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宋-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说得这么明确,贾似道知道赵嘉仁其实已经动心了,忍不住一阵狂喜。

    狂喜过后,贾似道开口问道:“嘉仁觉对嘉兴府官员该用谁,可否有引荐?”

    见贾似道终于上道,赵嘉仁心中也觉得好受了点。赵嘉仁想在嘉兴府为所欲为,首先就得在嘉兴府有合作的官员,若是官员不合作,在大宋必然是寸步难行。当然,赵嘉仁也不会认为贾似道这话就可以无条件的相信。贾似道身为左丞相,权力基础就在于人事权。若是赵嘉仁此时被冲昏了头脑,大肆把自己的人员安插在嘉兴府,估计贾似道就准备干掉赵嘉仁了。

    赵嘉仁答道:“请贾公安排人选就好。在官员上我只要一个请求,若是我和当地官员争执起来,贾公得帮我。”

    “这个放心。”贾似道爽快的答应了。

    赵嘉仁继续说道:“另外,一百万贯我是真的拿不出来。我觉得这样,我在嘉兴府那边租地耕种,第一年给30万贯,第二年给50万贯,第三年给70万贯,第四年给100万贯。之后就是每年一百万贯。贾公自己家里就有那么多土地,你肯定知道想有产出,得有投入。”

    大宋不禁兼并,大田庄很多。和小农的经营相比,每一个大田庄在大宋这个时代都算是集约化经营。集约化经营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贾似道此次捐出来两万亩良田,他也知道这里面的道理。

    听了这话,贾似道的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不行,30万贯太少。”

    “今年卖给朝廷的军船,火炮,火药,我就不向朝廷要钱了。”赵嘉仁给加了点价钱。

    这下贾似道有些动摇,不过片刻后他还是继续摇头,“太少!太少!”

    赵嘉仁继续要价,“要么这样,广南东路产铁。我想在那边开铁矿,买铁的钱就可以给贾公。这还能省下往来运输铜钱的费用。”

    大宋是盐铁专卖,这让赵嘉仁觉得绑手绑脚。要是能开放冶铁,他就能派人到广东那边开办冶铁工厂。虽然前途未卜,总算是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两地对于大宋来讲是瘴疠之地,别的地方官员没有缺额,而广南东路的官员往往有很大缺额。所以进士们去县里当县令,那是‘知XX县’,名叫知县。而广南东路与广南西路的县里得由朝廷直接派遣人去当县官,那就得降低选官标准。那种县官叫做‘县令’,是国家下令安排的县官。

    对于这种地方,赵嘉仁又只是去做做铁的买卖,贾似道觉得能接受。他爽快的答道:“这个我答应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赵嘉仁终于和贾似道达成协议。首先就是赵嘉仁的差事中增加了一个‘提举棉务’。明年,也就是景定五年,在十月到十二月之间,赵嘉仁每年只用给朝廷上缴一百万贯铜钱。如果朝廷需要棉布的话,那就以一匹一贯五的价格从赵嘉仁这里购买。

    临走之前,赵嘉仁向贾似道提出了一个要求,“左翼军统领夏璟为非作歹,实在是不能用。”

    “给我上个折子。写清此事。”贾似道答道。

    终于能除掉左翼军统领夏璟,赵嘉仁满意而去。送走了赵嘉仁,整个人疲惫的坐在椅子上。他的门客忍不住上前来问道:“贾公,你为何如此相信赵嘉仁?”

    这话让贾似道更加沉默了。他其实也有些不解,自己为何会这么相信赵嘉仁。思忖了一阵,贾似道答道:“此人就是值得相信。”

    门客见贾似道没有再说话的意思,也只能带着满腹的疑惑去猜测贾似道的心思。而贾似道则站起身去了花厅,那里有个很舒服的躺椅,命人在上面铺上棉垫,贾似道躺了上去。

    有些话不能对手下讲。从十年前,赵嘉仁对未来的精准预测就让贾似道感觉到震动。很多人觉得赵嘉仁这一路上会钻营,也有很好的机会。其实贾似道很清楚,不管是他自己或者大宋官家,看重的都是赵嘉仁的实绩。现在已经没人提及赵嘉仁在木兰陂修建的北洋。

    而贾似道有此心血来潮,让人查了查北洋的情况。数据令人惊叹,北洋新增七万多亩可灌溉良田,七八年来大米增产的总量有百万石之多。按照福州和泉州一石大米四十贯交钞的价格,这些大米市价有四千万贯交钞之多。然而朝廷里面那些每日里瞎BB的官员们可从来不提这件事。

    鄂州之战更不用再提,在大宋水军崩溃之际,是赵嘉仁打败蒙古军,控制了长江水道,将蒙古军截为南北两部。岌岌可危的战局在那时候就向着对大宋有利的方向开始发展。

    不提这些大功,赵嘉仁在泉州与福州其实也干得非常好。消灭了蒲家之后,赵嘉仁不仅让市舶司的收入维持住了局面。以前经常出现叛乱的福建,这几年来除了一直不算安分的畬民又乱了一次,竟然没发生什么新的叛乱或者暴动。对于地方官,赵嘉仁评价是优等,真的是名至实归。

    所以门客的话让贾似道觉得奇怪。不相信这么一个十年来都没让人失望的赵嘉仁,难倒该去相信那些其实没什么政绩的官员么?

    怀着对赵嘉仁的赞许,贾似道就躺在躺椅上舒舒服服的休息起来。大宋是个权相制度,身为权相就拥有许多特权,譬如十日可以上朝一次,其他时间可由丞相自行决定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贾似道只需要处理好怎么使用人,怎么决定大方向的大事即可。

    左丞相贾似道并不知道此时备受他新任的赵嘉仁所派遣的使者正在和北边蒙古的大臣商议,如果知道的话,贾似道一定会被里面的内容吓得无法言语吧。

    蒙古朝廷的大臣向赵嘉仁的使者司马考提出,希望能够购买口径更大,威力更大的火炮。司马考就热情的向他们推荐了六斤炮。对这种铜炮,司马考爽快的开出了价格。一门六斤炮重600斤,价格为白银两千斤。

第119章 搞定北边之事() 
一两重的圆形银币光滑整洁,字划清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司马考觉得自己并非是热衷于阿堵物的人,然而他有时候就喜欢从钱袋里面掏出一枚在手里颠颠。

    在大都的商馆里,司马考靠在椅子上,在手里轻轻颠着银币。蒙古希望购买威力巨大的火炮,在赵嘉仁这边,威力最大的火炮就是五斤炮,给蒙古开价两千斤白银。绍兴和议,南宋每年向金国纳贡白银25万两。大宋一斤16两,两千斤就是32000两。若是卖给蒙古人八门6斤炮,就可以赚到这25万两白银。

    今年仁达钱庄发行了16万枚银币,每一枚银币重一两。不用卖八门,只要卖五门五斤炮就能赚回一万斤白银。

    司马考觉得两千斤白银一门火炮很不便宜,不过他自有立场,一天前司马考非常认真的告诉蒙古的谈判对象,“现在火炮价格低,两千斤白银一门。以后价钱就要五千斤一门,到时候你们就知道现在的价钱多公道啦。”

    看司马考态度强硬,在价钱上绝不退让,执政廉希宪恼怒的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就算不谈这价钱,咱们哪里有这么多的白银?”

    在市面上,一两银子兑换三两铜。五斤炮的价钱等于是一两铜兑换二两银子,大概是市价的六倍。金国倒是曾经有过不少贵金属,然而这些家当落入蒙古手中之后大部分都在蒙古西征中用掉了。蒙古到现在只是开始了汉化过程,距离金国的水平差得远。对于游牧文化的蒙古而言,它的制度并没有办法如农耕文明那样有效征税。

    深知蒙古财政的丞相史天泽劝道:“还是多买些一斤炮吧。”

    赵嘉仁规定一斤炮之外的所有火炮都得用白银支付,而一斤炮则是用铁和山东黄牛的母牛犊支付。白银持有量是蒙古朝廷手里的短板,铁和牛犊则是蒙古朝廷的优势了。

    “我是非得看看这个五斤炮到底有多威猛,值得那些南蛮子如此吹嘘!”廉希宪恨恨的说道。

    史天泽本人见识过火炮的威力,廉希宪这么讲,他便说道:“如此也好。”

    蒙古使者就去见了司马考,要求见识一下五斤炮的威力。司马考当即表示,看可以,却得到赵嘉仁的军船上看。蒙古使者一听就表示,你这就是扯淡。想看火炮的是蒙古朝廷的高官,到了你们船上被你们给掳走怎么办。虽然赵嘉仁和蒙古朝廷在做生意,两边之前却打得尸山血海。蒙古大汗忽必烈和许多蒙古高官可都没忘记赵嘉仁用安装了火炮的军船在长江上屠戮蒙古军的往事呢。

    司马考也立刻表示,要是火炮拉到了岸上,蒙古那边拿走了不还,那司马考自己就要掏钱弥补亏空。两千斤白银,蒙古朝廷拿出来尚且肉痛,司马考哪里有钱能够补上。为了司马考的身家性命,他绝不能冒险。

    蒙古使者把谈判的内容带回给廉希宪听,廉希宪听完之后就想破口大骂。他干脆在百忙之中把司马考叫到他这边来,带着拥有军事优势而生出的居高临下,廉希宪说道:“司马先生,你们若是不肯,我们对海州那边也没办法节制。”

    “那我们顶多不在海州种地。”司马考也回答的干净利落,“之前不在海州那边种地,我们也活的很好,全然不至于现在不种地就过不下去。”

    不管廉希宪怎么威逼,司马考都表示他不可能让五斤炮处于危险的境地。这反倒让廉希宪更想看看这五斤炮有什么不得了的。最后司马考给了个建议,他可以将船开到直沽寨的海边,蒙古可以派人到船上看五斤炮怎么发射,而蒙古高官们可以在岸上安全的地方看炮击的效果。

    虽然不情不愿,廉希宪最后还是答应了此事。第二天,侍卫王东陆代表忽必烈大汗和其他不少人一起前往直沽寨。临走前,太子真金却偷偷的拉住王东陆,他兴奋的说道:“启年兄,你可否带我一起去看看火炮!”

    王东陆吓得连忙拒绝,“燕王!你可别给我开玩笑!”

    真金笑道:“我们蒙古汉子从小就要骑着马看世界,去见识一下火炮也没什么不好。父皇对此不置可否,想来他是愿意的。”

    这种程度的说明对王东陆完全没用,他板着脸说道:“我只是个侍卫,受大汗之命前去看看宋国火炮的威力。燕王想去看,那就请大汗答应。偷偷去的话,大汗会不高兴的。”

    “那……你觉得我父皇怎么才会答应呢?”真金已经求过忽必烈,忽必烈明显没答应。

    “这……”太子真金的态度摆的这么低,王东陆也没办法拒绝,想了片刻,他压低声音说道:“大汗不爱听那种吹的云山雾罩的话。燕王别学那些儒臣说话就好。我觉得你不妨直接告诉大汗,你亲眼见识一下火炮的威力,以后下面的人就难以哄骗到你。而且你一定会注意安全,低调行事。”

    四个时辰之后,王东陆已经和其他观看的人等从大都出发走出了很远。安营之时,突然有人在背后说道:“启年兄,你给出的好谋划。”

    听到居然是太子的声音,王东陆被吓的连忙回头。某种意义上王东陆与真金算是同门师兄弟,都拜在郝经门下读书。太子真金倒是很喜欢用汉人的用词,王东陆对此并不习惯。现在旁边有人,真金这么讲话,被人恶意挑拨的话,王东陆可受不了。

    不管如何,一行人安全的抵达了直沽寨。司马考之前已经派人快马抵达直沽寨,联络船只靠近海岸。等蒙古贵人们到了安全的地方,真金远远瞅着赵嘉仁的船只,忍不住问旁边的廉希宪,“我们蒙古可否能造这样的军船?”

    廉希宪是新疆人,听了这个问题后率直的答道:“现在造不出。”

    如此率直的回答引发了儒臣们不爽的表情。太子真金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赵嘉仁船只那优雅划开水面的动作让这位很少见海的20岁青年很感到惊艳。得知蒙古造不出如此船只,太子真金失望的表情溢于言表。

    没过多久,停下来的大船上突然喷吐出白色浓烟。真金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带着外行特有的愉悦心情看得非常开心。看着那些火炮打出十几股白烟,真金意犹未尽等继续开炮。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先是见到有艘小船离开了宋国大船。接着宋国大船就拔锚起航,离开海岸,逐渐消失在远处。

    此时有人前来请蒙古贵人前往炮击的目标地,王东陆等人簇拥着真金抵达海边的空地上。上过赵嘉仁船只的蒙古军人给贵人们行礼后确认是五斤炮而不是一斤炮开火。贵人中不少代带兵打仗,他们很快就确定炮击距离在150步以上。如果是21世纪的米制单位,就是230米。经过检视,一门炮发射了十五发炮弹,十三枚都落在了画出的炮击范围内。

    炮击的范围内有些靶子,譬如厚度一尺的夯土墙,多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