两白银,160万匹绢,7000万贯纸钞。这些折算起来大概是两千万贯铜钱。两年的战争,平均下来一年是一千万贯铜钱。

    以这样的数量,贾似道提出要赵嘉仁一年给朝廷上缴一百万贯铜钱的要求只是这种支出的十分之一,然而这种比较根本就选错了方向。蒙古南侵的战争中用掉钱可不是大宋朝廷一年两年就积累起来的财富,那是大宋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积累。这么多的财富在一次大规模战争中就给花光了。

    面对贾似道威压以及期待的表情,赵嘉仁轻松的说道:“铜钱不行。交钞倒是可以考虑。”

    “不行!必须是铜钱!”贾似道毫不迟疑的表示反对。

    大宋流通的货币大概可以分为制钱与纸钞两类,这两类又分为全国通行货币与地方通行货币。制钱当中的铜钱在全国范围内接受度极高,铁钱基本就属于在某路流通的货币。纸钞是地方性流通货币,想买卖商品,就得到纸币发行的地区才行。

    交钞这玩意的发行权在朝廷手里,那真的是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当下的财政困境主要就是因为交钞太多,贾似道当下最需要的是铜钱这种全国都能支付的货币。

    见贾似道如此坚持,赵嘉仁呵呵一笑,“贾公,你把天下的重担压到我一个人身上,实在是太看得起我啦。”

    见赵嘉仁语气轻松,贾似道也露出了难得的老交情的表情,他叹道:“嘉仁,你是大宋的忠臣。我还记得十年前你到扬州找我求官之事。那时候你所作所为都是勇于任事。后来在鄂州更是立下大功。此次若是能办成此事,我保你三年内当上右丞相。”

    前半段话说的实在,回想起之前的种种,还有贾似道的帮忙,赵嘉仁还真有点感动呢。然而后半截话听着就很扯淡,明显是身居高位之人乱了方寸之后的胡言乱语。赵嘉仁对于嘉兴府这块肥肉很在意,哪怕自己都在骂自己‘利益熏心’,赵嘉仁还是忍不住开口说道:“贾公,我要是在嘉兴府努力,最后被人使绊子,下黑手。那我到时候可是血本无归。你觉得发生那样的事情之后对得朝廷么?对得起大宋么?再退而求其次,你觉得对得起我么?”

    听了赵嘉仁直白到赤裸裸的发言,贾似道这才恍然大悟,他甚至难得的露出了点羞愧的表情。这行动是狮子大开口,贾似道自己非常清楚。他现在提出的要求就是要赵嘉仁一个人为枯竭的大宋中央财政重新注入足够的水源。看着是对赵嘉仁充满信心,其实属于病急乱投医的行为。

    所以贾似道现在最希望的是让赵嘉仁能够赶紧接受这个要求,至于向赵嘉仁提供那些帮助,都是更遥远的存在。现在赵嘉仁把话说得这么明确,贾似道知道赵嘉仁其实已经动心了,忍不住一阵狂喜。

    狂喜过后,贾似道开口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